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早一批留学生,15年计划,为何9年就回归?

Rway


留学生计划的起因

1870年(同治九年),容闳(五品同知)建议曾国藩,建议由政府出资,选派学童赴美留学,学习美国先进技术。

此时是洋务运动时期(1860年-1894年),于是容闳的建议,受到洋务派的曾国藩采纳,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上奏,经过筹备,于1872年到1875年(光绪元年),每年选派学童三十名(年龄是十岁至十六岁,),四年一共选派留学生120人。原本洋务派的计划是:学习十五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八月十一日,安排陈兰彬为监督、容闳为副监督,带领第一批学童赴美留学,一共三十人。这就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

容闳是谁了

说来话长,(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底,在香港的美国人,勃朗校长夫妇因病准备返美,临行前想带几名学生一同赴美留学。最后带走的容闳、黄宽及黄胜三个人去美国留学,容闳后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当然不是官费。

而此时的清朝

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暴崩,卒年45岁,死因脑溢血。而之前一直是两宫慈安和慈禧太后共同垂帘听政。这就是意味着,这一年慈禧一人独揽大权。而慈禧应该算是顽固派的代表。

而此时的美国

经过南北战争,实现真正的统一,并且进入工业化,开放程度可想而知。所以留美学生受到美国新思想和文化影响,在所难免。

新旧思想的碰撞

监督陈兰彬思想守旧,却偏执的认为留美学生的“西化”行为,会引起对清王朝背叛,所以上奏朝廷,告发副监督容闳将留学生带入歧途,留学生在美国行为放荡不轨。

于是1876年(光绪二年)清廷调任陈兰彬为驻美公使,容闳为副使。由陈兰彬推荐的翰林吴嘉善继任留学生监督,管理学生。

然后就发生了,吴嘉善在任监督期间多次上书总理衙门,表示留美学生“行为放荡,淫佚无束,信奉基督,剪长辫,穿西装”,学生继续留美有害无益的言论等等....后政府考虑是否撤回留学生,问这几位负责人其想法,吴嘉善表示赞同,又接着联合陈兰彬,上奏清廷,要求赶快撤回回留美学生,防止思想受毒害。李鸿章的意思是,撤一半留一半,学有所成的撤回来,其他留下来继续,陈兰彬则主张全撤。陈兰彬和吴嘉善主张受到清朝顽固派的支持。

结局

于是1881年(光绪七年)6月8日总理衙门下令,将留美学生全部撤回。消息传到美国。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将军、著名的文学家马克·吐温等联名致函清政府,希望收回成命。但是任然没有改变留学生的命运,结局就是留美学生分三批撤回,刨除病故和“告长假不归”的,回来的留美学生九十四人,基本上这批留学生只有二个人完成学业,获得学士学位。其他的基本上学业都中途而废。其中有一个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詹天佑。


中国历史中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聊聊清末的留学生。

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在建立江南制造总局时,让容闳从国外代购了一批机器,结果机器买来了,结果因为很多人不懂洋文,也不知道相关的专业知识,容闳教起来是相当费劲,甚至是毫无进展。

于是,这位当时留学第一人,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就向曾国藩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建议——送一批留学生去欧美学习,将来回国可学以致用。这个提议引起了曾国藩的重视,他向朝廷递上了这份请求,当时同治大笔一挥就签下了:依议。


从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遣了120名留学生,平均年龄只有12岁。

当时选拔的条件极为严格,即便最初没有人报名,清政府也没有降低选拔的标准:

凡肄业学生必须身家清白品貌端正禀赋厚实资质明敏者方可入选;其身体孱弱及废疾者概不收录。凡挑选以年在10岁至20岁为率,凡12岁至14岁者择其文理略通即可入选,其15岁至20岁必须中国文理通顺及粗通洋文、略解翻译方可入选。

最终,还是有一百来个家庭,把自己的孩子送来报名,其中近七成是广东人,而广东人中,有近一半是来自香山县。


当时是公费留学,还给每个孩子所在的家庭两年的生活费,预计将留学15年,可在1881年,原定15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这又是为什么呢?

清政府当时派留美幼童打的如意算盘是:留学生的思想和政治保持的是传统的封建文化,在此前提下,把美国的先进技术搞到手。

我们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更何况这些留学生普遍只有10岁到16岁。在美国,他们接受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而言,这样的环境十分容易美国化。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留学生不愿意再穿中式服装,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有的留学生因为脑后长长的辫子而遭到白人的取笑,就索性把辫子剪了,等见到清廷长官时再弄一根假的套上。

还有一些留学生,因为受到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渐渐地就信奉基督教,不仅诵圣经做礼拜,甚至背地里还提出组成“中华归主团”,提出“中华帝国归主化”。

1880年,新来的学监是吴子登,他见到留学生这番景象,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他自然接受不了,就向清政府报告了留学生这些情况。不难想象,对于经常自诩天朝上国的清政府而言,自然不容许这种情况出现,就下令所有学子一律回国。


于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留美幼童计划就半途中止了。

回国后,这批留学生在上海的一处学堂里“关押”了数日,如犯人一般,幼童们讲:“只有睡觉,似乎让死亡结束一切痛苦和折磨。”数日后,这些人被放了出来,然而在安排工作上,清政府显得很随意。

比如詹天佑是学工程的,回国后却被派到广州去教英语。

不过,这批留学生毕竟在美国学到了不少东西,说是高人一等也不过分。

前文也说过,清政府派遣的留学生只有120人,回国的有94人,除去早亡以及被劝退的几人,剩下的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比如其中有中华民国第一位总理唐绍仪,有京张铁路总设计师詹天佑等。

据统计,这些留学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外交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经商的7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有14人为海军将领。

可以说,清末的这批留美幼童成材率之高,怕是绝无仅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