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有著極強的軍事指揮能力,為什麼最終被陳誠所代替?

天翼用戶58944


陳誠和杜聿明都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將,只是杜聿明資歷和職務低於陳誠,兩人不是一個層面上的人物。

國民黨一級上將陳誠

陳誠出身保定軍校,黃埔軍校成立後,陳誠到校擔任副官,後任炮兵教官,受到校長蔣介石青睞,這也是陳誠與蔣介石交往之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陳誠受到蔣介石重用,先後擔任國民革命軍第11師師長、第18軍軍長;抗戰爆發後,陳誠擔任了軍委會政治部部長、武漢衛戍總司令、第六戰區司令長官、湖北省主席和中國遠征軍總司令等一系列重要職務,為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抗戰勝利後,陳誠擔任國防部參謀總長,主持全軍具體指揮和作戰。當時國共兩黨在東北爭奪激烈,1945年底,國民政府組建軍委會委員長東北行營,作為東北地區最高領導機關,統轄第一、二、三、四、五綏靖區和東北保安司令部,行營主任熊式輝。

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

當時杜聿明擔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全面主持東北軍事。東北保安司令部兵多將廣,下轄5個綏靖區,近50萬部隊。杜聿明率部與林彪、羅榮桓在白山黑水周旋,但結果並不理想——這是他後來被調整的主要原因。

蔣介石與愛徒杜聿明合影。從照片上可以看出,杜聿明是中將軍銜,遠遠低於陳誠

1947年8月,陳誠調任東北行轅主任,統轄東北軍政事務。陳誠到任後,國民政府軍委會撤銷東北保安司令部編制,將部隊編成4個兵團12個軍45個師,總兵力達到54萬人。

東北保安司令部撤銷後,東北軍事由陳誠直接指揮,原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擔任東北行轅第一副主任,協助陳誠指揮軍事。後來陳誠離開東北,衛立煌接任行轅主任,杜聿明仍然擔任副主任,直到後來調任徐州“剿總”副司令長官。


民國年間那些事


菸酒閣大學士原創文章:蔣介石的左膀右臂,文有陳辭修,武有杜光亭。

杜聿明,字光亭,陝西米脂縣人,黃埔一期。其個性堅忍、敏銳果決,國軍第一個機械化軍軍長,因崑崙關打敗日第5師團而揚名。

杜聿明指揮與判斷力很強,擅長大兵團作戰。國軍幾乎所有精銳都受過其指揮,堪稱戰場救火隊長。歷任遠征軍副總司令、東北保安總司令,是徐州、東北剿總前進指揮所主任。

抗戰結束後,國共爭奪東北,雙方皆派出最強陣容: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率十萬精銳出關;蔣介石斟酌再三,免去逼龍雲下臺的杜聿明昆明衛戍司令,同日出任東北保安總司令。

杜聿明率全美械的第13軍、第52軍經海運秦皇島,直撲山海關。其後新1軍、新6軍、第71軍等王牌軍陸續抵達。蔣介石說,國軍精銳半數在東北,東北萬不可失。

山海關是東北門戶,杜聿明聽第13軍軍長石覺報告民主聯軍火力強大,突破不了,立即直奔一線陣地。親自下令炮兵調整炮火,再令部隊迂迴包抄民主聯軍後路。

缺乏武器的民主聯軍沒有對陣過全美械的國軍精銳,從山海關一路退守瀋陽、四平、長春。林彪且戰且走,直到停戰令生效,在松花江北岸吃了新1軍1個團,才算站穩腳跟。

何應欽與手下大將鄭洞國、邱清泉等合影,前排右一為杜聿明。

陳誠取代熊式輝出任東北行轅主任,全面主持東北黨政軍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杜聿明並非東北最高長官,他的頂頭上司是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所以不存在陳誠取代杜聿明的說法,實際接替他的是陳誠副手羅卓英。

陳誠,字辭修,浙江青田人。他是國民黨元老、黃埔軍校教官,親手打造王牌第18軍(整11師),國軍將帥多出自其門下,號稱“土木系”,也是蔣介石最信任的軍政大員。

陳誠在國軍中資歷深厚、威望極高,富有正義感。我們可以罵他軍事無能,但絕無人詬病他的品行修養。陳誠嫉惡如仇,注重軍紀士氣,非常痛恨貪汙腐敗。

在江西剿G時期,陳誠親眼目睹地主惡霸報復分地的農民,極為反感,內心是認可紅軍的打土豪分田地做法的。後來他主政臺灣期間,改良了土地政策,算是真正發揮了軍政治理特長。

國共之爭在於東北、華東,蔣介石為何要以陳誠、羅卓英取代熊式輝、杜聿明?

東北是當時的工業中心,抗戰期間基本未經戰火,重工業發達;華東是蔣介石經營多年的根據地、全國稅賦中心,維持戰爭的根本。國共命運之爭就在這兩個地方。

內戰爆發後,華東有親信顧祝同等坐鎮,關內主力整7、8、9、11、25、74師及第5軍在這一帶作戰。而關外精銳新1、6軍、第13、52、71軍等,屬於蔣介石冷落的何應欽派系的部隊。

國軍內部非常講究資歷,東北主力源自於中國遠征軍,蔣介石放棄關麟徵而選擇杜聿明出任東北保安總司令,因杜曾任中國遠征軍副總司令,能指揮的動驕兵悍將。

到1947年,內戰打了一年多,蔣介石對各戰場的戰況極其不滿,尤其是東北戰場。東北聚集了國軍半數主力,卻丟失了戰場主動權、將帥不和、貪汙腐化。

國軍貪汙腐化源於接收,東北更比華東嚴重。因為華東國軍未駐紮城市,即使號稱御林軍的整74師也在山區作戰。東北多大城市,各主力軍軍長兼瀋陽、長春等警備區司令,燈紅酒綠。

