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為什麼對清朝念念不忘?

她她她被感情騙了丶


自古以來,政治家就是最會套路、最會演戲的群體,尤其是在民國那個群雄爭霸的年代,哪位梟雄的兵馬和地盤是靠真性情換來的?都是步步為營、縱橫捭闔拼來的。

想當年張作霖已經是東北三省的統帥,重兵在握,覲見溥儀時還是按照清朝舊制,向遜帝行了三叩九拜之禮,難道說張作霖就是真心尊敬溥儀嗎?顯然不是,他是為了拉攏溥儀,藉此獲得滿清遺老的支持,鞏固自己對東三省的統治。

那麼張勳大搞復辟就真的只是忠君愛國的思想在作祟嗎?就沒有自己的小九九嗎?

張勳出生於江西省一小康之家,幼時家裡有20畝良田,七歲那年,李秀成帶兵去他們村搶糧食,他爺爺因為不肯交糧被太平天國的人砍了腦袋,之後張家屢遭厄運,張勳父母先後病逝,他的後媽也跳河自殺了,哥哥弟弟被家族收養,自小調皮搗蛋的張勳被送到了鄰村大戶許家做童工,童年的不幸讓張勳一生都痛恨農民起義,也因此對鎮壓太平天國的清廷有好感。

少年張勳就知道怎麼討喜,所以許家人待他不錯,他在許家做牧童、做學童,一待就是十幾年,直到26歲時,許家將他送入了行伍,張勳開始了戎馬生涯。

坦率直白、敢作敢當是世人對他的一致評價,南征北戰多年,也算有一些成績,40歲的時候以淮軍將領的身份給徐世昌投了門生帖子,拜在袁世凱手下,因鎮壓義和團手段強硬,表現出色,得以升任總兵。

忠君思想迷之狂熱開始顯露,1901年慈禧返京,張勳護駕隨行,事必躬親,千里之路堅持步行跟在鳳鑾左右,導致痔瘡發作,大褂都被血染紅了,把慈禧感動得老淚縱橫,李蓮英那麼會巴結主子的奴才都服了,回到北京慈禧就許他個御前侍衛,留在身邊伺候,後官至兩江總督。

清朝滅亡後,張勳跟著袁世凱混,但堅決不減辮子,不僅自己不剪,還不準部下剪,世人稱其為“辮子軍”,張勳一生都留著象徵清人的大辮子,“曰其迴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腦袋在,辮子不掉,真乃大清肱股之臣”。

1915年擁戴袁世凱復闢,獲封一等公爵。袁世凱去世後,黎元洪與段祺瑞大搞府院之爭,張勳趁機搞起了十三省同盟,積蓄力量,段祺瑞被黎元洪免職後,張勳提出“非復辟不可”的口號,率辮子軍北上,進宮拉起小溥儀發佈“即位詔”,宣佈復辟,大肆封官授爵,封自己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忠勇親王。

我們看看張勳的成長曆程,從小就會討主人歡心,行伍之中落得敢作敢為、坦率直白的美名,慈禧光緒落難時,他比李蓮英這些事主多年的人照顧的都細緻,甚至忍著疼痛步行千里,換來仕途亨通。這樣一個張勳,心智、城府、毅力都非常人能及。

袁世凱稱帝,封他一等公爵,人們都說他一心念著清廷,也可能是不滿於甘居人下吧!

黎元洪與段祺瑞相爭,黎元洪邀請他來調解,他卻趁機籌謀復辟,手握兵權的段祺瑞下臺後,國民政府就只有黎元洪一個光桿司令了,他便帶軍進京搞復辟,這是不是他想當老大的節奏?

張勳進宮後,拉起睡夢中的溥儀,威脅他乖乖聽自己的話,恐嚇小皇帝的樣子與他自己標榜的忠君愛清南轅北轍啊,此舉與昔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什麼區別呢?

可惜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張勳的復辟大業沒幾天就被段祺瑞的皖系軍閥給滅了,段祺瑞因此坐上了一把手的位置,段祺瑞對為他做嫁衣的張勳也算網開一面,通緝一陣就宣佈特赦了。

所以說,忠於清朝很可能是張勳稱霸天下野心的保護傘!


