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當下的年輕人對京劇不感冒的文化現象?

頭條電影


京劇可以說是一門藝術,凡是屬於藝術的東西,大概入門的時候,都是喜歡不起來的。不信的話,可以想想小時候學樂器,學畫畫的時候,是不是大多數人都是在爸媽的淫威下,“含淚”上路的。而京劇無疑比這些藝術在某種意義上又多了一道門檻,因為年輕人普遍會有一種排斥的態度,認為這種老掉牙的東西只是老人家才會喜歡。

京劇總體顯得那麼高雅,而且有點不接地氣,至少京劇藝術家們不能像老郭同志,不能像德雲社的小先生們一樣,那麼符合觀眾的胃口。

京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講究四功五法。所以在看京劇的時候,不光是看他的做工有多麼有趣,詞有多妙,調有多沒,唱的有多好聽,而是看它的整體,包括演員之間的配合等等,京劇是角兒的藝術,是個高深的活,一般人沒有在戲園子裡泡個五六七八年是泡不出來的,這在現代講究快消文化的今天無疑又是一個難關。

而且京劇派系眾多,昨天去看了譚派的,誒,今天去看個楊派的,明天再去看個馬派的,每個派都是怎麼演的,怎麼唱的,有什麼區別啊?昨天看了杜鎮傑的,今天看了於魁智的,明天再去看個楊少鵬的,誒,這麼多演員都是怎麼表現的啊?還是老問題,和現在快節奏的時代不符合!

不過近年來,京劇為了迎合年輕人也做了不少改變,也有不少年輕的藝術家在積極努力的推動著京劇,向著年輕人進行迎合。各大視頻網站也有在推京劇這樣的傳統藝術,比如bilibili等。而一些諸如《珠簾寨》,《徐九斤升官記》,《游龍戲鳳》之類的這些做工蠻多,蠻有趣的戲,也逐漸吸引著年輕人的目光。






夏瞄


對於我們這種從新中國之前一直活到現在的老演員,不得不承認,年輕人不像我們這一輩人那麼喜歡京劇或者是傳統戲劇了。我們老一輩雖不是每個人都能站臺上演一出,但因為聽戲就和現在的人看電影電視一樣平常,所以大家都能哼唱幾句。更比如說,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以前必備的電視都已經不再是年輕人的生活必需品了,年輕人的生活節奏快,娛樂活動也比我們幾十年前豐富多了。而京劇的節奏比較慢,年輕人不太喜歡,也可能和現代的審美相差較遠。在《進京城》劇組的那段時間,我也思考過,京劇既然是一個地方戲曲匯流成的一個國粹,那在這個時代,要想要年輕人對京劇感冒,可以適當加一些年輕人的元素,像以前改進徽劇、崑曲一樣改進京劇,讓國粹傳承下去。比如,影片雖然在揭秘京劇起源,但並非純粹用唱戲橋段在敘事,而是通過曲折的故事,戲劇化的衝突,來塑造“戲比天大”的精神,觀眾可以從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中,感受到京劇發展史的跌宕,和其史詩性的方面。


演員焦晃


這次在胡玫導演的《進京城》(以前叫《進皇城》)裡飾演了戲班老闆江春一角,他在歷史上還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角色,他是乾隆時期“徽班進京”時四大戲班的老闆之一。可以說,有這樣有財力的徽商老闆的支持,才有了後來國粹的誕生。其實現在的年輕人對京劇不感冒,也是因為慢慢少了支撐京劇的演員與工作人員。你看,我們現在的電影產業正逐漸追上美國好萊塢,不正是因為有了越來越多國家支持和專業的電影人,進而市場上的去電影院的觀眾也越來越多了。京劇要想更好的抓住年輕人,可能需要更多財力上的支撐和文化的宣傳引導,只有這樣年輕人才能有看京劇的念頭,才能去看懂京劇,喜歡京劇。為了達成這一目的,鄒靜之老師寫的這個劇本,就加入了許多當下年輕觀眾喜歡看的情節與衝突,用故事講戲曲,而非用戲曲講戲曲,這樣一來,大家才能更好地融入到電影中去,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作品的主題與訴求。


