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这是自卑、社交恐惧的表现吗?

嘿这个可以有


十年前吧,我也是这样的人,干什么事都觉得别人议论我,而且总感觉别人一定是负面议论。产生这个感觉的根源是我可能天性敏感、追求完美吧,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评价。别人稍微说我几句,我就会压力比较大,非常不高兴也非常难受,不会责怪别人,总是责怪自己做的不够完美。别人还以为我自大自傲清高,其实我内心可能还真有点自卑的感觉。

随着年龄增长和职位的提升,一方面越来越自信,另一方面也越来越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了,内心逐渐开始强大。敏感度也在下降,关键是自己对许多事情已经不太在意了,生活中反而增添了很多乐趣。很多人也许都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少年、青年和中年,对外界评价的敏感性和自尊性是不同的,因为不同年轻段的世界观和看到的世面是不同的,一位少年为别人嘲笑自己头型不好看而打架,中年人只会呵呵一笑。

内向的人,喜欢孤独(独处),并不一定是被孤立。孤独与孤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一句名诗: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喜欢孤独的人,只是一种人生态度,只是不太喜欢热闹,喜欢独处安静罢了,不一定是被孤立的。相反那些喜欢热闹繁华的人,内心也不一定是热闹的,曲终酒散之后,自己独处的时候感到内心十分孤独。然后喜欢孤独的人,内心却是丰满充实的。

题主写到“总感觉背后别人议论自己,是否是自卑和社交恐惧。”两者并非因果关系。总觉的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其实一种敏感天性,内心追求完美,害怕别人否定自己,害怕别人诋毁自己,归根到底是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优点是自尊心,有上进心;缺点是过于敏感,影响了心境。越是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越不愿意参加社交,因为担心自己表现的不够好,宁愿自己独处,享受那份安静。说实话,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如果想改变,应该怎么办呢?

一是增强自信与强化脱敏并重。内心强大了,管他人议论?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强化脱敏,就是不再敏感,别人说什么自己根本不在意,不敏感,不在意,不理会。

二是加快成长成熟。少年强说愁滋味。感觉别人议论你,其实,你也太在乎自己了。这个社会,各人忙各人的事才是王道,只有闲人才会关注别人议论别人,聪明的人都忙乎自己的事业。比如,你上台发言,总感觉自己出糗了,别人都在背后嘲笑你。其实,你这么想,你算老几?两天之后,谁还关注你?

三是反向设想。比如上个例子。你上台发言后,总感觉别人议论你。如果三天感觉还在议论你,你应该反向思考,说明你是个人物啊,别人还在关注你啊。别人议论你,都是在羡慕嫉妒恨你呀。不要觉的自卑,而是要觉得自豪。

四是自然成长。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等你逐步成熟了,甚至走向了中高层,心思放在事业上,就会觉得别人是否议论都是浮云。内心自然强大了。还有就是自然成长,经历多了,也就看淡了,别人议论关你何事?不被别人评价所影响,不会在别人眼里刷存在感,你会发现你的幸福感逐步提升。你还是你,过好自己的日子,比什么都强。


职场火锅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害怕人际交往的场合,说实话,小编也会,自我感觉还没有到达病态的程度。如果你感觉自己的社交困难已经在影响自己的社会功能了,那还是来看一看这篇文章,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好,那就绕道,该干嘛就干嘛。

在DSM-Ⅳ(《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现在已经修订到第五版,但是诊断标准基本相同)中对回避型人格障碍做了以下解释

避免社交、无能感和过分的否定评价:开始于成年早期,前后过程比较多样,表现为下列症状四种以上:

(1)因为害怕批评、遭到反对或是拒绝,回避一些涉及较多的人际交往接触的职业;

(2)除非能确定他人会喜欢自己,否则不愿意与他人打交道;

(3)因为害羞或是害怕被取笑,很少与人发展亲密关系;

(4)沉浸于在社交场合遭到批评或拒绝的想法当中;

(5)因为有无能感而不参加新的人际交往场合;

(6)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很笨拙,个人没有吸引力或者比其他人差很多;

(7)极度不愿意参加新活动,因为觉得自己会出丑。

很多学者都认为,很多具有这种障碍的人的羞耻感较强,这是由于童年时期内心经历和父母的训斥造成的。他们发现,如果经常遭到父母的嘲笑,孩子会将这种屈辱的经历内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向,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也不相信会真正得到他人的爱。

上面解释的只是其中可能的原因,目的不是想将你的完美归结于父母,因为父母已经给了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给我。我们知道原因,不能就把自己的攻击性倾泻给原因,也不能作为自己不完美的借口,现在跟未来永远是最好的,过去的只是衣服上的一颗白饭粒。

