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覺得自己越來越庸俗?

leejq1985


讀了很多書,卻發現越來越庸俗,這來自兩個層面的體驗。

一個是壓根就沒讀懂,純粹是裝裝樣子給外人看的,讓外人始終覺得自己那麼有知識那麼有涵養,那麼有文化。

很多讀書人中間,這樣的情況並非少數,而是大多數的行為,所謂的附庸風雅,說的正是這些人。總是在故意做給人看。他們讀書的目的其實並不是為了提高自己,或者說不單純是為了提高自己,而是為了凸顯自己的所謂文化修為,是一種主觀故意,不過是藉機炫耀自己那點兒可憐的知識。

還有一種情況是真讀進去了,也真看懂了。有一種胸懷錦繡的顧盼自雄,感覺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自己的瞭解、甚至掌控之中。

但他們很快便會發現,其實現實中的讀書人還是少得可憐,大多數人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乎自家的那點兒養命本錢。

但好就好在這些人別看讀書多,情商也高。一旦發覺周遭全是一些不諳世事或者難於溝通的勞作者,就索性放下架子,主動去和勞力者套近乎。說出來的話語,甚至比那些人還土,就是為了顯現自己的更加親民,也不被大眾的潮流所擠兌,純粹是一種個人的趨附行為,也叫感情投資,是為了和普通大眾打成一片,以換來更多人士的支持和理解。

這類人其實很能把握自己的行為動向,是沿循了基礎性群眾的大多數路線行進的,也是最接地氣的,最親民的。雖然他們也在背地裡對自己近乎刻意的討好行為所不齒,詛咒發誓的要改過自新,徹頭徹尾的使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但第二天的太陽剛剛生起,他們又故態復萌,原因就是他們那樣已經習慣了,對人鄙夷不屑反倒是覺得生疏了,裝大了,故而刻意回到從前那種狀態。

這也是這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做決定的,由不得個人意志的逞強撒野。



龍吟148119260


看了這個問題,我突然想到汪曾祺文章裡面提到這樣一件事:“他們大學有一名研究生,很愛讀書,閱讀量驚人,但是沒有一篇自己的作品。後來作者瞭解到這個人窮困潦倒而死,實在可惜。”提到這個故事是想說讀書多隻是一方面,同時要注意閱讀效率。

變得庸俗我覺得跟讀書沒有太大的直接關係吧。我想你說的庸俗可能是想說讀了那麼多書,卻沒有給自己帶來實實在在的提升和好處,陷入了一種焦慮和迷茫吧。

我剛開始閱讀時,也是有這種想法。後來在研究閱讀相關的知識時,慢慢有些心得。我分享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1、關於讀書目的和讀書方法,我在以前的問答中已經回到多次,可以看我之前的回答,這裡不再贅述。

2、讀書是用自己的方式學習,要徹底的專注於對自己重要的事,而不是葷素不忌,什麼書都看。

3、“學而不思則罔”,讀書一定要思考,在借鑑別人的經驗、想法的同時,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並運用到時間生活中去,才能有自己的收穫。

比如,我在網上學習課程時有這樣一個習慣:就是一節課我先從頭到尾聽下來,再從頭開始邊聽邊記筆記,這樣就特別花時間,一節25分鐘的課程下來,我總共需要花一個半小時左右才能聽完和做完筆記。這樣比較慢。加上我性子比較急,所以後面的課程我就一直聽,偶爾記下筆記。結果課程聽得很快,一個星期就能完成15節左右的課程。但實際效果並不好。

因為沒有筆記,課程聽完後需要複習時又要重新聽,比較浪費時間。該怎麼解決呢(該怎麼解決我聽課時不能堅持記筆記的習慣)?

