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些農具已漸漸消失了,晒晒你記憶的農具有多少?都有什麼用途?

笠翁話農村


隨著現在農村種地越來越少,以及農用機械的使用越來越多,現在農村很多的農具都已經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甚至有很多人都已經不認識了。



現在我們村種地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年輕的人通過上學或者外出打工,逐漸遠離了農村。他們可能一年到頭也回來不到一兩次,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農用器具。


很多人連鋤頭都不知道怎麼使用,怎麼用力是最省力的方式。更別說以前犁田用的鐵犁,估計很多人家已經沒有了。因為現在農村基本上不養牛,即使犁田也是使用手扶拖拉機。

以前我小時候每天下午放學以後都要回家,用石磨來磨玉米餵豬。而現在農村的石磨大多是在城市的一些裝修考究的會所飯館或者博物館才能看到。

有多少人還記得當年農村收稻穀用的石磙。那時候稻子收割完之後,要放稻床上去曬乾。然後套上牛用石磙壓穀子脫粒。現在都用收割機了,再也沒看不到石磙了。

稻穀脫粒以後,要用風扇來扇除稻草葉子。用傳統的石碾碾米後,要用風扇來將大米與米糠區分開來。現在估計也很少人能夠看到風扇了。

給麥子脫粒的木褳也消失在農村的柴火灶中,鐮刀被放在了閣樓上。用來炸豬草的鍘刀更是不見了,徹底的不見了。

隨著這些古老的農用器具的消失,是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的選擇,甚至可以說是老一輩農人的消失。而在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科學的先進的種植方式,有更新的農用器具和機械將投入到農業生產之中。時代的洪流在一步一步向前發展,有很多東西只能保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東邊木木


看到這個提問,讓我很有感觸,因為在農村裡有很多農具,是伴隨著我長大的,我也使用過它們,它們也給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方便與幫助,但當我長大參加工作了,這些農具卻隨著社會的發展面臨著被淘汰的命運,很多都被人們遺棄在角落,佈滿了灰塵。

當我有機會去農村,我會留意那些我曾經使用過的農具,會用手機給它們拍下來保存留著紀念,這次就借這個提問,給大家曬曬我拍攝的作品。

一、腰盆

腰盆,看著像現在城裡衛生間裡的浴盆,但它不是人洗澡用的。腰盆是用木頭做的,主要用途是用來燙豬毛。

二、筐子

筐子,它主要作用是來挑比較重的東西,比如,裝土和糞等。圖中只有一隻,應該有兩隻配合使用,加上扁擔挑在肩上。

三、籃子

籃子,上面的筐子是用肩挑,而籃子則是用胳膊挽著,籃子可以用來裝較輕的東西,比如,蔬菜、糧食等。

四、煤油燈

煤油燈,以前沒電照明就用它,當然它最大的缺點,就是點一晚會把人的臉給燻黑。

五、升

升,是農村裡的度量衡,一升等於現在的4斤。

六、板車

板車,板車相當於現在的運輸農用車,以前沒有農用車時就會它啦,力氣大的人可以直接拉著它,力氣小的可以套牛拉。

七、犁

犁,犁是耕地用的,它得和牛配合使用,牛在前邊拉,人在後邊扶,還要控制牛來耕地。

八、笸(pǒ)籮

笸籮,它有過濾的用途,如同篩子,只不過它是篩細小的東西,比如用它篩麵粉,麵粉篩下去了,裡邊較大的雜質則留在笸籮裡邊。

九、板凳和鋸子

板凳,農村辦宴席時會用板凳,因為它可以座2-3個人,很實用,現在大家都去賓館、飯店,或是用輕便的塑料凳子,就很少用它了。鋸子,鋸木頭用,現在有方便輕巧的電鋸後,就很少用這種人工鋸。


以上就是我給大家分享的9種農具,有沒有和你家鄉的不同之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農村一山貨


