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壯年暴死異鄉是一種幸運?

楊淵濱


雖然四十歲英年早逝,但是相對於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輩子的徐達、湯和和近乎被滅門的李善長以及被剝皮實草的藍玉等明王朝開國功臣而言,常遇春無疑又是最幸運的。他既等來了明王朝開元建國、成就了不世功勳,又成功“避開”了明王朝開元建國後的權力鬥爭和明太祖朱元璋對開國功臣的大清洗。死後不僅被追贈王爵(開平王),還得到了中國古代武臣的最高等級諡號——“忠武”!更重要的是,常遇春的女兒還成為了明王朝首位皇太子——懿文太子朱標的正室太子妃!如果不是朱標英年早逝,常氏百分百是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后!當然,只能是追諡了,畢竟他死在了朱標前面。之所以說常遇春幸運,與他的姑爺懿文太子朱標是分不開的。用“成也朱標、敗也朱標”來形容常氏家族並不為過。



成也朱標

常遇春戰功卓著眾所周知,但其實他的功勞似乎也並不比徐達、李文忠、湯和這些人高多少,至少沒有拉開明顯的距離。那麼,為什麼明太祖朱元璋要對常遇春大加推崇呢?一個原因是常遇春死於洪武二年,彼時朱元璋尚未大封功臣,推崇常遇春其實就是一座安撫人心的標杆,朱元璋為的就是讓那些急不可耐等著封侯拜相的功臣們放心!除此之外就是朱標的原因了,就在常遇春去世的第二年,朱元璋決定給皇太子朱標完婚,而太子妃正是常遇春的女兒!為了給朱標加碼,朱元璋不遺餘力地推崇自己這位最正宗的親家也就順理成章了。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想利用常氏家族以及常遇春的小舅子藍玉來給朱標保駕護航,這就是後來藍玉能夠在一眾“中層幹部”中脫穎而出的原因所在。不是因為藍玉能打仗,朱元璋麾下那些“淮西悍將”誰不能打?就連朱元璋的“花花公子”侄子朱文正都是一等一的悍將!朱文正死守洪都那一戰就足以說明問題了。朱元璋之所以大肆重用藍玉、給他那麼多機會,就是因為他是太子妃常氏的親舅舅!正所謂打斷骨頭連著筋,從常、藍家族的利益考慮,藍玉也必須堅定地站在朱標一邊,為朱標保駕護航!當然,能力也是一個方面,藍玉如果是個扶不起的阿斗,任朱元璋再給機會也無濟於事,不是嗎?而藍玉的這些作用,原本應該是由常遇春來完成的。



敗也朱標

因為朱標,常氏家族成為了明王朝地位僅次於馬氏家族的次席外戚集團!其真實實力更是超過了孝慈高皇后馬氏家族太多太多。如果常遇春不死,明王朝的所謂“首席武臣”還是不是徐達,恐怕就很難說了。但是,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去世之後,一切全都變了!朱標已死,嫡出的秦晉二藩又都不是當皇帝的料,可跳過老二、老三直接立庶出的老四朱棣(明成祖),顯然違背了朱元璋自己指定的“嫡長子繼承製”原則。為了後世的長治久安、為了避免禍起蕭牆,朱元璋從開元建國伊始就在尋求制度化解決皇位傳承問題,廢嫡立庶後患無窮!朱元璋最終選擇了放棄兒子而立嫡孫,而這也為常藍家族的衰亡埋下了伏筆。



