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大臣人人以奴才自称?

荣耀6174


▲清朝太监剧照

清朝时,只有满族大臣或是抬入旗籍的汉人大臣才能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除此之外,普通大臣是不允许称的,哪怕官位再高也不行。尽管在清朝,奴才两个字也含有一定贬义,但是这两个字还是只能是“自家人”才能喊。朝中大臣给皇帝写奏折的时候,汉人和满人的称呼是不同的,如果是满人可以称自己为奴才,汉人则必须称自己为臣,汉臣若是自称为奴才就会犯了大罪。

▲清代满汉大臣奏折称呼对比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是不能理解的,因为奴才和臣比起来,明显是“臣”更加高贵,而清朝却颠覆了这种认知,奴才反而高贵。这是因为什么呢?说起来这还是和清朝统治者的身份有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满清统治者对汉人非常提防,只把满人当做自家人,于是“奴才”这种包含自家人意思的词禁止汉人使用,意思就是汉人只能做满清皇帝的臣,进入不了满清皇帝的一家人行列。也正因为如此,“奴才”才会显得比臣珍贵,哪怕人家只能是下人,也是皇帝家的下人,也远比外人要重要。

▲皇极殿乾隆皇帝宝座

乾隆年间,曾发生过一起科举作弊案,满人大臣和汉人大臣共同上奏给了皇帝,两人写奏折的时候,由于满人大臣名字在前,汉人大臣名字在后,于是就称呼“奴才某某(满臣)、某某(汉臣)”。乾隆看过奏章之后,火冒三丈,但并不是因为有人作弊而发火,而是因为汉臣居然也能在“奴才”这个称呼后面。

▲乾隆皇帝剧照

于是乾隆皇帝特地下诏给了两个人惩罚,不久后又颁布新规定,满汉两臣共同写奏章的时候,必须一起称臣,否者予以革职。乾隆之意不言自明,他情愿满臣下降身份称臣,也不想汉人的名字跟在“奴才”这个称呼后面。清朝的统治者之所以如此在乎“奴才”和“臣”的称呼,根本原因还是排汉心理作祟。满族内部这种奴隶制度是满人才有的,汉人如果掺和进来,岂不是满汉不分?到那个时候,若是满人被汉人同化了,江山岂不是又回到了汉人手上。

▲清末满汉内阁大臣旧照

正是出于如此多的忧虑和警惕,清朝皇帝才始终坚持跟汉人划清界限,用“奴才”和“臣”这种称呼来划分区别。如此一来,划分界限的效果虽然达到了,可是朝廷内部天然就存在满汉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当这种争斗过多之时,国家内耗严重,国力就会日渐衰退。讽刺的是,清朝统治者所坚持的“奴才”称呼由于饱含贬低之意,虽是不让汉人喊,但实际上也没多少汉人想喊,只愿意给人家做大臣罢了。

参考文献:

《清史稿》


趣观历史


这个问题很可笑,但是也是传统文化衰落的原因,导致很多人都不理解臣和奴本来就是一个意思。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说文解字》对臣这个字的释义:竖目为臣。
“竖目”义首见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臣的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指男性~奴隶。章太炎说“臣即初文牵字”,也为奴隶之意。


而且,臣在甲骨文当中的形象,非常类似于一个跪在地上的人,也说明了臣和奴同意。
所以,清朝大臣不管是称臣还是称奴,其实本身就一个意思。

第二个问题,清朝是否是半奴隶社会。不好意思,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中国2000多年的古典时期都是半奴隶社会。

古典中国各个王朝都是良贱体系的社会,良就是指齐民,可以读书、参与到科举,并拥有独立的户籍;奴隶只是贱民体系当中的一种,贱民也不具有齐民所具备的权利。到了明朝,朱重八甚至规定贱民不许缠足,可见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而且奴隶制贯穿了古典中国两千余年,一直到清末中国才从法律上废除奴隶制。