找到原因,面向积极,你会活得更好的。


心理健康学院


不用担心,你只是性格内向不是社交恐惧。社交恐惧和内向不同,前者是无法也不敢与外界接触,而内向只是不喜欢或者不想与外界接触。从题主的描述来看只是喜欢独处而已,这是性格内向的正常情况,不用刻意做出改变,只要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另外如果总是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可能是陷入了认同危机。

自我认同感差,所以非常依赖外界的肯定,在意外界的评价,久而久之就会感到焦虑、自卑。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他人和社会的评估会影响到自我评估,尤其是那些内向敏感的人,他的自我认识几乎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上。这些人自我认同感差,总是依赖、寻求别人的认同,如果别人不认同就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在他们看来,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他们总感到迷茫、焦虑、不安。

题主可能没有这么严重,就是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缺乏一些自信。

有个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都喜欢的画,画完后他拿去集市展出。画旁放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位观赏者,如果觉得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标记。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幅画都标满了记号,画家对此非常不快。
第二天,他依旧拿出同样的画去集市展出。并附上说明:每位观赏者,如果觉得此画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均可在画中标记。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同样整幅画都标满了记号。那些曾被指责的笔画却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其实不管我们这么做,总会有人喜欢有人讨厌。发现自身问题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敢于坚持做自己,妥善地处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才能维护内在心灵的平衡。

笔者觉得题主要改善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多想想自己的优点、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优点,每天告诉自己是最棒的!很多时候要勇敢的参与到社会团体当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明确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增强自己的自信。

多参加社团活动、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多参加一些社群活动,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只有多结交朋友,宣泄被压抑的情感,增强生活的勇气,才能更好地走出自卑的泥潭,自信心得意恢复。

回答完毕,希望能够帮到你!


稀饭看动漫


性格内向,并不值得担心与恐惧,恐惧的只是你没有打算改变和调节的状态和心里,性格内向的问题在于自己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与交流的对象和目的。喜欢独立与自处,这个道理你也清楚。如果你想改变这种状况与环境,就得改变自己状态和目的,积极地参与一些组织活动和义务劳动,改变一下气氛和环境,虽然缺乏与人沟通和交流的相关技术和经验,你可以把自己的所学,所观和所感编写成学习经验或者精神体会在手机网上与人进行分享和交流,以便于扩大你的交友对象,学习的目的和内容与交流的范围和方向,相信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范围,思维方式,和生活的态度和能力一定会有大的改善和突变。积极的参与生活和工作,才能改变你的状态和目的,实现你的人生和目的,人是情感动物和性感生物,人一旦脱离了社会和生活,从我的感觉来看,和死人没有多大区别。孤独,寂寞,冷落,恐慌,畏惧,自卑,自悲,自暴自弃成了自己的地狱,整日看守围攻着自己,填补着内心的恐惧,委屈和空虚。语言不仅是人们常用的信息交流工具,而且,它还是一个人的精神动力与思想,文化基础与精神灵魂。最后再次提醒你,用语言,扩充,放大你的思想和灵魂就是你的职责和你的本分。希望你珍惜自己,保护好你的贵身和天恩。


天籁人


据我所了解,我身边的朋友就有很多这种,尤其是感觉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这个概率更大。我也曾有过这种阶段。

后来我总结以前的我,可能还是自信不够。比如家里经济情况不好。虽然我学习成绩很好,基本没出过前三名,也自认为自己有自信,常想着别人不如自己。但回头再想,其实那时就是在骗自己。年少的时候,就是有虚荣心的时候,你吃穿用处处不如别人,说破天也会有一些负面的情绪影响的,虽然程度因人而异,但一定会产生影响。我想,我那时的内心是存在潜在的自卑倾向的。所以也曾经常觉得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并且感觉强烈时会封闭自己,尽量少与人去沟通,或者少暴露在公众视野。

进入大学后,我基本就变了,那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大学里时间较多,我读了很多正能量的书,或许跟这个关系很大。以前中学也读,但限于小说,范围很窄。这些书籍对我应该是有帮助的。具体名目记不太清了,传记类居多,还有那会流行的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的N封信系列等。

虽然一直到现在,我总体上还属于内向性格,但与中学阶段已是千差万别了。我现在还不太爱参加社交活动,但一旦没法逃避了,去了也是应付自如,甚至成为中心人物。只是有那个时间我更喜欢窝在家里看书或陪家人或看电影或写点东西。