首先,孫子不是兒子朱標,朱標從洪武十年起,當了整整十五年“實習皇帝”,他完全有能力駕馭藍玉!可孫子不行,無論是後來的建文帝朱允炆還是朱允熥,都沒有這個能力,他們根本無法駕馭藍玉。其次,朱元璋為了刻意避開常、藍家族,在選擇接班人時玩出了一個小伎倆——將側室扶正的繼室太子妃呂氏所生的兒子也都算作了朱標的嫡子。如此一來,原本庶出的朱允炆便成了事實嫡長子(嫡長子朱雄英早夭)!反倒是朱標原配常氏嫡出的朱允熥卻排在了朱允炆之後,而這就是朱允炆後來成為皇太孫的法理依據所在!在朱允炆被確定為繼承人之後,常、藍家族,尤其是藍玉,他們與朱允炆沒有任何血緣關係,更加沒有利益關聯!反之,為了利益,這些人會堅定地站到朱允熥一邊,給朱允炆製造麻煩,難道不是嗎?藍玉瞬間便從“鎮宅石獅子”變成了巨大的威脅!於是,牽連過萬的“藍玉案”發生了……禍及藍玉滿門,藍玉本人更是被剝皮實草、不得好死!



如果常遇春還活著,自然是沒有藍玉什麼事了,後來藍玉的一切將會被朱元璋加到常遇春頭上。試問,朱標一死,朱元璋還能容得下常遇春嗎?常遇春可不是藍玉,他在軍中的影響力可比藍玉深多了!連藍玉都容不下,朱元璋還能讓常遇春酣睡在臥榻之側?顯然是不可能的!真要是那樣,常遇春的結局恐怕不見得會比藍玉好多少……從這個角度而言,常遇春無疑是幸運的!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這不得不說是明初功臣的悲哀,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朱元璋大殺功臣。

明朝開國六國公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天下大定,朱元璋開始論功行賞,大肆封賞部下,其中爵位最尊貴的是開國六國公,按照功勞先後排名為:

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

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盛;

衛國公鄧愈;

鄂國公常遇春/鄭國公常茂。

其中常茂是大將常遇春的兒子,如果常遇春活著,應該是排在徐達之後,但是憑藉常遇春的功績,他兒子還能被封為開國六公,足見朱元璋對常遇春的優待。

常遇春其人

常遇春早年因為無法忍受元朝的腐敗統治,落草為寇,攔路搶掠,入宅為盜。但是常遇春心底的抱負遠不止此,有一次常遇春在和州搶掠時正巧遇上朱元璋率軍攻和州,通過自己的觀察,覺得朱元璋是能成大事者,果斷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作戰以勇猛著稱,投靠朱元璋後屢次作為先鋒,攻堅克難。在採石磯戰役中,面對著元朝水軍的嚴密防守,常遇春冒著箭雨,捨生忘死,衝入敵陣,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元軍大亂,朱元璋趁勢擂鼓進軍,取得戰役勝利,為之後朱元璋攻佔南京奠定基礎,取得南京之後的朱元璋開始顯像帝王之氣。

後來的衢州之戰、九華山之戰、池州之戰、龍灣大戰、鄱陽湖大戰等等關鍵戰役中,常遇春都表現出色,成為朱元璋軍中戰功僅次於徐達的大將。

隨後跟隨徐達北伐,一路摧古拉朽,山東、河南、陝西、元大都等逐一攻克,但是常遇春卻在攻克開平後暴斃而亡,朱元璋得到消息後悲痛萬分,讚賞其為“雖古名將,未有過之”,還命人畫了一幅常遇春身穿龍袍的全身像作為紀念,可謂是享盡死後哀榮。

飛鳥盡良弓藏

朱元璋大殺開國功臣的惡名是婦孺皆知的,雖然貴為開國六公,但是也難逃厄運。

韓國公李善長,牽涉到胡惟庸謀反案,全家70餘口被誅殺,下場不可謂不慘。

魏國公徐達,聽說是被朱元璋的蒸鵝毒死的,反正不管怎麼樣都是被朱元璋防著的。

曹國公李文忠活到了洪武十七年,病逝,壽終正寢。

宋國公馮盛,晚年被朱元璋猜忌賜死,而且諸子都不許繼嗣。

衛國公鄧愈活到了洪武十年,班師途中病逝,壽終正寢。

再加上胡惟庸案、藍玉案牽扯到的大量勳貴被殺、被滅族,不得不說早死的常遇春是一種幸運,至少他沒有看到朱元璋對功臣舉起的屠刀,也沒有成為屠刀下的鬼魂。


榮耀歷史


朱元璋在得到天下後,對曾經幫助他打江山的功臣們大開殺戒。那些從他安徽老家起事開始就跟隨他,為打下大明江山立下赫赫戰功的大臣們也不能倖免。

從以“謀不軌”的罪名滅掉宰相胡惟庸九族開始,左丞相韓國公李善長、大將軍藍玉(常遇春的妻弟)、曹國公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相繼被誅殺。

