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道光朝出了个300年最好命宰相,却是大清的悲哀,这是为什么?

梅宜明


说起道光朝三百年最命好的“宰相”,那一定非曹振镛莫属了。曹振镛是安徽人,乾隆四十六岁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嘉庆十一年升工部尚书,奉命撰写《高宗实录》,成书后加封太子少保,调任户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几年后又调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道光帝继位后任命曹振镛为军机大臣,而清朝的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所以曹振镛被称为命最好的“宰相”。曹振镛在道光一超朝不仅做到了军机大臣,还升任武英殿大学士,仕途之路无比顺畅。曹振镛为官五十三载,80岁退休,最后寿终正寝,享年81岁。曹振镛死后道光帝亲自吊丧,下诏褒恤,还赐谥文正。“文正”可是文臣的最高谥号了,清朝两百多年能都得到“文正”谥号的也不过8人,就连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也仅仅谥号“文襄”,比“文正”低一点。可是曹振镛有什么功劳,能得到“文正”这样的谥号?

其实曹振镛确实没什么功劳,他能得到此等谥号也不过是通晓为官之道深得皇帝信任罢了,后世的人几乎都不知道有曹振镛这么个人,就连《清史稿·曹振镛传》也只有短短七百余字的篇幅,可见曹振镛确实没有留下什么值得书写的事迹。那么无所建树的曹振镛为何仕途这么顺利呢?有人也问过他,他对于他的为官之道没有过多掩饰,直接说“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可见他的成功秘诀就是平庸二字,只要小心谨慎,就能得到皇帝信任。《清史稿·曹振镛传》中对于曹振镛受宠的原因也有记载“宣宗治尚恭俭,振镛小心谨慎,一守文法,最被倚任。”

但是曹振镛虽然为官谨慎,却不是一个好官,因为他的为官之道给大臣们开了个坏头。如果做官都像曹振镛这样无所建树,只管着琢磨皇帝的心思,讨好皇帝的话,那么整个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很可惜,曹振镛就这么带坏了清廷的风气,使得本来就日渐落后的清朝雪上加霜。要知道道光时期西方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了,清朝还在固步自封,可以说此时的清朝已经处于危难之中,可就在国家危难之际,朝堂之上受宠的确是曹振镛这样的庸人,清朝如很能变革?到了1840年英国用炮火打开了清朝紧闭百年的大门后,道光帝想变革也晚了。虽然此时曹振镛已经逝世五年,但还是有不少大臣效法他的为官之道,无法提出什么实质性的建议,加上道光皇帝自身也没什么才能,对于国家突如其来的变故毫无办法,导致清朝迅速衰落。

所以说为官者不能只想着讨好领导,还是得要有真本事,不然真到危急时刻,谁也救不了。


新王朝旧历史


这里要纠正一下。按照清朝的官制,清朝不存在宰相这种官职。大家常说的宰相,大概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假宰相,也就是只是军机处大臣没有大学士头衔;另一种是真宰相,既是军机处大臣,又有大学士头衔,比如著名的大贪官和珅同志。这里说的300年最好命宰相,应该指的是历经乾隆、嘉庆和道光三朝的曹振镛。曹振镛一辈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只会做官不会做事,生平奉行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

曹振镛人如其名,碌碌无为

曹振镛是安徽歙县人,27岁考取进士进入仕途,嘉庆朝时,任吏部工部侍郎,还受嘉庆委托代理朝政三个月,他老家安徽歙县,至今人们仍然会骄傲地念叨“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谚语;道光朝时,升任武英殿大学士,仕途之路一马平川,位极人臣,掌管军机处长达15年,官龄长达53年,80岁才退休。最后颐养天年、寿终正寝,道光皇帝赐谥号“文正”,要知道“文正”可是文臣梦寐以求的最高谥号,据严复统计,有清一代有谥号的大臣2748人,死后谥“文正”的仅8人。号称“半个圣人”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兴之臣曾国藩也是谥号“文正”,立下收复新疆不世之功的左宗棠也是次一等谥号“文襄”。那么曹振镛同志立下了何等大功,可以当此殊荣?

