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那时既没有电视、手机,古人过年的时候除了吃饭还有什么娱乐?

小小的小乌龟


过年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它辞旧岁,迎新春,新元开启,九州同庆,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喜气呢。

古人迎接新年,要扫尘、祭灶、杀猪、宰鸡、接神、请祖等等。

现代人日子好到了天上,吃穿不愁,庆贺的方式更是多得跟花一样。电视节日让人眼花缭乱,手机资讯和娱乐活动多得让人顾不过来。

而古人过年,却和今人大不一样。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迎新春先得除旧尘,把上一年的浊气旧事,晦气穷运统统撇了。人们洒扫洗尘,拂垢布新。为迎接新年的到来,人们在每年的最后一天要守岁接福。西周人要在除夕夜里,酒食相邀,长幼聚饮,彻夜不眠,等待新岁。

古人的年夜饭当然好不到那里去,但是长幼聚饮,最多说说家长里短,一年得失,愁怨喜气等等,在现代传媒出来以前,除夕的形式意义很强。这一点,古人没现代人耍得好。最少现在人除夕夜里的饭桌上好吃好喝的东西应有尽有。吃饱喝足了,春晚就开始了。吃着自己的饭,看别人欢歌乐舞,心劲也挺大。看别人不得劲,自己整个抖音,火山,西瓜视频晒晒自己的年夜也挺好。

刚一踏入新年,爆竹声声贺新岁,人图的是碎红满地的那股子喜庆劲。大年初一早晨的美食享用之后,古人们便到宗族长辈家里去穿门拜年了,这种习俗始于汉,盛于唐。晚辈祝福长辈长寿,长辈期待晚辈幸福。当然在皇宫,那得有大仪式。比如李世民就要接受大臣们的朝贺,武则天就曾召集朝臣同庆。当然也有在新年第一天忧心来日的情形。比如孟浩然在《田家元日》里就心情好不起来,“我已年强壮,无禄尚忧农”,很有点乞丐替皇帝操心的味道。

初二开始,古人们便开始访友。女儿回娘家,女婿拜丈人,外甥看舅舅等等。老泰山要拿出最好的东西款待女婿呢。古人讲究初三为谷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神日,初六为送穷日,初七为人日等等,各有各的礼仪套路。

今天人们过年少了古人的那种仪式感。手机电视正洗去从前的那些套路呢。


文踪旅迹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民逐渐形成了勤劳善良的本性,也养成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所以,我们会有意识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并由此派生出众多的民俗。

在我国无论是除夕的守岁,还是第二天的一系列年俗,都是我们在艰苦中的乐观奋斗精神的体现。

先人们,习惯把春节叫做“元旦”,预示着这一天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历史上,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庆祝活动。比如守岁、接财神、放鞭炮的挂红灯笼。一家人在一起守岁,有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寓意。吃团圆酒席,一家人一起聊家常,这要比现在端着手机旁若无人好多了。还有小孩子给老人家拜年,那可是有红包拿的!

更别说,每到大年初一,有拜年串门的习俗。邻里和亲戚之间互相拜访,互致问候,要比现在关上楼门谁也不认识强多了。而且每当初一到来,可以出门,欣赏街道两旁人家的春联。这个习俗到我小时候还有,现在已经消失多年了。原因是临街都变成了商铺,对子写的都是“生意兴隆”和“财源茂盛”之类的吉利话了。我还记得有一年,初一新开了一家茶庄,一副对联是:“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年轻时看到的,记到了今天。

中国人有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先民们还发明许许多多的游戏和庆祝活动。比如上街看戏、看杂耍,做点儿有益的体育活动,捶丸(一种近似高尔夫的运动)、马球或者足球等等。

最不济还能在家里,聚上三五个好友,做一些娱乐活动。投壶是最最常见的。还有麻将和牌九之类的娱乐方式,只不过不要赌博为好。

总之,现在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这当然有移风易俗的作用,但是也少了很多世情的东西。如果有一天春节变得可有可无,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悲哀。


抱香楼主


古代时侯我不知道。我只得小时候没有电视、手机、电话,只记得父母都闲下每人捧着一本书各看各的,父亲高兴了唱一段西皮、二黄。我孩子老老实实坐在家里,吃瓜籽、花生、糖果、和水果等。后来有了戏匣子(收音机)听故事、相声、歌曲,我们最喜欢的是郭兰英、玉昆、鞠秀芳她们的歌曲,过得非常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