後來,在學校時間管理的書中,我知道了番茄鍾時間管理法(是指把任務分解成半小時左右,集中精力工作25分鐘後休息5分鐘,如此試做種一個“番茄”)。這個時間管理法可以靈活運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把仍未分解成20分鐘、30分鐘等都可以。(現在網上的課程很多是25分鐘左右也是基於這樣一個方法)知道這個方法後,我是這樣運用到我聽課記筆記這個過程中的:我把一節課分成3部分,每聽完7-8分鐘,就迫使自己必須完成這幾分鐘的課程筆記,到下次聽課記筆記時,我就知道從哪裡開始,我不再糾結是一節課的筆記太長,只需要把上次沒有完成的幾分鐘的課程筆記補上就行。這樣我就把自己聽課記筆記這個事情解決了,也堅持了下來,學習效率提高了。

4、要搞清楚自己學習是想培養哪方面的優勢,並通過這個優勢能讓自己受益。想培養這個優勢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好比上學時,我們自己懂得知識題目,如果想清楚地講給其他同學聽,想讓對方聽懂,我們要查閱一些資料,把自己的知識面拓展。

比如,自己想學習個人成長方面的書,首先要加解決的是自己目前的問題,比如自己是不自律還是拖延的問題,就首先要閱讀一些心理學、時間管理學方面的書籍,有了這個基礎並解決問題之後,看自己想培養哪方面的優勢,比如像培養寫作方面的優勢,要閱讀一些基礎書籍,比如葉聖陶的《文心》,在這個基礎知識,我們在閱讀其他書籍,聽一些課程。當然,在閱讀聽課的同時,自己要多練筆,看自己哪方面不足,一步步去解決,這樣才有收穫。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對你有用。


托腮的獨角獸


🎬

這麼多年,你可能都在假讀書。

朋友每週都會在微信圈發她新到手的書,

每次都會配字說明:

“當讀書變成一種打卡習慣,

真的想戒都戒不掉。”

剛開始朋友們都挺羨慕並敬佩她,

每次動態後面必然都很多朋友點贊評論。

能在異常繁忙的工作之餘還能騰出時間,

並且花心思去持續學習,

是很多人想做但卻做不到的事情,

能每個月花為數不多的工資放棄買其他消費品而選擇買書,

這更是體現一種物質與精神的距離。

朋友都覺得她肯定是個非常有趣,

而且一定會相比他們這種幾年沒翻過書的人,

要活得出色,活得精彩。

所以每次有聚會大家都會想盡法子希望她出現,

因為大家對愛讀書的人存在莫名的好感。

但幾次聚會下來,

朋友們都不喜歡再約她了,

她還是一如既往的在朋友圈更新動態,

問及原因才知道,

每一次聚會上,

她都自然而然的打開負能量的話匣子,

不是抱怨上司就是詆譭工作,

不然就是哭訴她悲慘的人生,

朋友們都挺無奈的,

至少在她們看來,

堅持讀書的人,

無論氣質還是修為、能力都應該有所差異。



一個人的小萌萌


因為你和我都讀錯了書!

我原本是一頭快樂的豬,每天只要有吃的,便會覺得“豬生”充滿幸福。結果一不小心讀了書,就變成了一隻自以為是的痛苦的人!

讀了論語道德,變成了見利忘義的小人。

讀了唐詩宋詞,變成了附庸風雅的酸人。

讀了二十四史,變成了燒殺搶掠的惡人。

讀了數理金融,變成了坑蒙拐騙的壞人。

我們看上去或圓滑,或上進,或鋒芒,或穩重,可實際上都不過是一隻又一隻充滿低級趣味的豬!

我們不是變得越來越庸俗,而是進化得越來越虛偽,虛偽得彷彿不配當人!或者反過來,人就應當是虛偽的,因為直立,我們由猴子變成了人。但上天覺得我們還是不大像人,於是扔給我們一大堆藏著慾望的書藉。

動物的慾望只能是吃!

人類的慾望何止是吃!

或許“人”就應當是這個屎樣?衣冠楚楚,道貌岸然,把自己區別於豬,然後在斯文的西服裡面塞滿清一色腌臢齷齪的靈魂。

豬哦!肯定比人類乾淨!