姚安濂


在拍《進京城》前,我對京劇的瞭解並不算很多,接這部電影是因為被鄒靜之先生寫的劇本深深地震撼到了。因為整個故事是根據京劇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徽班進京”改編的,所以我們在開拍前,特地走訪了安徽各地,切實感受到了京劇文化在民間傳承的重要性。於我而言,拍攝《進京城》最大的意義,在於我可以通過一部電影,給年輕人一個瞭解三百年前京劇起源的機會和渠道。其實我發現,很多觀眾對《進京城》都有誤會,以為它就是一部從頭到尾都在唱戲的片子,其實不然,這部影片的主體依然是故事,用曲折跌宕的敘事來表達主題,揭秘往事。前段時間,我帶著《進京城》在海內外做了幾場提前放映,很多高等院校的學生和媒體人、影評人告訴我,在看完了片子之後,像是上了一堂有趣的歷史課和京劇培訓課,很多人都沒想到,原來京劇可以這麼有意思。所以我就想,作為文化工作者,一定要多圍繞中國的傳統文化去創作,只有這樣,當下的年輕人才有可能,有機會在浮躁的環境下,接觸並喜歡上京劇等國粹文化。


胡玫導演


我是70後,雖然現在已經不再年輕,但根據聯合國關於老中青年齡段的劃分,卻也並非名副其實的老。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才不過十一二歲,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我竟然喜歡上了京劇了。

雖然自幼聽多了樣板戲,但我真正喜歡上的卻是傳統京劇,而在此之前,我既不討厭,又不喜歡,因為我此刻對於京劇,實在是知之甚少,素未平生。

我從萍水相逢進而熟知了京劇,是別有一番原因在裡頭的。

其實我正在上小學,而學習之餘,就夜以繼日地閱讀四大名著,雖然不遺餘力地看,卻實在總是半懂不懂的,對於書中的人物形象,我的爺爺曾經屢次三番地講述,但終於不能形象化地得到認識和理解。

然而我真得見到關老爺拖刀斬蔡陽了,因為在一個夏日的傍晚,我有幸進入鎮上的劇院,觀看了一場叫做《古城會》的京劇演出。

我因為個頭尚小,就很容易趁檢票人員稍不注意,混跡在人群中一閃而過,並聚精會神地從開場一直看到結束。我還因此自以為得意,後來得知,劇院本來就是對兒童實行免費開放,暢通無阻的。

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戲,也是我終生看的最記憶猶新的戲了,現在想來,仍然歷歷在目,慼慼於心,雖然我始終不知道關公的扮演者是誰,究竟叫做什麼名字。

從此以後,我對於京劇的熱情一發而不可收,在過去的歲月裡,我先後看過《群英會》、《甘露寺》、《定軍山》、《走麥城》、《白帝城》、《失、空、斬》、《野豬林》、《大鬧天宮》等劇目。日積月累,不但能夠欣賞,而且也可以字正腔圓地唱上幾個經典名段了。

不僅如此,京劇也似乎促進了我對於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閱讀、認識和理解。因為關於書中的精彩內容,我幾乎簡直是如數家珍。

然而我並不打算把我的才藝展示在眾人面前,因為我實在是唯恐別人誤認為我是很保守很落寞,不能與時俱進,不能創新發展的,雖然我一直認為京劇真的是博大精深,美輪美奐。






吾論魏晉


我覺得跟一個人成長的環境有關。我兒子是00後,很喜歡京劇,看電視時會看央視戲曲頻道,有時候還會跟著哼些調子。六歲以前他是跟著我的父母一起生活的。作為外公外婆,他們對我兒子喜歡都不溺愛,老人家愛看戲曲頻道,我兒子也老老實實跟著看。我們家規矩重,晚輩絕不可以爭搶長輩的東西,電視機也是。所以老人家看什麼,我兒子就看什麼。我父親特別喜歡京劇,懂很多唱腔和曲牌,據說小時候還登臺表演過。所以他一邊看戲還一邊跟我兒子講京劇的門門道道。一個幼兒最初接受的娛樂節目就是戲曲,所以他就喜歡這個了。現在很多家庭老人雖然也喜歡傳統的東西,但過於遷就孩子。為了讓孩子高興,由著他們看動畫片,玩遊戲。幼兒時期所獲得的精神享受會影響一個人的興趣愛好,所以大多數孩子對戲曲不感興趣。而自改革開放以後,國外流行文化嚴重衝擊中國傳統文化,使得一大批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不得不說,這既有外來文化影響力大的因素,也有我們國家對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乏力的因素。宣傳好繼承好我國優秀文化,理性對待外來文化,才是讓年輕人理解並喜愛我國傳統文化的途徑。


