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电影
我是70后,虽然现在已经不再年轻,但根据联合国关于老中青年龄段的划分,却也并非名副其实的老。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才不过十一二岁,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我竟然喜欢上了京剧了。
虽然自幼听多了样板戏,但我真正喜欢上的却是传统京剧,而在此之前,我既不讨厌,又不喜欢,因为我此刻对于京剧,实在是知之甚少,素未平生。
我从萍水相逢进而熟知了京剧,是别有一番原因在里头的。
其实我正在上小学,而学习之余,就夜以继日地阅读四大名著,虽然不遗余力地看,却实在总是半懂不懂的,对于书中的人物形象,我的爷爷曾经屡次三番地讲述,但终于不能形象化地得到认识和理解。
然而我真得见到关老爷拖刀斩蔡阳了,因为在一个夏日的傍晚,我有幸进入镇上的剧院,观看了一场叫做《古城会》的京剧演出。
我因为个头尚小,就很容易趁检票人员稍不注意,混迹在人群中一闪而过,并聚精会神地从开场一直看到结束。我还因此自以为得意,后来得知,剧院本来就是对儿童实行免费开放,畅通无阻的。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戏,也是我终生看的最记忆犹新的戏了,现在想来,仍然历历在目,戚戚于心,虽然我始终不知道关公的扮演者是谁,究竟叫做什么名字。
从此以后,我对于京剧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在过去的岁月里,我先后看过《群英会》、《甘露寺》、《定军山》、《走麦城》、《白帝城》、《失、空、斩》、《野猪林》、《大闹天宫》等剧目。日积月累,不但能够欣赏,而且也可以字正腔圆地唱上几个经典名段了。
不仅如此,京剧也似乎促进了我对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阅读、认识和理解。因为关于书中的精彩内容,我几乎简直是如数家珍。
然而我并不打算把我的才艺展示在众人面前,因为我实在是唯恐别人误认为我是很保守很落寞,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创新发展的,虽然我一直认为京剧真的是博大精深,美轮美奂。
吾论魏晋
对于我们这种从新中国之前一直活到现在的老演员,不得不承认,年轻人不像我们这一辈人那么喜欢京剧或者是传统戏剧了。我们老一辈虽不是每个人都能站台上演一出,但因为听戏就和现在的人看电影电视一样平常,所以大家都能哼唱几句。更比如说,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以前必备的电视都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生活必需品了,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快,娱乐活动也比我们几十年前丰富多了。而京剧的节奏比较慢,年轻人不太喜欢,也可能和现代的审美相差较远。在《进京城》剧组的那段时间,我也思考过,京剧既然是一个地方戏曲汇流成的一个国粹,那在这个时代,要想要年轻人对京剧感冒,可以适当加一些年轻人的元素,像以前改进徽剧、昆曲一样改进京剧,让国粹传承下去。比如,影片虽然在揭秘京剧起源,但并非纯粹用唱戏桥段在叙事,而是通过曲折的故事,戏剧化的冲突,来塑造“戏比天大”的精神,观众可以从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中,感受到京剧发展史的跌宕,和其史诗性的方面。
演员焦晃
这次在胡玫导演的《进京城》(以前叫《进皇城》)里饰演了戏班老板江春一角,他在历史上还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角色,他是乾隆时期“徽班进京”时四大戏班的老板之一。可以说,有这样有财力的徽商老板的支持,才有了后来国粹的诞生。其实现在的年轻人对京剧不感冒,也是因为慢慢少了支撑京剧的演员与工作人员。你看,我们现在的电影产业正逐渐追上美国好莱坞,不正是因为有了越来越多国家支持和专业的电影人,进而市场上的去电影院的观众也越来越多了。京剧要想更好的抓住年轻人,可能需要更多财力上的支撑和文化的宣传引导,只有这样年轻人才能有看京剧的念头,才能去看懂京剧,喜欢京剧。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邹静之老师写的这个剧本,就加入了许多当下年轻观众喜欢看的情节与冲突,用故事讲戏曲,而非用戏曲讲戏曲,这样一来,大家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电影中去,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品的主题与诉求。
