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有那么多女性,为什么更多地提到金陵十二钗?

南山智叟2


《红楼梦》里女性确实是非常多,可以说,这本书就是为了颂扬女子而写的。


在这些女子中,有高低贵贱,如宝钗黛玉、湘云乃至贾元春等人,为贵;而多姑娘、灯姑娘乃至于鲍二家的、王善保家的,为贱。这些女子有聪慧,也有愚拙,比如晴雯、紫鹃为聪慧女子,而傻大姐,就是愚拙蠢笨的姑娘。


无论是高低贵贱还是聪慧愚拙,作者的本意,并没有刻意要抬高谁或者贬低谁,曹雪芹著书,他本人的对书中人物态度以及他自身的心态,都是比较中庸、比较平和的,甚至可以说,这个中年男子,是极为温和的,这些都是字里行间能感受到的。


尽管如此,但是主次重点还是要有区分的,所以曹雪芹更多会提到金陵十二钗正册及金陵十二钗副册的女子。因为,她们是书中主要人物,也是关键人物,她们的故事,才是曹雪芹真正想要表述和流传的故事。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女子都是极为优秀或者较为优秀的女子,她们的生平事迹,值得被颂扬、被肯定,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更为可悲、可感、可叹、可泣的是,正因为这些女子极为优秀,她们的生命就格外美好,然而,美好的生命被毁灭或者璀璨,则更加令人感慨和遗憾乃至于愤慨。有句话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这也,是《红楼梦》此书能够传世的价值和意义。


红楼夜思


《红楼梦》一书,据《中国文学史》有关资料称共有人物975个,女性过半很多,为什么更多提到「十二钗」,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书中宝玉见册时,也有此疑问,金陵这么大,怎会只有12个女子呢?警幻仙子告诉他,因为贵省女子再多,也只能选其紧要者作代表,次要的就只录入副册和又副册了。

凡人事皆有主次之分,不可能一一尽述。纵曹公妙笔生花,也不可人人俱到,以十二个女孩为代表,作主干,副册和又副册作旁枝侧叶,这样才主次分明,脉络清晰,对于作者和读者来说更容易些。



但不仅于此,我们知道《红楼梦》里,以正册十二钗为主,还因为她们都是贵族小姐,冠首女子身份尊贵,不惜浓墨重彩的描绘,而副册后香菱平儿等为妾,又副册晴雯袭人等为丫头,甚至都有谁,宝玉不得看,怕泄露天机。

曹公隐去她们的名字,除了为行文伏笔增加神秘感外,也透露出人物的尊卑之分。虽为闺阁女儿立传,大旨谈情,终旧假作石头经历,幻世间人物传奇。


贾雨村与冷子兴讨论时说:「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无大异,若大仁者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不过是「成则公侯败则贼」的结局不同。

有道是: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业人。曹公之所以分三册立传,其实也证明,他借贾雨村之口所言的:

天地生人,不过应运劫而生:若生于富贵之家,则为情痴;若生于清贫诗礼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偶生于薄祚寒门,必为奇优名妓。

所以以女主角林黛玉为例,她有几个分身说,生于侯门,为千金林妹妹;生于诗礼之家,则为道姑妙玉,遇劫便成了香菱;倘误入寒门,只落得身为下贱的晴雯了,根本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

从「十二钗」的命运,曹公发出这样同病相怜的叹息,「慧彼小星,命实不公!」自己怀才不遇,奈何生在破败之家,从文学性来说,与失意文人的「香草美人」之暗喻师出同门矣!


元元的天下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原书是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描写的是贾宝玉与金陵那地方三十六位女子的“薄命司”中故事。成书后“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里的专有名词,它最早出现在开篇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在这一回,作者一开头就介绍《红楼梦》这部名著是如何成书的,接着又提到它在传播过程岀现不同书名,有的叫《石头记》;有的叫《情僧录》;有的叫《风月宝鉴》,段未,作者又说按他原意这部小说应该叫《金陵十二钗》。后来,作者又在第五回《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里,对什么是“金陵十二钗”作了全面介绍。原来,所谓“金陵十二钗”就是书中主人公贾宝玉家里三十六位有身份地位的小姐、小媳妇和地位较高丫头们。这些人有一共同特征:薄命。“太虚幻境”的主人“警幻仙子”(作者生造之地、生造之人)按“紧要与否”把她们收录在“薄命司”贴上金陵地名柜子三本上、中、下薄册里,每册十二位。上册十二位金钗,也叫十二正钗,她们的姓名和排名是完整的;中册十二位金钗,也叫十二位中钗,作者只写一位,还不说她排在第几位;下册十二金钗,也叫十二下钗,作者介绍头二位,其余也没介绍。作者这种写法是乎是有意为之,但大致也可让我们读者明白,金陵十二钗上钗、中钗、下钗分别是贾宝玉家里有不同身份地位的小姐、小媳妇、丫头。可是看完《红楼梦》前八十回原著,认为“金陵十二钗”这个名词又质朴、又有几分意蕴,用作小说书名十分恰当,但那时人们的作文写诗讲究的是诗情画意。别看“金陵十二钗”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有意味,是乎很质朴,但仍不如《红楼梦》恰到好处。