明朝初期所封的34個功臣(6個公爵,28個侯爵)中,少數幾個因為之前病死,其他人極少能夠善終。就連朱元璋的發小兼親家(他的長女嫁給朱元璋的兒子朱棣),開國第一功臣,魏國公徐達也被“賜死”了。

常遇春也可以算是個例外,不過原因並不是朱元璋的網開一面,而是因為他沒有等到大明江山的建立,自然也就沒有等到朱元璋殺功臣的那一天。否則以他出色的軍事才能和膽略,能否倖免就很難說,也算是一種因禍得福了。

常遇春是安徽鳳陽府懷遠縣人,算起來也是朱元璋的安徽同鄉。他少年時期家裡窮,跟人家學習武術,長大成人後身材高大魁梧,臂力超人。而且馬上功夫也不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不過他最初並不是朱元璋的手下,而是投奔了懷遠、定遠一帶的綠林大盜劉聚。這個劉聚也就是幹些攔路搶掠,打家劫舍的土匪勾當。常遇春起初看到當土匪有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比以往餓肚子的日子舒坦多了,倒也覺得很自在。

可是日子久了,發現劉聚並沒有什麼大志,跟著他這麼混下去肯定沒有什麼出路,於是產生了脫離土匪,另找出路的念頭。

這天常遇春隨土匪頭子劉聚去和州(和縣)搶劫,恰好遇上朱元璋率軍攻打和州。常遇春乘機裝作老百姓在一旁觀看,他發現朱元璋的軍隊紀律嚴明不侵擾百姓。認定朱元璋是一個有抱負能幹大事的人,於是決定投奔到他的帳下。

他表示願意跟隨朱元璋打天下,並且自告奮勇願意擔任渡江作戰的先鋒。朱元璋看到常遇春身材魁梧,儀表堂堂,言語間也能看出他的忠厚與真誠,從一開始的懷疑到後來欣然把他招致麾下。常遇春作為朱元璋手下的猛將,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不僅敢於直言,還勇猛善戰,馳騁疆場,參加了歷次重大的戰役。常遇春人稱“常十萬”,因為他曾經自稱率領十萬軍隊就可以橫行天下。

朱元璋對常遇春很器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即使是古代名將也沒有超過他的。常遇春後來官當得很大,被封為鄂國公。朱元璋還與常遇春結成了兒女親家,常遇春的長女嫁給了朱元璋最信任和鍾愛的太子朱標。

考慮到常遇春征戰無算,從無敗績。加上是太子岳父,本人又位高權重,如果沒有早亡。作為刻薄帝王的代表人物,朱元璋是無論如何都沒有理由不對他下手的。






馬頭山村人


題主是想說常遇春病死總比被朱元璋殺死要好,這種說法並非不成立。

朱元璋建國以後大殺功臣,同是老鄉出身的李善長因為胡惟庸案被殺,就連徐達在野史中也沸沸揚揚的傳著是被朱元璋賜死。

常遇春雖然不是朱元璋的老鄉,但是從朱元璋對待自己老鄉的殘酷手段來看,常遇春以後的命運是福是禍還真不好說。

不過常遇春並非沒有機會逃過朱元璋的毒手,畢竟在這些開國功臣中有一個湯和還是獲得了不錯的結局,那麼湯和難道是憑藉和朱元璋的老鄉關係才逃過一難嗎?