史論縱橫


“辮帥”張勳,是“大清”忠臣,也是民國怪人。這個人,其實也是滿清徹底垮臺、根本沒辦法死灰復燃的的證明人物。

他曾被譽為“大清”最後的擎天柱。“中華民國”自1912年成立,雖然不斷有軍閥和野心家意圖不軌,但至少形式上多是尊重“民國體制”的。數十年間,除了袁世凱之外,也就剩有“辮帥”張勳一人,1917年7月冷不丁地搞出一起復闢大戲,還幾乎置民國於覆滅,算起來是“民國共和”的第一罪人吧。

當年,這麼一個武夫,帶著還不到五千的辮子兵,就敢在京城宣佈改朝換代,後來怎麼理解都是一場笑話。可這出鬧劇又確實影響深遠:這位江西人的舉動,以及他的滑稽式失敗,基本上結束了滿清舊官僚們所有不切實際的夢想,遺老們的最後一線希望也被擊碎。後來,是有一些滿清死忠粉,追隨溥儀逆流跑到東北搞“偽滿洲帝國”,但性質上還不如說是外來政權合適。而更多遺老則是從此蟄伏山林,憂憂以終。

張勳復辟這個事件,在歷史上是多是作為滑稽戲存在的。但是,公平地說,從這位愚忠愚孝的辮帥身上,我們還是可以惋惜地看到一種文化傳統的終結。


張勳復辟,前後就10來天,完全是匹夫之勇式瞎搞。所以當時人,連他的遺老同道都對他嗤之以鼻,福建林紓指責他是“假復辟之名,圖一身之富貴”,真是裡外不是人!

但是,說張勳亂來沒問題,但是追究他動機不純,則顯然冤枉他了。張勳這人,為什麼會如此忠於大清,至死不改,說起來原因倒也簡單。他自己的一些講話,和時人的回憶文字早已表白清楚:他自認生在滿清,世受皇祿,又有光緒與慈禧的點滴賞識之恩。從傳統倫理道義上,他覺得他永遠都是“大清”子民,是清室之臣,無論天地如何改換,他的這個認知不會變。這是他為人的底線守則,也是他的“三觀”核心,甚至可說是他所理解的“正能量”。

他從來沒有認同過南京國民政府。他是袁世凱的手下,但是1913年袁坐上大總統位時,張勳就敢牴觸,明確表示自身仍效忠清室,自己辮子引以為榮不說,還禁其部卒剪去髮辮。這個人,你可以說他愚昧,說他殘暴,但是換個角度看,他又確實有著人所難及的信念和操守。人性的複雜程度也在這裡。他對清朝念念不忘,固然愚不可及,但是那種對信仰的堅持,甚或超出生命的看重,還是讓人可生敬意的。

要知道,在他之後的民國人物,其實都越來越講強權,再講什麼操守都成為被嘲笑之事。為此,有關1917年7月的復辟事件,國民黨大佬鄒魯後來就為他說過公道話。說張當初如此倉促,主要不是大腦簡單,而是他覺得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去搞。

他這樣的人,確實本身就不是一個“莽夫”二字就可以被評定的。在晚清那樣一個亂世,像他這樣完全沒有靠山,就是一介大兵,竟也能混成江南提督,成方鎮大員,肚子裡頭沒有點溝溝道道,如何辦得來呢?


從這層意義看,張勳是真愛滿清者,也是真有道義者。也是標準化愚忠式“遺民”。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覆滅,總會有無數的“遺民”為了前朝而死,滿清很可憐,做戲的“遺民”很多,但真的可以為了清室可生可死的,真沒幾個。張勳就是那種鐵桿型號的遺民,復辟大清就是他的精神支柱。而這種不講道理的頑固堅持,也導致他一旦有機可趁時,會急不可耐地搞復辟。

在我看來,民國的清遺民,也分兩類。一種,是康梁式的,屬於“理念復辟黨”,認為既然共和搞不好,還不如迎回一個原汁原味的大清,他們也因此比較好講話,腦子通順了也不妨礙識時務改投民國。另外一種,就是張勳版本的,是“腦殘粉清黨”,滿腦子就只認“大清皇上”,根本不分青紅皂白。“皇帝”讓他死,他都可以當場撞牆。

