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20萬億康養 產業

本報記者 柴剛 東莞報道

4月29日,首屆“松山湖康養科技與自主可控高峰論壇”上,東莞市恆光實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莞恆光實業”)宣佈進軍康養產業。而在4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則明確提出持續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

東莞恆光實業董事長梁沛光介紹,其公司首期投資6億元,落子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康養產業是一個涵蓋養老、醫療、科技、體育、文化等諸多業態於一身的產業,如今引起了如東莞恆光實業、恆大集團、泰康保險集團等諸多社會資本的關注、介入。

“有數據分析,中國老年康養產業市場消費需求在5萬億元以上,到2030年國內康養產業的市場消費需求將達到20萬億元左右。”劉維林坦言。

資本“掘金”

“這次跨界是公司從傳統制造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型的一次嘗試。”梁沛光說。

他向《中國經營報》記者介紹,東莞松山湖片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位置,其規劃是將此番成立的康養科技創新發展(東莞)示範基地,打造成國內康養科技領域“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基地。公開資料介紹,東莞恆光實業成立於1999年12月,旗下上海峻銀股權投資合作企業、天津合信股權投資合夥企業等,參股內蒙古金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匯金通電力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而梁沛光本人亦是東莞農村商業銀行董事等,並是多家國內和香港上市公司的自然人股東,“中航飛機”“同濟科技”“廣汽集團”等都有其投資身影。

梁沛光稱,初期投資6億多元,用於康養產業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等,並以基地為依託,進一步帶動東莞康養科技產業。

對於康養產業而言,東莞恆光實業並非個例。劉維林介紹,康養產業是一個涵蓋養老、醫療、科技、體育、文化等諸多業態於一身的產業。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60週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已近2.5億人,占人口總數的17.9%。其中,65週歲及以上人口1.66億人,佔總人口數量的11.9%,超國際老齡化7%;以每年800多萬老齡人口的增長,預計到2050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4.87億人,佔到總人口的34.9%。劉維林稱,有數據分析,中國老年康養產業市場消費需求在5萬億元以上,到2030年國內康養產業的市場消費需求將達到20萬億元左右,這也成為諸多資本的誘惑。

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季曉南同樣認為,對康養產業來說,需要社會資本的持續投入、長期關注。他向記者分析,該產業有豐厚的盈利,可吸引更多資本不斷運營,進而促進該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梁沛光介紹,國內康養產業此前以政府為主導,目前已有地產企業、保險機構、國有企業、有實力的民營企業等結合自身優勢,或轉型,或跨界參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研究所產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國電科產研中心”)提供的資料描述,包括實力雄厚、經驗豐富的房地產企業,如萬科集團、中國保利集團、復興集團、綠地集團等;手握大量資金的保險機構,如中國人壽、康泰人壽、生命人壽等;尋求產業佈局或收益項目的社會資本,如紅杉資本、雲峰基金等;肩負社會責任的央企國企,如國投集團、首旅集團等。

國家新產業

公開數據介紹,2000年前後,中國進入老齡化時代。國家民政部養老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康養分會主任委員烏丹星稱,人口老齡化目前已遠超其統計學的數字,中國當前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

多名業內人士坦言,康養產業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經濟發展,諸多地方政府圍繞康養產業出臺其發展規劃等政策。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程路向《中國經營報》記者介紹,康養產業是跨界產業,其涉及到的不僅是老年人,而是從每個人的出生、嬰兒、幼兒、少年、青年、老年,直至臨終。

“2019年是康養產業全面提速的一年。”烏丹星解釋。

她說,康養產業最核心的是調動其內生能力、提高其外部行動能力。在2013年,國家啟動健康養老產業,2014年國家層面政策密集出臺;2015年,對系列政策進行消化、吸收、落實,2016年全面開放。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三部委聯合發佈了《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年~2020年)》,標誌著智慧健康養老由市場新業態上升為國家新產業。

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康養產業的“偽命題”。

程路直言,在某些資本佈局中,康養產業僅是作為一個藉口,尤其是房地產業,其實際是圈地、蓋房子。季曉南對此表達了同樣觀點。他講述了這樣一個案例:某社會資本收購一家央企所屬的三級醫院,收購後沒有進行實際投資、運作,僅是通過炒作滿足自需。他認為,康養是一個長期的社會事業,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單純炒作,“蓋房子掙錢後就走人”。

而在中國電科產研中心主任吳昕看來,中國康養產業面臨的困境不止在此。他坦言,中國人口多,進入老齡化的速度快,傳統的養老模式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且全國整體上的資源分佈差異明顯。

“政府缺乏對產業各要素、各主體的統籌協調和規劃,政策的整體性、協同性有待進一步加強,政策合力尚未形成。”他認為。

不僅如此,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商業模式和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還未形成,其自主盈利和可持續運營能力仍然不足;老年人對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的認知度和使用能力較低,在養老消費理念和消費能力上也存在不足。吳昕稱,政府與行業間、產業鏈上下游間、同環節行業內均存在交流溝通不暢的問題,政府無法及時瞭解行業內的發展變化,政策出臺上存在一定的滯後性。

而無法迴避的是,在東莞恆光實業等各路資本佈局中,康養顯然已是“一個很大的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