《汉书.食货志》记载:“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唐会要》卷86就是以《奴婢》为名,宋代《夷坚志》记载了董汉卿孙女被其继母“鬻于薛媪,得钱七十千。”《元典章》载:“江南平定之后,悉为吾民,今十有八年.尚闻营利之徒,以人为货,公然贩鬻。”宝又:“两浙良民,因值缺食,将亲生男女得价,虽称过房乞养,实与货卖无异,将来腹里转卖为躯。”。在清代,对奴隶的称呼则是包衣阿哈,包衣意指“家里的”,而阿哈意指“奴婢”,除此之外,驱口、伴当、长随、体己人,都是称呼奴隶的词。如果有人想反驳说奴婢并非奴隶,那也是徒劳的,奴婢可以用作买卖,是为动产,按韦斯特曼对奴隶的定义,奴婢毫无疑问是奴隶。而奴婢一词是奴和婢组合而成的,男为奴,女为婢,如果奴和婢加在一起就不是奴隶,那么我们也可以说servus和serva的统称servi也不是奴隶,尽管前两个词只是奴隶一词的阴性、阳性形式而已。
宋朝《春游晚归图》,其中徒步者皆为长随,也就是家奴。

当然,奴隶制贯穿了东西方历史,西方也是直到19世纪才废除奴隶制,但是并不能说明东西方都是奴隶社会。苏联学者亦或是西方学者,都以数量为界定一个社会是否是奴隶社会的标准,苏联学者斯特卢威认为奴隶社会的基本条件是奴隶劳动在数量上对其他形式的劳动具有优势,西方学者霍普金斯认为:“一个奴隶制社会是一个奴隶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的社会 ,奴隶至少应占总人口的很大比例 ,例如大约20 %的比例。”也就是说,奴隶数量足够多的社会,才能算作是奴隶社会。这么说来,在人类社会废除奴隶制以前,各国都不属于奴隶社会。

最后说点题外话,欧美历史上有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而北非历史上也有同样臭名昭著的白奴贸易。曾经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北非地区,都是规模相当庞大的白奴集散地。一直到1816年,英国海军佩洛中将率领英国荷兰联合舰队攻破阿尔及尔港,白奴贸易才彻底废除,白奴也被解放。


玩弄女奴的北非穆斯林贵族
白奴市场



北非海盗抓捕的白奴


北洋海军炮手


并不是清朝大臣以“奴才”自称,至少不是所有的大臣都可以。可以称自己为“奴才”,只是满洲大臣的特权。至于汉臣,只能自称为“臣”。


之所以有这样的分别,是因为作为统治阶层,满洲人和汉人是有区分的。他们的“八旗”,是一个带有军事色彩的人员管理体系。每个旗人都有自己的组织,从牛录到额真再到旗,层层递进。而他们最终效忠的对象,全部都是皇帝。

在八旗之中,有所谓“上三旗”和“下伍旗”之说,就是说两黄旗和正白旗是由天子亲将,身份高,其他伍旗身份低。如果表现好的话,下伍旗可以“抬旗”,也就是划到上三旗中来。

这么一来,成为旗人就变成了光荣,而上三旗就更光荣。但是这种光荣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以自己给皇帝做奴才的基础的。因为八旗实际上是一种奴隶制社会的残留,旗丁都是旗主的奴才。

所以,汉臣再能干,也只能在皇帝跟前称一声臣;满臣则可以非常自豪地跟皇帝说“奴才如何如何”。因为你能称奴才,就说明你和皇帝是一家人,哪里是外族汉人比的了的?