隨著機械化日新月異的更新,過去一些必用農具逐漸淘汰。今後,這些農具只是給我們這代人留在記憶中的產物,也只是給後代人作為‘’憶苦思甜‘’的現代‘’古物‘’了。


膠輪推車。因多年不用怕風化,圖片上的膠輪已卸去保存。它是我86年分家時,分的最大一筆財產。它的貢獻太大了:春天在推車上放上用紫穗槐編織的簍子推農機肥;周圍綁上木棍推收割的小麥、穀子、花生等,秋天往家運地瓜干時,嫌簍子裝得少,還要在上邊垛上兩蛇皮袋。我記得最清楚地一次是推糞,因坡大弟弟給我拉車子,回來時弟弟推著空車,下坡時猛跑,結果車輪壓住拉繩,由於弟弟沒及時撒把,直接把人帶到了車子前邊。每當想起都有些後怕。


碌碡。由於圖片是我在看到本題目後,回老家拍的,因多年不用站立著放在了大門裡面,不是很清楚。它有大小頭。用的時候大頭在外,小頭在內,以方便轉圈。當然外邊還有一個固定碌碡的框架。在沒有脫粒機之前,吃得小麥幾乎全是靠它軋出來的。生產隊的時候用牛拉,承包到戶後各家各戶用人拉(真應了前幾年賒剪刀人的一句話:一家一個場院時來收錢)。人拉碌碡沒幾年,脫粒機‘’誕生‘’了,它就靠邊站了,近幾年又成了熱門,來收的絡繹不絕。

石磨。現在農村學生放學、放假後做作業,玩遊戲,我們那時侯放學後能出坡割草餵羊,是有福了,因為可以自由活動。最苦的是在家圍著石磨轉。因為瓜幹在碾子上軋碎後,要用石磨把它磨成面。最累的就是小麥面,一遍一遍又一遍。自己家有石磨的還算方便,剛分家沒石磨的要抽人家的空。特別春節前,要磨下一部分過春節,人吃的,餵雞鴨鵝豬羊的,那才叫一個累。

農村過去的農具還有多的多,僅在麥場內使用的就有‘’叉、耙、掃帚、揚場鍁,碌碡、菠萁、使牛鞭‘’等等,何況整個家庭的用具。雖然很多農具已淘汰,它畢竟為人類做出了貢獻,同時,也顯示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利用這些農具,減少用工量,提升了生產力。


泰山農人3709


農村有些農具已漸漸消失了,曬曬你記憶的農具有多少?都有什麼用途?

隨著 社會的發展,時代不同,淘汰了以前舊社會的物件,及思想,現在都是機械化,自動化,很多以前舊社會的物價。農具都消失了,下面我們來回憶一下?

架子車?

在以前小時候我們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架子車,用木板訂製的,然後有錢點的人家是用鐵焊接的,架子車用途比較大隊農民來說,可以收割糧食來運輸,在我們老家可以給地裡拉豬糞,可以拉雜草,小時侯還坐在上面讓爸爸拉著去磨麵粉,還可以玩蹺蹺板。

鍘刀?

鍘刀是以前農民家裡養牛的必備品,都是用來切草的,誰家要是養牛的話,把草去溝裡或者田地裡,路邊割下來,然後揹回來,放在鍘刀下面切碎,這個必須兩個人完成,一個人拿一小把草忘鍘刀下面慢慢移動,而那個人就是使用鍘刀切。需要配合完成。



籮筐?

籮筐是以前農民大豐收時的必備品,可以把糧食裡面的土弄乾淨,轉圈圈即可,也可以放花椒,蘿蔔乾,等放到院子裡面曬乾,


耕地的犁與牛?

以前種地都是用牛來耕種,或者播種,而現在都是機械化,把牛套在犁耙的前面,然後後面一個人扶著犁耙,然後手裡拿個鞭子趕牛,需要牛和人共同完成的。

石磨?

是用來磨碎糧食的,或者用來做豆腐,可以把黃東磨成粉,製作成豆腐,拿到集市上面,還有的把驢套在上面,


風車?

風車在以前是人們把大豐收的時候,才能用來,作用是可以把糧食吹乾淨,把裡面的雜物個灰塵可以去掉。


鐮刀?