所以,從這一點看,他是十惡不赦的軍閥,可也是不乏真誠之人。你說,早已都改朝換代了,那根辮子早已是升官發財的累贅,甚至是“罪狀”,但唯他張勳愛辮如命。有一二軼事很好說明他的痴心不改:他曾向勸他剪辮的頂頭上司袁世凱咆哮 :“頭可斷,髮辮絕不可剪”;他曾垂涎名伶劉喜奎,欲納她為妾,劉喜奎提出的條件之一,就是“必須剪掉辮子” ,但他就是不願意,“為了江山不愛美人”。

他是1923年才病逝的,直到斷氣,頭上那根辮子,還是護衛的妥妥的。愚到徹底不悟,愚到至死不休,也是讓人怪不好苛責的。


晚清民國人,喜歡說大話,多作偽,高調的假“遺民”如江之鯽。張勳是愚忠,可也是真忠,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算難能可貴的表裡如一。

他真正的“復辟黨”,不是惺惺做戲。他也因此,在常常被人拎出取笑一番的同時,也讓一些對手內心抱持尊重。那時很多遺民,沽名釣譽,整天痛哭流涕說如何愛溥儀,不過就是在被時代淘汰之後,趁著最後的餘光,趁機撈點政治資本的殘渣,搞點人品的同情認證。說穿了就是做戲,感動自己,同時掙點生活費,高級一點的就是別所有圖。比如,同為搞復辟,袁世凱的搞法,動機完全就是來自權力的慾火焚身。

而他張勳,就是一個念茲在茲忠君效國的清朝迂腐舊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所謂的報“軍父之仇”。愚昧夠愚昧,但頑固也是徹底地頑固,不怕千夫所指,無懼不名一文。閻錫山後來說這些愚忠人物,“我確以為事是事,人是人,革命是歷史,忠貞是人格。吾人不能以革命的事業,抹殺他們的人格!”;張勳死後,孫文發悼詞,說“文對於真復辟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 。

這些,都是敬重對手的公道話。這種人,真是那種複雜人類的交結體。言行上,你可以盡情鄙視他,但是他的人格,又會讓你凜然生敬。


張勳,實際也有認可他品行的人,包括敵手。其實,無論哪朝哪代,不管政見差異如何,人的內心即便不認同,都會對這類有理念的“抱殘守缺”者,抱有敬重之意。

這就有點像今日寶島上的王某堅童鞋,他的主張是讓人厭惡的,但他因了一以貫之的真誠,反倒成了最受我們民眾歡迎的島上人物。所以,我自己讀史,從來沒覺他搞笑。他可以是愚昧的,是殘酷的,是人品惡劣的,是殘民以逞的,但他之忠情,也有忠誠慷慨、憨厚重義、知恩圖報的一面。

亂世中,人命最賤。所謂的信念和操守,在苟活和利益面前,一份不值。過去,明遺民顧炎武議論說,易姓改號,乃至民族淪陷,還只是“亡國”而已,悲慘但還不至於讓人完全絕望。一旦人類的世界,傳統禮儀喪失,忠信篤敬之道完全傾覆,才是真正的“亡天下”,世界是徹底潰散,不可挽救了。

從這角度想。張勳可能是極可惡的,但他的愚忠的一以貫之,和信念的生死不移,倒也是人性的閃光點。要說他搞笑,笑他的人,其實才真是搞笑的吧。這人,可罵,但不可笑。


劉愚愚


張勳是滿清的孤臣,同時也是民國時期的一個怪人,他的一生,都對清王朝忠心耿耿,這倒也不妄清王朝對其的一番栽培和提拔。

在其蟄居天津的時候,他的朋友就勸他說已經是民國了,可以把辮子剪掉了,但張勳卻回答說:“吾迴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腦袋在、辮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張勳為何對清朝念念不忘,以至於被後世稱作是“辮帥”呢?個人認為還是與張勳的出生和經歷有很大關係!

張勳原名張和,江西奉新縣人,1884年,在其近30歲的時候,張勳在長沙參軍,並在不久後隨軍進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

後因戰功,在晚清時期初隸廣西提督蘇元春部,為參將。1895年後在袁世凱手下任新建陸軍工程營管帶,行營中軍,並參與鎮壓義和團運動。

1901年調至北京,任宿衛端門御前護衛,並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光緒帝的扈從。1909年溥儀即位後,歷任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

可見,張勳的一生,其地位的一步步提升,其實與清王朝的提拔是分不開的,且張勳曾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保鏢,算是接觸到了當時中國的權力中心。


