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真的懂诗词?

意会胜言传


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真的懂诗词?

诗词的概念很广啊,有古诗,现代诗,散文诗。

现代诗和散文诗重在阅读理解,感受诗作者的汹涌诗意,你能体会到作者的传达,你就懂了。而现代诗的格式相对自由,有利于浪漫感情的抒发。没有一个固定标准,自然也无法从文体上来看出写作者是否真懂诗词,区别还是在于诗心的有无。

“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诗。

“我啥都没拿就偷偷摸摸地走了”这就不是诗。

以上是玩笑。

数寒星

檐下数寒星

不知蚊热情

怕惊云上月

心颂到天明

题主拿出这样一首诗来,说可以判断出是否真懂诗。这就很明显了,题主说的懂诗词是指近体格律诗。

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不合格律的,一概归入古体诗。而合平仄的,就是近体诗。这首诗首先肯定是绝句,至于是古体诗中的“古绝”,还是近体诗中的“五绝”,懂格律的人一分析便知。所以题主的问题实际上还是用平仄格律来区分是否真懂诗词。

“檐下数寒星 ”,平仄为“中仄仄平平”,这在五绝的平仄格式中属于仄起押韵格式,即“仄仄仄平平”,我们先不看诗,推出整首诗的平仄,再看是否合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也就是从平仄上来说,符合这个格式,就是近体诗五绝。

但是我们看到第二句“不知蚊热情 ”平仄为“仄平平仄平”,按理说首字可平可仄,但是这一句首字为“不”,则会变成“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之外整个句子只有一个平音,这就犯了格律诗的大忌——“孤平”。如果是这样,那这就是一首古绝了。但是第三字“蚊”字发平声,这就比较明显是在这个位置做出一个针对孤平的拗救。

这句为拗律。

再看第三句“怕惊云上月”,“中平平仄仄”,第四句“心颂到天明”,“中仄仄平平”都是合平仄的。

所以,从平仄判断,这是一首拗律五绝。

当然,还要看韵脚。这很明显是首新诗,如果用新韵来判断,“星”、“情”、“明”都属于一个韵部“十一庚”,所以是押韵的。

如果一定要平水韵,“星”属于“九青”韵部,“情”、“明”属于“八庚”部,严格来讲是不押韵的。

但是,这种首句押邻韵的格式在近体诗里面是允许存在的,还专门有个名称,叫做——“孤雁出群格”。

所以,不管平水韵还是新韵,这就是一首五绝。

写这首诗的人是花了心思的,将平仄格式的变格、拗救、领韵通押这些比较特殊的情况都放到一首诗里面,相当于一个坑。

不过话说回来,从诗意上来说,更像一首打油诗。而且第二句的拗律读起来并不顺口,也许是“蚊”字和“情”字韵母大致相同,读起来有重韵的感觉。

是首五绝,但不是一首好诗。


梧桐树边羽


呵呵,看一个人是否真懂诗词。

关键在二个字,即“真”“懂”。

和年龄,职称,头衔无关。

因为,我们现在学诗词,已经脱离了,古代诗词的语言环境。我们现在是在继承传统,而不是在创造和发扬。

举个例子,中国举办了几届诗词大赛。什么连句,集句,飞花令都有,但是,即席赋诗的几乎没有。

又比如说,懂诗词,中文系的大学教授应该是懂了吧。是懂的,看他们在诗词大会上的评判,风趣幽默,谈笑风生,时不时掌声雷动。想来一定涨粉不少。

但是说他懂吧,还真是不懂。

比如南京师范大学的郦波教授

估计也是一时兴起,做了一个苏轼的集句。

他的集句是这样的:

人间有味是清欢,

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两个“有”字,两个“是”两个“吾”两个“此”,除了“细细”为叠字,“有”字还用可以,后面三个,特别是吾还在两句的同一位置,总共二十八个字。撞了那么多,也太不“懂”了吧。