如新1軍駐紮瀋陽,高級軍官忙於撈錢、低級軍官急於泡妞結婚。所以蔣介石派參謀總長陳誠任東北行轅主任,替換熊式輝,期望他能整頓軍紀、查懲貪汙,恢復戰鬥力。




杜聿明多年鏖戰,長期身體不好,經常需要修養治療。東北保安總司令的指揮權,經常由副總司令鄭洞國代理。7月杜聿明要往上海做腎摘除手術,於是主動辭去職務。


杜聿明是蔣介石麾下第一心腹愛將、戰場救火隊長、背鍋俠,沒有任何人取代他的地位。

與劉峙無能而聽話、白崇禧有才而抗命不同,杜聿明屬於有才又聽話的將領,在蔣介石眼裡,屬於德才兼備,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

蔣介石的一個命令,杜聿明就冒死帶著中國遠征軍穿越野人山回國;一封親筆信,淮海戰場跳出華野包圍圈的杜聿明毅然走向死路:率軍調頭救援黃維兵團。

不像薛嶽、關麟徵等大員到處結怨,官威森嚴,杜聿明善於團結將領,部將中除孫立人有分歧外,其餘鄭洞國、邱清泉、廖耀湘、陳明仁等悍將無不尊重杜聿明品德和能力。

1948年,國共決戰在即,眼看陳誠把東北搞的一團糟,幾乎到了人人喊殺的地步,蔣介石任命遠征軍老長官衛立煌為東北剿總總司令長官;陳誠改任東南軍政公署長官兼臺灣省主席。

白崇禧與蔣介石意見不和,拒不出任指揮華中、華東國軍。蔣介石只得命劉峙為徐州剿總司令長官,又請出在上海養病的杜聿明為副總司令、前敵指揮所主任兼第2兵團司令官,為華東軍事實際負責人。

本著守江必守淮戰略,蔣介石派人將參謀部徐蚌決戰計劃送杜聿明審閱,杜表示認可。不料遼瀋戰役爆發、錦州告急,衛立煌堅決不同意廖耀湘兵團救援錦州。

蔣介石跳開衛立煌,命東北主力廖耀湘第9兵團出瀋陽,為援錦西進兵團;命侯鏡如以華北國軍組建東進兵團,於葫蘆島登陸,攻擊塔山救援錦州。

同時命杜聿明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前敵指揮所主任,飛赴葫蘆島坐鎮,指揮東西對進救援錦州。蔣介石臨陣換將沒能改變東北敗局,卻使徐州戰場因缺少指揮官而步步被動。

錦州失守後,林彪著手殲滅葫蘆島東進兵團,杜聿明十分機警,立即指揮葫蘆島國軍撤退。所以遼瀋戰役國軍並不是只逃出劉玉章第52軍,還有一個完整的東進兵團。

葫蘆島撤軍第二天,杜聿明飛赴南京彙報戰況,才知道劉峙沒有收攏部隊、黃百韜兵團被圍碾莊圩。立即返回徐州剿總司令部,部署邱清泉、李彌兵團實施救援、黃維兵團向宿縣攻擊前進。


遼瀋戰役、淮海戰役是國共決戰,其中杜聿明率東進兵團攻擊塔山;率邱、李兵團攻擊大許家是關鍵戰役,給林彪、粟裕造成很大壓力。

林彪率大軍攻打東北門戶錦州時,國軍西路援軍廖耀湘兵團在彰武裹足不前,只有杜聿明東進兵團是出了死力的。林彪說他打的是錦州,盯著是塔山。

除了在塔山佈置兩個阻援縱隊,林彪將戰鬥力最強的一縱作為總預備隊,放置在塔山方向,足見重視。杜聿明指揮臨時拼湊的東進兵團,一度突破東野塔山陣地。

東進兵團獨立95師,號稱趙子龍師,在華北沒有丟過一挺機關槍。在塔山陣地前以屍體為掩護,死戰不退,極為罕見。打到關鍵時刻,林彪說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

淮海戰場大許家阻擊戰,是內戰規模最大的陣地阻擊戰。杜聿明以邱、李兩兵團12個師兵力猛攻華野陣地。粟裕不斷增兵,最後阻援兵力達到8個縱隊,超過了合圍黃百韜兵團的兵力。

粟裕想以兵力優勢,利用杜聿明救援黃百韜心切,逐步在大許家形成合圍,再吃掉邱、李兵團。杜聿明、邱清泉機警、大膽,不讓粟裕形成合圍態勢。

同時派出第74軍穿插、迂迴;動用總預備隊第72軍不顧傷亡、正面突破,一度攻擊到距碾莊不足10裡。粟裕最終放棄合圍邱、李兵團的作戰計劃。


杜聿明接手的一把爛牌,要想打贏徐州決戰,換了神仙都難。

首先蔣介石給杜聿明弄了個豬上司劉峙:藉口杜聿明不在,20多天裡懶得收攏各兵團;為私利命黃百韜兵團在新安鎮多等兩天;關鍵時刻調走李彌兵團;反對杜聿明解救黃百韜兵團...