中國歷史上,從來就不缺少對某個朝代忠心耿耿一心一意的人,如南宋的文天祥,張勳對清王朝同樣是這樣的忠心。

但又可以將張勳的忠心看做是愚忠,孫中山就評價張勳到:“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辟,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辟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

但也有一種可能,就是張勳想要在名義上擁護溥儀,而將溥儀當做自己手中的傀儡,以達到挾諸侯以號令天下的目的。

1917年,張勳率軍進入北京,擁立溥儀登基復辟,但如此作為,無異於歷史的倒退,因此,張勳此舉,並沒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


1917年7月12日,皖系軍閥的段祺瑞組成“討逆軍”將張勳擊敗,張勳逃入荷蘭使館,溥儀退位。

至此,這一復辟鬧劇,以失敗而草草收場!


汶與川


清朝覆滅後,除了那些大清的遺老遺少對它念念不忘外,有一個北洋小軍閥也在此列。

當時,為了表示與清廷決裂,大家都剪掉了腦袋後邊垂著的那條恥辱的辮子。可此人為了表達對清朝的留戀和忠誠,不僅自己不剪辮子,還嚴令自己的部下都不準剪辮子。於是,他手下的軍隊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時人戲稱其為“辮子軍”。後來,這個小軍閥登峰造極,居然瞅準一個時機,上演了“復辟”的戲碼,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滑稽醜陋的一筆。

這個小軍閥,就是張勳。

張勳對清朝的感情為何如此“深厚”呢?這份感情,要從他和慈禧的關係說起。

庚子國變後,慈禧西逃。後來,李鴻章奉命在京城搞定一切,八國聯軍撤兵,慈禧決定打道回府。當時,派去護送慈禧回京的,正是袁世凱的部下張勳。此時,張勳的職務是武衛右軍右翼第一營統領,相當於現在的團長。

張勳這個人頭腦很活絡,而且也有鑽營的手段。在護送慈禧的路上,他盡心盡力,把慈禧伺候得很舒服。慈禧對他的印象非常好。而且,為了讓李蓮英在慈禧面前替自己美言,他竟然放低身段,給李蓮英遞上了門生帖子。很快,他和李蓮英和打得火熱。

有了慈禧的好印象,再加上李蓮英從中撮合,張勳的仕途行情一路看漲。

平安護送慈禧到達京城後,慈禧不但讓張勳帶軍留在皇宮,繼續擔任護衛工作,而且還給了他一個“提督”的官位。

這讓張勳感激不盡,於是更加賣力。

為了防止護衛的士兵偷懶,或者發生什麼意外。張勳每晚都親自巡邏。這一切,慈禧都看在眼裡,對張勳的忠誠負責十分欣賞。

慈禧是個非常會籠絡人心的女主。她看到張勳巡邏時,有時會把張勳叫到身邊聊一會兒,噓寒問暖。這讓張勳更加感激了。而且,慈禧和張勳貌似聊得很投緣。據當時的衛士後來回憶,慈禧還會和張勳開玩笑。比如,看到張勳巡邏時,慈禧會故意大聲和身邊的宮女說:張勳來了,快把咱們的小狗看好,小心讓他偷了。

慈禧為何故意大聲說呢?自然是想讓張勳聽到這個玩笑話。張勳聽到了嗎?連衛士都能聽到,張勳自然不會聽不到。

張勳聽到平日裡威嚴的老佛爺說給自己的玩笑話後,心中會作何感想呢?

不難猜測吧?

所以說,小編認為,張勳之所以對大清念念不忘,與慈禧對他的“恩寵”關係重大。否則,作為一個靠著袁世凱的提拔而上位的大老粗,他應該和其他的北洋將領一樣,只對老袁忠誠才對。


中國吉林網


1917年7月1日,北京街道上擠滿了群眾,他們不顧夏日的炎熱,跑出來只為買一面前清龍旗,因為這龍旗店已經關閉了五年,現在為迎接廢帝,市民們怕手慢東西買不著。讓龍旗瞬間成為爆款的幕後推手正是張勳,相信這不是他的本意!