作者想把《红楼梦》叫成《金陵十二钗》大家都知道他是古今取名第一高手。你看他在《红楼梦》里塑造九百七十五个人物,这些人物,那一个姓名是深思熟虑寓意深刻的,所以,《金陵十二钗》这个书名能准确、生动地反映出《红楼梦》这部小说内容,《红楼梦》又一个特点是假借自我否定、使闺阁昭传的手法,曲线变相的批判当时的世道。故又有《金陵十二钗》之名,列举了与贾宝玉故事相关的三十六位女性。并紧扣书之本旨,说她们都是“薄命司”中人。书中唯一指明《金陵十二钗》之名是曹雪芹所提。可能有借大旨谈情来掩盖干涉时世之意,亦便于和利于小说的流行。

正是因为有这样明确的结论,读过《红楼梦》这部名著的人都知道,书中故事虽然有“金陵十二钗”的内容,但更多还是写贾家贵公子贾宝玉的个人经历,金陵十二钗能做到准确、生动地反映出书中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故事。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有人想到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都可算是书中贾家的人,而这部长篇小说又有点家史的味道,为何把它刚开始的书名《石头记》改成《红楼梦》。这书名即有诗情画意,又能准确、生动地反映出书中内容。这可能就是《红楼梦》这部名著在流传过程中,其他书名逐渐没被人提起,唯有叫《红楼梦》的原因吧!

他把《红楼梦》写得象一个巨大的梦似,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让人摸不着、看不清。因为作者在小说开篇就说过,他写的故事是“甄士隐”(真事隐)、是贾雨村(假语村言),非“才子佳人”小说;非野史;更非“风月笔墨”,而我们读者或多或少把《红楼梦》里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们的故事当作“才子佳人”故事来看,不过,书中主人公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们的故事不是“才子佳人”故事,它跟我国古代神话和寓言故事一样在暗喻什么?而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们的形象在当时社会应该是存在的,他们的故事也无非是当时一些日常小事,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能暗喻什么?他们都是贾家的人。贾家,贾家……“贾家”不就是“假的家;真的社会”嘛!原来如此。作者为了创作的需要,把整个封建大社会浓缩成小小的贾家,那么贾家里男男女女、大大小小肯定不是实人,贾家里大事小事也肯定不是实事,它们都应该是作者所说“假语村言”才对啊!现在,只要我们弄清“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在“假语村言”是什么?那他们的故事是不是“才子佳人”小说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聪明伶俐贵公子,再加上他长俊俏,面似潘安,他家人和当时社会大多数人会把他看作是“宝玉”。可是,贾宝玉天性追求自然,虽然是读书人,却不喜读书(这里书指的是五经四书,不能按现在书解),心里更是鄙视功名富贵,根本上就不会去参加当时社会人们热衷科举考试,自然也就考不上进士,从而踏上仕途。而当时社会对读书人标准很简单,就是看这位读书人能不能考上进士、做大官,如果做不到,这个读书人就是“不成器”的读书人。宝玉就是这种人,自然就成大家眼里“假的宝玉”。所以,“贾宝玉”就是“假的宝玉”,指的是那些众人眼里“不成器”、“不成才”的读书人。在古代,考不上进士、做不了大官这些“不成器”、“不成才”的读书人占读书人中大多数,所以可以把“不成器”、“不成才”这些修词去掉,这样“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故事就成读书人和“金陵十二钗”的故事,而读书人一般只跟知识啊、思想啊,联系在一块。为了更好地弄清“金陵十二钗”这个专有名词的真正含义,我们还是先来了解“金陵十二钗”里“钗”是什么。“钗”,在古代就是金钗、裙钗、“闺阁之人”之意;在现在就是女子、女人之意。《红楼梦》里“女子”、“女儿”这两个词出现频率十分高,特别是书中两位主人公贾宝玉和甄宝玉这哥俩,都说过关于“女子”、“女儿”方面的痴话、呆话、疯话。现在,我们知道他哥俩是古代“成才”和“不成才”读书人的化身,读书人说的话当然不会是表面意义上痴话、呆话、疯话,他们用“女子”、“女儿”来比喻什么,我们还真的不曾多听说过,只知道大诗人屈原曾用“美人”来比喻过“谦谦君子”。把女人比做花,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有句是这样说来:“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庸人;第三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蠢才。”这句话当然不是实指,作者在《红楼梦》里也有不少把女人比作花的内容,如把薛宝钗比作牡丹花;把李纨比作菊花;把袭人比作桃花等等,那作者岂不也是大蠢才了吗?作者当然不是这种平庸的人。我想他在创作《红楼梦》之始,肯定是思考过这样问题:既然可以用花来比喻女人,女人反过来也可比喻花,而花又可以比喻思想文化,那岂不就用女儿来比喻思想文化呢?