但曹振镛在后世的知名度很低,就是因为没有留下什么事迹可以大书,所以《清史稿·曹振镛传》的篇幅很短,只有700多字。平平庸庸,无所建树的曹振镛官职就像坐上火箭,屹立三朝不倒。有人向曹振镛请教为官秘诀,他很直接:“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由此可见,安安稳稳为官,深得皇帝信任,还得高寿,死后获赐谥号“文正”,堪称300年最好命宰相。

曹振镛的为官之道带坏了朝廷风气,大清加速沦落

虽然对曹振镛个人来讲,个人仕途非常成功,但他对国家改革和重大决策没有什么贡献,实实在在是一个庸官,或者用精致利己主义者来形容更合适。他的为官之道就是老板上任之后,当务之急是先琢磨清楚老板的基本工作思路,再顺着老板的心思办事努力跟到位,有风险有责任的事不表态不发言,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专门在小事细节做文章,零风险低成本高收益,最终赢得盆满钵满。

在道光年间,西方工业革命方兴未艾,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已经在东亚打开了天朝的大门,《南京条约》的签订已经使得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这个时候,正是需要君臣同心,打破常规革故鼎新。由于道光皇帝本性是守成皇帝,这就更需要身边肱股大臣敢于面对困境,敢于担当,勇于任事。但是,宦海浮沉多年的曹振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坏的示范作用,大臣们纷纷效仿曹振镛的为官之道,苦心钻研如何应付皇帝、如何让皇帝高兴,对自己没好处的事情没人想、没人干,能推就推,能糊弄就糊弄,这无疑会加速将大清向沉沦的方向推落,即使偶尔有有心作为的良臣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难以有机会施展身手,正是在诸如曹振镛这样的庸官巧官的带领下,清朝积重难返,逐步加速走向灭亡的方向。


沧海拾遗录


道光朝这个官场不倒翁名叫曹振庸,27岁中进士踏入官场,活了80岁,从政52年,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而不倒,在清朝他是做宰相时间最长的一个人。

曹振庸的为官之道颇受后人诟病,“少说话、多磕头”成了他的座右铭。他和五代十国的宰相冯道有得一拼。冯道五任宰相,历四朝,十位皇帝。无论皇帝如何换来换去,冯道一直稳做宰相之位。



▲曹振庸

二人之所以能够左右逢源,官居高位,共同特点就是:明哲保身,遇到不好办的事情,尽可能躲得远远的,不出头;如果躲不过了,就要多请示,多汇报,坚决跟着领导走。这也许是个人之福,却不是国家之幸。

曹振庸,安徽歙县人。乾隆朝的宰相曹文植之子,曹家在清朝是名门望族,乾隆曾御赐曹文植“四世一品”匾额,其实准确的说是“五世一品”因为乾隆和他老爷子曹文植先后去世后,嘉庆加封曹振庸为一品宰相。

嘉庆朝曹振庸官居首席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时人称“父子宰相”。曹振庸在乾隆活着时,是被培养的青年干部,是为儿子嘉庆储备的人才。

嘉庆本来是个平庸的皇帝,有怎样的领导就有怎样的臣子,乾隆盛世根本没有曹振庸发挥的余地,曹振庸只是沾染了官场老油条的习气,和珅之流深深影响了官场,他的父亲因为不耻与和珅为伍而辞职回家养老,这些事都对曹振庸产生了影响,所以在嘉庆起用他后,吸取了教训,做一个“好好先生”,一个没有棱角的宰相。



▲嘉庆

曹振庸的名字透露出了他的为官之道,走的是“中庸”之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既不会为领导添麻烦,又不会为属下产生压力。官场混的四平八稳。没有大错,也没有大的功绩。这样的领导谁不喜欢呢?

嘉庆在外出巡游时,曹振庸有三个月是总处理公务,这是领导对他莫大的信任。当时朝中流传这样几句话“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可见曹振庸有一套为官秘诀。

到了道光朝时,他的老油条风格发挥到了极致,道光是历史上最简朴的皇帝,他舍不得得吃舍不得穿,但是大臣们可不想这样受苦,纷纷欺骗皇上。

比如一个鸡蛋宫外卖一文钱,可到了宫里变成了五文钱,中间都被大臣吃了回扣。有一次道光问曹振庸,鸡蛋多少钱一个呢?曹振庸知道说多了说少了都不合适,干脆回答说,臣从来没有吃过鸡蛋,也不知道多钱一个。这样一来,既不得罪大臣,又回避了皇上的问题,这就是曹振庸做官的诀窍。



▲道光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无一不说明曹振庸是个平庸的宰相。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这些是个人之福确是大清的悲哀。但愿官场少些曹振庸这样的人,多一些宰相刘罗锅这样的官!