姚安濂
在拍《进京城》前,我对京剧的了解并不算很多,接这部电影是因为被邹静之先生写的剧本深深地震撼到了。因为整个故事是根据京剧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徽班进京”改编的,所以我们在开拍前,特地走访了安徽各地,切实感受到了京剧文化在民间传承的重要性。于我而言,拍摄《进京城》最大的意义,在于我可以通过一部电影,给年轻人一个了解三百年前京剧起源的机会和渠道。其实我发现,很多观众对《进京城》都有误会,以为它就是一部从头到尾都在唱戏的片子,其实不然,这部影片的主体依然是故事,用曲折跌宕的叙事来表达主题,揭秘往事。前段时间,我带着《进京城》在海内外做了几场提前放映,很多高等院校的学生和媒体人、影评人告诉我,在看完了片子之后,像是上了一堂有趣的历史课和京剧培训课,很多人都没想到,原来京剧可以这么有意思。所以我就想,作为文化工作者,一定要多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去创作,只有这样,当下的年轻人才有可能,有机会在浮躁的环境下,接触并喜欢上京剧等国粹文化。
胡玫导演
我是84年的,河南洛阳人,我周围几乎接触不到京剧,我母亲及其他家里人,最喜欢的是豫剧。
我不排除京剧或豫剧,有时候关系非常好的朋友去KTV我也会唱个空城计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虽然不好,但是,还是觉得很好玩。
说实话,京剧不被绝大多数人接受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即使我喜欢京剧也只是喜欢能听懂的,原因很简单,京剧念白和词,有的腔为了好听,跟平常普通话读音完全不一样,本来就难接受,词还听不明白,怎么可能接受。
郭德纲说曲艺最雅是昆曲,一句词3,4个典故,京剧也差不多,太难懂就从大面积受众选项里排除了,现在演艺圈是流行歌的天下,民族唱的都少,何况京剧。
流派,句型,读音,又变成制约京剧年轻化的因素,导致喜欢的选择性喜欢,不喜欢的完全不喜欢。
德云社张云雷唱探清水河(应该算北京小调不是京剧,但京剧里,不排除有的可能)为什么能火,并且已经一直火,原因很多,但是,把曲子唱的让人能听懂,很关键。
赵世杰1984
我觉得跟一个人成长的环境有关。我儿子是00后,很喜欢京剧,看电视时会看央视戏曲频道,有时候还会跟着哼些调子。六岁以前他是跟着我的父母一起生活的。作为外公外婆,他们对我儿子喜欢都不溺爱,老人家爱看戏曲频道,我儿子也老老实实跟着看。我们家规矩重,晚辈绝不可以争抢长辈的东西,电视机也是。所以老人家看什么,我儿子就看什么。我父亲特别喜欢京剧,懂很多唱腔和曲牌,据说小时候还登台表演过。所以他一边看戏还一边跟我儿子讲京剧的门门道道。一个幼儿最初接受的娱乐节目就是戏曲,所以他就喜欢这个了。现在很多家庭老人虽然也喜欢传统的东西,但过于迁就孩子。为了让孩子高兴,由着他们看动画片,玩游戏。幼儿时期所获得的精神享受会影响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所以大多数孩子对戏曲不感兴趣。而自改革开放以后,国外流行文化严重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一大批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不得不说,这既有外来文化影响力大的因素,也有我们国家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乏力的因素。宣传好继承好我国优秀文化,理性对待外来文化,才是让年轻人理解并喜爱我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王欣194419693
自己作死,没人拦得住。
戏剧的灵魂在剧本里,在故事的矛盾冲突中。可不是什么唱念做打,元杂剧传下来的是什么?是剧本。
有了好剧本,演员的外在形象可以做出重大变化,唱腔可以做出重大改进,而最广大的观众仍然是非常欢迎的。京剧样板戏里,智斗,打虎上山这些选段因为剧本出色,其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情节精彩,因此唱词一出,仍能引来广大观众的共鸣。这种共鸣远非少数票友能比。
演员迷恋于自己的唱腔,行头,身段,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这当成所谓的文化传统加以传习,那么就要问一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些传统剧目的剧本本身已经乏善可陈,又有几个人会迷恋这外在的形式美?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绣花枕头
