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稱張本智和的前臺快攻打法中國隊無法複製,前臺快攻真的是無解嗎?如何剋制?

足球story


近臺快攻顧名思義就是在不退臺的情況下主動出擊進行臺內挑、拉、壓、擊打,攻對手於不備。其特點是以“快、狠、準、變、轉”為技術風格,其打法分為左推右攻、兩面攻和直拍橫打等,特點為積極主動,以快為主,搶先上手,先發制人。



目前有些近臺進攻選手學習多樣化打法,結合了中近臺弧圈 ,但中近臺弧圈威力太小,選手的技術達不到很好的要求,萬物皆有剋制,一物降一物,所以近臺快攻並不是無解的,有漏洞有缺陷。一但前三板無法攻克對手,被逼退臺後,就失去近臺快攻的威力。

近臺快攻的始祖是中國的莊則棟、李富榮等一代人,60年代,中國將快準狠的近臺進攻技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攻破了日本50-60年代遠臺長抽打法的壟斷(50-60年代日本取得了49個世界冠軍中的24個),從那個時代起,中國將近臺進攻技術寫入了世界乒乓球歷史。中國真真正正步進了乒乓球世界的前列。不過隨後步進80年代,歐洲結合了中國的近臺快攻和日本的遠臺長抽技術,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加強版的“弧圈球”,我們稱為(弧圈球PRO),一度剋制了近臺進攻。

為了尋求出路,中國打法進行了多樣化,將6步控臺進攻變化為4步控臺,結合歐洲橫拍進攻技術,創造出直拍橫打技術,代表人物孔令輝,劉國樑,王皓,馬琳。不斷創新併發揚中國的當家本領,成為近臺進攻的頂尖高手,取得冠軍無數。 不過,近年來國際乒聯為了抑制中國隊的速度優勢把小球改成大球,賽璐珞球改塑料球,球拍禁止使用膨脹膠水(球拍彈力變小)。導致球的旋轉弱了,中國多樣式打法的弧圈球受到一定影響,球員不得不增大力量,不過體能消耗較明顯。


自從改成大球后,近臺進攻的優勢有回來了。至於日本媒體說的“要剋制張本這種力量十分強的前臺快攻打法是很困難的事情,即便中國隊可以複製出和他類似打法的選手陪練,也很難真正找到在場上完全抑制張本的有效對策,只能是靠多變的戰術去尋找勝機。”
至於以上言論,這純屬是不知所謂,無中生有。張本智和的近臺快攻技術源於中國始祖,只不過張本近臺快攻是橫拍(較中國殺手鐧直拍翻新了一代),另外球變大了,更有利於近臺技術,但是僅此而已。中國對近臺研究差不多60年了,從中不斷創新,發展,結合歐洲橫拍進攻技術,任何技術的變化都離不開其中。所以,中國並不用複製,直接就是簡單粗暴地剋制了。


星期八體育


近臺快攻也是日本人無奈的選擇!日本人個子普遍偏矮,力量偏小,如果打全臺實力球日本人很難做到,所以近臺快攻就是他們唯一可以選擇提高戰鬥力的方式。近臺快攻在日本人用起來有點搏殺的意思,就是不和你拼相持,只拼前三板!國乒的高水平選手基本每個人都是基本功紮實,最不怕的就是打相持。日本選手只能獨闢蹊徑,加強搏殺才有機會,必須一開場就要先從氣勢上給國乒增加壓力才有贏球的機會。

張本智和的手感和神經反應類型非常適合近臺快攻,技術穩定性好,在接發球時,採用反手強行擰拉等快速的臺內技術,借力打力,搶先上手,加快節奏,佔據主動!張本智和往往能用前三板快速凌厲的搶攻和連續大角度的線路變化解決戰鬥,而且成功率很高!當中國球員習慣退臺,發力拉質量時,張本智和在贏中國隊員的比賽中,對中國選手的中遠臺發力進攻往往採用近臺快摁、快捂、快彈的新技術,臺內小球,借力打力,線路落點詭異,屢屢讓中國選手失去位置,跟不上節奏!

其實,日本人所謂的近臺快攻就是前臺快攻打法。提前預判來球落點,然後借力打力,伊藤美誠的打法也是如此,但一旦把球拉起來製造旋轉,同時球的落點打開,讓他們主動去化解處理球時馬上就顯得手段不足了。以前是因為球小,歐洲以弧圈球打敗快攻,後中國以弧圈球還歐洲人之道,以中國的弧圈打敗了歐洲人的弧圈;現在球大了,旋轉弱了,快攻又盛行了,中國對快攻的熟悉遠超日本人。

中國只要把張本的得分手段研究透徹,作出針對封堵,相信張本智和在中國隊手裡也翻不出太大的浪花。


國球應援舍



前臺快攻打法,本來就是出自於中國,日媒如果真的這樣說,那基本也就是無知無畏了。乒乓球的打法有很多,中國顯然是都會,張本智和的打法無非就是依靠速度,這種打法對運動員要求很高,一旦你進入一個成年期,譬如25歲,那個時候速度能否保持這麼快,就不好說了。

所以現在很多專家指出,張本智和之所以目前有一定的成績,其實還是在透支他的速度和拼搏精神,真實的技術戰術能力並不超強。而是依靠他去“拼”去“搶”,單方面提速。一旦張本智和進入24歲之後,身體條件沒有那麼好的時候,精神力沒有那麼專注的時候,還能有這樣的成績嗎?


另外,張本智和現在還沒有三大杯的單打冠軍吧,還沒有世界冠軍吧,那我們去複製他幹啥呢?


不知道大家對這個問題怎麼看,同意我觀點的請點贊,不同意的可以在下方評論,說出您的想法。

您的點贊和關注,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