戰後劉峙說徐州會戰的命運,在黃百韜兵團被殲滅後就決定了。確切的說,徐州戰敗從劉峙上任那天就決定了。

其次徐州兵力不足:淮海戰役雖然說是60萬打敗國軍80萬,其中包括了華中國軍。杜聿明能指揮的部隊僅50萬:黃百韜兵團10萬、徐州主力20萬餘;黃維兵團10萬;劉李兵團10萬。

尤其是徐州主力長期與華野作戰,能打的就那麼幾個軍,根本得不到休整補充,如第5軍會戰前只剩下2萬多人;徐州主力李彌兵團,其99軍又被拉走組建李延年兵團。

三是後勤嚴重不足:國軍有美式武器,卻沒有美式的後勤:黃百韜兵團連個舟橋部隊也沒有,10萬人擠一座鐵路橋過河;邱清泉兵團進攻大許家,剛開始進攻炮彈就打光了。

蔣介石經常說:我們有海空優勢!其實國軍每批次出動的轟炸機架次僅個位數。蔣到處承諾空軍補給,如黃維兵團2000多挺機關槍與衝鋒槍,每天空投彈藥連基數都滿足不了;空投糧食更是杯水車薪。

更重要的國軍普遍士氣低落,遼瀋戰役前華東國軍主力還有相當戰鬥力,豫東戰役粟裕吃了不小的虧,算是慘勝。但遼瀋戰役開始,華東國軍士氣一落千丈:誰都明白大勢已去。

士氣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確是決定性因素:遼瀋戰役前18軍一個營敢主動進攻中野一個旅,攔頭炮能打到衝鋒部隊前方50米,遼瀋之後被中野反包圍在雙堆集動彈不得。

黃百韜兵團主力第63軍、25軍148師一夜被全殲;擔任陳官莊突圍主攻的第74軍,居然攻不動解放軍陣地,觀戰將領面面相覷;更可笑的孫元良兵團不是被解放軍消滅,而是邱清泉怕他們敗兵衝散自己防區,命部下把他們全突突了。

杜聿明指揮的華東精銳就是這樣的疲憊之師,能全身而退就已經很了不起。所以粟裕說沒有遼瀋戰役勝利(國軍士氣全無),打淮海戰役他連想都不敢想。


從軍事角度來說,國軍在大陸的敗亡,不僅因為派系傾軋、情報洩露、後勤補給不足、士氣低迷等原因,更因為蔣介石的越級指揮、朝令夕改。

抗戰開始,中央軍還分兩種:一種是歸屬戰區管轄、節制的普通部隊,另一種是直接歸屬軍委會管轄的精銳部隊,戰區無權直接調動,需經過軍委會實際是蔣介石批准,如第10、74軍等。

內戰時期,直屬國防部的部隊規模擴大到兵團一級。國軍雖有數百萬,能與解放軍進行野戰、互有攻守的部隊,除桂系張淦兵團外,只有國防部直屬黃維、邱清泉、廖耀湘、李彌、黃百韜兵團等而已。

國軍這種複雜的指揮體系,致使國防部長、參謀總長形同傳令兵。同時各剿總司令官白崇禧、衛立煌、傅作義也指揮不了轄區內的國軍主力,卻要對戰敗負責。

蔣介石將軍權牢牢控制在最信任、聽話的嫡系將領如杜聿明手中。每當蔣介石聽不進意見、獨斷專行時,杜聿明總是嘆息:自己只是給老頭子看管部隊,盡人事而已,部隊是老頭子的,他愛怎麼折騰就隨他去吧。


河南永城陳官莊,成為國共最終決戰地。本應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杜聿明最後一次聽話,斷送了徐州主力30萬大軍。

經過碾莊、大許家血戰的華野損失巨大,蔣介石認為粟裕至少一個月休整才能作戰。不料華野抽調大量地方幹部入伍,迅速恢復戰鬥力,準備圍殲杜聿明主力。

杜聿明提出要打就不能撤,迅速調集西安、武漢國軍(至少5個野戰軍)到徐州決戰;要撤就不能打,徐州主力計劃南撤兩淮,大軍一路沒有補給和援兵,絕不能朝令夕改。

蔣介石勉強同意徐州主力南撤,杜聿明深知蔣的脾氣,唯恐他臨陣變卦,下令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關閉所有電臺。他又判斷國防部有解放軍內線,把撤退路線改為與兩淮相反的河南永城。

粟裕回憶:淮海戰役最緊張時候就是追擊杜聿明三個兵團。他根據內線情報判定杜聿明走兩淮,已派部隊向兩淮追了一天。當知道杜聿明走的永城時,兩軍已相差兩天路程,無論如何追不上了。

粟裕吃掉黃百韜兵團,先勝了一場;杜聿明聲東擊西,率徐州主力全身而退,扳回一局。如果徐州主力撤回江南,粟裕就完不成殲敵主力於江北的目標。

杜聿明部將邱清泉、李彌等都是極善治軍、練軍、擴軍的名將,短短几個月就能擴出幾倍的兵力,恢復淮海前期損失的部隊,這會給以後渡江作戰帶來極大困難。

不出杜聿明所料,蔣介石又後悔了,電臺聯繫不上杜聿明,就派專機給杜聿明投下措辭嚴厲的親筆信,命30萬大軍停止撤退,回師救援雙堆集的黃維兵團,否則杜就是黨國罪人......


蔣介石指揮過北伐,領導過抗戰,很多戰略決策都是非常正確的,怎麼到了內戰,就成了個軍事門外漢,不斷敗光國軍精銳呢?