王欣194419693


我是84年的,河南洛陽人,我周圍幾乎接觸不到京劇,我母親及其他家裡人,最喜歡的是豫劇。

我不排除京劇或豫劇,有時候關係非常好的朋友去KTV我也會唱個空城計我正在城樓觀山景,雖然不好,但是,還是覺得很好玩。

說實話,京劇不被絕大多數人接受這個問題我也思考過,即使我喜歡京劇也只是喜歡能聽懂的,原因很簡單,京劇唸白和詞,有的腔為了好聽,跟平常普通話讀音完全不一樣,本來就難接受,詞還聽不明白,怎麼可能接受。

郭德綱說曲藝最雅是崑曲,一句詞3,4個典故,京劇也差不多,太難懂就從大面積受眾選項裡排除了,現在演藝圈是流行歌的天下,民族唱的都少,何況京劇。

流派,句型,讀音,又變成制約京劇年輕化的因素,導致喜歡的選擇性喜歡,不喜歡的完全不喜歡。

德雲社張雲雷唱探清水河(應該算北京小調不是京劇,但京劇裡,不排除有的可能)為什麼能火,並且已經一直火,原因很多,但是,把曲子唱的讓人能聽懂,很關鍵。


趙世傑1984


自己作死,沒人攔得住。

戲劇的靈魂在劇本里,在故事的矛盾衝突中。可不是什麼唱唸做打,元雜劇傳下來的是什麼?是劇本。

有了好劇本,演員的外在形象可以做出重大變化,唱腔可以做出重大改進,而最廣大的觀眾仍然是非常歡迎的。京劇樣板戲裡,智鬥,打虎上山這些選段因為劇本出色,其人物形象豐滿,性格鮮明,情節精彩,因此唱詞一出,仍能引來廣大觀眾的共鳴。這種共鳴遠非少數票友能比。

演員迷戀於自己的唱腔,行頭,身段,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這當成所謂的文化傳統加以傳習,那麼就要問一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那些傳統劇目的劇本本身已經乏善可陳,又有幾個人會迷戀這外在的形式美?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繡花枕頭

銀樣鑞槍頭

你看,中國人對徒有其表事物的排斥是有傳統的,要說文化,這才是要宣揚的。

一部《梅蘭芳》算是京劇人對自己所處行業的一次禮讚吧,但真正算得上偉大的喜劇革命的事件卻無人問津。這次革命把元雜劇所具有而後世遺失的戲劇之魂再次注入到京劇之中,結果現在玩起來買櫝還珠的勾當。

一群角兒整天提溜把扇子拿腔作調的活成遺老遺少,忙著為唱腔樹碑立傳,那吃瓜群眾還不趕緊學雷鋒,幫忙在碑下挖坑好給他們埋了成就他們名節,還等什麼?插一身管子靠輸液活著現在追求生活質量的人都拒絕這種吊命法了。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不是。

這樣做拔拔高也算愛國行動,能省下好多財政銀子呢。


王迪12316


其實京劇雅俗共賞,關鍵是現在有些人根本不看,我們可以經常看到一種現像,在農村,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逢年過年有喜事都要唱大戲!特別是以前,農村人大部分文化水平並不高,但是老百姓都能接受,而且戲曲在起到了傳承文化,歷史…的功能。我奶奶在我小的時候,她一說出來,就是戲文裡說的,穆桂英、楊家將怎樣怎樣,因為戲曲裡大部分為忠孝節義的故事。

現在大家都觀注三十晚上的《春晚》,其實在新年(1月1日晚)中央電視臺的新年晚會是唱大戲(戲曲晚會),並且多年前曾在中南海里演出。

無論是國家領導人,名人雅仕,還是平民百姓都喜歡京劇,而且也聽的懂,關鍵是你一定要聽!我小的時候,家長聽戲,我們也一起聽,雖然不會聽懂,但也不排斥,改革開放後,又憑印象把能看到的名家名戲,都看了一遍!我女兒小的時候我也讓她看戲,她也很喜歡,小學的暑假時,一沒事她就一遍一遍看《花為煤》,久看不厭。而且四大名旦,四大鬚生她基本上都能分辯出來。再有你看看京劇大賽中的小朋友,最小的4~5歲把一些名段唱的有模有樣,所以只要你學,沒問題一定能有收穫!