張勳這個江西“老表”,祖上並沒有聲名顯赫人物,小時候影響最深的應是他老爹,平時做點小生意,讓張勳十歲時得以跟先生讀書,可惜好景不長,老頭子在他上學後的第二年就提前歸西,為了生存,在1884年,張勳跑到長沙投軍,他有“阿甘”的憨勁,在部隊裡如魚得水,從一個小兵一路高升到副將,總兵。

在1902年,這應該是張勳永生都難忘的一年,因為他得以進京多次充當慈禧和光緒的保鏢(扈從),多次聆聽“老佛爺”的教誨,經過“聖上開光”,張勳的事業又進入上升期,在1908年時,他被封為甘肅提督,留在奉天駐防,到1911年時,清廷任命他為江南提督。張勳沒想到自己會有這麼大“出息”。他暗暗認為這一切都是皇上給的,沒有皇帝就沒有張勳的今天。

幸亥革命時,他被兩江總督張人駿招入南京,商量對策。他大嚷道:“獨立即造反,反則皆賊也。”與清軍在南京城內大肆捕殺革命黨人“凡剪髮,懸白旗、攜白布者輒遭暴戮”。後來在“二次革命”中因對敵作戰英勇,他被袁世凱任命為安徽督軍,此時他的“定武軍”已擴編為五十七營,約有二萬之眾。袁世凱對他那套忠於清廷皇室的做法聽之任之,因張勳在北洋內部頗有人緣,大夥習慣稱他“老大哥”,為人仗義直率,沒有太多花花腸子。

令張勳名聲大噪的還是“丁巳復辟”,他先是在1917年6月30日時,趁著月色偷偷潛入皇宮,跟溥儀等皇室成員開了一次“御前會議”,決定當晚發動復辟,然後深夜又召集保皇黨餘孽王世珍、吳炳湘、江朝宗等軍警頭目開會,要求他們開放北京城門。於是在凌晨3點時,他們各自換上前清朝服,率領演員,同入紫禁城,用十二歲的溥儀登基,接受朝拜,大導演張勳這場大型清宮戲,只玩了12天就被“觀眾”打倒。


張勳太愛相信人,以為在第四次“徐州會議”上,都督們通過協議就算同意復辟。他天真的以為段祺瑞是站在他這邊的,開會那天“小徐”徐樹錚還親自到場給予默認支持。當然,事後段祺瑞為表示愧疚,對於導演這部醜劇的張勳,只給予形式上的通緝,並沒有沒收張的財產,也沒傷及張勳的性命。


民國不曉生


在晚清的多如牛毛的大小軍閥中,張勳是一道最為獨特的風景。

不管革命已經多年,他始終堅持不剪掉腦後的辮子。不僅自己不剪,他統領的軍隊也不能剪,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辮子軍。

我們可以把張勳說成是“守護晚清的一隻忠誠的狗”,絲毫沒有惡意。

相反,我更想強調的是“忠誠”二字。

再者,就忠誠度而言,狗從來都是比人更值得信賴的朋友。

1、他的忠誠,深深感動了慈禧

與晚清諸多軍閥一樣,張勳早年是一個放牛的孤兒,窮困無路才投了軍。

最早的參戰經歷是1883年開始的中法戰爭,在最有名的鎮南關—諒山戰役中,表現勇猛,一戰成名升為參將,完成了從農民娃到小軍官的第一次質的飛躍。

之後的發展軌跡,基本上就是標準的一個窮孩子努力向上爬的典型性範例。幼時出身貧寒者,大抵會格外珍惜機會,也比較容易感恩記德,從這個意義上說,貧窮確實是一種財富。

從越南的中法戰場回來,張勳投入袁世凱帳下,袁世凱當山東巡撫時,曾血腥鎮壓過當地的義和團,張勳在此期間,心狠手辣,殺人無數,深得袁世凱賞識,升為總兵——從基層軍官上升到了中高級領導幹部階層。

1900年,慈禧盲目相信義和團向外國宣戰,引起八國聯軍入京,慈禧一路向西逃亡至西安,在事態平息後慈禧與光緒再從西安返回北京。張勳受袁世凱派遣,為迎駕回京的慈禧和光緒護駕。

當時正值1901年的冬天,某夜天降大雪,天凍地寒,慈禧半夜醒來,意外地看到張勳親自為她站崗值班。這老太太一下子就感動的不得了,在當時那種流亡的情況下,人心最容易被打劫。

