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在上一篇文章中,由於篇幅問題,我們只講到了東漢末年時期的貨幣,今天就從三國時期開始講解。

三國鼎立,各有各制

東漢末年,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大破曹軍。大戰之後,曹操退至江陵,認為赤壁大戰會導致後方政權動盪,於是他選擇北迴,並留下了曹仁等人在南郡駐守。雖然曹軍並沒有完全北迴,但是給了孫劉發展的時間,為以後三足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礎。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220年曹丕稱帝建魏,國號為""。

221年劉備延續漢室,在成都稱帝,國號為""。兩年後,劉備死去,留下劉禪。

229年孫權稱帝,國號為""。

至此,中原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時期並沒有統一的貨幣,因為天下三分,三國的地理環境、經濟基礎、以及社會狀況完全不同,所以貨幣也不盡相同。

曹魏:

因為社會局面的動盪,經濟發展自然好不到哪裡去,貨幣流通不暢,所以有時乾脆就以布帛谷粟為幣

早在文帝曹丕之父曹操拜相之前的一段時間裡,一直都在以布帛為幣。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種發展的倒退。形成以谷帛為幣的原因其實很多,但是最主要的還是以下點:

一、地主田莊的出現,形成很多自給自足的群體,或者說是一些從生產到交換都在內部進行的小團體。

二、由於軍需,政府進行實物徵收,嚴重阻礙了貨幣的發展,促進了谷帛等實物貨幣的發展。

三、在當時,董卓小錢的出現,使得貨幣貶值嚴重。通貨膨脹嚴重,以至於出現了《晉書·食貨志》上記載的那樣"長安谷一斛五十萬錢"的現象。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曹操拜相之後,便廢除董卓小錢,重新推行五銖。這次推行五銖可以算是成功的,因為流通的五銖數量並不多,就有了錢少物多的現象,所以使得糧食布帛等實物價格降低,並保持相對穩定。

"魏文帝黃初二年三月,初復五銖錢,十月,以谷貴,罷五銖錢,使百姓以谷帛為市"

這是《三國志·魏志·文帝紀》中的記載,上面的"初復"指的是沿用之前的五銖。可以看到,曹丕沿用了五銖錢沒多久,便廢除了,並規定以穀物布帛作為貨幣進行交易。

曹丕這樣做其實也是為了符合當時的形勢:戎車歲動。戰火紛爭,更需要的便是糧食布帛等實物,而糧食本就不多,空有錢而沒有糧是不行的,所以糧食布帛等實物貨幣的地位又上升了。

"太和元年夏四月,行五銖錢"明帝曹睿決定使用五銖錢。為何?我們可以在《晉書》卷26《食貨志》中找到答案。

"錢廢谷用既久,人間巧偽漸多,竟溼谷以要利,以薄絹以為市,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也"

講的是人們為了行使穀物以及布帛的貨幣價值時,為了謀取利益鋌而走險,竟然把穀物用水浸溼,把布帛剪碎,這嚴重影響了穀物以及布帛本身的使用價值。在糧食布帛產量本就不高的時代,這是非常惡劣的性質。所以明帝曹睿開始恢復以前的五銖貨幣制度,並且還開始鑄造新的五銖錢

這時的五銖錢形狀與漢朝五銖相似,最具特色的便是其"外郭壓五又壓銖。"

孫吳:

東吳處在物產豐富江南,此時這裡的人們相對來講較為富裕。不過這種繁華的景象在不久之後便蕩然無存。

孫權稱帝期間,連年征戰,國庫日漸空虛,而百姓此時還是比較滋潤。但是百姓生活有滋有味,可是孫權卻因為國庫空虛,軍費緊張,顯得不太好過,有點腦子疼。於是謝宏提議:"廣鑄大錢,雲以廣貨。"意思就是說,要鑄造一些大面值的錢幣,用來解決軍需問題。

"嘉禾五年春,鑄大錢,一當五百……"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孫權聽取了謝宏的建議,仿王莽的大泉五十鑄造出了面值更大的"大泉五百"。這下百姓都不樂意了,為什麼?

