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老闆:你不給年終獎,就是侮辱我

致老闆:你不給年終獎,就是侮辱我

致老闆:你不給年終獎,就是侮辱我

前幾天,有網友爆出某知識付費APP的內部郵件,發件人著重在末尾強調“這條東西,我不希望公司以外的任何人看到”。

拾叄作為公司以外的人不巧看到了。

1

通讀郵件內容後,讓人有種“我是真傻,還是你當我傻”的感覺。

這種侮辱智商的內容,自然有人放在網上讓大家“觀摩觀摩”。

於是引起網友廣泛討論。

郵件內容有點長,拾叄幫大家短小精悍地總結個一二三來↓↓↓

1 :今年沒有年終獎

2 :年終獎不是寫在合同上的,發年終獎是因為工作有傑出貢獻,不發年終獎是應該的。

3 :知識付費的社會,年終獎也是知識付費的產品。

4 :年終獎困住了員工離職的腳步,很多人等拿到年終獎再走,導致身在曹營心在漢,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5 :我現在告訴你-該走走吧,我這裡沒有年終獎,如果你走,我反而可以給你申請一筆錢。

致老闆:你不給年終獎,就是侮辱我

此APP作為知識付費行業的標杆性產品,這個內部文件一出就有網友調侃:“這是得到的員工內部福利課程《為什麼你得不到得到的年終獎》。”

下面立即有人回覆到:“給大家留一道思考題,你如何看待年終獎這件事,期待你在留言區分享自己的收穫。”

年終獎經過這麼一番上價值,我居然對自己能拿到年終獎這件事情羞愧難當。

但反過來一想,這種混淆視聽的理論跟我們求職時候“畫大餅”話術自成一派。

一貫創始人羅振宇上價值洗腦的風格嘛。

2

這件事情很雞賊,本質似乎是在精減人員。

立刻走的人,是有獎金的。不走的人,一毛沒有。

拾叄想到一個故事,是誰不太記得了,(如果你們有誰知道留言告訴我一下)。

故事是這樣:

某天某人因為事業經營不下去了,於是召集了所有的人來到自己家中。

他對在座所有人說:“我所有錢都在這裡了,今天是我愧對各位,所有有人要離我另謀出路,我會支持你,離開之前我會給你一筆錢。如果你不走,要留下來,不僅沒有錢,還要要準備好吃苦受累,我們繼續打江山。”

這麼一來,其實就是花錢“攆走”對團隊不重要的人,留下一批死忠黨。

致老闆:你不給年終獎,就是侮辱我

這個APP是不是這麼想呢?

我怎麼知道啊!

但是用年終獎來做文章,太沒品。

拾叄回憶過去的工作經歷,除了一家公司用半個月假期換年終獎。

其餘企業年終獎幾乎是企業和員工的慣例,往往面試的時候,都會問清楚“有沒有年終獎”“是不是13薪”“年終獎是怎麼發放,如何構成”。

我們90代往後,跟公司談起年終獎真的是在聊財務和法律定義的現金成本嗎?

這種佔比很小,因為更多是在尋求價值認同。

3

很多年輕人等著年終獎續命。

年終獎甚至會決定一些年輕人是否會面臨“破產”,花唄、信用卡賬單、京東白條……這些超前消費,都在等年終獎填補窟窿。

即使精打細算的會計師也逃不過這種消費習慣。

我有一個註冊會計師朋友,是一個努力追求精緻的豬豬女孩,家裡擺著很多用不到的物件,尤其愛買電器,洗碗機、咖啡機、烤箱……還有紅酒和紅酒架……

她說:“這些東西雖然不常用,但是看到這些智能家居在屋子裡擺滿,看著心裡就特別舒服,出門的時候,想著有個舒服的家在那兒,賺錢倍兒有精神。”

經過雙十一和雙十二的浴血奮戰之後,她已經開始期待年底老闆的獎金了,她開玩笑說:“如果年底沒獎金,可能就得做失信人了。”

“如果真的沒有呢?”

如果真的沒有,我肯定換工作啊,我會覺得跟錯了老闆,自己的價值變得一文不值。

致老闆:你不給年終獎,就是侮辱我

可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尤其在現在很多年輕人看來,發不發年終獎不僅僅是一個寫在合同裡的契約,而是對自己一年以來工作和價值的認同感。

對於員工來說年終獎也並非只是拿到手的那些錢,更是自己創造價值的體現。

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為工作是追求個人價值的一種方式,錢是一種對自身價值的衡量。而不是單純從財務角度看只是一種成本。

我們爭取年終獎的時候,是在爭取對自己的一種肯定。

你可以罵我,但你不能說我沒價值。

而年終獎,恰恰是過去一年個人價值,最直觀、最粗暴的表達者、證明者和載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