鐮刀是人們以前用來收割糧食,或者給牛割草時可以用的,記得小時候用鐮刀割麥子,把手都割破了。


說說你們記憶中的弄具都有哪些,歡迎留言評論?


農村身邊事


 農村有些農具已經漸漸消失了,說起記憶裡的農具,滿滿都是甜蜜而苦澀的回憶,至今老家的房屋裡還保存有這樣的農具。


以前農村基礎設施落後,農民祖祖輩輩延續著面朝黃土背朝天、一瓣汗珠摔八瓣的生活,農具雖實用但是很笨重,最常用的就是犁、耙、打穀機、風箱機、鐮刀、鋤頭等農具。我著重介紹一下犁、耙、打穀機和風箱機。

首先說說犁和耙。我們家是典型的稻米之鄉,田地的翻挖和耕種主要靠牛、犁、耙和人一起完成。犁一般和鏵連在一起,我們叫“”犁頭,田地翻挖的過程叫“犁田”,目的就是把田地裡種植的植物根部翻在表圖層下面使之腐爛變成水稻的有機物,同時通過犁田還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氣性。


耙的用途主要是在犁田之後,用鐵耙把犁田時候沒有翻起來的圖層翻起來,順勢把雜草和植物根壓在土層下面,然後平整田地的種植面。

配合犁頭和耙正常使用的還有兩根繩子,我們叫牛皮繩,因為繩子是用牛皮打磨出來的,比較耐磨、牢固,可使用很多年。另外還有套在牛脖子上面的一個叫“彎頭”,主要配合繩子用來固定牛的頭部,限制牛的活動範圍,避免牛亂跑亂蹦。


其次是打穀機和風箱機。最起初我們那裡打穀子使用的是“灌盆”,就是一個木製的大木盆,狀如梯形,底部窄小,盆口岔開,打穀子的時候主要靠人工使力把稻穀打在木盆邊口,使穀粒脫落。

後來有了簡易的打穀機器,取代了“灌盆”,打穀機有腳踏踩板,要手腳並用才能打穀子,雙手拿著稻穀的植株伸到打穀機裡打穀,雖然效率比打穀盆好多了,但是還是比較累。


另外一個就是風箱機,這個在過去農村最常見,形如蝸牛,如果沒有使用過的人很難想象其用途。它的作用就是起到一個鼓風機的作用,只要把風箱機的手炳搖動起來,裡面的風扇就會工作,這樣就能把稻穀、小麥、菜籽等穀皮、雜物及髒東西給吹出去,較的糧食就順著機器落下來。

如今的收割機裡就帶有這種自動分離裝置,所以風箱機也就慢慢被淘汰了。


除了以上幾種外,我們老家還有一些竹製的農具,比如撮箕、揹簍、谷籮、提籃,撈魚用的拉耙、黃鱔籮等。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老式的農具也在慢慢消失成為歷史,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你還知道哪些老式農具,歡迎關注花腰妹一起交流!


花腰妹


記憶中的農具太多了,大到拖拉機,犁,耙,拖車,收割機(小型的,拖拉機帶動的那種),打稻機等等。小到鐮刀,木叉,木掀,鋤頭,耙子,掃帚(打場必備)。

那時候的拖拉機可不是家家都有的,我記得爸爸叔叔伯伯弟兄幾個兌錢才買的起一輛拖拉機,輪流使用,包括那時候的小型收割機和打稻機也是這樣。幹活的時候也是互相幫忙,幹完這家幹那家。

鋤頭是給我記憶最深刻的農具了,因為我小時候經常被叫到地裡鋤地,一干就是一上午。

最開始時候割麥子,割稻子都是用鐮刀,沒有機器收割,後來才有了小型的收割機,但是僅僅用來收麥子,割稻子不用它,因為割的不整齊。種過地的朋友都知道為啥,就不囉嗦了。小時候的手,可沒少被鐮刀割口子,現在手上還有好多疤。

木叉,木掀都知道吧?打場專用,還得配上我們最常見的掃帚,打好的糧食裝袋子時,竹簸箕也是家家必備的。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農具:石滾。現在已經沒人用了,擱原來那可是離不了的農具,拖拉機帶著它碾麥子的場景,以後再也不會有了。