舉個例子:大家都有五銖錢好幾百枚,結果一枚大泉五百就把這麼多五銖全都給換走了。而且大泉五百發行量還不少,錢多物少,那麼物價肯定上漲。本來原來的幾百枚五銖錢可以買幾百個蘋果,這下好了,手裡攥著這一枚大泉五百,興沖沖跑到街上去,水果店的大哥樂呵呵地告訴你水果漲價了,一枚大泉五百隻能買十個蘋果。你說氣不?

農民不想這樣被剝削,民聲鼎沸,但是孫權卻視而不見。這也為東吳後面走向滅亡做好了鋪墊。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發行大泉五百後,孫權感覺自己腦子已經沒有那麼疼了,但是多少還有那麼一丟丟。他想根除腦子疼的病,於是又在赤烏元年(公元238年)發行了"大泉當千"

本來一枚大泉五百換走五百枚五銖錢也就算了,你還拿出大泉當千來換我一千枚五銖錢,還能不能好好相處了?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可惜孫權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後面還發行了"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不過發行量可能比較少,目前存世的大泉五千僅有兩枚。

大錢的發行使得民間非常困苦,孫權抵不住怨聲,於是在赤烏九年廢除大錢

蜀漢:

早在劉備入川之前,五銖作為貨幣在蜀地流通。但是在劉備入川之後就開始有變化了。

"初攻劉璋,備與士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乃拔成都,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三國志·蜀書·劉巴傳》)

意思就是說,劉備在進攻劉璋之前與眾將士約定好了,如果能夠打敗劉璋,拿下成都,那麼府庫中的錢財寶物全部歸眾將士所有,劉備分文不取。最終,劉備拿下成都,將士都拋下手中的武器,爭奪府中的錢財寶物。

這時候,劉備就擔心沒有錢來購置軍需。如果這樣下去,拿下的成都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被人給奪取。就在這時劉巴發言了:

"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市。"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說:解決這個問題很容易,只要鑄造發行能值百錢的貨幣,平定物價,再命令官吏管理監督市場就可以了。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因為劉備承漢五銖,所以就有了"直百五銖"

"直百"兩種,直百錢一出,就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從這裡可見,古人的經濟學真的不賴!

直百五銖最初時錢體較大,而且比較厚重,直徑在2.6cm—2.8cm,重大約8—9.5g。可惜後來因為財政緊缺,直百五銖的重量越來越輕,體型也越來越小,重量已經減小到2g—4g,最輕的更是不足0.8g,直徑也減小到不足2.4cm。

這個做法跟東吳的做法相似,只是其虛值並沒有東吳那麼高而已。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除了"直百"、"直百五銖"以外,蜀漢還有"太平百錢"、"大平百金"、"世平百錢"、"定平一百"、"傳形五銖"

縱觀三國貨幣,只有曹魏的貨幣比較穩定,並且沒有太過傷民。反觀孫吳與蜀漢,它們都有鑄造虛值大錢,這樣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解決經濟問題,但是並不會長久,因為這樣的做法太傷民了。

兩晉時期,年號錢問世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歷史的規律,最終三國歸晉。下面就來看看兩晉時期的貨幣是怎麼發展的吧。

老規矩,先看西晉。

公元265年(即泰始元年)司馬炎稱帝,是為晉武帝。晉武帝司馬炎大力發展生產,到了太康年間,西晉的經濟一片繁榮。當然在後期,司馬炎在政事上也沒有盡心盡力,不過這都不要緊,因為公元290年,他不行了。

司馬炎死前最糾結的便是皇位問題,他的兒子司馬衷是一個傻瓜,問出了歷史上最"燒腦"的問題:"百姓怎麼會餓死呢?他們沒有饅頭吃,難道不會吃肉喝粥嗎?"所以司馬炎一直在糾結要不要傳位給這個兒子。

兒子司馬衷雖然是個傻瓜,但是生出的兒子司馬遹非常聰明。於是司馬炎決定把皇位傳給傻兒子司馬衷緩衝一段時間,等孫子司馬遹長大後,皇位就可以傳給孫子司馬遹了。

然而想法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皇位在司馬衷手上時,就發生了八王之亂,然後就沒有西晉了。

再回到西晉貨幣,因為八王之亂導致經濟不景氣,所以並沒有鑄造新的錢幣。這段時期主要流通的貨幣主要是之前留下的漢、魏五銖錢

看完了西晉,再來看東晉。

在八王之亂後,北方被一些少數民族佔據了,此時西晉就不存在了。而在南方的司馬睿趁機建立了東晉。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晉元帝司馬睿稱帝后,在公元318—321年間,吳興沈鑄造了一種新的錢幣,上面印有"五朱"二字,直徑在2.0cm左右,重約1.5g,是為"沈郎五銖",也叫"沈郎錢"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十幾年後,一種意義重大的錢幣問世——漢興錢。

什麼意義?