还有“香,乡”撞韵的问题。

用诗词界最宽容的说法,问题也是很多的。

表面看似懂,实际上就是不懂。

所以,看一个人是否真懂诗词,不仅要听他说,还是要看他写的。不然,也真难辨。何况,还是教授呢。

用另一位诗词大会评委康震教授(北师大)的诗结尾,也堪一笑。

大江东去流日月,

古韵新妍竞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

一代风流唱春晖。

这首绝句平仄全错,粘对有失,字语不达,诗味全无,连诗词入门级都没有达到。仅是拼凑几句成语而已。

他应该比郦波好些,郦波不过是用别人的诗集句,而他竟然敢于写这样的诗在诗词大会上朗诵。呵呵。

用复旦大学胡中行教授的话来说:“诗词,其实不怕不懂,怕的是真的不知道自己不懂。”

这个问题,就此搁笔了。





子斋雅集


懂诗词这个话题太宽泛了,如果界定在懂格律可能会更好回答。

河北电视台节目中华好诗词播出后,嘉宾赵忠祥被批评不懂诗词。央视节目中华诗词大会播出后,嘉宾康震被批评为不懂诗词。周啸天获鲁奖后,评论者王蒙被批评为不懂诗词……

诗词和书法都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却也相对小众,有人自诩为贵族文化。网上可以看到许多类似以卫道士自居的傲慢文章,中心言论就是别人外行、不懂。

相对书法丑书横行的乱象,诗词不懂装懂的门槛更高。不过,在严肃对待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尽力为诗词的复兴创造宽容的环境。

关于诗词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人:

1.鉴赏者。诗不达诂。诗词鉴赏在理解诗词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允许发挥读者的感想。

2.研究者。一方面对诗歌发展史、诗人生平等文化的研究,一方面对声韵、平仄、对仗、词牌等专业知识的研究。

3.教学者。主要是教授专业知识。

3.创作者。以上三者都不强求必须是创作者,但是创作者却不能不具备以上三者的能力。只有你懂得了诗词鉴赏、专业知识、历史文化等才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如果以创作者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是否懂诗词,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有没有格律意识,如果他标着律诗、绝句或词牌,却没有按规矩写,那显然是不懂。懂的人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有人说古风,古风创作难度并不低,无意识地出律创作并不能视为古风。

诗词格律有小错误或者说虽符合格律但诗味欠佳,只能说他不精,不能说不懂。否则懂或不懂的界限就太难判断了。

题中所举例的诗平仄基本符合,只是水平实在一般,可以判断为入门级的初学者。



颜亭月诗词


问题: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真的懂诗词?

据说下面这首五绝能鉴别出真假懂诗,真的吗?

数寒星

檐下数寒星 不知蚊热情 怕惊云上月 心颂到天明

有人认为赏析前人的古诗词只代表一个人诗论读得多。并不代表真的懂诗。能解读前人没有解读过的诗词才是真的懂诗词。

.........

前言

题主用上面一首小诗来鉴别是否真的懂诗,有些道理。如果这首五绝的玄机看不出来,可以说真的不懂旧体诗,但是扩大到“诗”的范围,就不太准确了。

毕竟新诗和旧诗是两个世界,而且旧体诗中的古体诗也是不讲究格律的。

一、这首五绝鉴别的是什么?

题主举例的这首诗是一首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属于格律诗四种基本诗体的仄起平收。先不说诗的内容和质量,但从格律上来解释一下。

1、诗体 平起仄收

檐下数寒星 不知蚊热情 怕惊云上月 心颂到天明。

这首诗的格律是: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因为第一个字一般平仄不拘,所以这首五绝的准确的格式是:

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其中第二句是:仄平平仄平,不知蚊热情。这是标准的格律诗救孤平的句式,第三个字的“平(蚊子)”救第一个字的“仄(不)”。

2、押韵

第一句押韵的星是平水韵【九青】、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的情、明属于【八庚】,这也符合格律诗的要求,首句可以用邻韵,其他的韵脚必须一韵到底。

3、黏连

绝句的黏连,就是第二句的第2个字和第三句的第2个字平仄一致。

不知蚊热情 怕惊云上月

知和惊都是平声,符合黏连的规则。

所以这首诗是标准的近体绝句,又叫做律绝句。因此题主说的鉴别其实就是鉴别作者或者读者懂不懂格律。

二、诗的格律

诗的格律诞生于南北朝齐梁时期,当时的永明体诗人开始研究四声和平仄,于是诞生了早期的格律诗,到了唐朝,据说唐高宗时期,武则天主政,把格律诗纳入了科举中。

格律对于科举时代的读书人来说,就如同今天的小学生学习加减乘除和拼音一样,是启蒙的教育内容之一。对于今天学习旧体诗的人来说,基本的格律规则必须要懂,不懂格律就是没有入门