自此以後,慈禧就認了張勳,回京後把頤和園護軍統領一職給了他。要知道自清開國以來,這種近距離護衛皇室的官職,一向只有滿人才能擔任。

張勳在此期間,與慈禧身邊最寵愛的太監馬賓廷結為兄弟。從中可以看出,他這個人的情商極高,非常善於經營人際關係的。

2、東北剿匪,誰也管不著的大老粗

張勳後來派到東北任職,後來當過民國總統的徐世昌對他極為賞識,讓他做防營統領,負責東三省的剿匪,張勳以匪攻匪,挑逗土匪們相互打,很快提升為提督,御賜黃馬褂。按照滿清的武將序列,這基本上已經是登峰造極了。

張勳在東北混的風生水起時,張作霖還只是個小土匪,認張勳作老大哥。後來張勳落勢了,張作霖對他還是畢恭畢敬,畢竟江湖地位在那裡放著呢。

一時間,張勳在東北無人敢管,他眼裡也只認徐世昌,後來徐世昌要調離東北,朝廷也沒下他的調令,但他不管,徐世昌走,他跟著就離開了東北。就這樣,也沒人敢問罪他。可見他當時混的有多好!

清廷待他不薄,他對清廷也是一片赤誠,1908年慈禧和光緒接連死去,張勳伏地慟哭,據說兩次都哭至泣血。絕對是真感情!

3、血戰南京,誓死對抗革命

1910年,張勳來南京任職,先是統帥江防各營,補任江南提督後沒多久,辛亥革命爆發,各地紛紛反清起義,張勳駐守的南京也在風雨飄搖之中,但張勳愣是靠著手頭的一萬多兵,對抗新軍的三萬餘人,堅決不肯反清——他的清廷的忠誠,是刻在骨子裡的!

起義軍於10月4日從雨花臺發起進攻。張勳的命令就是,往死裡打,抓住俘虜、就地正法。

張勳曾用這樣的話激勵部下:眾為兄弟,你們幫俺老張一把,我死也甘心。倘若得勝,許你們奸掠三天,俺老張要是背盟,就是王八蛋!

但大勢所趨,非一人能當。最後張勳還是沒能抵抗得住攻勢,偷偷渡江過了浦口,逃回到了徐州。從此徐州就成為辮子軍的根據地。張勳後來的復辟,也正是從這裡開始。

4、復辟帝制,他想要的只是報恩

在復辟之前,張勳的兵力在當時屬於三流,但最後搞復辟的,為什麼偏偏是他?

首先是因為他憨、直、忠。畢竟當時民主觀念已深入人心,復辟明擺著死路一條,那些慫恿他復辟的人,其實都只是想借復辟來重新分配一下利益。但張勳不管這些,他只認一個理兒,清廷厚待過他,他就誓死要報這份恩情,至於後果是什麼,他不管,他要的只是心安。

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份忠,讓他在以義氣行事的江湖中,特別有威望有地位。從他後來的遭遇來看,不僅其他大小軍閥認他這個大哥,就連外國人都欣賞他這份忠誠。

1917年6月14日,應時任總統黎元洪所邀,張勳帶了5000名辮子軍就進京了。沒錯,就只有5000人! 這種膽量與莽撞,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來的。

6月30號晚上,張勳在江西會館,特意請了梅蘭芳來唱戲,這邊戲還正在唱著,那邊張勳已經帶人進了宮,懇請小皇帝出來,準備復辟了。

人生如戲,再嚴肅重大的歷史,其實也就是一場戲。

第二天,京城的五色旗已經開始都換成了龍旗,小皇帝溥儀在懵懂之中就坐在了龍椅之上。

我們後人如今看來,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鬧劇,甚至不妨加上一句“逆歷史潮流”之類的評價。

但對張勳來說,他想做的事已經做成了。他報了清廷的恩,他一生最絢爛的時刻,就此綻放,也就此即將謝幕。

然而,那又如何?

5、寓居天冿,60歲後生了12個孩子

復辟失敗後,張勳躲進了荷蘭使館。事實上,也沒有人真正想把他當個罪人來對待,張勳的家人舊部、家地財產,包括他名下的各種生意,絲毫沒有受到半點影響。

罪不及家人,這差不多是北洋軍閥間一直默守的一個規矩,因為世道太亂了,誰也不知道自己明天會淪落到什麼地步,所以,大家彼此都心照不宣,行走江湖,放他人一馬,就是給自己留一後路。

張勳在荷蘭使館裡一直待到1918年10月,當徐世昌出任總統後,給他下了特赦令,也算是對張勳當年在東北緊緊跟隨他的一份回報。

1920年,張勳為了避開直皖奉軍閥紛爭,移居天津。在這裡,他安詳地走完了傳奇一生的最後幾步。

張勳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60歲之前,他亡命於各種戰場廝殺搏鬥,只育了一子一女;60歲之後,他開始專心在床上苦戰勤作,到他70歲死之前,已經有了9男5女。沒錯,從60歲起到70歲死,他造了12個孩子!