公元338年,成漢昭文帝李壽即位,改元"漢興"

,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在這之前中國錢幣都是以重量記名,而它是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漢興錢直徑1.67cm—1.7cm,重約0.7g—1.1g,按照文字排列可分為兩種:豎漢興、橫漢興

南北朝時期,錢重大減,劣質貨幣盛行

還是老方法,南北朝拆開看,先看南朝。南朝包括宋、南齊、梁、陳,一個一個來看。

南朝·宋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公元447年,文帝劉義隆執政期間鑄造了一種直徑約2.7cm,重約5.0g,的虛值貨幣"大錢當兩"。錢文"五銖",所以也叫"當兩五銖"

因為這也是一種虛值貨幣,對於民間來說並不是好事,跟之前蜀漢與東吳一樣,導致通貨膨脹。最終,在公元448年,當兩五銖被廢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當然,劉宋比較出名的貨幣不止這一種,除此之外,還有"孝建"、"孝建四銖"

"孝武孝建初,鑄四銖,文曰孝建,一邊為四銖,其後稍去四銖,專為孝建。"(《通典》)

從這裡可以知道,孝建四銖(直徑1.3cm—2.2cm,重0.4g—2g)正面錢文"孝建",反面錢文"四銖";而孝建(重約1.0g)正面錢文"孝建",反面並沒有字。

南朝·南齊

公元479年蕭道成廢掉劉宋順帝劉準後即位,改元"建元",改國號為"齊",史稱"南齊"

南齊幾乎沒有出現什麼貨幣,不過蕭道成曾經於建元四年計劃鑄造新的貨幣,但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並不適合新貨幣發行,所以計劃最終落空。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雖然蕭道成的計劃落空了,但是後面的南齊武帝蕭賾永明八年替他完成了這個計劃,在四川鑄造了"南齊五銖"。最終證實了那個時期的經濟狀況並不適合發行新貨幣,因為製造成本太高了,所以最後停止鑄幣。

南朝·梁

公元502年,蕭衍即位,改元"天監",改國號為"梁"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蕭衍執政期間,戰亂頻繁,為了解決軍費問題,蕭衍開始鑄造新的錢幣,不僅有銅錢,還有鐵錢。種類非常多,有"天監五銖"、"太清豐樂"、"公式女錢"、"背四決鐵五銖"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後來梁敬帝蕭方智還鑄造發行了"兩柱五銖"以及"四柱五銖"

南朝·陳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公元562年,陳文帝陳蒨鑄造發行了“天嘉五銖”(即陳五銖)。天嘉五銖直徑約2.35cm—2.5cm,重約3.4g。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到了公元579年(太建十一年),陳宣帝陳頊鑄造發行了"太貨六銖"

。朝廷頒佈:一枚太貨六銖換十枚原來的五銖。發行這種錢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從百姓口袋裡面榨出點油水。

百姓這下傻眼了,這不是又學了孫權和劉備的嗎?還真別說,古代的人不管是創造能力和學習能力還挺強的,並且還能學以致用。

上有政策,下有計策,百姓日子難過了,就開始想辦法。最後百姓傳言:"六"字很不吉利。而我們現在不是認為六六大順嗎,"六"字應該很吉利啊。這是為何?