圍城打援是解放軍最常用的戰術,屢試不爽。蔣介石總是將整師、整軍甚至整個兵團的部隊填入陷阱。那是因為蔣介石要面對各個派系和利益集團的壓力。

例如開封戰役,邱清泉明知道是陷阱,也架不住蔣介石再三嚴令,去收復開封。因為開封失守後,國民黨開封籍中央立委集體到總統府夜跪,哭求蔣介石收復古都開封。

又如東北戰場,國軍只有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孤立的據點,放棄長春撤回關內才是活棋。蔣介石怕影響國際觀瞻,猶豫拖延。錦州丟了應下令廖耀湘經營口撤退,卻下了收復錦州的亂命。

再如淮海戰役前,國防部已經有放棄徐州,將主力撤到兩淮一帶作戰的預案。自古守江必守淮的戰線是在兩淮、合肥、襄陽一線,這一帶水網縱橫,不適合大兵團機動。

在遼瀋戰役後,徐州主力南撤才是上策,杜聿明奉命要打。但是蔣介石答應的援軍,杜聿明是一個也沒看到;承諾的空投補給,空軍根本無力負擔。

徐州杜聿明集團被殲滅後,各地國軍如多米諾骨牌般崩潰,再也沒有能力組織像樣的野戰。杜聿明本人兵敗身俘、心如死灰。傳庭死則明亡矣。

徐州是中原重鎮、南京門戶,北進可奪取蘇北、山東;西向則威懾河南、華中。丟失徐州等於徹底喪失戰略主動權,象徵著戡亂作戰完全失敗。所以蔣介石不管如何都要堅持徐州決戰。

因為打輸了和主動放棄徐州,蔣介石的命運都一樣。他身後還有個咄咄逼人的桂系,等著看他笑話。果然杜聿明剛被圍陳官莊,白崇禧帶頭髮難,彈劾蔣介石丟城失地、逼蔣下野。

丟失東北,罪名可以加在衛立煌身上;丟失華北,傅作義是替罪羊。而丟失徐州、5個國軍主力兵團被殲滅,這個鍋白崇禧不來背,那隻能是堅持“戡亂”的蔣介石親自背。


杜聿明青年北伐,中年抗日,抱病跛足,奔走各戰場,苦不堪言,只因報校長知遇之恩。拋卻政見不同,忠臣良將,莫過於此。


菸酒閣大學士


所謂陳誠取代,是解放戰爭期間,蔣介石讓陳誠取代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

熊式輝,江西人,先後畢業於江西陸軍中學、清河陸軍軍官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1年保送至日本陸軍大學,後在討伐袁世凱的戰鬥中嶄露頭角,北伐戰爭中屢立奇功,後兩度擔任凇滬警備司令,30年代任江西省政府主席,主政江西十年,抗戰勝利後,1945年9月,出任東北行轅主任,當時,杜聿明以東北保安司令身份,協助熊式輝接收東北。

1947年8月,蔣介石以國防部參謀總長兼海軍總司令陳誠接替熊式輝,為東北行轅主任。以陳代熊,一則,陳誠是蔣介石的親信,二則陳誠也確實有能有績。

陳誠,浙江青田人,麗水師範學校畢業,後入杭州體育專科學校,1918年考入保定軍校八期,與羅卓英同學,以後四十年同學如兄弟,出生入死,攜手相隨。軍校畢業後,入浙江第六師見習,後入粵軍第一師任排長、連長、營長,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陳誠任軍校少校教官。

1916年,陳誠隨蔣介石北伐,任總司令部中校參謀,隨後任國民革命軍獨立師團長,歷任21師副師長、師長。國民政府定都南京,陳誠任衛戍司令。後隨蔣介石北伐,任總司令部警衛司令。中原大戰,升副軍長。1930年,任十八軍軍長,這個十八軍後來相繼參加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成為國民革命軍中建制最早、戰鬥最久的部隊,也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

蔣介石是非常欣賞陳誠的,1931年,陳誠與譚延闓的掌上明珠、他的第三個女兒譚祥結為夫妻,介紹人就是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婚禮也是蔣介石為陳誠操辦的,蔣介石對陳誠的信賴和器重,由此可見一斑。

此後,陳誠隨蔣介石南征北戰,成為了蔣介石的心腹。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陳誠任贛粵閩邊區“剿匪總指揮”,充任蔣介石的馬前卒,向中央紅軍反動了多次清剿戰爭。抗日爆發後,陳誠就任第三戰區前敵總司令,後歷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長、湖北省政府主席、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長、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遠征軍司令長官、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冀察戰區總司令、軍事委員會軍政部長等職,被國民黨內部稱為“第二號人物”。

抗戰期間,在國民黨正面戰場進行的二十二場較大規模的抗日戰鬥中,陳誠親自參與了十五場,他以第三戰區前敵總司令兼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的身份,指揮了頑強的淞滬抗戰,後又指揮了武漢保衛戰、第一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南昌會戰等一系列戰鬥,遠征歸來後,又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冀察戰區總司令,並赴豫西指揮抗日。

當然,陳誠到東北後,作為不大,尤其他遇到勁敵東北野戰軍,在解放軍發動的秋季攻勢下,陳誠終於黔驢技窮,無功而返。


帝國的臉譜


杜聿明雖然軍事指揮能力不錯,但是資歷淺,級別低,而國軍恰恰是特別講究資歷和級別的。所以,在整個解放戰爭過程中,在每個位置上都不是以正職負責指揮,而是以副職身份負責指揮。無論在東北還是還是在淮海戰役中,他都是以副職的名義協助正職進行指揮。在東北起初是輔佐熊式輝,後來是協助衛立煌,在淮海戰役中則是協助劉峙。

為什麼出現這種局面呢?解放戰爭初期,國軍搶佔東北的時候,海運過去的第一波部隊中,新一軍和新六軍兩個五大主力部隊,都是在印度支那遠征軍時期編練起來的,都是黃埔系軍隊。這樣的軍隊,其他國軍高級將領是很難只會得動的。杜聿明在遠征軍時期就曾先後擔任軍長、副總司令,所以對這兩支骨幹部隊指揮起來更順手。