现在偶尔我还觉得有人在观望议论自己。所不同是我觉得他们满眼羡慕。

我想,这应该是自信的力量吧。

所以建议题主不要给自己过早定性,往什么社恐上靠。你要知道,人是可以给自己心理暗示的,你说的多了,假的也变真,会恶性循环的。内向不可怕,随着年龄变大,我反而觉得内向是一种优势。在成熟上稳重上总会有些优越感,因为行动总会比思考慢一些。有自卑的时间,不如多想想自己性格上的优势,避害趋利。也不用担心大家会孤立你,当你自身会发光了,周围想聚起一帮朋友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水到渠成。

祝你早日走出自卑,心态积极,建立自信。

另,别觉得我老气横秋,我30出头。


性格实验室


单纯就题目给出的信息来看,还尚不能界定为社交恐惧。


“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这个想法,是经常无缘故地出现,还是说最近有一个诱发事件。所谓诱发事件,就是类似最近领导批评了自己,让自己觉得非常没有面子之类的事件。通常,在自己身上发生一些自己觉得丢脸的事情后,就会觉得别人看自己的目光都会发生变换,或是只要别人在“咬耳朵”就会觉得是在说自己。

这种感觉就好像,小时候读书害怕被老师点名提问,问到自己不会的问题,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一样。这时非常正常的反应。虽然,我们都知道,当自己作为旁观者看别人遇到类似的“窘境”时,我们并不会因这件事就改变自己对一个人的评价,也不会放很多的注意力在那件事情上。但当尴尬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还是免不了觉得自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是因为我们,一旦发生这类事件,威胁到了我们的自尊心、影响了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而在自我意识中,这些信息或事件对自我产生了一定的“威胁”。而且,敏感度高、自尊心低的人,受到影响就会更大。


人都是社会性的人,社会评价对我们就会非常重要。有些人对自我的评价非常依赖别人,也就是非常不稳定,外界评价趋向于积极的时候,自己的评价就会正向。外界评价趋向于消极的时候,自己的评价就会是负向的。但对另一些人而言,虽然自我评价不依赖于外界,但是外界的评价依旧会对个体造成影响。因为对一个人的评价,影响着这个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但是,如果说,这种想法经常出现(持续半年),并且严重干扰了自己的生活,觉得非常痛苦,甚至不想出门,或者已经主动减少社会活动,就需要特别注意一下。


不倒翁小姐


从小就很难融入班集体,每次集体活动,涉及比赛的,就是那个最先被淘汰的人呢;有时候还会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很怕自己出丑,别人一说悄悄话,就觉得是在议论自己;有一两个朋友,但是还是会很自卑。

时常会分析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做到一个正常的交流过程,为什么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别扭和尴尬?

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了社交恐惧症呢?医师指出以下三点来做自我检测:

一:会因为害怕在别人面前觉得害羞或不好意思而不和他人说话或不愿意做某些事情吗?

二:不愿意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吗?

三:你害怕别人觉得你愚笨或担心看起来很害羞吗?

如果以上三点中你有其中两点的情形的话,就有可能是患了社交恐惧症;如果这些情形已经让你想躲在家里,不愿意和任何陌生人接触,你可能就需要接受咨询或治疗了。

如果说,抑郁是一条黑狗,那么社交恐惧,则是一把扼住社交的手,想要挣脱却无能为力。面对这种明知不对,但是却无能为力的情况或许你需要做的是这样:

一、接纳自己:很多人认为外向的人在群体中更受欢迎,但是自己却是内向的,所以希望做点什么能够改变自己的内向,但是实际上,内向并不是什么坏事,外向也不见得比内向好那么多,重要的是要接纳自己,从内而外的认可自己,重塑自信;

二、放轻松,然后按照恐惧程度,列一个清单,按照从轻到重的情境想象置身其中,找出恐惧的根源,然后有针对的进行训练,虽然过程会比较容易让人退缩,但是,只有这样成长才会越来越快;

三、有时候社交恐惧的出现源自于一次失败的社交情况,所以呢,是时候加强自己的社交技能,提高社交水平了!

祝好!


主编:刘滢

【瀚思心理】:瀚思十三年,专注心理学


瀚思心理


有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不被别人说!

正确理解人间百态

人间本身就有百态,我们没有必要去逃避,更没有必要去纠结。就像描述的那样,你总觉得背后有人说,那么你不也是背后说别人吗?说来说去都说了个360度。

只要自己做的正,就像主席说的那样:打铁还要自身硬。你要是为别人而活那么就会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如果为自己而活,又为何要在意别人的说法呢?只要自己扪心自问:我对不起了谁?

何为内向?