用花来比喻思想文化,在古今中外大有人在。比如杜牧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岀墙来。”诗句里“红杏”就是指“诗才”,有点自夸之意。又如伟人毛泽东说过:“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两句很有哲理话,就是来比喻我国社会主义文艺要“百家争鸣”,互相取长补短,不要在思想文化搞一家独大、一言堂之类错误做法。看来用花来比喻思想文化也不是一件新奇的事,只有用女人来比喻思想文化,那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创啊!

在《红楼梦》里,作者最大构思也就在这。那么用女人来比喻抽象思想文化是否准确、合适呢?这两者表面看来是“风牛马不相及”,实则在暗地里无比契合,再也没有东西来比喻思想文化,能象这样生动、形象、传神了。

我们可以把这双比喻看作是现代逻辑学中特殊“三段论”:一·女人是花;二·花是思想文化;三·女人是思想文化。用女人来比喻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这种修饰手法确实太绝了、太独创了,以致被很多读者误解。大家宁可相信作者是要用书中“金陵十二钗”来影射当时社会上某些人,书中主人公贾宝玉就是作者本人,即使作者本人在文章开头明明说过“金陵十二钗”们故事是“假语村言”。“假语村言”就是用“村言”来“假语”,也就是说作者要用一个通俗,让人一看就明白的事来借喻(借代)他想说、却难以明说或难以让人明白的事和道理。

大家都知道女人未结婚前的称谓是“女儿”。“女儿”这一词含有天真、无邪、幼稚、烂漫之意,而人类早期思想文化恰恰有这特点。以我国三大教:佛教、道教、儒教为例,它们刚开始发展时,其理论是多么纯正、无邪、几乎不掺杂一点杂质,可是到后来,它们理论越来越完善,作用却越来越小,最后竟然成了人们精神的桎梏。在书中,作者对它们世俗化的作法也多批评,但对其基础理论却心向往之。如他把道教里庄子《胠箧》整段文章都搬到他小说里,作为故事里一个很重要内容;又用很长篇幅来介绍佛教里禅宗创始人慧能故事;还通过主人公贾宝玉之口对儒教记录先师孔子语录《论语》大加赞赏。象作者这样大才的人,如果不是这些思想文化太好了,太招他喜欢,他是决不会这么做的。然而正如书中人物贾宝玉所说:“女孩子末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是颗死珠子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我们三大教基础理论在实践中、在世俗化过程里,逐渐失去其合理、公正的部分,越到后来越僵化、越没价值,成了名符其实废物“鱼眼睛”,甚至到了最后成了“比男人更可杀”(贾宝玉语)人们精神上桎梏。还好小说里 “金陵十二钗”们,大多数是女孩儿,个别结过婚的女人,也因“染上男人气味”不重,所以让贾宝玉“见了便觉清爽”。通过对书中主人公贾宝玉口中所说“女人”和“女儿”的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竟然是指“己实践过思想文化”和“未被实践思想文化”。那么书中另一男主人公甄宝玉口里“女儿”是不是亦是这个意思呢?在第二回里描写曾在甄家当过私塾老师贾雨村对古董商冷子兴转述甄宝玉三句有关“女儿”话:

第一句是“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这句话跟贾宝玉所说“我见了女子,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意思是一样的。这里“女子”、“女儿”应作纯正、无邪的思想文化解。意思是说真正读书人,就应该装有几种纯正、无邪思想文化,这才能真正明白道理,否则只是表面明白,心里糊涂。