银样镴枪头
你看,中国人对徒有其表事物的排斥是有传统的,要说文化,这才是要宣扬的。
一部《梅兰芳》算是京剧人对自己所处行业的一次礼赞吧,但真正算得上伟大的喜剧革命的事件却无人问津。这次革命把元杂剧所具有而后世遗失的戏剧之魂再次注入到京剧之中,结果现在玩起来买椟还珠的勾当。
一群角儿整天提溜把扇子拿腔作调的活成遗老遗少,忙着为唱腔树碑立传,那吃瓜群众还不赶紧学雷锋,帮忙在碑下挖坑好给他们埋了成就他们名节,还等什么?插一身管子靠输液活着现在追求生活质量的人都拒绝这种吊命法了。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不是。
这样做拔拔高也算爱国行动,能省下好多财政银子呢。
王迪12316
京剧我一直都不欣赏,原因是太过装腔作势空虚假冒,以孔子儒教文化与思想为主旨,颂扬帝威君德愚忠愚孝将相权贵才子佳人学而则仕,还有儒党为民请命伸冤雪雪恨之类鬼话谎事。除了一些唱腔,脸谱(仅仅是唱腔,脸谱艺术)还有点韵味外,其它一无事(实)处,看得叫人作呕,听了词真吐。中国人的真正的愚昧就是不懂中国文化传统(即:文符音形意物与人生话的内在变化之关糸)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把传统的东西为尊师重道搞得一寸不变僵化无新不能随势精进,把人的生活思维想象空间停滞在一个被孔子儒家雕刻的座标点上,进而大家歌颂崇拜不容置疑,这种无知机械的偶拜迷信,使得整个社会都变得古板腐枯弱智,影响民风社风逆潮生存,一遇风雨雷电,便不堪一击。为此我们要保持发扬古人的文化传统更新的本质,而不是僵死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中国昌盛活的灵魂与法宝。
检音释光
我是通过相声叫小番对京剧产生的兴趣(这个就不介绍某人了,免得黑子喷我)后面听八大改行 对赵麟童的未央宫选段(第一个会唱的段子)听的很有味道,再后面听坐宫的选段(从。贤公主细听我表一表家园开始)感觉这一段的流水真比所谓的饶舌要来的起劲,感兴趣后开始搜其他版本,又学了耿其昌版本,这两个版本听完学完开始入坑了。搜相声里面介绍过的西皮流水,都去听(某人作用的确大)期间还学了 京东大鼓的灞桥挑袍 再到后面听了陶阳版本的文王卦 发现了第二个神段 断密涧Σ(っ °Д °;)っ王伯当真会怼人啊 那段时间在外面用流量也要听 再往后不单追求西皮流水 也开始听唱腔(我本是卧龙岗/我主爷起义在)这些韵味的确迷人。
综合我的入坑,个人感觉京剧要先把那种节奏快的推出去 吸引流量,大家入坑了后自己去挖掘京剧内在的美才能正真的去继承和发扬。就和故宫的单院长和马未都先生 都是通过曲线救国的形式让大家先感兴趣。再去关注。
不管你对某人的看法如何 起码我觉得当年能带火自己行业,又能让我会唱几句 京剧 西河大鼓 评剧 北京小曲 太平歌词 就不赖
王子和坏皇后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京剧的原因是
1.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
比如说韩国,追求时尚。最初只是一部分人也许是为了张扬个性,唱一些听不懂的歌,跳一些看不懂的舞蹈,因为是国外的,就觉得很时尚。从而带动了一些年轻人盲目跟风,觉得自己不跟着他们学,就不时尚。还有外国的节日,比如说圣诞节,这里就不多说了。
2.生活节奏快
对于一些国企上班的来说,还好一些,不怎么加班,因为我在国企待过,确实时间特别充裕。但是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存在加班现象,尤其是销售,跟程序员。因为我是程序员出身,现在做销售了,所以比较了解这两个行业。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都非常大,根本没有时间,更没有闲情雅致去听戏。所以现在小视频比较火的原因,就是短,符合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年轻人可以看看小视频来缓解压力。
3.京剧虽是经典,但是相比现在的娱乐项目太土
以前的人们娱乐项目少,生活水平低,温饱可能都有问题,更别说娱乐了,所以那个时候人们比较容易满足。京剧又源远流长,随处可以听到,可以说在当时是重要的娱乐项目了!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各种娱乐项目的增加,总得来说诱惑的东西太多,年轻人有大把的更好的娱乐项目选择,为什么要选择京剧!
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