很多人由于自己不愿意与他人相处或者看不惯别人的行为就用内向的理由来逃避。很多科技界的大佬年轻的时候都是抱着技术不放,等他们的年龄上来了你看看他们是不是到处演讲,到处参加各种会议,按照他们的财富,难道不社交就没饭吃了吗?

社交是一种生存活动

喜不喜欢社交与要不要社交是两回事,李彦宏也说过自己与他人相处也是自己的弱项,但是他也要参加野外生存的活动,也要参加大学演讲,还要面对网友的质疑。

再看看今日头条的张一鸣一个注重技术与算法的人,其实演讲或社交看起来应该与他无关了,因为很多事都是机器再完成,他一样要在发布会上演讲,一样要接待各类参观企业的人。


彭元鸿


看到你的提问想到了自己。内向,自卑,喜欢独处却又渴望被关注,有时候想和外向的人一样享受谈论的乐趣,却又不知道从何处切入!

以上种种你有没有想过是从何时开始?童年?中学?还是工作之后?

我清楚的记得我是在上初一的时候有懵懂的不愿交谈喜欢独处的倾向,因为我已经很清楚的明白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和妈妈的眼泪让我没得别的心情去找儿时伙伴玩耍,我经常会担心我妈妈伤心生病,会害怕父母离婚。这种恐惧和焦虑一直持续到2016年,那年我正好30周岁!

我清楚我本不是一个内向自卑的孩子,12岁之前下过河抓过螃蟹,上过树掏过鸟窝,带着小孩子去过很远的山上偷过苹果和梨子,小学老师眼中的“叛逆者”,每次考试的佼佼者~~~

我感觉每一个内向自卑却自省自知且深感苦恼的心理问题者背后都有一个沉重的家庭或社会枷锁,只有这道锁打开,真正的自我才会被放出来,得到解脱!

解锁的过程可能很漫长也可能很短暂,我用了12年的时间终于走了出来,期间的酸甜苦辣文字难以描述,只感觉12年蹉跎而过,人生又有几个12年呢?

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在这里不表述,只是想告诉你,任何的心理问题最终只能靠自己去解决排遣,内向只是一种性格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排解一般心理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动起来,转移大脑兴奋点,枯坐瞎想只会越来越敏感乃至神经质!


小蚂蚁和西瓜


来跟题主聊一聊社交恐惧。


什么是社交恐惧症呢?

在进入陌生环境、和他人进行社交时,许多人都会有紧张和不适,会产生手心冒汗、脸红等身体反应。但是,不是所有对社交感到焦虑的人都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过去也被叫做“社交恐惧症”,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上规定,要被确诊为“社交焦虑障碍”,需要符合以下标准(American PsychiatricAssociation, 2013):


  • 对社交情境有显著或强烈的焦虑。比如和他人互动时,会担心别人对自己有负面评价或是冒犯到他人。而且这种焦虑不合常理,例如下周要演讲,这周就焦虑得无法入睡。

  • 主动回避让自己害怕的社交情境,或是带着强烈的焦虑去忍受。这种回避可能只是轻微的(比如避开和人的视线接触),也有可能很严重(比如缺考旷课)。

  • 至少持续6个月,并且真的导致了对工作、社交、生活等方面的显著损害比如你为了逃避社交焦虑,而不得不放弃一个你梦想了很久的职业;或者因为过度焦虑,而无法进行考试等等。

作为社交焦虑者,你是不是在低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心理学家Thomas Rodebaugh发现,社交焦虑者往往会低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实验中,他让112名参与者与自己的朋友分别回答一个问题:“你认为你们之间的关系有多好?”结果显示,社交焦虑者普遍认为自己与朋友之间关系较差;但朋友们的意见却相反,他们觉得两人的友谊很牢靠。也就是说,如果你有社交焦虑,且认为自己和朋友之间关系一般、或是感到朋友不在乎自己,你可以试着问问朋友的看法,有可能你会发现这只是你的消极臆测而非事实

(Seeker, 2014)。

社交焦虑也会给人带来积极影响。社交焦虑者虽然会因为焦虑而回避和人交流,但是他们依然渴望与人亲近,这促使他们用其他方式来和别人建立联结。社交焦虑者会作出更多利他行为,用“提供回报”来吸引他人和自己交往。比如,社交焦虑者会成为一个良好的倾听者,鼓励朋友对自己倾诉。而且,社交焦虑者会倾向于回避冲突,他们会努力维持关系的和谐、友好。