農村的木拉車,純手工製作,現在也看不到了。我家的那一輛,用壞了之後也沒再做過。

有時候看到沒用的老物品,我喜歡把它們收藏起來,偶爾的看一看,感覺特別的有意義。











豔224251338


由於農村土地的流轉和成片承包,更加適合機械化作業,這樣更節省勞動力和提高產量。很多的農具退出了農耕文化的舞臺。

在我的老家在過去打少量的秸稈類農作物的一種農具叫連枷,就是一根長木棍一頭打一個眼,穿根小木棍,然後連結一片用四根細木棍編成的個片狀的木排。打莊稼的時侯雙手抓住粗木棍,然後用力一搖重重落下,就完成了一次操作。這樣週而復始有時往往一打就是一天。

還有很多這樣靠人力和畜力驅動的農具已被束之高閣了,成了父輩們辛苦勞作的記憶。




歷經幾番風雨


謝謝出題老師哈,讓我勾起少時回憶。

以前我們小兒的時候,生長在那個農村哈,院子很大,裡面種有各種果樹哈,如枇杷,葡萄哈,香泡哈,石榴樹哈,信手摘幾個來吃吃哈,不要錢的哈。而且院子的圍牆也高,在葡萄熟的時候哈,村裡的小兒哈,還會爬上我家那個,很高的石子圍牆來摘葡萄哈。我們家一般是裝著沒有看見哈。現在想來也很有趣哈。

只於說農具哈,我給大家說一樣很有趣的農具哈,大家年輕人是很難了解的哈。

就是道掀哈,這種農具主要用於農田水向排水的,他待荘稼成熟時,對一些勾渠進行疏通哈。

但是農田裡的泥鰍很多哈,所以每次去挖溝時都會鏟到泥鰍哈,一般一丘田挖好,大致有一碗左右的泥鰍,那個美味哈,足可以消除一天的勞作辛苦哈。

再我們還會在,水稻收割好後哈,肩上扛著這把道掀去挖泥鰍哈,先把道掀往田裡一按,然後用腳一踩,一大塊泥就挖出來了哈。然後檢查這塊泥裡有沒有泥鰍,有時運氣好時,一挖好幾條哈,有時還會挖到黃鱔的哈,那心裡美嗞嗞的哈,收穫大大的開心哈。

但有時也會挖到水蛇,也是最讓人膽戰的事哈。

哈哈,小兒時的事,現在想來也不錯哈。就寫這點分享與大家哈,如喜歡可以繼續翻閱哈

謝謝出題老師和瀏覽閱讀的老師朋友哈,大家辛苦哈


官小妙易學工作室


隨著農業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農耕用具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更加智能化、自動化的農具走進了尋常百姓家裡,很多兒時記憶的農具老物品隨之消失,下面這幾種,哪幾個是你見過用過的呢?

一、鍘刀

乍一看題主的圖一還以為是啥,原來是鍘刀,這可不是包青天的三口鍘刀,而是給牲口鍘草料用的,鍘刀在農村很長一段時間被廣泛的應用,如今已經停用了。

二、牛軛

這個牛軛(e第四聲),我們那裡的方言叫“牛阿”,就是如圖黃牛背上木質的U型工具,說起這個牛軛,小時候見過最聰明的牛,你把牛軛放地上,它會自己用牛角穿戴起來,雖然明知是苦活累活,但一點都不膽怯,似乎天生就是要如此,也難怪農民對牛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了。

三、蓑衣

蓑(suo)衣,是雨季春耕必不可少的一件雨衣,蓑衣是用一種名為“蓑草”的草編織而成,非常厚實,可以像衣服一樣穿在身上遮雨。蓑衣是純手工編織,編好一件蓑衣至少需要兩天的時間,以前農村家家戶戶都有一兩件,每年的春耕都用的上,到今天依然有些農民在用,但已經非常少見了。

