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古墓挖出明朝六品小官,屍骨無存,扒開明朝強盛的底層原因

明朝人敖英在其《東谷贅言》一書中,曾這樣評價明朝:“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蕃,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其朝鮮、安南……奉法尤謹……嗚呼,盛哉!”

雖有“王婆賣瓜”之嫌,卻也是對明朝強盛的真實折射。過去我們將明朝的強盛常常歸結於朱元璋、朱棣這些雄才大略的君主和劉基、楊士奇等名臣的傾力輔佐,今天我們換個角度,從一位底層武官講起,通過小人物來見證那個偉大的時代。

六百年古墓挖出明朝六品小官,屍骨無存,扒開明朝強盛的底層原因

2009年4月,江蘇太倉一處建築工地在施工時,意外挖出了一座距今600餘年的明朝古墓,為夫妻合葬,隨葬品簡陋。根據墓誌銘碑文顯示,墓主是大明昭信校尉、太倉衛世襲百戶陳賢。

明朝實行衛所制度,按照衛所編制,陳賢任職的太倉衛百戶為千戶所下屬軍官,管轄兵力112人,而昭信校尉則是明朝正六品武散官名。顯然,墓主生前只是一位底層小官,而且屍骨無存,墓中僅有其夫人董氏的骸骨和墓主衣冠,至於原因,我下文會講到。

陳賢的家世實在算不上顯赫,其太倉百戶這一武官身份也是世系其父陳福的。不過,碑文中記述的墓主生平卻大有文章。

六百年古墓挖出明朝六品小官,屍骨無存,扒開明朝強盛的底層原因

陳賢16歲時,正逢“中官奉使,將航海通西域”,也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鄭和下西洋。太倉是鄭和船隊集結出發的地點,所以,明朝歷來有從太倉衛所就近挑選隨從出洋的慣例。

據《瀛涯勝覽》記載,鄭和船隊的武職人員中有百戶103人,顯然,陳賢正是其中一位。鄭和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時,陳賢剛剛13歲,所以,年滿16歲後陳賢有幸趕上了第四到第六次遠洋活動。

六百年古墓挖出明朝六品小官,屍骨無存,扒開明朝強盛的底層原因

過去我們總習慣性的關注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的龐大、明朝國力的強盛,但卻鮮有人關注此行的巨大凶險,除了未知的驚濤駭浪、南洋諸國的時叛時降,還有水土不服、疾疫肆虐等諸多危險因素。《殊域周咨錄》就曾提到:“三寶下西洋,軍民死者萬計”。

所以,鄭和第四次從太倉集結出發時,“時行伍士卒百方避”(想盡辦法逃避),但16歲的陳賢卻選擇了主動應徵出海,經占城、滿剌加直達非洲東岸,行程數萬裡。在五下西洋的間歇期,22歲的陳賢迎娶了夫人董氏,並生下了兒子陳勝。

六百年古墓挖出明朝六品小官,屍骨無存,扒開明朝強盛的底層原因

可惜好景不長,六下西洋結束後,陳賢奉調交南(交趾南,也稱安南,今越南),在宣德二年(1427年)一次夜襲行動中,年僅31歲的陳賢力戰陣亡為國捐軀,埋屍異鄉,這也是上文提到的其墓中屍骨無存僅有衣冠的原因。陳賢死後,與丈夫聚少離多的妻子董氏靠著辛勤紡織,獨自一人艱辛地將9歲的兒子撫養成人。

一位正史中無傳的底層小軍官,在其15年的軍人生涯中,將青春和熱血全部獻給了這片國土,體現出了其英勇無私的偉大一面。

六百年古墓挖出明朝六品小官,屍骨無存,扒開明朝強盛的底層原因

而明朝的強盛,正是無數個類似陳賢一樣的默默無聞的家庭,靠著特有的那份忠貞和堅韌,撐起了一個偉大的王朝,這也是明朝得以強盛的底層原因。當然,關於陳賢從隨船出海到調安南的原因,碑文中僅有四個字“交南不靖”。

其實,陳賢戰死異鄉,與明朝的未來戰略佈局有很大關聯。

六百年古墓挖出明朝六品小官,屍骨無存,扒開明朝強盛的底層原因

史書記載朱棣徵安南與其內亂有關,但實際上,經略安南是下西洋的重要一環。因為占城是鄭和船隊出洋的必經補給點和中轉港,“郡縣安南”後,占城將成為明朝在南洋的前沿,這樣即使未來鄭和船隊停航,明朝對南海甚至暹羅、真臘、蘇門答刺依然保持著直接影響,正如朱棣自己所言:“南海之地廓然肅潔”。

徵調熟悉占城的前船隊百戶陳賢前往安南並非孤例,2013年南京一處明朝古墓中發現的另一位昭信校尉王英墓誌證實,墓主父親王青曾三下西洋、兩徵交阯,其結局也是戰死異鄉。可見,下西洋和徵安南本就是相輔相成的。

六百年古墓挖出明朝六品小官,屍骨無存,扒開明朝強盛的底層原因

明朝在南洋進行的這場未來佈局如若成功,其直接影響就是改變當時乃至後世的國際秩序。只可惜,明朝的努力最終失敗了。就在王青、陳賢戰死的當年,宣德皇帝“棄置交趾”。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