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仁(1743-1795),原名奉,字階平,後來在揚州得漢“蔣仁之印”古銅印,乃更名。號山堂,別名吉羅居士,女床山民、仁和布衣、太平居士等,浙江仁和(杭州)人,布衣。詩畫兼工,尤精書法,行楷書世推當時第一。篆刻師法丁敬,得其神髓,沉著簡拙,渾穆厚重,自有創意,品格很高。且以顏體行楷刻側款,別有風致。與丁敬、黃易、奚岡齊名,西泠前四家之一。有《吉羅居士印譜》行世。
八家印風,蔣仁是與丁敬距離最近的一位,他最得丁敬精神,悟性也很高。他對丁敬非常崇仰,說“嘆硯林丁居士之印,猶浣花詩、昌黎筆,拔萃出群,不可思議。當其得意,超秦、漢而上之,歸、李、文、何,未足比擬。”(在“真水無香”印款)他認為丁印意境神妙的根源在:“近見丁徵君手製印數鈕,皆臻神妙,白文渾乎漢人,朱文間有宋元人筆意。品格如嶺上白雲,非胸藏萬卷書不能得其畦徑。”(“勤斯補拙”印款)徵君,指曾經朝廷徵騁而不肯受職的隱士,用作對丁敬的尊稱。
世人於蔣仁稱拙稱古,從他有限的存世之作來看,蔣深諳丁敬高妙所在,選擇從簡拙入手、追求印尚生澀的高境界,技法儘量簡樸,但精神不減,沉著而古醇。在創作中他追求“率意”,他認為,篆刻應當率性、奔放,才能持拙,才能生神韻、出佳構。他說“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濃淡疏密,隨手寫法,自而成局,其神理自足也。作印也然,一印到手,意興具至,下筆立就,神韻皆妙,可入高人之目,方為能事,不然直俗工耳。”(“長留天地間”印款)還說“閉關為秋鶴三兄作此印,粗頭亂服,真美人則吾豈敢?然與畫角描鱗者異矣。”(“項蘽”印款)
當代胡小罕對此曾分析說:“蔣仁創作的率意非無前提,是基於對‘意與法’即性靈追求與法度駕馭的瞭然、掌握。”十分入理。蔣仁說:詩貴味外味,但如果詩都不會做,談什麼味與味呢?“作印亦然,要之,出新意為佳,篆法、章法、刀法三者鹹備,即不超乎秦漢,亦不失乎宋元。”(“我是玉皇香案吏,謫居猶得住蓬萊”印款)以意為先而法不失馭,即興揮灑方能渾然天成。這不二法門與黃易“小心落墨,大膽奏刀”的篆刻三昧同出一源。
所以一些論者判定,浙派篆刻純以刀法取勝,是隻見樹木不見青山,誤也。
蔣仁居艮山門外徐家橋,生活清貧,房屋數間,破爛不遮風雨,他生前藝高而不享名,孤泠不與世接,五十三歲即與世早逝。身後無子,詩文書畫大多失散。
蔣
仁
真水無香▼
“真水無香”是蔣仁名作之一。刻於乾隆甲辰(1784)立春,蔣仁時年四十二歲。有印款近三百字,刻滿四面,內容豐富,情文並茂,堪稱鉅製。錄以同賞,款曰:
乾隆甲辰穀日,同三竹、秋鶴、思蘭雨集浸雲“燕天堂”,觥籌達曙,遂至洪醉。次晚歸,雪中為翁柳湖書扇。十二日雪霽。老農雲,自辛巳二十餘年來,無此快雪也。十四日立春玉龍夭矯,危樓傲兀,重醞一杯,為浸雲篆“真水無香”印,迅而成。憶餘十五年前,在“隱拙齋”與粵西董植堂,吾鄉徐秋竹、桑際陶、沈莊士作消寒會,見金石彝鼎及諸家篆刻不少。繼交黃小松,窺松石先生枕秘。嘆硯林丁居士之印,猶浣花詩、昌黎筆,拔萃出群,不可思議。當其得意,超秦、漢而上之,歸、李、文、何未足比擬。此仿居士“數帆臺”之作,乃直沽查氏物,而晚芝丈藏本也。浸雲嗜居士印,具神解定,結契酸鹹之外,然不足為外人道,為魏公藏拙,尤所望焉。蔣仁。
蔣仁繼承丁敬的朱文印式僅有兩種,一是圓朱文,一就是“真水無香”這種典型的浙派漢朱文印,細邊細文,線條轉折,勁如屈鐵盤絲。
蔣仁精工書法,他寫字也往往乘興揮筆,縱橫馳騁,筆下彷彿以墨汁潑紙,致使有的字難以辨認,但滿紙超塵脫俗的清逸氣韻,使見者無不傾倒。此印創作也是酒後“迅疾而成”,但自然而灑脫,似不經意中可見凝練的風格。切刀下的短線曲折波動,雖筆劃平直方折,但立體感和動感強烈。
蔣仁的白文印也有發展,其中有邊欄的“三摩”一類印式,為後來為諸家繼承,成為浙派的典型印式。
從蔣仁開始,浙派篆刻中,明代印風殘存的影響已脫盡,丁敬一些不成熟的印式也已被淘汰,浙派的典型風格漸漸確立,再經黃易、奚岡的努力就更加鞏固起來,藝術性也更成熟。
蔣仁篆刻欣賞
閱讀更多 樂享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