在淮海戰役中,也是同樣的情況。本來曾經想過合併華中與華東兩個戰區,由白崇禧負責指揮,但白崇禧拒絕了。最後委員長只能派出了國軍著名的福將劉峙去坐鎮。劉峙的資歷是足夠的,但是能力平庸,並沒有實際負責軍事指揮的能力。所以,最後又決定給劉峙派一個軍事指揮能力比較強的副手,來負責實際的軍事指揮。一開始選定的是宋希濂,後來又改為杜聿明。

也就是說,杜聿明在解放戰爭時期被委員長當作救火隊長使用,一會兒放在東北,一會兒放在徐州,是出於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派系鬥爭,黃埔系的軍隊他不願意教給其他人來指揮,交給黃埔嫡系的杜聿明,他更加放心;另一個原因則是杜聿明當時的資歷和級別都還不足以獨立負責一個大戰區的指揮,所以只能去給別人當副手。

解放戰爭初期搶佔東北的時候,軍事和行政是兩套班子,各自幹各自的,杜聿明只負責軍事,不干預行政方面的事務。而在解放軍退到松花江以北之後,委員長認為大局已定,接下來要進行一定的建設,就需要資歷更深、級別更高的人去負責。而這時候參謀總長陳誠和國防部長白崇禧互相拆臺,搞得不可開交,所以委員長決心換人,就把陳誠派到了東北,接替杜聿明。

陳誠到東北以後,權限要比杜聿明大很多,他是軍政一把抓,不只是負責軍事指揮,也能夠指揮東北的黨政系統,是東北的最高軍事、行政長官。這種權限是杜聿明從來沒有獲得過的。但陳誠的軍事指揮能力其實很平庸,不僅白崇禧這樣的名將看不上陳誠,就是杜聿明,其實也看不上陳誠。陳誠到東北以後,權力很大,全面負責。結果被解放軍通過春季攻勢、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幾波進攻打得喪師失地,陳誠顏面盡失。

東北被陳誠搞成了一個爛攤子,委員長才覺得他不能再在東北指揮下去了,陳誠自己也不願意再在東北待著了。委員長就又開始物色人去替代他,最後選中了衛立煌。本來衛立煌也不願意去,覺得東北的局面已經被陳誠搞得一團糟,他去了也只是背黑鍋,所以他也不願意去。陳誠沒辦法,只好託病請求回南京治病,並讓他老婆去找衛立煌的老婆,說陳誠再在東北待下去,身體就要不行了,請衛立煌趕緊去。

衛立煌到了東北以後,陳誠才趕緊跑回到南京。解放戰爭初期,白崇禧當國防部長,陳誠當總參謀長,但軍事指揮主要是總參謀部在負責,白崇禧實際上插不上手。陳誠本以為自己到東北以後黨政軍一把抓,是可以穩定東北局面的,可以順手撿便宜,沒想到被解放軍打得丟盔棄甲,喪師失地,最後又灰頭土臉的跑回了南京。

以軍事指揮能力來說,陳誠當然遠不如杜聿明。但國軍非常講究派系和資歷,杜聿明到在淮海戰役中被俘,也只是中將。雖然他在東北和徐州兩個主要戰區擔任過副總司令,但他的軍銜和他手下的兵團司令都是同樣的級別,和大多數軍長也都是一樣的中將。陳誠就不一樣了,陳誠早就是上將了。所以,杜聿明在高層還要依仗何應欽撐腰,而陳誠就不需要了,他本身就是大BOSS。


蕭武


先簡單介紹下杜聿明,杜聿明(1904一1981),陝西米脂人,國民黨陸軍中將,黃埔一期畢業。

蔣介石一般比較倚重浙江的同鄉、黃埔畢業的學員,杜聿明就屬於蔣的嫡系。1938年12月,杜聿明擔任第五軍軍長,這支部隊是抗日初期成立的唯一機械化新軍,其屬下像邱清泉、鄭洞國、戴安瀾、廖耀湘等都是一代抗日名將,在1939年12月,杜聿明率領第五軍取得了“崑崙關大捷”,1942年又率軍入緬作戰,擔任遠征軍第一路軍副司令。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職務呢?這個職務主要負責蘇軍撤退後的駐防,軍事上的調動、指揮,真正的一把手是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

按照國民黨和蘇聯籤的《中蘇友好協定》,蘇軍應該將駐防交給國軍,可杜聿明在同蘇軍交涉時十分困難,他發現營囗己被東北民主聯軍接收,為此向蔣提出,要想接收東北非用武力不可,於是蔣介石想方設法增兵東北,國共雙方展開了東北爭奪戰。至1946年中旬,東北的國軍開始走下坡路了,其主要問題一個是熊式輝和杜聿明配合不力,熊式耀是政學系的,不是蔣的派系,無法節制軍隊。杜聿明又無行政權力。另一個是當官的貪汙腐化,當兵的軍紀渙散。這兩個問題都無法解決,直接的後果,就是在戰場上節節敗退。

隨著民主聯軍“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作戰攻勢,國軍迭遭慘敗,至47年下旬開始,國軍不得不收縮戰線,開始重點防守長春、瀋陽、綿州等幾座大中城市,由於交通線被切斷,國軍只能仰靠空投物資維持生存,整個形勢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杜聿明面對東北的頹勢積勞成疾,46年3月就去北平動了手術,摘除了左腎,現在更是一籌莫展以至舊病復發,不能親事,於是在47年7月8日離開了東北,到上海治病去了。

47年9月2日,陳誠奉蔣之命,赴東北全面主持東北軍政事務,兼任東北行轅主任,如果說是陳誠代替了杜聿明,這種說法好像不太恰當,如果說代替了熊式輝還差不多,但我認為陳誠到東北,是屬於主政領導親臨前線全面負責更合適,不知大家怎麼認為?