秉烛读春秋


另类君答题^_^

满清从康熙后期开始,由于康熙自视甚高,骄傲自满,加上虚荣心爆棚,为了迎合他“一代圣主”的光辉形象,臣下对政治事务基本报喜不报忧,而康熙本人对待政务也是糊弄一天是一天,遇到上报的贪赃枉法之事,大多做低调处理,不予深究。

康熙的这种毛病在继任者雍正那里得到了纠正,然而到了乾隆时期,比之于晚年康熙的昏聩,则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个大背景下,满清的官场不倒翁,所谓的“三百年最好命丞相”曹振镛粉墨登场了。

老曹的开场白是“多磕头,少做事”。这种工作方法完全符合满清官场“和光同尘”的政治生态环境。

“多磕头”是给别人面子,少树敌甚至不树敌,而不做事,自然也就不会触碰别人的利益,而且还不用给自己没事找事,乐得清闲。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懒政怠政不作为”,这种官员搁今天做不出业绩来,而且乌纱帽也难保,但搁在乾隆年间,那是准准的“不倒翁”。

事实上,曹振镛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个皇朝,都稳坐军机处,直到八十岁告老还乡时也没有犯过哪怕一丁点的错误,被道光帝评价为“老成谋国”“股肱之臣”!

熟读近代史的人都知道,道光帝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打响,《南京条约》已然签订,当此时,正是朝野上下励精图治的紧要关头,而曹振镛这个混账王八蛋居然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以混日子的态度经营朝局,终其一生尽管未曾犯错,没有贪污腐化的记录,却也正经事一个没有做,而其“多磕头少做事”的名言,却也影响了满清官场几乎所有同僚,最终让满清帝国暮气沉沉,锐意尽失,一步一步蹒跚着走向腐朽灭亡。


另类文史


穿越了吗?

看到这个问题,弱弱的想问一句:清朝穿越了吗?还是清朝又恢复了宰相制度?明初就废了宰相制度,明朝中后期的内阁权大的时候几乎是很接近宰相了。清朝见到了这种情况,就更进一步削弱了内阁,并且创立了军机处。

什么是宰相?用形象的比喻就是皇帝的“管家”,他们可以不是一个人,同时也赋予了权力给管家来替皇帝做决策,所以才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说。清朝都没有了宰相一说,何来的最好命宰相?


时代不能选择,但是责任却必须承担

一个人生于哪个时代是没有选择权的,所以没有谁生错时代之说,同时一个朝代也是如此,一个朝代也是没有选择在什么时代的立朝建国的权力,故何来的是大清的悲哀之说?

无论是人亦或是朝代,都有一个共同需要承担的东西,那就是时代的责任。若是一个朝代或者一个人抓住了时代赋予的责任,并且经过自己的最大努力,那么无论成功与否,都会被后世人称赞。相反若是没有抓住自己应承担的责任,甚至白白浪费掉,从而给自己或是后世重大苦难,那么就可能会遭后世唾骂。故人或者朝代都应该承担其时代赋予的责任,不光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为了后世。



再来看清朝,清朝和清朝的皇帝还有清朝的臣子们很多都没有能很好的承担时代给与其的责任,有些甚至是听之任之,有些则是为一己私欲。而不承认责任的结果就是自己和后人来承担苦难的后果,所以我们经历了一段极其苦难的历史,要想这段历史不再重演,那么生为我们当今时代的人,就得承担当今时代赋予给我们的责任。


淡看天上月


多磕头,少说话.一句话道出了清朝中晚期官场的无奈和现实.曹振镛行事认真严谨,-对人和气,较为清廉.从这个层面上说,似乎是个好官.但作为宰相,作为大清朝已面临内忧外患的宰相,缺乏大刀阔斧的实干精神和改革力度,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其实是在为江河日下的清朝敲响丧钟.


雨笑宽


清朝是家皇帝,就像家庭一样,皇帝一人说了算的,不想宋朝以前的在公堂上,个人意见可以发表的,清朝没有宰相,自有大学士


沦落啊路


有因言获罪,必有装聋作哑


福207269762


曹氏的福气,时代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