与其他类型的焦虑一样,社交焦虑的恶化,是因为人们渐渐开始恐惧这种焦虑本身起初,我们因为社交场景感到焦虑;但渐渐地,我们会因为“自己为什么过度焦虑”本身而焦虑。

<strong>

设想一下,最开始你进行一个公众演讲,面对底下陌生的人群,你感到手心冒犯、头晕反胃,你感觉自己大脑一片空白,想不起来该说什么,最后你不得不中断演讲,去厕所平复你的肠胃。

当下一次你不得不演讲时,你担心自己又会在观众面前出丑,于是在演讲之前,你就开始紧张:“我可千万别又想吐,我的肚子要撑住啊。”在这时,你担心的已经不再是底下陌生的人群,而是不断地焦虑于“自己可能即将被焦虑袭击”,这种“对焦虑的焦虑”从而让你进一步发挥失常,反而印证了你对社交焦虑的担忧,最终,对焦虑的焦虑逐步加深,形成了负面循环。


那,社交焦虑怎么办呢?

一个可能不符合常规印象的观点:我们未必像自己所想的那样需要社交。如果从小开始,你就对和人交往感到不舒服,你也可以为自己规划一种“不那么必须社交”的生活方式,或是适当地减少社交在生活中的比重,像是选择较少和人打交道的职业(比如技术型工作)。

而且,不要将“喜欢社交”与“不喜欢社交”看得过于绝对,

它们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两端,在它们中间还存在大量“过渡地带”。即便是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喜欢社交,也不代表Ta讨厌所有类型的社交。比如你可能不喜欢和一群人社交,但是你很享受和几个人进行“小圈子”聊天;可能你不喜欢和陌生人社交,但是和固定的朋友社交会让你很舒服;又或者你可能喜欢与人深交、和他人分享更私人的话题,而讨厌肤浅地聊天……

即便对于那些认为自己特别“社交无能“的人,也有空间试着探索自己喜欢的社交方式,增加它们在你社交生活中的比重,并减少让你不舒服的社交情景。


除了接受治疗,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一些方法改善社交焦虑。以下是一些tips:

1. 在社交过程中,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他人身上,减少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如果我们不再总想着“我看起来紧张吗?”,我们自然会停止担心自己该如何在社交中做到完美。实际上,他人往往注意不到我们是否紧张,因为他人不会像我们自己那样花心思关注我们。

2. 检查我们的“社交焦虑触发点(trigger)”是什么?你在哪些场景下会更容易感到焦虑?焦虑时你在想些什么?社交焦虑有时来自于对结果的过度负面预期。比如,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和别人争执时感到格外焦虑,是因为担心“如果我和对方有冲突,Ta会不会不喜欢我”。那么当下一次你和他人争执时,你可以在过程中回想一些积极经验,告诉自己“冲突不代表我们的关系一定会恶化”。

3. 提前为社交作好准备。在参加一个社交场合之前,我们可以尽量提前了解场合的主题,或是参与人员的组成。我们可以根据主题或者参与者的背景,提前准备一些能够聊的话题,例如相关领域的趣闻,近日的热点等等。想好你的社交目的,如果你打算和一些人深入交流,那么你需要比较透彻地了解相关内容;如果你只是打算进行几段闲聊,那么泛泛地准备一些信息即可。

而有些社交焦虑者表示自己“不会说话”、“往往聊着聊着就会冷场”。建议可以在闲聊过程中,适当地丰富内容的细节。比如当被问到“你住在哪里?”时,不要只是回答“我住在X小区”,而是扩充细节,像是“我住在X小区,附近有个很大的商场,最近因为XX事件在做宣传”。他人可能会从这些细节中发现能够继续聊下去的话题。

不过也有可能,大可以不必对自己的社交焦虑过分紧张,因为可能十年之后它就不再困扰你。一项针对3000个挪威人、持续了十年的调查发现,在20岁阶段感到社交焦虑的人中,有2/3到了30岁时,社交焦虑发生了好转。研究者说,可能因为20岁阶段让人们感到社交焦虑的事(比如被老板训斥、求职时感到尴尬等),在30岁时发生了改变、或变得不再那么重要(Torvik, 2015)。

此外,如果有人让你多参与社交,你可以跟他们开玩笑地表示,你不喜欢社交,可能是因为你更聪明哦。2016年的一个研究显示:对智商高的人而言,社交越多,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就越低。这是因为高智商者认为自己有更长远的目标要完成,而社交会让他们分心(Li & Kanazawa, 2016)。

不过,如果社交焦虑确实让你感到困扰,建议你尽快向专业的精神健康工作人员进行求助,考虑服用药物或/和进行心理咨询。

以上。

欢迎关注头条号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才会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