第二句是“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这两个宝号还要尊贵无比呢!你们这些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这句意思不就是说,对待纯正、无邪思想文化要心存敬畏、诚心诚意,切不可动不动就拿出来跟人说道理、与人争辨;对那些满口“之乎者也”,却毫无一点真情、真意的人,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嘴烂了、说不出话,只有受到这样教训,他们才能真正地懂得要有敬畏之心。

第三句是:“急痛之时,只叫‘姐姐’‘妹妹’字样;或可解疼也未可知,因叫了一声,便果觉不疼了,遂得了秘法;每疼痛之极,便连叫姐妹起来了。”这话意思就说更浅显了。它是说读书人只要心里装有纯正、无邪思想文化的话,那么生活上磨难、不幸、痛苦对他们就不是什么大事,因为这些纯正、无邪思想文化是人们生活上慰藉啊!当今社会兴起一股“诸子”热,就很好说明这个问题。改革四十年来,国家富强了,老百姓生活富裕了;社会上却物欲横流、整体道德水平快速下滑,人们生活在这样环境里,内心是极其苦闷、压抑的,必然会如饥似渴地向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去寻找精神上慰藉,而“诸子学说”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彩、最绚烂、最耀眼部分,所以“诸子”热就理所当然地“热”起来了。

通过上面对主人公贾宝玉(不成才读书人)和甄宝玉(成才读书人)所说有关“女儿”、“女子”话粗浅分析,我们读者这才知道这些话那里是什么疯话、痴话、呆话,简直就是作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真知灼见,没有超凡超俗才华和独特、深刻的内心体验,作者是说不出这种高水平、超时代限制的话来的。在小说中,作者用女子来比喻(借代)思想文化,显示他在文学创作上天才构思,又对思想文化有这么深刻、独到认知,从这两方面来说,作者不但是伟大文学家,还是伟大思想家。这种赞誉,作者受之无愧,且名副其实,一点也没水分。

现在,我们读者可以清楚知道以及肯定,“金陵十二钗”里的“钗”就是借喻(借代)“思想文化”。一说到思想文化,我们读者就不免会想起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大爆发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各种各样思想文化突然就象雨后春笋冒了出来,社会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虽是虚指,但也足以说明当时各种思想文化流派之多、各家各派活跃程度。思想文化有千千万万、种类繁多,即使是同一类,也是数不胜数,不可能只有三十六种。这样,我们也就知道“金陵十二钗”中“十二”不是实数,而是“一打、众多”之意。“金陵十二钗”中“金陵”是古地名,指的是现在南京市。古代,曾有七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美誉,常被文人骚客在诗文中用来假代“我国古代王朝政权”。如此一来,“金陵十二钗”不就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吗?

《红楼梦》书中“金陵十二钗”们也不是什么“淑女佳人”,她们被作者用来借代(借喻)我国古代社会曾经出现过、繁荣过思想文化。这天才的作者,他在书中塑造“太虚幻境”主人“警幻仙子”—这位中国思想文化中“文化之神”,把他要记录、要评价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限定在“薄命”范围之内。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还是太多,他又通过书中“警幻仙子”又给“金陵十二钗”们划了一个“圈”,这个“圈”就是“金陵十二钗”们必须是贾家的人。“贾家”就是“假的家、真的大社会”,“金陵十二钗”们是贾家的人,那不就是说“金陵十二钗”们是假代(借代)我国古代社会上思想文化吗!

我国古代各种学说(哲学)、观念和观点、看法和主张。这也不止有三十六种。书中“警幻仙子”在回答主人公贾宝玉提出同样是这意思问题时说:“贵省(金陵)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厨则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金陵十二钗”们是先按其地位来分上、中、下三册,再看她们在册中“紧要与否”来排名。学说(哲学)在学术地位上比观念和观点、看法和主张要高许多,理所当然上了上册;观念和观点、看法和主张按学术地位也可分出高低来,其中“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比其他观念和观点、看法和主张要高,所以“金陵十二中钗”们必定是借喻(借代)这“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一种;“金陵十二下钗”们必定是借代除了这“三观”之外其他观念和观点、看法和主张。

