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深圳“成龍”

望深圳“成龍”

深圳的成功是一個大社會小政府的實驗。

——張思平

口述 / 吳曉波(吳曉波頻道)

01

2020年,深圳即將迎來特區創建40週年。在這近40年裡,深圳從一個小漁村一躍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

40年前,深圳人口僅33萬,最高樓只有3層。今天的深圳,常住人口超過1300萬,100米以上摩天大樓近1000棟,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40年間,深圳孕育了華為、萬科、騰訊、招商、平安、正威、恆大7家世界500強企業,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前來投資。

望深圳“成龍”

當前深圳的產業結構凸顯出“高精尖”的特徵。新興產業對GDP的貢獻率佔到40.9%,四大支出產業分別為:文化創意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以及金融業。

在2018年中國大陸城市GDP榜單中,深圳以2.42萬億元穩居前四強,並以7.6%的增幅成為“北上廣深”前四強中增漲幅度最大的城市。

很多專家都在總結深圳的經驗,瞭望深圳的未來,今天我們來看看兩位不同領域的專家關於深圳發展的看法。

02

香港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被認為是華人經濟學家中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人。

關於深圳的發展,他最近在微博上發言說,未來十年深圳有可能成為這個地球上的經濟中心。

為什麼這麼說呢?他給出了三個理由:

第一個原因是,深圳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好的一個灣區。

望深圳“成龍”

從全球範圍看,大灣區是引領經濟發展和技術變革的領頭羊,全球經濟總量中的60%來自港口海灣及其直接腹地。

目前世界著名的灣區經濟體主要有三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

作為世界第四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涵蓋了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個地級市。

這11個城市在產業分工上非常明確。

深圳的亮點是高科技和金融行業,廣州的亮點是對外貿易,東莞、佛山、中山、江門的亮點是製造業,澳門的亮點是博彩文娛,香港則是金融業和國際貿易。


望深圳“成龍”

所以目前的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形成了金融+科技+產業的融合,幾乎囊括了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所有的產業類型。

而在這個大灣區中,深圳無疑是重點中的重點,可以說是粵港澳大灣區的軸心城市。

第二個原因是,跟擁有硅谷的舊金山灣區相比,深圳邊上有一個很重要的兄弟城市——東莞。

東莞是全球最大的接單工廠,幾乎所有的高科技電子產品都在這裡有它的製造基地。而東莞產業工人的工資大約是美國的1/3,歐洲先進國家的1/4,所以仍然有勞動力的成本優勢。

第三個原因是,深圳的人口結構相對年輕,目前這個城市的人口平均年齡只有33歲,老齡化率僅為6.6%,遠低於北京、上海和廣州。


望深圳“成龍”

在硅谷,過去10年內65歲以上的民眾增加了31%,且出生率持續下降。這造成的結果就是,硅谷當地的職缺數量持續上升,一年增加超過47000個新職缺。

而深圳近年來人口均為淨流入, 2018年深圳新增人口49.83萬,增幅連續兩年領跑全國。並且,深圳還引進了26萬多名國內外人才,其中包括1.83萬名海歸人員。

03

如果說張五常從產業經濟的角度分析了深圳的潛力,那麼張思平則從制度創新的角度分析了深圳的優勢。

張思平是一個學者型的官員。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他就曾擔任深圳市體改委的主任,後來當過深圳市的副市長和常委。

在他看來,深圳的成功是一個“大社會小政府”的實驗,而其中,國有企業的產權創新是核心之核心。

望深圳“成龍”

深圳市從2003年開始,就對當地的國有企業進行了佈局調整,國有企業從商貿流通物流等領域紛紛退出,進入到了公共服務領域。

十多年過去了,張思平很驕傲地說:

“我們退出了工業領域,成就了深圳,成為全球的現代製造基地;我們退出了科技領域,成就了深圳,成為全球高科技產業的創新中心;我們退出了國貿流通領域,成就了深圳,成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我們退出了建築施工領域,深圳的一座座現代化大廈拔地而起,同時誕生了像萬科這樣的超級地產公司。”

而國有企業在公共服務領域的表現也非常好。

“深圳提供了全國最好的燃氣供應、最好的地鐵、最好的公交以及最好的航空站。”張思平如是說。

今天的深圳是全國經濟成長最快的城市之一,但是這裡並沒有規模巨大的國有企業,或者效益最好的國有企業,卻有國有經濟存在的最佳方式。

在某種意義上,深圳的成功並不取決於它的區位,更重要的是,它是過去40多年裡,中國城市改革和產業制度創新最成功的一個實驗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