只不过,这种以辱为荣的心理,真的挺变态的。


青言论史


可不是人人都有资格称奴才的。

实际上只有满族的大臣能称奴才,汉族的大臣不能。

这是乾隆专门下过文件的。

乾隆三十八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就科举舞弊案上书,因为天保的名字在前,所以一起称为“奴才天保、马人龙”。

乾隆就很不高兴,他认为马人龙不够资格称奴才,因为马人龙是汉臣,奴才是关外人的专用,马人龙不够资格使用。

乾隆皇帝因此专门要求以后汉人和满人一起上书谈论事情的,就统一称臣——不能让外人使用奴才这个称呼。

奴才这个词在清朝之前本来是骂人的词,在这些昏头昏脑的统治者眼里却成了一项荣誉,用来区分远近的荣誉。

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


满洲人自己,就严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称“奴才”,而汉人却称“臣”就好。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锡以嘉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其实最早在清军刚入关的时候,他们要依靠那些投降的过来明臣打仗,所以对谁称奴才谁称臣并没有严格规定。

汉臣有的称奴才,有的称臣,反正高兴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统治者也不加区分。

乾隆这个自以为是的皇帝屁股坐稳了,就开始区分这个了。

这就造成了世人争着当奴才的局面。

还是鲁迅先生骂得好,中国人分两个时代,求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奴隶坐稳了时代。

国人自强,要先免掉自己心中的奴性,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国人,我们的国家也才能在世界上昂起胸膛。


锦翼


清朝并不是人人都自称“奴才”的,但也不是简单地以满汉区分。

大体说来。

1.严格的制度到乾隆朝以后才建立起来,以前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惯例,既然是惯例就有例外。而且皇帝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比如雍正就想让所有人都称臣。)

2.乾隆以后,所有武官一概称奴才,不论满汉。

3.文官分满汉,又分公事私事。 满族文官:公事称臣,私事称奴才; 汉族文官:一律称臣。

列表如下:


北门猿


奴才就这个词语本身是一个贬义词,有一点侮辱人的成分存在。但是这个词语为啥在清朝竟然成了满朝大臣的自称?

首先,清朝是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人口并不算太多,但是凭借着统领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打下了一片江山。更在明朝破败不堪时一举攻入中原定了乾坤。满族因为人口稀少,为了增强战斗力,设立了八旗制度。其实就是分成了八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满族贵族所统领,战时全员作战。

而包衣奴才是八旗制度之下的一种奴隶从属制度,是满族人中最低级别的人,一般都是战俘、罪犯、负债破产者和包衣所生的子女等,这些人没有人身自由,为满族贵族占有,是这些贵族的私有财产,通常被迫从事各种劳动。

其次,在满清入关之后,面对地大物博的中原大地,满清政府最担心的就是汉族人会推翻自己的统治。所以相比于汉人,更会信任同为满族的这些下等人——包衣奴才。物以稀为贵,虽然这些平时处于社会下层的包衣奴才身份卑贱,但毕竟还是同族人,相比于汉人还是要有所区别对待的,就这样,好多包衣奴才随着入关之后华丽变身,成为贵族,随着各自的主人成为朝廷重臣。

为了突出满族大臣与汉族大臣的不同身份,满族大臣通常对上自称为奴才,以此来表现自己满族的身份。而汉族大臣还是依照华夏传统对上称臣。

最后,说一个小故事,乾隆时期,因为一次科举舞弊案,满臣和汉臣共同上书时,自称为奴才,乾隆对此极为不满。认为满臣称奴才可以,你一个汉臣跟着瞎攀什么亲,不好好称臣,跟着凑什么热闹,因此还特意下过文件,明确规定,汉族大臣只能自称为臣。

可见乾隆皇帝的歧视还是挺严重的!由此可见在清朝的朝堂之上称臣的往往都是汉臣,而称奴才的就都是满臣了。

我是笑笑生,喜欢笑侃历史,关注我,每天都有新观点!


k笑笑生


首先,是清朝的满族大臣自称奴才,汉族大臣想自称还不够格呢。

清朝在入关之前,是奴隶制国家,进入中原以后,才实现封建制。

而之前,满人内部的人身依附关系,是奴隶和主子之间,而到了中原,满族贵族和汉族大臣,算是老板和雇员之间的关系。

而在那时候,相对来说,自称奴才的,是以自家人自居,自称臣,反而是外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