肯定不是,而是湯和知曉“狡兔死,走狗烹”的政治現實,所以湯和自己主動提出來解甲歸田,回到老家鳳陽去養老。

和以間從容言:“臣犬馬齒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悅,立賜鈔治第中都,併為諸公、侯治第。和帥妻子陛辭,賜黃金三百兩、白金二千兩、鈔三千錠、彩幣四十有副,夫人胡氏賜亦稱是。並降璽書褒諭,諸功臣莫得比焉。自是和歲一朝京師——《明史》

從這段資料中其實我們可以洞察出朱元璋的心思,湯和跟朱元璋說自己年事已高,想退休回家養老的時候,朱元璋很開心,並且沒有挽留。

就連口頭上的客套也沒有,而是很乾脆的同意了湯和的請求,封了他一些閒職,讓他每年領取俸祿就行了。這還沒完,而且還屢屢下詔書表揚湯和。

這裡有一句“諸功臣莫得比焉”,就是說其它開國功臣都沒有得到湯和那樣的表彰,其實難道真的是他湯和做了什麼非常了不起的貢獻才讓大明朝建立起來的嗎?

肯定不是這樣,常遇春、徐達、藍玉、李善長、劉伯溫這些人哪一個不是功高蓋世,為什麼朱元璋偏偏就要屢屢表彰湯和呢?

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去看,其實朱元璋就是在釋放一個信號,湯和一個明明已經解甲歸田的人,朱元璋卻這樣去表彰他,而不去表彰那些身居高位的功臣們,其實就是希望他們向湯和學習,把權力交給老朱。

但是朱元璋沒有趙匡胤那樣機智的來一個“杯酒釋兵權”,他希望功臣們自己開竅,但是功臣們偏偏沒有開這個竅,沒有辦法朱元璋只好藉助手中的權力大開殺戒了。

朱元璋是窮苦人出身,好不容易得到了天下,肯定想要老朱家的後代子孫穩穩當當的坐穩江山,湯和很聰明,覺察出了這一點,所以就退隱了。

老子看的比較透,他在《道德經》中寫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湯和年老以後很謹慎,不敢亂說話,或者有任何逾越的行為,這最終讓他在朱元璋的大清洗中得以倖免。而劉伯溫雖然也隱退了,但是因為和胡惟庸之間的矛盾,最後也死的不明不白。

也算是躲過了被朱元璋清洗的可能,所以常遇春的病死可以說是一種幸運,如果他沒有生那場病的話,倘若他一直活下去,但是沒有像湯和那樣交出兵權,回家去養老。

那麼他的下場可能也不好看。


圍爐談史


常遇春壯年暴死,在古代是比較正常的現象,但這是否算幸運則各人看法不同。個人認為,對朱元璋其他大臣而言可能會是一種幸運,但對於常遇春而言,則可能稱不上什麼幸運。

朱元璋曾經對手下將領說“為將不妄殺人,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朱元璋這番話的用意是很深刻的,做事不要做絕,即使是對敵人也不能做絕,和諧社會對大家都有好處,包括對於子孫後代。但常遇春這個人卻有個壞毛病,喜歡動輒殺投降的敵人。

若從迷信的角度來說,常遇春壯年暴死幾乎是應該的,因為這哥們做了很多不地道的事兒,很多時候缺乏人道主義。但是,我們不能這麼迷信,因為幹過殺降這事兒的其實還不少,也沒說都壯年暴死呀!常遇春過早去世,正史沒有說的太詳細,只點了句“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這個時候是1369年,朱元璋稱帝后一年,常遇春的實際年齡才39歲。

很多人認為常遇春壯年暴死是幸運,理由無非是常遇春如果繼續活下去,則很難逃脫朱元璋的毒手。我認為,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的。理由如下:

第一,朱元璋對於常遇春不可謂不重視,也可以說很有好感:朱元璋對於常遇春的死非常痛惜,死後給予了極其尊貴的待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二”,朱元璋甚至對於他的兒子也給予了極好的待遇,竟然使之與徐達等功勳最高的五人並列,位列開國六公之一。