我们让孩子们背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按照诗韵来编写的,而且都是两两相对的对联。这都是创作格律诗的基本功训练,可惜的是现在的国学班未必能够讲明白这个道理,大多数这类补习班也没有教授孩子们作诗。

学习旧体诗,至少要学会做一首五言律诗或者七言律诗才算基本入门,上面的五言近体绝句与五律的区别是,近体律绝句只有四句,五律有八句,律绝句要求押韵、平仄和黏连,但是五律除了这三项以外,还加了一项,就是中间二联必须对仗,这就又加了一层难度。

例如《五律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除了押韵、黏连、平仄符合格律外,中间的二联是对仗的:

上联:感时花溅泪,下联:恨别鸟惊心。

上联:烽火连三月,下联:家书抵万金。

结束语

从旧体诗的范畴来说:

懂格律也未必真得懂诗,所以说题主的鉴别方法是最基本的要求。格律仅仅是最基础的公式而已,不能说小学生懂了加减乘除就可以作微积分了。

但是连加减乘除都不懂就真得是小学也没毕业了。

檐下数寒星 不知蚊热情 怕惊云上月 心颂到天明。

单单分析一下句子,第一句和第三句还好,第二句和第四句就有点水。不过学诗多是从顺口溜一点点过渡来的,老街也是如此。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老农对诗的理解

懂诗与否是相对的;懂深懂浅也相对的。同是一首诗由于读者经历、生活、地位及文化俢养的不同感受也有所不同。有人观花思春,有人观花流泪,有人视而不见。就是这么个理。

至于诗的体裁,说说我的认识:现代比较认可的是古体诗、格律诗、现代诗(自由体)、还有散文诗。

古体诗大多在唐以前,唐代也不少(不再举例),

格律诗是以平仄格式写。啥是平仄?就是手头的工具书词典对字读音标注:前两声为平,后两声为仄而已。

现代诗:玩笑一点讲,就是不正儿八经说话。

散文诗接近舒情文,不同的是前者说话俏皮些。

现代诗的大部分,大部分读者都有个体会,没有一定的通感和神一样抽象理解能力:想读懂,你上一边去吧。


老荷565


冒昧参与讨论。

俺是不懂平仄格律的,仅是喜欢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也喜欢模仿,常被人笑话打酱油。

打酱油就打了,也蛮好玩,并不介意学究们高深的赏析造诣。既然不在一个层次,望尘莫及,就不必费力去追了。高人敢曰唐宋,吾自窃笑围观。不争不抢,不嫉不怨。呵呵,请前辈们原谅我的不求上进。

平仄很需要功力,对于资质浅薄,耐心不够的俺来说,才不管那么多,别人喜欢念经,就让ta念去呗,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自己喜欢就好。

俺也喜欢数星星,这就数一数。

檐下数寒星,

月朗风正轻。

遥忆当年事,

泪涌到天明。



微雨莱兮


什么叫懂?心领神会之意。

没必要故弄玄虚,装出一副掌握过宇宙真理的样子。

诗、也是由汉字组成的,写出来是抒发作者感情和供其他人欣赏的。一个人,哪怕把中国所有的诗词都解读了,也只能代表他自己的一个视角而已。

而作为普通人,哪怕只知道李白的那一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你也不能武断的认为他不是真的懂诗。

请放下你那狐假虎威的姿态,老老实实的做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借助诗词来显摆自己。因为当初这些诗人写诗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让你作为资本向世人炫耀的。





双人鱼42891187


诗歌如水,诗有成因,没有定形。诗是文字最美的表现方式之一,可以说诗是美的一种文字显化,美无穷无尽,所以诗无形无式,诗若有定式,那么就等于诗有了体积容量,以有穷测量无尽,荒谬啊!

所以,“懂不懂诗”这个问题,也是个怪诞荒谬的问题。

.

从句式上讲,诗歌从最早的《诗经》四言,到后来的五言,六言,七言,以及宋元词曲灵活长短句式,到如今现代诗歌自由格式,无不说明诗歌句式丰富多变。四言的古朴凝厚,五言清扬爽朗,六言的轻曼翩跹,七言的玲珑婉转,长短句式的徐急相间,错落有致,才让诗歌几千年来青春不老,光辉常在。

.