四、壓水井眼

農耕用具,個人覺得目前農村已經棄用的壓水井也應該算進來,這個壓水井在我們那叫壓水井眼,純手工出水,不僅提供農民的飲水,很多田裡的壓水井眼被用來提供噴施農藥和化肥的用水來源。

它的原理很簡單,可以看成是一個大號的針管,往下壓的時候吸水,往上提的時候靠單向截止閥導通不起作用,使水順利一次次上吸排出。

五、風車

南方種水稻,少不了風車,純木質機構,靠人週期搖晃手把,帶動內部的扇葉,吹出的風把稻穀中一些空殼以及碎草吹走,小時候沒啥玩具玩,這風車能給搖的自己全身冒汗,每次被看見,都會被大人嚴厲批評,畢竟作為家裡經常用到的農具,被搖壞了在那個年代就很麻煩。

六、板車

板車是當年主要的運輸工具,為了能使人拉得動,板車扶手上往往會綁上一根橡膠皮帶,跨在肩膀上拉,這板車拉重了,拉起來非常費勁,特別是上坡下坡,更是要了老命,一不小心還可能來個“狗.吃.屎”

七、犁和耙

有牛軛的年代,就會有犁和耙,這犁和耙的主要承載結構是木質的,但真正與泥土接觸的部位是鐵的,如圖就是一群小孩子在拉著犁來玩。

總結:農村有關“農具”的老物品大概就有這些,如果還有其他已經消失的農具,不妨下方留言分享。


農人解說


老的東西被新的東西替代,那是社會的發展是必然性,就象跟耕牛被鐵牛替代一樣。一系列的改革變遷,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從而給農民減輕了負擔,同時減少了勞動力又增加了收入。

老一輩的思想不好的該丟的得丟,如封建迷信。好的該保留的還是要保留。譬如民諺俗語和一些種植經驗。

我記憶中的有些農具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己慢慢退出了“江湖”,過起了隱居生活,有的甚至消失得無影無蹤。

由於南北的差異,種植的農作物有所不同,所以所使用的農具在叫法和用途上也就不同。接下來我就結合我們南方當地農民使用的農具為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慣盆


農村人種植水稻時,用來打穀子用的木製大盆,樣子就像一艘小船。以前窮人多,買不起打穀機,都是用這種盆打穀子的。

慣就是摔,打的意思,實用於人少的情況下,把穀穗在盆邊摔打使穀子掉在盆底。由於笨重,效率低,現在都很少用了,普遍用打穀機的人多。

連蓋

兩根竹子一長一短,象大版雙截棍,用繩子連在一起,專業打豆子的神器。打時手握大的一頭,小的竹子從頭頂上甩過,砸落在曬乾的豆莢上,不一會豆子脫殼,然後用篩子篩出來,再把豆莢包括莖葉打成糠。

這種東西如果力使不合,還會自己打到自己,我小的時候就甩這個玩,吃過大虧,頭上被砸了一個大包,記憶猶新。現在這東西農村見都見不到了,有的人怕認都不認識。

榔頭

這個東西有大有小,木製品,小的長方形,有一個手柄,是用來錘土,錘草的神器,錘土主要使地板變得平整,還有砌牆的時候把土錘實使之牢固。

大的柄有斧頭柄長,下面接著一個圓木形的木坨,用來打木樁,打田埂。現在也是見不到了。

皮條

這個東西以前是用長條形的牛皮做的,穿在一個錐形有孔的梭子上,後來牛皮也沒有那麼多,就把牛皮改成了棕繩。

是專門用來捆柴,捆草,捆甘蔗等大的東西用,捆好後用再用背皮背。這是我們山區人專用的東西,平原地方少見。

蓑衣

下雨時擋雨,冷時披在身上,地上潮溼的時候墊在地上坐,背東西時墊著背,這是農村裡非常實用的一種農具。

這是用棕樹上剝下來的一層毛皮縫製而成的,現在防雨的用具很多,這個也成了過去式。

除了以上介紹的,千斤,犁頭,耙,刮耙,拉笆等等農具也見不到了,不知道我說的這些南方的朋友是否也見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