其實百姓抓住了皇帝老兒怕死的心理,傳言稱"六"字就像是一個叉腰哭天子的姿勢,意思就是說天子要死了。皇帝老兒比誰都惜命,最後廢止了太貨六銖

看完了南朝,在來看北朝。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裡還是拆開來看。

北朝·北魏

最早的時候,北魏經濟低迷,一直都是以粟帛為幣,到了公元484年(即太和八年),則變成了以粟帛絲絮為幣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

,孝文帝拓跋宏(也可以叫做元宏,遷都後改姓元)鑄造發行了"太和五銖"(年號錢)

這是北魏建立一百一十年來第一次鑄幣。但是準確來說還不是很成功,因為太和五銖流通範圍並不大,只侷限於洛陽一帶,所以就有了"專貿於京邑,不行於天下"一說,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盜鑄比較盛行。由於盜鑄與官鑄混合流通,所以太和五銖大小與重量相差都比較大。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到了公元510年,宣武帝元恪鑄造發行"永平五銖"(年號錢),與之前的太和五銖並用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公元529年,孝莊帝

元子攸鑄造發行"永安五銖"(年號錢,直徑約2.3cm,重約3g)。

北朝·東魏(西魏)

這裡就沒什麼可介紹了,其一直流通著永安五銖。

北朝·北齊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北齊在前幾年都是沿用東魏的永安五銖,不過《隋書》上記載:在文宣帝高洋公元553年(天保四年)鑄造發行了十分精緻的貨幣——常平五銖(直徑2.4cm—2.5cm,重3.5g—4.2g)。常平五銖的精緻體現在其錢文之上,面文"常平五銖"字跡非常勻稱。

常平五銖又分為很多種,主要有:仰五昂平、俯常闊平、仰五昂平……

在乾明、皇建時期盜鑄頻發,錢的差異也非常大。到了武平年間,盜鑄更是猖獗。

北朝·北周

中國貨幣的發展(二):玩錢幣高手——孫權

北周貨幣最出名的當屬北周三品,北周三品並不是一種錢幣,它包括"布泉"、"五行大布"以及"永通萬國"三種。

公元561年(保定元年),武帝宇文邕鑄造發行了"布泉",這時的布泉與王莽的泉幣有些不同。布泉以一當五,錢文為玉筋篆,而王莽泉幣錢文為懸針篆

公元574年(建德三年),還是宇文邕,他鑄造發行"五行大布",規定五行大布以一當十

由於盜鑄比較嚴重,所以發行了大、中、小三種型號。大:直徑2.6cm—2.8cm,重4g—5.1g;中:直徑2.4cm—2.6cm,重2.3g—3g;小:直徑2.1cm—2.2cm,重1.5g—2.1g。

發行五行大布的原因已經不僅僅是經濟原因了,還有文化原因

,這裡就有故事可講了。

這裡的文化原因指的是當時佛教人數非常多,總數已經達到了300多萬這是什麼概念?僧尼人數之多與鑄造五行大布有什麼關係?

這裡就必須要知道:在古代和尚是不用服兵役,也不用交稅的

"按大象中,有戶三百五十九萬,口九百萬九千六百四。"《通典·食貨志》

這裡的大象中應該是指公元580年,可以看到當時人口只有900多萬,這並不包含滅齊之數,這單單是北周原有的人口。

"隋受周禪時有戶約六百九十萬,口二千九百萬"

這裡的2900萬才是北周北齊的總人口數,減去北周的人口數900多萬,大概可以算出北齊人口約2000萬。

從這裡可以看到宇文邕面對的敵人是自己的兩倍,而此時竟然還有300多萬僧人,他們既不服兵役,又不納稅,可見宇文邕的壓力有多大。

稅收得不到保障,經濟問題就出現了,所以宇文邕便鑄造發行了五行大布。

公元574年,他還做了一件影響非常大的事情:

"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

他將下令毀掉佛像、經書,讓所有的僧、道士還俗歸民。

公元577年,宇文邕滅掉北齊,把上述的做法推廣到原北齊境地。最後一共四萬多寺廟歸公,300多萬僧尼還民。

公元579年,靜帝宇文闡鑄造發行"永通萬國"

這個永通萬國就比較黑了,以一當五萬,比孫權大泉五千以一當五千還要黑十倍。

再看其名稱,"永通萬國",一個這麼大的虛值貨幣還想永遠流通,還想流通萬國?只能說夢還沒醒。

結語:以上便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貨幣發展。不過還沒寫完,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會從隋朝開始講述貨幣的發展。如有遺漏或差錯,請大家補充或指正。

《三國志·吳書·孫權傳》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

《晉書》卷26《食貨志》

《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三國志·蜀書·劉巴傳》

《通典》

《中國皇帝全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