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小時候把廁所叫什麼?

種花生的小孩


我們那時的廁所土話叫“康忙”,不知道你們聽說過這個叫法嗎?當然現在也是這麼叫的,特別是老一輩的人。


是不是很恐怖啊,不過對於我們來說一點都沒事,習慣就好了。記得小時候還不敢做呢,就怕那個木椅壞了。掉下去可就慘了。特別到了冬天,那屁股可就有罪受了。有些人還專門挑中午大太陽的時候,這樣還暖和點。

近幾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基本上都已經對廁所進行改造。有的甚至直接在家裡安裝抽水馬桶了。


淺淺素縷


我們農村廁所都是叫:“茅屎”。

在我們農村上“茅屎”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最重要的一點,要記得把你貴重物品拿出來,不要帶去廁所,不然掉在我們農村的“茅屎”裡,那就毀天滅地、屍骨無存了;

②要記得帶照明燈,不然一腳走進糞坑,就真可謂是與蛆搏鬥與屎競爭;

③小孩老人沒在成人的照顧下,一定不要進入“茅屎”裡,只能來個風景的;

④“茅屎”空間不是很大,不用像城市裡那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反之:來時緩緩,去時雪滿天山路。不遵守此紀律,很容易就在一個人的“茅屎”撞車,導致翻車;

⑤最好的一點就是:我們農村廁所沒到手紙沒關係,可以用樹葉、玉米殼、石子、瓦片等。


最後,感謝你的觀看,很高興把我家鄉的上廁所文化分享給大家!😂😂😂😂


優質情感解說


“茅樓”“茅廁”。

在我們老家去廁所方便都非常注重效率,講究速戰速決,不管大便小便都不會超過五分鐘。因為時間長了在冬天你凍得受不了,夏天你燻的受不了,所以根本就沒有上個廁所要看十分鐘報紙、要玩二十分鐘手機的情況,除非你喝多了不知道冷,又喜歡臭豆腐的味兒。



在老家,每戶的廁所都會建在離居住的房子二十米開外的地方,因為到了夏天,大家都會把窗戶打開,所以味道特別大,而且上廁所的時候也會盡量選擇在清晨和傍晚,因為白天的蒼蠅非常多,它們不停的在廁所的上方和下方盤旋、著陸,而下方都是粑粑了,你想想會有多髒?如果白天去廁所那就會蒼蠅包圍了,而且一個不注意就往你的身上落,此時你的衣服就相當於擦腳抹布,蒼蠅剛從下邊洗完腳總是要擦一擦的,恰巧你蹲這了。😄


吐槽段子手一正浩


我們小時候管廁所叫“茅司”或叫“糞坑”,當地老人還管廁所叫“耙耙地”。現在形成了統一的名詞叫廁所,還分男女。條件允許的還裝有水箱和洗手池,不太遠的地下就是化糞池。氣溫合適了通過發酵和陽光的照射產生沼氣,農民收集可做為燃料使用。渣子還是最好的農家肥,現在好多無公害果疏就是這樣種出來的。產量相對施化肥的土壞要低的多,但有機元素也較施化肥長出的高產果疏要高的多。農民自家吃得差不多都是這樣的疏菜。不好意思扯遠了。謝謝!





宏發超市趙榮青


對於七八十年代,生活在農村的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不太願意回首的“尷尬”的話題!

小時候,在鄉下農村生活。我們那旮旯的農村一般說話都是比較直接的,把廁所就叫做“屎坑(屎窩)”。

然後,通常一個大約3~4百人的村子裡,建有約四到五座廁所不等。每座廁所的面積都不大,一般設有男性三個和女性三個共六個蹲位;每座廁所的後面都直接相連著一個,面積稍稍大一點的露天的化糞池;每座廁所裡一律地髒亂差,而且還都沒有門口。在這樣的條件之下,尷尬的事情就多起來了。

尷尬事情之一:廁所裡經常是“人滿為患”的。每當這個時候,小屁孩兒們(六歲以下的)就都得讓著大人們了;尷尬事情之二:因為廁所裡面都沒有門口,人們真的臨到事兒忒急了,不假思索地就闖將進去,然後正在如廁的人的隱秘部位就都“春光乍洩”了;尷尬事情之三:每每到了寒(暑)假時期,已經讀了小學的孩子們,就都會被叔伯長輩們安排著,去沖洗那些又髒又臭的廁所了……

印象中小時候吧,還特別地調皮,記得有一次,一個外鄉的走街串巷的“貨郎”,來到我們村子裡叫賣東西。看見我們幾個小孩子正在一起玩耍。那個外鄉的“貨郎”突然就問我們:“你們村子裡哪裡有廁所呀。”我們就耍起壞來----偏不告訴他廁所在哪裡。後來,不知道那個外鄉的“貨郎”怎麼樣就找到了一個露天的化糞池,然後自己就地解決問題了……











紅船之歌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用廁所一詞的人越來越多。回到二十年前,我們那稱之為‘’茅屍‘’。

那時候沒有公共廁所,農村一家一戶在房屋旁邊挖一個很深的大坑,四周用磚沏起來,方便的地方埋一塊和地面一樣平的長青石,無遮無檔,方便的時候往哪裡一蹲。女人在家裡面的糞桶解決。