陳誠之前就是國府的參謀總長,屬於中央一級的大員,東北的戰事本身就是他的分內之事,這次到東北,只是親臨前線而己,不存在代替杜聿明,再說到了48年6月,東北野戰軍發起了“遼瀋戰役”之時,蔣介石為了挽救敗局,不是又將杜聿明調回瀋陽了嗎?。

所以杜聿明儘管有軍事才能,畢竟只是軍隊裡的將領,把握不了全局,在危急關頭還須中央級的大員坐鎮方可,比如提撥軍官,他就沒有這個權力,比如懲治腐敗也無能為力,各軍之間的物資調濟,軍官互動,整編地方團隊,裁併機構等等都無能為力,有的只是軍隊的作戰指揮權。


陳誠到了東北後,雖然鐵腕整肅了軍隊,處理了一批貪腐官員,但未時己晚,終究沒能挽回國民黨的敗局,最後也悻悻地離開被衛立煌所代替。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國軍的實力一直遭到許多人的質疑,剛開始的時候國軍在國內屢戰屢勝,幾乎將整個軍閥集團或是擊敗或是拿捏在了自己手裡,可是在面對共軍的時候就遭受到了重大的挫折,國軍內部真的沒有軍事天才嗎?

當然有,而且數目還不少。

單說杜聿明,許多人眼中的他都是一個擁有極強軍事能力的人,雖然這個人的能力飽受爭議,但對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大部分人還是認可的。


再說陳誠,他是蔣介石手底下最大力培養的人才,可以說是心腹中的心腹,可是本人的能力卻是有些欠缺的。

杜聿明在國軍中也是一步步爬上去的,從最初的只是一個連長,到後來一步步的成為了國軍中的大佬,這一路上他的戰功舉薦累積了起來。

許多人說他的軍事能力並不行,組織了許多場失敗的戰役,在緬甸,這位軍長史國軍損失了數萬將士,最後還是從野人山堪堪敗退。但是他在對戰日軍的時候發揮的還挺不錯,靠著自己手下的高機動性部隊,在崑崙關打過一場很漂亮的戰役,甚至擊斃了日軍的一名少將,這樣的成績在整個國軍的戰場上都是極為少見的。


相比杜聿明,陳誠的一生就比較順利了,他是剛開始就跟著蔣介石的那群人之一,受到了對方的大力提拔,在面對地方軍閥的時候他打過許多場漂亮的戰役。

雖說從戰功上來說,他明顯的高於杜聿明,但是從實際的軍事指揮上來講,他與杜聿明的差距就太大了,不為其他,只因他是蔣介石刻意培養起來的軍官,在軍事戰鬥時本身就佔據了強大後臺的支持,而杜聿明更多的是靠著自己的實力,著實陳誠在軍中的地位還是更高的,畢竟蔣介石一心想的就是將他培養成自己的好助手。


作為一個領導人,蔣介石明顯是資質不夠的,許多場國軍的戰鬥中,他都喜歡越級指揮。

當時杜聿明替蔣介石背了黑鍋,殺掉了龍雲,蔣介石自然也不虧待他,給他安排了東北的事務,其實他不想去的,他想去更為重要的山東,只是蔣介石那般強勢,他就算不想去最後也得去東北。

結果很明顯,東北這塊地區國軍只適合守城而不是強攻,在蔣介石的錯誤指揮下,國軍節節敗退,這時候他才想起來將杜聿明調回山東,而派了陳誠去東北看能不能收拾一下殘局。


在蔣介石心中,這兩個人都是自己的心腹,但是很明顯,陳誠在他的心目中地位是更高的,雖然杜聿明有著不錯的軍事指揮能力,但在蔣介石手下,就算有實力也是絕對發揮不出來的。

全國的戰事大部分都有蔣介石背後指揮的影子,這次陳誠被派去接替杜聿明的職務,實際上也正應了杜聿明的心思,他本來就不想去東北,這次陳誠要來收拾殘局他也樂得退出,在他眼中,估計蔣介石遠程指揮的東北,最終都是要丟掉的。


魏青衣


杜聿明和陳誠,在蔣介石看來,都是他的左膀右臂,而且蔣介石對兩個人十分的信任。當然了首先是因為他們對蔣介石都比較忠誠,再加上他們又有那麼一些才華,所以,蔣介石才極力的培養他們的。

蔣介石的嫡系軍隊,一支交給了杜聿明,另一支就交給了陳誠。著名的”土木系“就是在陳誠的一手栽培下,建立而成的。

據說黃埔軍校的學生,他們畢業之後,寧願去“土木系”當一個排長,也不願意去別的軍隊,當一個營長甚至是團長。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蔣介石對陳誠“土木系”的器重,以及土木系的凝聚力,是不可小覷的。

當然若是蔣介石有什麼好的,先進的武器,也是先武裝杜聿明和陳誠的軍隊。

要我說對比起陳誠來,杜聿明更受蔣介石的器重。因為在戰爭的時候,那裡有大仗要打硬仗要打,蔣介石就會把杜聿明放在那裡。

正是因為蔣介石倚重杜聿明,所以,他才這樣乾的。

否則,他為何又會有如此的安排呢?