善良的,一直被各種光芒四射的條款和規章騙得滴溜亂轉。

勤勞的,十二個月累成狗的收成抵不過大人物的一頓飯錢。

勇敢的,在角落裡舔著發膿的傷口被路人笑著罵一聲傻逼。

奉獻的,終於一無所獲無處發洩成長為滿中國碰瓷的老人。

正義的,只是一個撞碎的安全帽便讓正義從此抬不起頭來。

書裡上的美像太陽一樣越來越亮,卻擋不住書本外的醜惡拉成越來越長的影子。

書,什麼時候成為了兇手?

人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庸俗?我知道平仄韻律,我懂得留白藏鋒,我清楚八字手相,我明白四柱六爻,我熟悉宮商五音,我甚至可炒出一手像模像樣的醋溜白菜,但是他孃的卻仍然不開心,卻仍然學不會做一個不庸俗的人!

書,俗,連發音都這麼孿生,讀書豈不是讀俗?

或許,變得庸俗才是讀書的終點!


亦有所思


這種情況,用吃貨的困境來比喻是最恰當的了——只要愛吃就都可以算吃貨,但吃貨卻是要分兩種的,一種啥都愛吃啥都能吃啥都吃的多,一種是啥都會吃啥都能吃但只吃自己愛吃的才多吃。

對應下來的結果就是,前一種吃貨,不管是方便麵還是麻辣燙或者各自重口味的外賣,什麼都狂吃,要麼把自己吃成胖子,要麼吃出腸胃炎等消化系統疾病。

而後一種吃貨,因為什麼都會吃,所以能挑揀出對自己有益的才愛吃的、多吃,其他就算是網紅食品,這種吃貨知道對自己沒有好處,也不會輕易去吃,更不會打卡、多吃。

回到讀書上,如果讀了很多書卻覺得自己越來越庸俗了,只能說你讀的書有問題,類似方便麵那樣的垃圾食品,而不是讀書的選擇或努力錯了。

~~~~~~~~~~~~~~~~~~~~~~~~~~~~~~~~~~~~~~~~~~~~~~~~~~~~~~~

好的老師,教出的學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保守的老師,是相信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不會教授真本事的。

混事的老師,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目的只為掙錢,根本不在乎學生學了啥。

同樣的,書籍市場上也是良莠不分的混亂,越是暢銷書,越可能是那些只為了掙錢而過度包裝、營銷的雞湯學、垃圾食品。

類似的還有電視劇,為什麼有些網紅劇過幾年就會被遺忘?因為都是垃圾情節、八卦情緒,不值得重複,無法觸發觀眾更多的共鳴,表面看都是當時的事,而一旦時過境遷,就能發現都是浮在所謂生活表層的泡沫。

~~~~~~~~~~~~~~~~~~~~~~~~~~~~~~~~~~~~~~~~~~~~~~~~~~~~~~~~~

讀書是手段,目的是吸取其中的營養(道理、規則、趨勢判斷),以不斷完善自己的價值觀、方法論。

當自己的價值觀不斷的校正、方法論不斷的豐富了,自己讀書的效果就能讓自己更自信、有更多獨立思維後的見解和判斷。

如果不是這樣,那最好的方法是更換讀書的主題或類型,去尋找那些讀後讓自己有所感悟、有所觸動的書籍,而不是讓自己只停留在捧腹大笑或淚流滿面但事後卻不會思考為什麼的那些故事。

~~~~~~~~~~~~~~~~~~~~~~~~~~~~~~~~~~~~~~~~~~~~~~~~~~~~~~~

讀書的目的是學以致用。

你從書裡讀到的東西、增長的知識和能力,雖然不是每一件都有用、每一樣都馬上能應用到的。但日積月累,讀書一段時間後,肯定會有很多與身邊事物有對應關係的。

如果你按照對應關係來對比,發現按照書中說的去選擇、去做,事後、總體上能或者趨利避害,或者更快樂心安,那麼你選擇的書就是正確的。

如果你按照對應關係去做後,達不到那種心安理得的效果(比如你學西安那個坐鬧奔馳的女研究生撒潑大法,雖然能到利益,但失去了更多內心的安寧,也失去了個人的尊嚴),那麼這種方法或書籍的主旨,就是消極的、短視的、功利主義的,就不值得你去繼續學習,而是隻能作為一種輔助方法瞭解,甚至需要在大是大非選擇時徹底拋棄。