从体裁上看,有骚 ,赋,骈,绝句,律诗(还有各种奇葩的格式,如宝塔诗,十字诗),短调,中调,长调,散曲等等……古体诗歌多不讲究押韵对仗,唐武则后诗体改革,对诗歌创作做了一定的要求,近体诗逐渐形成。近体诗里虽然产生许多脍炙人口名句,但也一定程度限制诗歌的发展,五言,七言到了宋元,逐渐式微,最终带来了长短句“词,曲”的繁荣。有学者人为,整个明代“无诗”,而清代诗歌的短暂复苏更像是一次“回光返照”。

.

历代诗人学者对诗歌创造都有不同主张和看法,建安曹魏时期的诗歌颇有“情”致,逮及西晋,文士多谈“玄理”,唐初文风沿袭六代骈丽文,饰堆砌雕琢,中叶,白居易等人提出“新乐府运动”,韩愈等人的“古文运动”,主张“文章为时而作”,韩,柳本人诗歌多深刻见理致。晚唐司空署著《诗品》二十四则,包罗万象,可以说是对诗歌创作归类总结。两宋词盛,词人兼通音律,达人辈出,万紫千红,沈约豪放凄婉理性皆有之,宋诗多富含哲理与人生思考,也别具一格。元,明以降,就不说了,近人王国维著《人间词话》,品谈历代名家词作,多有灼见。

说了这么多,感觉有些跑题了,就以“懂不懂诗”而论,我觉的好的诗歌应该是:

1:婉转动听,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以微曦

.

2:情景交融,见诗如入画。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3:语不涉难,深入浅出。

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如果从社会角度看,诗歌最重要的,应该是诗有所“为”,即你写一首诗出来,它具有的现实意义。比如反映人民苦乐的古乐府诗,曹操,杜甫的叙事诗,敢爱敢恨直言不惧的讽刺诗,进谏诗文等等。

诗人的一生是灿烂的,也是孤独的,想想孤悲离愤的屈原,想想单瓢屡空的陶渊明,想想茅屋草堂的杜甫,想想忍把浮名换低唱的柳永……哪一个不是生前“无人会,登临意”,死后无数年,才被后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方觉唏嘘不已。

所以知音难遇,别问“懂与不懂”。

我是一个诗歌爱好者,喜欢阅读,收集一切美好的诗歌句子。欢迎留下你的评论和看法。





170麒麟文


不用看平仄,也不用理解诗里讲些什么,光看此诗的题目,就能下结论——这首诗是个不具备诗词常识的人写的。当然这个结论的前提是单指写格律诗词,而打油诗、自由诗等均不在此例。因为打油诗、自由体诗没听说过有"会不会写"一说,即便是写成散文、加上语气衬字如"哎呀、嗨呀"都属寻常,所以这里不予以展开讨论。鉴于此诗题目为"数寒星"三字,而格律诗有个最起码的避忌,就是"避题字"。换句话说,作者诗里在题目中已经标出了的字,在诗里是应该避免使用的、不该再次出现的。而大家在这首诗里可以看到:这首诗第一句"檐下数寒星",就有"寒星"两个字违反了格律诗写作的避忌。所以据此可以断定——这首诗出于一个没有诗词知识的外行之手,至于诗里讲了什么、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其格律是否规范、属于哪种诗体等等,就可以完全没必要去诸项费力地去进行检查和对照——也就是其他的就可以统统省略不看,仅此一项就足以说明问题的本质了。说明问题贵在简洁——我的观点历来如此,能一枪打死的绝不补第二枪,因为大家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没空在哪里婆婆妈妈的说、或者听一大堆废话。



夏夜流萤伴虫鸣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作品押不押韵。

不要说什么平仄,格律,如果不是吃这碗饭的,如果只是普通爱好者,哪个真会去记那玩意。

真正的诗词创作既需要文化基础也需要文化环境,平仄和格律你只要能说出个一二,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很多人写的诗词,扫一眼韵脚,就都露馅,更别说入声韵了,别人写着好玩的,也不用这么高要求。

但是,凡韵都押对了的,功底也差不到哪去,不信,可以留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