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告訴我的一個道理

最近看《大江大河》原著小說《大江東去》有點入迷,小說比電視好的地方在於對心理活動更能細緻瞭解。通過這本書,對改革的歷史有了更感性的瞭解,個人覺得改革開放的歷史其實可以看作是人性解放的歷史。

《大江大河》告訴我的一個道理

在改革開放之前的時代,人被塑造成集體動物,一切的青春,一切的生命,都是要獻給集體的。工業自不必說,要麼國營企業,要麼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已經消失殆盡。理所應當的,工人的勞動成果是要歸企業集體所有,在完成生產目標之後,再按照指令在獲得個人的勞動報酬,而這個報酬的多寡在同級別之內是和勞動付出無關的。農村也同樣,在農工業合作社成立之後,土地全部歸集體所有,取消土地報酬,除了少數自留地之外,農民所有土地無代價的歸集體所有,農業生產成果在上繳完農業稅以及提留後,在按勞分配給農民,這個按勞實際體現不出付出勞動的多少。無論工農,都得一切為公,社會是以一種公平但低效的方式在運行。人在這樣強制的集體化中,變成了巨大機器上的一顆小小螺絲釘,或有用或無用的隨著機器運行。整個社會有一套森嚴的秩序,一般人無法逾越,也不敢逾越。

《大江大河》告訴我的一個道理

所謂改革,所謂解放生產力,最核心的問題,還是調動人的積極性。那怎麼調動,首先是打開原來的經濟模式,鼓勵民營經濟,外資經濟進入中國發展。就像《大江大河》裡的楊巡,成為一個當時的個體戶,那時候他還沒法辦企業,政策不允許個人申辦企業,只能以掛靠這種不合規的方式求得生存,還差點被搞得破產。而同樣的,雷東寶的小雷家,土地包產到戶,辦磚廠,辦電纜廠,允許除了侍弄土地之外,讓農民乾點賺錢的事情,幹得多賺得多,就是這一個允許,這一個轉變,讓小雷家村就大變樣了。而轉變最慢的是國營企業,因為本身是既得利益者,背後有靠山,反倒是最不願意動的。

《大江大河》告訴我的一個道理

而所有的解放生產力、調動積極性的手段,其實是基於承認人性有私的一面。前面說了,之前的大搞國營、集體經濟時代,壓制私利,更壓制私心,人都被捆上了集體這大機器上不能動。只能為公,所以才出現勞動效率底下的問題,而改革就是承認人性中有自私的一面,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讓自己吃飽穿暖,都會努力去侍弄土地,都會努力去創新,制度的改變就是對人性的解放,有了利己心,把人性中自私的一面解放出來,讓付出和回報掛鉤,反倒讓生產力真的發展了,我覺得這才是所謂改革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