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代的古城堡 城牆用鐵鑄成 城內曾居住很多富商 是戰爭堡壘


山西省晉東南有一座古城堡,三面環水,城牆高築,建築奇特,十幾米高的城牆是用鍊鐵的鍋壘成,是我國現存唯一的一座明代古城叫砥洎城。

砥洎城是華北地區現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築史上的稀缺實物資料。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城東13公里處的潤城鎮西北隅,當地百姓俗稱之寨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砥洎城,建築在一座小山咀上,其南接村鎮,北臨沁河,三面環水,呈半島狀。遠望其城,堅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該城創始年代不詳,但從明崇禎十一年(1638)"山城一覽"碑碣得知,其創始年代應在明末以前。城呈橢圓形,磚砌,佔地面積約六萬平方米。

砥洎城出於軍事防禦目的而建,同時兼顧居住使用功能,城堡內的民居與巷道與城牆一起被全部納入整體防禦體系,擔負防禦職責,因而砥洎城既不同於類似雁北廣武古城的軍事城堡,也不同於類似於平遙古城的以居住、行政功能為主的城鎮,它體現出鮮明獨特的防禦為本、平戰結合的設計風格和建築特點。

這一點,從砥洎城的選址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堡選址通常都要考慮交通便捷,而砥洎城恰恰刻意選擇了這個三面環水的半島狀地形築城,設計者首先考慮的,正是防禦功能。


砥洎城城牆高12米左右,臨水的部分城牆更是高達20米,西側臨水城牆隨地勢而呈梯狀分為兩層,兩層之間有坡道連通。砥洎城的城牆極富特色,潤城鎮冶鐵業發達,並因此出現了一大批富商巨賈,他們用來自於冶鐵業的財富構築城堡,而冶鐵後廢棄的坩鍋又為城牆的主要建築材料,既堅固耐久,又降低了成本。

砥洎城外側包以青磚,與其它城牆如出一轍,而從城牆內側,則可以清晰看到坩鍋與石條混徹的特殊結構,那密密麻麻、整整齊齊排列的坩鍋,使人感覺這兒才是真正的"蜂窩城牆"。其實在華北的一些地區,也有用甕徹壘院牆或窯洞的做法,而此後在隔河相望的劉善村,又可以看到許多以坩鍋為主要建築材料的明代民居。

廢舊坩堝用作建築材料,壘砌牆體,不僅是廢舊物資的合理利用,而且,坩堝中空,能起到很好的保溫和隔熱的效果,使得房子冬暖夏涼。

砥洎城,雖系磚石木建結構,但從形體規格、建築用料到實用價值等方面卻十分講究。

民居共分十大街坊,擺佈井然有序,高低錯落有別,巷道形成許多丁字街口,且巷深牆高,道路顯得尤為狹窄。住宅之間每自巷頂架設過街樓相通,人行方便。

民居大多為單進式二進院,每坊之中院與院連為一體,相互連接,四通八達。院中房屋多為雙層,大部分設有樓道。正房亦有三層者,但屋身偏低,不設門和樓道,呈閣樓式。

民居門額皆為"XX居"字樣,很有點文雅之派頭。明代一家商人在寨上建了一座緊四合院,門上即書"有恆居",木石建築工藝精細,四梁八柱,四門八窗,極具民俗特色。

砥洎城所在地潤城鎮,是陽城工商業最發達的古舊鎮之一。富商巨賈迭出,文風鼎盛,科舉人仕人數冠於全縣,是王國光、張慎言、張敦仁、延君壽等名人的故鄉。該地文物古蹟頗多,有建於隋代的望川開明寺及潤城村的東嶽廟,尤以海會寺"上黨明塔之冠"而稱著於三晉。這裡又有創建於唐代的佛門聖地天壇山,曾一度成為大半個中國的經濟文化民俗的交流中心。


砥洎城人稠地窄,院宅密集,有的院落上房角樓高起作“望樓”,兼有看家護院功能。最為絕妙之處在於其院與院之間在廂房或不顯眼處留有暗門。街坊內的院落可以互相串通、道路隔開的街坊又有“過街樓”相連。平日各戶自成獨院,一旦險情發生,則串連成一統,並可轉入地下。外人看來撲朔迷離,神秘莫測。

在這個小小的彈丸之地,竟然分佈著大小十餘處廟宇,諸神各司其職,應有盡有,庇佑城寨安康,整個城池瀰漫著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這裡有麥芽烤饃跟炸餃是很好吃的美食。攝影:張旦 原創作品 盜圖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