京劇被譽為`國粹‘我理解因為;它的聲腔是中國民族的,服飾、頭飾、表演美倫美喚,聽著京劇的唱腔無比美妙,當你閒暇時唱一段:我正在城樓觀山景…大雪飄…很舒服,不會唱:我的太陽。而且功夫很深,專業院校最少要學十年,而且天天練功,畢業後還要不斷的舞臺實踐,不斷的弄訪名師,經幾十年的磨練,才能小有成就,演一場大戲光化妝就幾個小時,加上一身行頭,再演二小多小時,唱唸做打,可之付出辛苦之深!

現在有些年青人總認為京劇不時尚,現在中央11頻道有個節日《梨園闖關我掛帥》,當今的影視演員,主持人,歌唱家,相聲演員都紛紛登臺唱京劇,己成為文化圈的時尚,好像誰不會唱幾段京劇(戲曲),就比別人差著檔次,而且年青的藝人也特別多,這時你會發現一個現像,影視演員,歌唱演員…好多人都是從戲曲演員改行而來,也就是當你係統的學習了中國的戲曲表演後,都能輕鬆轉行從事其它藝術,但其它專業的演員沒有能轉行成為京劇演員!而且不少演員演唱了京劇後,最大的體會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在中國有著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國度中,僅有200多年的京劇,為譽為`國粹'足以證明它的地位和重要!!

現在中央11頻道,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有大戲,和各種專題節日,看京劇(戲曲)太方便了!當你靜下心來花一、二個小時看看,你就會喜歡上它!而且其中名家、名戲、流派、掌故中的談資和佳話令戲迷有著無窮的樂趣話題,自然而然你就會學上幾段,唱上幾段,成為益智智趣的生活方式。現在好像年青人追星很瘋狂,但是在中國最瘋狂,最執著的戲迷,而且他們很理智,很有層次!

要說話很多…先說這些吧,雖然現在可能你還沒喜歡京劇,借用王佩瑜老師的一句話: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喜京劇的人,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是喜歡京劇的人。抽空看看京劇吧,一定看上了,你就會上癮,而且終身痴迷!

有益身心,陶冶情操,也讓你成為終身的追求!!!


海河邊散步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京劇的原因是

1.受到國外文化的影響,

比如說韓國,追求時尚。最初只是一部分人也許是為了張揚個性,唱一些聽不懂的歌,跳一些看不懂的舞蹈,因為是國外的,就覺得很時尚。從而帶動了一些年輕人盲目跟風,覺得自己不跟著他們學,就不時尚。還有外國的節日,比如說聖誕節,這裡就不多說了。

2.生活節奏快

對於一些國企上班的來說,還好一些,不怎麼加班,因為我在國企待過,確實時間特別充裕。但是現在大多數企業都存在加班現象,尤其是銷售,跟程序員。因為我是程序員出身,現在做銷售了,所以比較瞭解這兩個行業。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壓力,工作壓力,都非常大,根本沒有時間,更沒有閒情雅緻去聽戲。所以現在小視頻比較火的原因,就是短,符合年輕人的生活節奏,年輕人可以看看小視頻來緩解壓力。

3.京劇雖是經典,但是相比現在的娛樂項目太土

以前的人們娛樂項目少,生活水平低,溫飽可能都有問題,更別說娛樂了,所以那個時候人們比較容易滿足。京劇又源遠流長,隨處可以聽到,可以說在當時是重要的娛樂項目了!但是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各種娛樂項目的增加,總得來說誘惑的東西太多,年輕人有大把的更好的娛樂項目選擇,為什麼要選擇京劇!

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多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