“金陵十二钗”们,他把上钗中十二位介绍齐全、排名分得清楚;中钗只写香菱一位,还不明说她排在册中第几位;下钗只写睛雯、袭人头二位。上册里金钗是借喻(借代)我国古代社会上十二种思想学说(哲学),好找也容易排名;中册里金钗是借代我国古代社会十二种“三观”。作者只能把他认为最重要、最应该提倡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书中人物香菱的故事来大书特书,有人把香菱当作中钗第一名,他在书中只写贾宝玉随手拿起中钗簿册,翻开一页,正好翻到有香菱画册和曲唱那一页,并没有明说这一页是第几页。作者这么写,是他不得不如此。当然,另一方面也可避免文法上雷同。这是因为金陵十二中钗们是被作者用来借代我国古代社会十二种‘三观’,那同样是借代我国古代社会十二种观点和看法的‘金陵十二下钗’里睛雯和袭人两人,作者为何能堂而皇之把她俩排在下钗头二位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根据“睛雯和袭人的故事”逻辑结构,我们大概可以猜到书中人物睛雯是道家“顺其自然”教育观的化身;袭人是儒家“重视德教”教育观的化身。作者把教育观看作比其他观点和看法高、比其他观点和看法重要,恰恰反映出他的眼光和见识不凡和超绝。在二百多年前封建社会里,身为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他,就认识到一个社会里对人才教育和培养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今天不也在天天说“社会竞争在于人才,人才在于教育”嘛

至于下册里金钗书里所写可不止十二人,亦不好给她们排名,因为她们是在借代我国古代社会十种观点和看法,比如正钗史湘云丫头翠缕是借代类似“主人是阳;奴才是阴”阴阳观;正钗贾迎春丫头司棋是借代类似“为情可以不顾一切”的爱情观;正钗林黛玉丫头紫鹃是借代类似“臣为君忧;下为上劳”的为人观,有意义应该是弄清她们在借代什么及她们为何“薄命”的原因。只有这么做,才能真正了解作者在文章开头所写“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里的含义,才能真正了解作者良苦用心。

作者目的很明确,他塑造女主人公—“金陵十二钗”们的形象;塑造男主人公贾宝玉和甄宝玉这两贵公子形象,就是要我们读者象他俩对待“女儿”一样对待我们传统中优秀思想文化,让这些纯正、无邪思想文化深植在我们心中。这样一来,即使今后我们在生活上遭受到多么大不幸和打击,这些纯正、无邪思想文化也能成为我们精神上慰藉,让我们有勇气面对失败、扽折,让我们笑对人生,勇往直前。我想这可能就是作者塑造“金陵十二钗”们形象最大目的,也是他老人家在地下最希望看到情景吧!


爱福堂


你问的这个问题,宝玉也曾问了 警幻仙子同样的问题:

“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12个女子?如今,单在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贵省女子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面二厨则又次之,愚者庸长之辈责无册可录,再看下首二厨上果然写着金陵十二钗副册,又一个写着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可见,人物是有三六九等的,什么样的人为主,什么人为副,什么人次之,还是有区别的。《红楼梦》中的中心人物就是以十二钗为主要人物来写作的。

金陵指南京,故事发生在这里,又是以写十二个女孩为小说主要人物,当然书中会更多的提到“金陵十二钗”。





芦荟79545


本人读书心得说过,红楼梦的原作者是朱允炆流浪各地化身做戏剧编剧家时,按自己的身世编成的戏曲剧本而成的,此剧本不知什么原因而收藏在紫禁城的红楼藏书阁上二百多年后,在清朝的乾隆时代后期,贪污腐败横行,被保管红楼的藏书阁的官员监守自盗卖出社会后,实际就是书中所开头自述的以空空道人为首的一群有宗教信仰的文人学者重新整理编辑而成的。为什么叫十二钗,就是说整理这部书的一群人都参考佛教的十八罗汉排列而有的仪式感,十八及十二是宗教信仰常用数宗,与民间认同的吉利数字不同的,对男子来说十八是最好的数字,也是最差的数字,对女子来说也是,十二是最好的数字,也是最差的数字,所讲的金陵十二钗也是这群作者避开佛教的仪式,而要自己独创另一种以女子为对象的宗教信仰仪式。没时间如果以后有空这种仪式感说落去就一匹布那么长,以后再说吧!


喜喜羊羊喜喜人


原因很简单,作者秉持一个原则:“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正因为有这个原则,所以他写进书中的人物全部是自己“亲睹亲闻"的。作者出生在金陵,第二次被抄家前一直生活在金陵,他接触的人除黛玉等少数几个人外,绝大部分都是金陵人。当然这里的金陵是广义的,包括苏州、杭州、扬州和金陵在内的广大地区。书中的人物为什么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就是因为作者和他们朝夕相伴,对他们的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的信息了如指掌,这是虚构不能做到的。正是这个局限性,恰好说明作者所记录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累了,到此为止)


gaotzy


择其要者录之,称之中心。


林中雨微


如果曹公写成北京十二钗,你会不会又提问,那么多女子,为什么曹雪芹更多的提到北京十二钗呢?


瑞雪兆丰年C


代表性人物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