我碰到過最尷尬的事是在紹興。

記得77年我到紹興接兵,住在鎮政府。有一天去上公共廁所,紹興的廁所是坐坑,上面是一排木板密封著,有點像北方的火炕。隨鄉入俗吧,剛坐下沒多久,進來有說有笑的一男一女(那時候我才26歲,他們大慨40歲左右吧),還沒等我反應過來,女的把褲子一脫,在我旁邊坐下來了,那個男的則坐在她的旁邊。你說我那時候是什麼樣感覺?沒有經歷過啊,再說我還是個軍人,頭腦一片空白,趕緊草草了事提著褲子跑出去了。

回來後我跟鎮長提起此事,他倒輕鬆的說,沒關係,我們就這樣。

乖乖,倒把我嚇的不輕。


南京一老人


我從小出生在齊齊哈爾市的一個區,兩歲就同父母進住蘇聯設計的三層樓房!那時我們就管茅房,叫廁所。是沖水的蹲便!而且,家家都有獨立的廁所和廚房。不過,面積小點兒!總共,不到20平米。哈哈哈!我的姥姥家,在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的一農村,他們就管廁所叫茅樓!因為那個地方,都是在民居房子的兩側,蓋的方形茅廁!又小又高,顯得又比較獨立!所以簡稱,叫茅樓。(“哎!幹嘛去”?“啊,我去趟茅樓”!)呵呵!有50年了,想起!挺可樂,很令我思緒懷念……!



春歸二寶


茅房,是不是很土。那年代村裡窮,也都沒見過真正的城裡的廁所。就在院子角落裡搭個棚,甚至有些家院都不搭棚。財務外面透過縫隙都能看到裡面。冬天風大凍腚,夏天沒風悶熱,關鍵是還是很久才把米田共弄走當肥料施在田裡。臭氣滿天。我們那還有一個設施叫糞坑,就類似現在的化糞池。只不過是露天的。那到了夏天更臭,滿院子都是糞味。那個坑有的挖的還挺深。據說有的小孩子在裡面淹死過。外面的廁所更簡陋了,沒人去打掃管理,基本上進出都是滿腳黃金進,滿腳黃金出。後來生活條件好了,就全部改了。不過現在有些地方家庭還是這種傳統的茅房。但是都升級改造了。人也勤快收拾了。


毒奶Detail


小時上廁所家裡是沒有衛生間的,一般都是上公廁,通常家屬區都建有公廁,城市市民也多半每條街道都會有一兩個公廁,但人多公廁少往往要排隊,尤其女人上廁所更不方便更緊張,因而家裡都備有馬桶,我們這邊土話叫“馬子桶",考究點的是痰盂罐,但痰盂罐主要是小便用的,這兩樣主要是供女人孩子在家中方便用,男人去外面上公廁,許多公廁外面都裝有水龍頭和流水溝通往糞池,供人沖洗馬桶與痰盂罐用,每天早晨都會有不斷三三兩兩的男人女人來此刷馬桶,形成一道奇異的風景,而以前城裡會有掏糞工,早上推著車搖著鈴走街穿卷,人們拎著馬桶到進車裡,七十年代後漸漸沒有了。

以前在農村一般少公廁,多半是各家自建廁所,叫茅廁,為啥叫茅廁呢?通常離自家房屋不遠或在自家菜地邊上,用木板圍起,裡面挖一深坑或埋一大瓦罐,上面搭木板開一蹲坑洞,廁所頂是搭的茅草,因而叫茅廁,許多村子也會建公廁,但也是用木板建的,分了男女,男女隔開也只是一層薄木板,頂上也是蓋的茅草,公用茅廁一般有二到四個蹲坑,那個環境是別提了,臭烘烘的,有的難以下腳,蒼蠅翁翁飛,蛆蟲滿地爬!那時基本都這樣。


那年那支56半


哈哈!這個問題感覺有點意思!不過剛才看了看大家的回答,有種想吐🤮的感覺。想想過去那時候還真有想哭的時候。

我是山東夏津縣鄉下農村的,我們那叫“茅子”,如果想方便的時候就說,我上個“茅子”,那時候家裡窮,都是在自家不礙事的犄角旮旯挖一大坑一小坑,大坑與小坑基本都是想通的,在小坑四周用碎磚塊砌起來,蹲下看不到人就行,小坑糞多了自然就流到了大坑裡,因為小坑是斜坡的。我們那管大坑叫糞坑,來年春天就用牛車把糞拉到自己的莊稼地裡,糞越多莊稼長的越旺盛。我小時候還從糞坑裡往外出過糞哪!想起來都是心酸😔!

夏天不但臭蚊子還多,上個茅子屁股蛋會被咬滿腚包,不是萬不得已也不願去。到冬天就更受罪了!屁股凍得冰涼冰涼的,凍透的那種。農村人都有這種感受。

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那時候窮沒有衛生紙,多數都是孩子反正面都寫完的作業本作為手紙,有時候忘了或者沒有手紙了,有時候找塊坷垃去擦一下,也有的撅起屁股在牆角蹭一下!哈哈!不說了!經歷過那個年代的都懂,沒經歷過的會覺得不可思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