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 “目送”送的到底是谁 想来应该是有你也有我

龙应台的 “目送”送的到底是谁 想来应该是有你也有我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龙应台在《目送》中这样写道。

人生看起来纷杂无比,似乎感觉岁月一直在流淌,身边的人仿佛永远在身边,但是时间到了一切都要转变,由不得你我。

人生代际更迭,是物种延续的自然表达,就如同那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一样跟随年轮的转换而不断得周而复始。

1

我们挥手与父母告别,由少年时的一去不回头,满脸的喜悦,转变成中年的依依惜别,眼含泪光。

少年时总想着要勇闯天涯,总想着走遍千山万水,游遍大好河山,总想着有无限可能,有无限精彩,有无限的风光,就在眼前。总是怀揣着梦想,总是憧憬着未来,总以为他乡也是故乡,总以为青春年少乐无边,总有那么多的情怀要去抒发。

真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总要逃离故乡的束缚,总要逃离亲人的眼光,总要与小时的玩伴分别,总以为外面就是新的世界。

少年不曾回首去看一下,父母那牵挂的眼神,不知道父母有多么的放心不下,担心你吃不好,睡不好,担心你在外面受欺负,担心你暗夜迷了路。

但是就算离行前父母再多的唠唠叨叨,又有几句听在心里呢,又有几句真的记得呢。就像现在的我们一遍遍的对着自己的子女啰啰嗦嗦,重复着自认为的道理的时候,他们是否听得进去呢。

就像我们送别孩子时,只看到他们兴奋的眼光,孩子走后,一个电话也没有,你是否感觉失落与落寞,你有没有想到你的父母当年是否和你一样的心情。

我们伤别离,但是又会盼着别离,盼着孩子长大,孩子长大后又会不断地去担心,又会不断地去失落,但是人生就是这样的过程。我们现在经历的,我们的上一辈已经经历过,为什么俗话会说“只给人当儿女,不给人当爹娘”呢。

你可曾从父母那里听到过抱怨,你可曾从父母那里听到过不满,你可曾从父母那里体会过憎恨,父母对于下一代只会无怨无悔的付出,即使再失望,即使再不愿,或许你只会听到父亲的一声叹息。

在一代又一代的更迭当中,我们不断地送别,不断地分离,就是这些分离,就构成今天的文明。文明虽然璀璨,但却是由我们一个个平凡的人,一代代的铸就。正是那些送别,正是那些饱含深情的双眼,让我们不惧向前。

在当前剧烈的社会变动当中,我们与下一代分离的地理距离,或许会远远超过我们,但是我们依然只能去送别他们踏上自己的人生道路。

2

我们有没有去认真的看过父母的脸,有没有仔细地看过他们脸上的皱纹,有没有仔细认真地听过他们说话,有没有耐心地去做他们吩咐的事情。

少年时或许有太多的借口,有太多的不耐烦,总之有太多的理由,总是想去构建自己的世界,以便逃离父母的怀抱。

母亲的叮嘱,往往就会成为眼里的唠叨,父亲的话也会成为你听不进的逆耳之言,多年以后回头来过,你又会想起几句当年父母说过的话。

你有没有曾帮父母披上他们的外套,有没有帮父母扣紧他们的衣扣,长大后有没有再牵过父母亲的手,有没有擦拭过母亲眼角的泪水。往往你认为他们老糊涂了,对社会不了解,不懂得怎样去处理人情世故。

可是你到底真的发自内心的为父母亲做过什么呢,或许你回父母家的频率,还没有见朋友的频率高,你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还没有与朋友相处的时间多。

你永远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永远会认为你的子女更需要你,那你有没有想过也有需要你的父母亲。或许你会说,每个假期都会回父母家啊。但是请问就在你回父母家的几天时间里,你呆在家里和父母说话的时间有多久,帮父母做家务又有几次,你总是有理由,要出去会朋友,同学多年没有见了,但是你有没有计算你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或许不会再有那么多。

3

我们总是在挥手告别,背上行囊,挥挥手,有时连手都不会挥,你没有想过那个送别你的人,依依不舍的目光。

风景就在外面吗,我想不是的,万千风景只在你用心的生活,用心的观察,用心地与他人相处之中。不论你走了多少路,看了多少风景,会有改变吗,我想不会的,不会有多少改变。

不用心去体会,不用心去生活,怎会体会到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匆匆忙忙,漫无目的,人云亦云,这不就是很多人的状态吗。心中记满了焦虑,有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肆意挥霍与践踏底线,也不是一些人的写照吗。

一首歌中唱得好,“心若在,梦就在”,心不在又何来生活,那只是一味的追求欲望,被欲望拖拽着前行。

请以心去生活,请以心去与人相处,请以心来看待父母亲人。因为我们总将别离,并且将是远永的分别,不会再见,永远不会。

何不在能够相见的时候,用手擦去母亲额头的汗水,用心给父母做一顿饭,用心给父母披一件外套。多去看看父母的笑脸,多去与父母说说话,谈谈心,这有多么难吗。

但是却是很难,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真的很难,他们总是很忙,他们有忙不完的应酬,因为如果不去的话,他们就活不下去了。真的是如此吗,那只是被欲望所绑架,所拉扯,所牵动,所羁绊。

外来的舶来品,提倡的各种自由,提倡各种个人权利,有很多人天天在嘴边,并以此为理由,但是当你问他们什么是“自由”、“公正”的时候,往往换来的是张口结舌。

我们的传统呢,很多人也是天天挂在嘴边的“仁义理智信”,当你问他们什么是“仁义便智信”的时候,一样都会是张口结舌。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提倡的这些到底是什么,只是因字而生义,只是看到几个字就感觉要怎么样,要怎么样。

人还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搞明白一些起码地东西,才会更明白的生活。

或许那目送我们的目光虽未“见天地、见众生”,但却已经能够“见自己”,因为他们用心地在爱着我们,就像我们爱着自己的子女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