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皇族村”

尋訪“皇族村”

在九宮山頂,在通山縣城,我刻意打探“大漢皇族村”,竟無人知曉,感覺挺鬱悶:出行前在網上找過“中國皇族村”,它就在咸寧區域內,怎會問不到呢?由是便自我安慰:可能是發現未久,鮮為人知吧。

其實是我傻。自通山返咸寧的路上,問司機“哪裡還有成片老房子”,立即就有了答案:劉家橋。 車停道邊,青山下一泓小溪環繞著的連片古民居,被一座精緻秀美的廊橋隔成田園詩畫,這樣的景緻映入眼簾,怎不心曠神貽! “水秀山青古道縈紆墨第,峰迴路轉小橋飛跨劉家”。

廊橋上的楹聯告訴我們:這就是號稱“中國第一皇族村”的劉家橋。

尋訪“皇族村”
尋訪“皇族村”
尋訪“皇族村”
尋訪“皇族村”

劉家橋之名,肯定是緣自廊橋了:碧蔥蔥,幾株古柳掩映;清悠悠,一脈白泉反照。一座獨孔石橋,拱成白泉河奇觀。橋上建廊亭,廊亭內梁雕有龍鳳八卦圖。青瓦蓋頂,兩側用青磚砌成方孔花格攔護牆,牆內置有長凳,供路人休息。聽說昔日橋東頭設有爐灶、木製大茶桶、小竹茶筒,一年四季,村民輪番燒茶,免費供行人飲用。橋西河沿店鋪,可供吃、住、購物。古代和近代,這裡是湘鄂贛鄰近各縣交往的主要通道。正午時分,公路旁足球場大小的停車場,滿滿當當俱是武漢牌照車。武漢人會玩好吃,跑到這裡當食客了。

佇立廊橋張望,劉家橋村四面環山,白泉河穿村而過: 河水清澈,水中游魚小蝦、螃蟹、石鰻,竟清晰可見;兩岸河沿,俱系青石壘築,民居房建有石砌洗衣埠;兩道石堰攔河壅成滾水壩,形成弧狀瀑布;堰頭有水車旋轉,河畔有女人洗衣,河心有鴨子嘻戲,亦有竹簰撐篙者水中玩耍……

尋訪“皇族村”
尋訪“皇族村”
尋訪“皇族村”

據瞭解,劉家橋村於明代崇禎三年始建,繁衍至今已有十八代了。相傳,漢高祖劉邦同父異母小弟彭城王劉交的第五十三代劉用謀,跟隨明太祖朱元璋起義,在他部下任副總戎。天下平定後,敕封劉用謀鎮守嶽州。洪武十一年以病告休,在其子劉元武的陪同下,返鄉江西瑞州天寶。途經咸寧不幸卒於白沙,靈柩落放當地包方村,後移葬於此,劉元武就在劉祠村安居了。至六十代劉伯常,發現劉家橋四面環山,中間有開闊地,狀如葫蘆,土地肥沃,一條小河從中流過,是一塊風水寶地。便帶小兒子劉如鶴來這裡興基創業。始建老屋、下廠(用於竹麻造紙)、鶴皋學校、石拱廊橋。後劉如鶴二兒子劉世宏分支構築上新屋,劉世宏曾孫劉大本再分支構築了下新屋,至清朝道光十三年全部建成。

尋訪“皇族村”
尋訪“皇族村”
尋訪“皇族村”

據說計,劉家橋民居總建築面積35000平米,共有大小房屋740間,樓道38條,天井54個。廊橋和獨木橋各一座。老屋依山傍水、自下而上拱成階梯,凸顯明清特色,房屋多為兩層:屋內一進幾層,石凳、石溝、石天井;廳堂高大,巨梁橫跨,雕樑畫棟;房房相連,房廂相接,廊道相通,樓道深巷迂迴曲折,“行至幽廂疑抵壁,推門又見一重庭”。屋外青磚到簷,石門、石窗、石板路;青瓦蓋頂,垛牆斜伸,門庭嚴謹。

劉家橋非但擁有“彭城世居”之皇族榮耀,亦有“墨莊世第”之美譽。“不求富貴在,但願子孫賢”乃先祖劉如鶴家訓。這裡民風淳樸,古韻猶存:石碾、推礱、紡車、碾槽、榨坊、花轎、竹轎,世襲至今;犁耙、風車、水車、連枷、曬墊、盤籃、蔑籮、竹笱、石磨、舂臼、水臼、吊鍋、火塘,不勝枚舉;關門床、太師椅、八仙桌、春臺桌(書案)補家傳之物,花紋圖案,雕工精細,形象逼真。

穿行於民居瓦屋,環繞在廳堂與廂房之間,宛若遊走在明清時代,最深切的感受是,應在這裡立一塊牌匾,上書七個大字:——“鄂南民俗博物館”。

尋訪“皇族村”
尋訪“皇族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