抗日戰爭時期,杜聿明帶領的這支軍隊,蔣介石遲遲沒有用上戰場。

對於蔣介石來說,不到緊要關頭,他是不會動用這一支軍隊的。

因為這是他手裡的王牌軍隊。

這不是崑崙關大戰的時候,蔣介石就給了杜聿明死命令嗎。讓他去奪取日軍佔領的崑崙關,這一戰只需勝利,不許失敗,否則,國家接受外國援助的交通要道,都將會被日軍給封鎖住,到時候對中國的抗日來說,將會是滅頂之災。

杜聿明頂住了所有的壓力,最終,沒有辜負蔣介石的信任,他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取得了崑崙關大捷。

同時杜聿明帶領的蔣介石的這支嫡系部隊的戰鬥力,也被蔣介石認可了。

緬甸作戰的時候,蔣介石認為有必須要把自己最精銳的部隊,給派出去了。這樣給日本人作戰的時候,自己的部隊,打出國威來,也可以讓同盟國高看自己一眼。

這時候蔣介石又是讓杜聿明帶領的軍隊出戰的。

當時,杜聿明在越南的戰場上的表現是一般般。

不過,他的下面有個叫孫立人和廖耀湘的將領,十分的能打。正是他們的表現,算是給蔣介石爭來不少的顏面。

但是,在越南的軍隊回撤大陸的時候,杜聿明命令軍隊渡過野人山的時候,讓他的部下傷亡十分慘重。

這個打擊是很大的,可是蔣介石沒有責怪杜聿明,反倒是更欣賞他了,因為杜聿明執行了他的命令,從野人山回撤軍隊,正是蔣介石的意思。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發動內戰,杜聿明被派到東北戰場,因為當時中國的重工業都是在東北,所以東北成了國共兩黨的必爭之地。

可是,在東北的共產黨將領是林彪,林彪豈是被人可以消去的。說實話東北戰場的戰役開始打響的時候,是杜聿明和林彪兩個人的較量。

可是,隨著國民黨的失利,蔣介石用陳誠把杜聿明給換了下來。這時候我們看的是,陳誠代替了杜聿明。

其實事實上絕非是如此,因為東北戰場上國民黨的敗局已定。

蔣介石要考慮為下一次大戰佈局了。

大家都知道遼瀋戰役之後,就是淮海戰役,沒錯這時候的杜聿明被蔣介石給安排到了淮海戰場上。

大家也都知道淮海戰役打響,最後他們徹底的失敗,杜聿明也成了俘虜,蔣介石徹底的失去了長江以北的領土。

緊接著蔣介石敗走臺灣,杜聿明留在大陸改造。

所以說並不是說陳誠代替過杜聿明,只是蔣介石根據不同的作戰計劃,調整了人員安排而已。他們兩個都是蔣介石最為倚重的人。


史學達人


杜聿明和陳誠都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將領,兩人都得到了蔣介石的器重,而且在抗日戰爭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但在解放戰爭時期,杜聿明卻被迫將東北讓出,陳誠接著過去主持大局,其中的關鍵,悅史君給大家說道說道。

抗日戰爭晚期,杜聿明被蔣介石調往昆明,解決雲南王龍雲的問題,並且成功把龍雲拿下。

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藉口龍雲問題,將杜聿明調往東北,因為接收東北是個老大難的問題,需要杜聿明來挑大樑。

杜聿明發現和平接收不行,就彙報蔣介石要武力解決,得到了蔣介石的支持,於是在東北發動一系列攻勢,搶佔了不少城市和地盤。

然而,隨著停戰結束和談判破裂,杜聿明發現自己不僅前進很困難,還丟了不少地盤,急得直跳腳。

到了1947年7月,杜聿明的身體越來越差,東北局勢更是一天不如一天,沒辦法,蔣介石只好把杜聿明調回上海養病,讓陳誠去東北頂上。

陳誠比杜聿明大幾歲,資歷比他深,而且得到蔣介石非同一般的信任,之前是負責整個戰局的,到了東北以後,也是負責東北、山東兩個線,當然都是失敗。

杜聿明後來被派到徐州作戰,陳誠則到了臺灣,兩個人都是非常受蔣介石器重,但陳誠顯然要更得寵一些。

這就說明杜聿明被取代的關鍵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戰略調整,但在悅史君看來,當年無論蔣介石如何調整,他的失敗已是註定,甚至無可挽回。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9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杜聿明可謂是飽受爭議,有人說他能力平平卻為蔣介石所重用,也有人說他有著極強的軍事指揮能力。

陳誠,我們應該已經很熟悉了,是蔣介石心腹中的心腹,嫡系中的嫡系,是得到蔣介石賞識並有意培養起來逐步取代何應欽的人,是被蔣介石視為臂膀的人物。



杜聿明在雲南為蔣介石拔掉了龍雲這顆眼中釘後,給蔣背了黑鍋,被撤了職,但是,蔣介石卻為這位心腹準備了更好的職位,讓他任東北保安司令,主持東北事務。蔣介石將戰略重心定在東北,卻讓杜聿明去東北,可見蔣對杜是如何的厚愛了。

1947年在東北民主聯軍的攻勢下,國民黨軍節節敗退,不得不開始收縮防線,7月蔣介石派陳誠到瀋陽,批准杜聿明離沈赴滬問醫,8月陳誠再飛瀋陽負責全權處理東北事務。

所謂的“杜聿明被陳誠所代替”,應該便是這件事。



蔣介石為什麼讓陳誠“代替”杜聿明?