床上的戰鬥力,絕對不輸戰場。張勳,真男人。

6、張勳葬禮,稱過帝的袁世凱都比不上

我特別想介紹一下張勳的葬禮,不只是因為這場葬禮實在過太豪華、排場太大,更因為當時人們對死者的評價,竟然是那麼一致的肯定與褒獎!

張勳老家在江西奉新,他的靈柩從天津一路運來,路上足足走了一個半月,所到之外,各界軍政名流均前來接迎,弔唁之人絡繹不絕。

殯列隊伍長達十里,共有二十餘個隊列組成,分別有:絲綢做的童男女、松柏扎的幡寶塔、軍旗、唸經的和尚尼姑、滿漢樂隊、西洋樂隊、全副鑾駕、黑戰馬一隊、白戰馬一隊…………然後是長達兩裡的各類名流輓聯。

最後,還有500輛車,分別陳列著清廷賜與張勳的所有珍奇寶物。

請你想象一下吧:在1923年8月的中國,從天津到江西,這樣一支隊伍,前面抬著個棺槨,整整走了一個半月……那是怎樣的一種景觀,又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不管是效忠清廷者,還是堅決革命者;也不管是當初贊同復辟者,還是隨後反對復辟者;都出奇無一離外地對這位逝者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與褒獎。

已經離開紫金城的溥儀,給了張勳“忠武”的諡號。

我相信,這一定是張勳最最想要的兩個字,也是對他一生忠於清廷最恰當的褒獎與描述。

而據民國四大公子之一的張伯駒回憶:他幼時在一個小廟裡玩,曾見有道士供奉著一個“張忠武公勳長生福祿之位”的牌位。

在我看來,這個小小的牌位,比小皇帝溥儀所賜的“忠武”二字,更為難得,卻也更讓後人費解。


風談天下


話說清朝覆亡後,很多遺老遺少們為表示自己對前朝的忠心,他們是死活不肯剪去腦後長辮。而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辮帥”張勳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非但張勳自己不肯剪,他手下兵士們也一律保留大辮子,人稱“辮子軍”。這,也算民國一景。

張勳,字少軒,江西奉新人,其人身體強健,性格粗魯,無甚學識,實莽漢子一枚。

年青時的張勳就不走尋常路,他一不種田、二不讀書,最後投軍而去(倒也適合他發展)。

不久,中法戰爭爆發,參軍後的張勳果然屢立戰功(鎮南關大捷有他的份),由此得到越級提拔。

張勳天生是做軍人的料,其擔任下級軍官時,因為忠誠坦率、作戰勇猛而頗得上級賞識,,隨後七八年中,張勳很快升至參將、管帶等職

甲午戰爭爆發後,張勳率部參戰。不過,這次卻沒這好運氣,結果是大敗而歸,所部被遣散。

沒辦法,走投無路的張勳只好投到袁世凱的門下。當時,老袁正在小站練兵,正缺張勳這種有豐富戰爭經驗的中級軍官,於是張勳也成了半拉子的北洋系(說他半拉子,是因為他並非武備學堂出身)。

當然,這一切並不會讓張勳必然對大清忠心耿耿。但庚子年的機遇改變了這一切。

原來,在庚子之亂後,慈禧太后從西安迴鑾,時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指派張勳所部承擔了直隸境內的沿途護衛任務。

這下好,老張是抓住了這個機會,得以近距離面聖了。因為工作做得出色,慈禧太后對張勳十分滿意,於是乎,其所部又被調到京城充當扈從部隊。

回京城後,張勳所部奉命守衛紫禁城端門,成了名副其實的大清朝廷皇家衛兵統領之一。對於漢人將領來說,這當然是極其難得的殊榮。

此後,慈禧太后、光緒等人出巡時,張勳所部均擔任扈從任務,如此信任,如何皇恩浩蕩,如何不讓老張激動萬分?

