印象西湖 | 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


江南有杭州西湖,嶺南有惠州西湖。後者名氣雖不及前者,卻也自成一景,別具一格。惠州西湖位於惠州市惠城區環城西路一帶,它共分五湖:平湖、豐湖、菱湖、南湖和鱷湖。其中,豐湖最大,它東鄰東江,西連菱湖,南至蘇堤,北通鱷湖,水域面積近0.57平方公里。北宋時,貶謫惠州的蘇軾曾稱之為「豐湖」,取「豐收、豐厚」之義。湖中有點翠洲、芳華洲、百花洲、紅棉島等,還有西新橋、九曲橋、花洲橋、煙霞橋等橋與堤島相連。

花洲橋,位於平湖百花洲東岸入口處,1960年始建時為木構便橋,後幾經改造,現為高臺低欄結合的風景橋,橋長75米,寬2.7米,中段建平板高臺,兩側裝飾成三拱四門,橋下可通舟艇。

從平湖門進入西湖,沿著蘇堤來到「西湖第一橋」——西新橋。蘇堤和西新橋均為當年謫居惠州時的蘇東坡資助建造,故西新橋亦稱為「蘇公橋」。它始建於宋昭聖二年,柚木而築,堅如鐵石。後經多次重建,現橋為1983年修築後的面貌。每逢元宵佳節,西新橋上便遊人如織,還有七彩燈光裝點夜色。

與西新橋、蘇堤相連者為豐湖,湖畔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遺蹟——豐湖書院。它環境清幽,坐擁湖光山色,曾為廣東四大書院之一。豐湖書院始建於銀崗嶺,清朝康熙三十三年遷至現豐湖半島上,在明清兩代,豐湖書院都為惠州最高學府。

書院匾額「豐湖書院」四字,為清代惠州知府伊秉綬請來主持書院的著名詩人宋湘所撰寫。

為保護原址和弘揚書院文化,舊址旁現已重建為綜合性園林,以展覽名家字畫,供遊客參觀。

走過蘇堤,下了西新橋,便來到了西山。其上有一座西湖最古老的建築——泗洲塔。始建於唐中宗年間,為紀念泗洲大聖僧伽而築,北宋文學家蘇軾謫居惠州時稱之為「大聖塔」。其後又經歷了「被毀」、「改亭」、「復建塔」的諸多波折。泗洲塔結構為外七層、內十三層,磚木而砌,為樓閣式佛塔。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如今已禁止遊客登塔賞景,只可遠觀而不能親臨。

泗洲塔重建至今,已有390餘年的歷史,系惠州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夕陽西下,餘暉中的塔影輪廓分明,在湖光山色中別具一格。


九曲橋,平湖上與點翠洲相連的一座橋,以橋身蜿蜒曲折而得名。全長18米,寬2米,由花崗岩和草白玉砌成,橋下為放生池。

夜色下,九曲橋燈與亭臺上燈光璀璨,橙色與藍色的燈光在湖水的倒映下交相輝映。

這座小亭稱為「瀲灩亭」,名字源於蘇東坡的經典名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鶴嶼,平湖中的一個小島嶼,如今已成為一個鳥類生態自然保護區。島上樹木蒼翠,鬱鬱蔥蔥,有白鷺、鸕鷀等多種鳥類在此築巢棲息。日出日暮時分,便可見鶴鷺齊鳴,繞湖飛舞,一派閒適祥和之景象。

豐渚園,位於平湖西北角,三面環水,北通菱湖,於2009年建成開放,系繼佛山樑園、東莞可園、番禺餘蔭園和順德清暉園之後的「廣東第五大名園」。

從豐渚園的大門進入,上了半拱如月的「映月橋」便是「五龍亭」,後者由五個方亭組成,兩側各二,中為主亭。暮色下,略施淡彩的五龍亭與月色融為一體。

每逢夏日,豐渚園的池塘荷風陣陣,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賞荷觀魚,還有眾多攝影愛好者扛著「長槍短炮」,捕「風」捉「影」。

夜幕初臨,微風輕拂,水月茫茫,塔影幽幽,徜徉在西湖東畔,不禁令人憶起蘇東坡為曾為西湖寫下的那首千古絕唱:「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正似西湖上,湧金門外看。冰輪橫海闊,香霧入樓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