杜聿明最開始在關麟徵25師任職,但是無形中受到了關麟徵的壓制,總感覺沒辦法施展,也難以獲得赫赫的戰功,戰打好了也是關麟徵的功勞,所以在指揮25師在古北口打了一場戰役展現已經的才華後便毅然離開了25師。

杜聿明的崛起離不開徐庭瑤的賞識和提拔,在離開25師後杜聿明去了中央軍校進修並等待機會,果然很快他又得到了徐庭瑤的提拔,後來更是在徐的舉薦下當上了國軍第一個機械化師——200師的師長,後又當上了由200師改編成的第5軍軍長。杜聿明帶著第5軍參加了崑崙關戰役,在此役中表現優秀,擊斃了日軍少將中村正雄。崑崙關戰役體現了杜聿明的作戰特點,可謂是穩中帶狠,狠中帶險,然後在險中求勝。

但是,最後帶著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上的表現卻又不得不讓人質疑他的水平,敗走野人山,葬送國軍數萬好男兒。



蔣介石用人喜歡用忠心、聽話的人。

杜聿明在緬甸時最後的表現讓人搖頭甚至鄙視,但是蔣介石卻很滿意,為什麼呢?因為從野人山撤退是蔣介石的命令,杜聿明敗走野人山正好說明他聽話、忠心,所以蔣介石要重用杜聿明,因為用著很放心。所以,蔣介石讓杜去解決龍雲,然後毫不猶豫地讓杜背黑鍋,接著直接安排他去東北。

杜聿明願不願意去東北呢?他不願意,因為他認為衛立煌熟悉東北軍務,也更適合在東北,同時他也認為國民黨的戰略重心應該放在山東、放在徐州。但是最後他還是去了,因為是蔣介石讓他去的,他不能、也不敢違背蔣的意志。他對蔣介石說,我認為徐州比較重要,如果校長認為葫蘆島重要的話,那麼您決定好了。可見,只要是蔣的決定,他都會毫無餘力地執行,結果廖耀湘部被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東北也落到了我軍手裡。

杜聿明在淮海戰役後也不無無奈地感嘆,不是我杜聿明不能戰,是蔣介石瞎指揮。



杜聿明始終認為不應該將籌碼全壓在東北,戰略重心應該在山東,在徐州,對於東北局面他不如衛立煌熟悉,所以他沒有最好的應對策略。

1944年11月,陳誠取代何應欽成為軍政部長。

1946年5月,國民政府成立國防部,陳誠任參謀總長兼海軍司令,此時的陳誠可謂是代蔣介石掌管全國陸海空軍權,成為蔣介石以下最高的軍事長官。

杜聿明在東北不僅沒有打開局面,反而讓國軍在東北陷入了更深的泥潭,地盤越打越少。蔣介石在東北壓了這麼多籌碼,他能不緊張嗎?但是,蔣介石也不甘心這麼放棄東北,所以便讓陳誠去東北看看情況。1947年7月陳誠奉命去了瀋陽,然後回去向蔣介石說明了情況,等到了8月便直接去瀋陽接管了東北軍政。



陳誠去東北是打著去收拾殘局的主意去的,蔣介石也如杜聿明的願讓杜去了徐州。在從屬關係上,陳誠管著全國陸海空軍權,杜聿明顯然是陳誠的下屬,陳誠是以長官身份去接管東北指揮權的,杜聿明也樂得離開東北去徐州,因此用“代替”這個詞也有不妥。

蔣介石讓杜聿明離開東北去徐州,不是因為不相信他的能力,恰恰相反,正是因為相信他的能力。

杜聿明之前極力主張戰略重心放在徐州,東北只要堅守即可,蔣介石因為不肯聽杜的意見致使東北幾近易手,所以想起了杜聿明,蔣希望派杜去徐州,在徐州挽回東北所帶來的頹勢。

所以,陳誠的“代替”,對杜聿明並不是因為蔣介石對他失望、對他失去信心。


吾與吾國


黃埔軍校不愧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所軍事院校,她所培養出來的軍事人才,幾乎都在中國的近代史中佔據了一定的地位。他們培養的大批的軍事政治人才,更是一度成為了國民政府的中流砥柱,在無數的戰爭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今天要說的杜聿明和陳誠就是其中的兩位。


杜聿明是抗日戰爭中走出來的悍將,經歷過不下於百次的戰鬥,軍事能力自然不用多說,陳誠呢?也是蔣介石的心腹,算是蔣介石培養起來代替何應欽的人物,可見其地位。

1947年,國民黨軍節節敗退,不得不開始收縮防線,而杜聿明呢?他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竟然生病了,所以蔣介石批准杜聿明到上海去看醫生,這個時候陳誠就代替了杜聿明負責起了東北的事務。大概所謂的“杜聿明被陳誠所代替”,應該指的就是這件事了吧。


蔣介石為什麼讓陳誠“代替”杜聿明?

杜聿明是一個十分有能力的人,在前期他指揮過許多出色的戰鬥,但是,他在緬甸戰場上的表現又不得不讓人質疑他的水平,其中敗走野人山,更是給國民黨損失了數萬的精銳。雖然這件事讓別人質疑,但是蔣介石卻從此更加的欣賞了他,因為他對蔣介石可以說是唯命是從。


後來雖然陳誠取代了杜聿明的地位,其中不乏有蔣介石希望陳誠可以打開東北的局面,同時對杜聿明也還抱有新的期望。



杜聿明他自始至終都認為不應該將籌碼全壓在東北,在他的心目之中,徐州同樣有著重要的地位,而蔣介石這次換下杜聿明,另一方面就是讓他可以如願的前往徐州。雖然說他看似成為了陳誠的手下了,但是依舊還暗含著蔣介石對他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