宣統三年(1911年),張勳被外放為江南提督,升為一品大員,老張自是忠心耿耿,不在話下。如是,辛亥年中,張勳所部死守南京城,與革命軍血戰一場,也算是當年少有的戰例了。

瞭解了其個人歷史後,張勳最後實行復闢,其實也一點也不奇怪了。


坑爹史冊


這就得從張勳少年時候的經歷說起了。

張勳是江西人,年幼時太平天國起義佔領了他家鄉,太平軍來到鄉里抓了他的祖父張大吉,要求張大吉給他們做帶路黨。張大吉與太平軍發生口角,太平軍殺了他。沒過多久,張勳的父母也去世了。

經此重大變故,張勳迅速家道中落,成了孤兒。

這段變故對張勳的後來經歷影響很大,他當然就十分仇視農民起義,擁護大清朝了。

後來張勳參軍,參加中法戰爭,靠著軍功一步步晉升。後來他跟隨袁世凱,當袁世凱後來轉任山東巡撫,張勳就作為袁世凱的爪牙,在山東省大肆屠殺義和團。

張勳

不久張勳調到北京,此時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帶著朝廷跑路,張勳在路上保駕,受到了慈禧的賞識。

清政府認為他忠心耿耿,對他猜疑很少,賞識甚至高過袁世凱。要知道在慈禧逝世後,上臺的攝政王載灃還將袁世凱罷免,但張勳受到波及卻很少。張勳對清朝深恩也是感激涕零,在謝恩的摺子裡寫道:“臣起自戎行,洧登顯秩,思盡粹以酬恩,祝殷憂以啟聖。”辛亥革命爆發前夕的1911年八月,他更是被調任為江南提督。

也就是說,他從小就因為家庭緣故仇視反抗清政府的起義,後來因為在軍中混,多次受到提拔,立下大功,也逐漸升到了江南提督的高位,那自然對清政府忠心耿耿了。

從這些人生經歷,可以想見當崇拜洪秀全的孫中山起事成功建立中華民國之後,張勳對中華民國的態度了。張勳對清朝那真是死忠,對民國也是挺狠啊。


貓圖怪談


1901年庚子亂後聯軍從北京撤兵,慈禧太后也從西安啟程回北京。當時護送慈禧回京的恰是袁世凱的部下張勳。張勳這時的職務是左衛右軍右翼第一營統領,相當於団長。

張勳這個人很會來事,在護送慈禧的路上他很是賣力,把慈禧伺候的很舒服。老佛爺對他印像很好。而且他和李蓮英的關係也是很鐵,和李蓮英有門生之誼。

平安到京後慈禧不但讓張勳繼續帶兵留駐皇宮,仍舊負責保衛工作,還給他一個提督的官位,對此張勳猶是感激。工作很是賣力,每晚為防止意外張勳都親自巡邏。這一切慈禧都看在眼裡,對張勳的忠誠負責十分欣賞。

慈禧是位善識人,用人的女主。他看到張勳巡邏時,會把張勳叫到身邊聊一會家常,噓寒問暖,這讓張勳更是感動的無以復加。還有慈禧同張勳較投緣,據當時的衛土回憶,慈禧還會同張勳開玩笑。所以說慈禧對張勳的恩寵決定了張勳忠於清室之心理基礎,至死都對清室念念不忘。


賀灝


張勳復辟是一種忠義的表現,這在革命不斷,道德淪喪的民國社會,雖然可笑,卻也彌足珍貴。

清朝滅亡後,前清遺老遺少都妄圖復辟大清,這群人被稱為“宗社黨”,而真正將清朝復辟的卻是漢人張勳。他的軍隊一直留著大清象徵的辮子,因此被稱為“辮子軍”,而他本人亦被稱為“辮帥”。

在晚清的政治舞臺上,張勳可以說是大清的忠臣良將,不僅被授予“巴圖隆阿巴圖魯”的勇號,而且在慈禧逝世後,率部護送慈禧靈柩前往東陵安葬。如此待遇,換言之,張勳是大清皇室的孝子賢孫,儘管他是漢人,卻也無妨。

武昌起義後,張勳十分賣力地為大清鎮壓革命黨,甚至製造屠殺南京的慘案。清朝滅亡後,張勳為表示對大清的忠臣,又上演了12天覆闢的鬧劇。

張勳對大清年年不忘,除了頗受皇恩外,還與他的性格有關,傳統、實心眼、暴躁等等,這一切發生在武人身上,則會變的食古不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