~~~~~~~~~~~~~~~~~~~~~~~~~~~~~~~~~~~~~~~~~~~~~~~~~~~~~~~~~

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書的效果是應該讓自己更自信,做事更有方法、有耐心,對趨勢有判斷、有生活有規劃、對未來有更多的理想和希望。

如果讀書之後不是這樣,那麼就是選擇的書籍後讀後自己學習的內容有偏差,調整書籍的選擇或吸收的內容、目的,就能儘快走上好讀書、讀好書的正確之路。


理得心安


人啊,總是要食人間煙火的!書讀的再多,道理都懂得,有時也是掰不過世俗的眼光和現狀的!不是自己隨波逐流了,而是接受了現實很骨感的一面!讀書也只不過教會了我們如何去度過人生中的那些跌宕起伏,那些思想和文化,有時就像是我們自己降妖除魔的武器一樣,扔掉了武器,手無寸鐵的時候,就會被現實暴打一頓,只有乖乖低頭的份了!或許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庸俗了吧!因為你會發現,生活中的事,跟讀書無關!例如讓一個人改變,例如因為責任卻勉為其難的做著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你去講道理?不行!因為書上會說,一家人需要包容!你去發脾氣,不行!因為書上會說,你要學會溝通!你去選擇拋棄,也不行!因為書上會說,那叫背信棄義!衝突這個詞,用在思想境界和現實中的對比,特別合適!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說!因為庸俗的東西太多,才需要讀更多的書,讓那些庸俗看起來會更可愛一些!


炎焙焙


是覺得庸俗還是平庸?

腹有詩書氣自華,將書中的精華汲取成自己所有的 ,才能提升自己的內在!若是隻讀書,不思考,讀書多,不總結,那麼讀再多的書也是枉然!

多讀書,卻庸俗,是因為沒有將書中的內容很好地消化吸收,流於表面形式!

多讀書,還平庸,是對於讀書的期望值太高,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讀書確實會讓人明理明智,但是不能囫圇吞棗,也不能急於求成!每個人的悟性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就如都是寒窗十年,成績卻不同!

就算是自己讀書提升很慢,也不要著急!只要堅持讀好書、多思考、多實踐,讀書的你一定比不讀書的你優秀!


元問心


書上寫的都是以前人的經驗思想,書讀多了都是被別人的思想經念把腦子灌滿了。書讀的越多越雜,就被各種矛盾的說法帶歪了,久而久不知聽誰的好,就沒有自己的主張了。一會兒覺得某人說的對,一會兒覺得xx人說的有道理,到最後千人說千樣話,都灌輸不一樣的理念。其實又大差不差把人大腦洗的庸俗,就難怪書讀多了成書呆沒新意沒創新不活躍了。一般人以為自己書讀蠻多很依賴自己肚子裡裝的有料,這也懂,那也精通,就是不明白,自己這點貨其實都是別人老早就用爛了的。還是書少讀的人,時常有點好奇心,自己摸索,說不定還有新意。社會是發展的,書是人寫的,只有不斷的實踐才會不走老一套。讓心留一點空位子,生活在於自己去找靈感,自己去悟。


我的名字別人己拿去用


就因為讀的書多。


牛寶鑫書法


書,凝結了作者最優秀的思維,作者用最真摯的情感,最樸實的文字,嘔心瀝血注書,我們都是讀最精華,最純粹,最有感情的著作,與現實的我們相比,肯定感覺自己與書中所說,相去甚遠,所有才覺得自己越來越庸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