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奠基人。三国中,曹操算是一个浓墨重彩的一笔了,塑造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的乱世奸雄形象,多疑,真小人。那么,真实历史上,曹操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罗贯中的《三国》中,董卓追杀曹操,曹操逃亡奔向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吕伯奢的儿子及家人招待了他,为他准备饭菜,曹操于院中听闻其下人磨刀说着今晚就杀了你,便疑心吕家人计划擒拿他赚取赏金,屠杀了吕全家人,但后看见院子里的猪,明白了说的是杀猪,他误杀了人,此时,吕伯奢归来,曹操便趁他没发现也一并杀了,陈宫见状问你你明明知道真相了,为何还要杀他,曹操回曰“宁可我负天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但,三国毕竟是小说,罗贯中老爷爷这么写也有可能是为了刻画深刻的人物形象。易中天在讲坛中讲,事实可能不是这样,关于这个传说有三个版本,其中之一便是三国中的说法,另一种说法是,曹操听见厨房中的锅碗声误认为是打起来了,于是便杀了他们一家。这两个版本都很类似,第三个版本就不太一样了,第三个版本来自《魏书》,曹操到达吕伯奢家,吕伯奢本人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客人因为贪图曹操等人的财物,曹操奋起反击杀了他们。
原话来自于是曹操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有两种解读,一是宁可我负人,休要人负我,罗贯中便是这种翻译,但在其中扩展为天下人,使得曹操那种多疑自私唯我独尊的形象更加深刻。另一种是难道这世上只有我对不起别人,没有别人对不起我吗?这个可以理解为,曹操在误杀吕伯奢全家后,尚有愧疚,但自我安慰的话,我虽然对不起他们,但已经做了,难道别人就没有对不起过我的时候嘛。第二种较第一种来说,多了些善心。
曹操出身于宦官世家。年轻时期便机智敏捷,随机应变,任性好侠,放荡不羁,当时便有人认为,天下大乱,此子必有建树,喜欢研究兵法,后曾担任东汉丞相,并实行了许多有益的政策,但东汉末期,朝庭腐败,大势已去。任职期间,曾经被任命为洛阳北都尉,洛阳皇亲国戚众多,腐败,甚至有买官之类,曹操到任后,严肃法纪,申明禁令,“有犯禁者,皆棒杀之”,棒杀了皇帝身边宦官的叔父,得罪了一众权贵,被明升暗降。
有一个歇后语,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曹操有头痛的毛病,请华佗为其医治,确实缓解了,但之后头疼复发,继续请华佗后,华佗提出开颅手术,在当年,曹操应该是不相信或者压根就不信任的,后人多说是曹操疑心太重,华佗后期便归家不出,任曹操过来请便推脱其妻有疾,曹操派来看的人发现是假的后,上报曹操,曹操便杀了他。曹操以爱才著称,任用贤才,但华佗不能为其所用,便杀了华佗,纵是有人求情华佗也依旧死于狱中。
曹操的多疑狡诈,自私被大部分人所承认,但他的才能亦没人否认,故而“奸雄”个人认为是较为符合的称呼。他也做出了许多实事,制定了许多的政策,所管辖区,政治严明,生活安定。历史上清朝有位评书人曾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亦是其过人之处。他是坦坦荡荡的“真小人”,从不遮掩自己的欲望,不遮掩自己的自私,多疑,生活中多是说着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人,但却做着不一样事的人。若是你,你会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