第二,常遇春這個人作戰勇猛,又有謀略,但是卻懂規矩,並不是犯上的人,他的年齡比徐達還要大近兩歲,正史稱他對徐達的態度卻是“聽約束惟謹”。可見,常遇春這個人並不是沒有心機的,更不是頭腦簡單的,尤其不是不守規矩的,朱元璋為什麼那麼器重他,甚至有時候給了他比徐達還高的評價?這裡面的道理是值得思索的。尤其,朱元璋在常遇春死後為之痛哭流涕,這種待遇即使不是獨一無二的,也足以證明常遇春的為人朱元璋“信得過”,這可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朱元璋的危機感很重,所以要政治清洗,但大臣們是否真的安分守己呢?顯然並非如此。後人在評價歷史的時候,容易走極端,典型的是對於朱元璋過於強調他的嗜殺大臣,卻不考慮到朱元璋手下那幫臣子多半是居功自傲的。朱元璋是要大開殺戒,這是為他的江山穩固考慮。但是朱元璋並不傻,也沒瘋,不會無緣無故動輒殺人,朱元璋喜歡的“明刑弼教”思想,刑在前,但在他的內心深處,是希望百姓臣妾“聽話”而已。而且,作為一個政治家,他深諳打一派拉一派的道理,要打擊不聽話的,就要獎勵聽話的。而以常遇春過去的種種表現看,顯然是個聽話的人。所以,朱元璋會毫不猶豫地誅殺不聽話的功臣,但也會獎勵常遇春這種聽話的功臣。

朱元璋的政治清洗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有名的,但是被清洗的大臣真正冤枉的比例有多高呢?其實不高。朱元璋沒有學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而是考慮到經過元朝的鬆散喪亂,是該教訓一下這些臣妾了,於是,他下手很重,但他的目的顯然並不在此,否則就難以解釋其接連選擇朱標、朱允炆這兩典型的儒家信仰的繼位者。

基於以上原因分析,常遇春在朱元璋的政治清洗中可以倖免於難,成為極少數的幸運兒。




通鑑智慧傳承—兔珞遙


常遇春的確是幸運的,不用看到曾經一起指點江山的戰友一個個冤死,不用被自己效忠的人懷疑鬱郁不歡,不用經歷歷代開國功臣被誅殺的宿命。明朝開國功臣的命運如何,可以列舉一二人探探究竟。



第一人首先是開國第一功臣徐達,明朝的大半個江山都是靠徐達打下的,這裡我們就不列舉他的戰功如何如何,第一功臣嘛總之是功勞很大,很厲害的一個人,就講徐達捨命救主的一個事件。元至正十五年,和州城外,朱元璋本是來送徐德崖的,但是突然被孫手下抓了起來,原來在喝州城中朱元璋的老丈人郭子興把孫德崖抓了起來,其手下收到消息立即把朱元璋給捆了 ,徐達提出用自己換朱元璋,從而解決了這次危機,等於是對朱元璋有救命之恩。對於徐達的死歷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記載,一說徐達早年征戰受傷不少,後來慢慢身體不支病倒不治而亡;二說是被朱元璋賜毒而死;三說徐達病重,並且不能吃鵝,但是朱元璋卻賜鵝給徐達吃,導致其死亡。後面兩種說法或許並不是史實 ,但是無風不起浪,還是有一定的根據的,我們可以推測朱元璋是有殺徐達這種想法的。自己忠心耿耿對待的人,卻想殺自己而後快,可悲可嘆!



李善長,明朝開國第一文臣,用朱元璋自己的話說: “朕起自草莽間,提三尺劍,率眾數千,在群雄的夾縫中奮鬥,此時李善長來謁軍門,傾心協謀,一齊渡過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間,練兵數十萬,東征西伐,善長留守國中,轉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但是其結局呢?在晚年七十七歲時因胡惟庸案受牽連,同其妻女子侄七十餘人全部處死!他手中還握有免死鐵券,可是有什麼用呢?生死只是在朱元璋一句話之間。


常遇春的幸運不僅在於免於受朱元璋猜忌而賜死,更在於不用經歷洪武四大案,因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恆案,藍玉案被殺或受牽連的人數超過10萬人!觸目驚心 ,朱元璋的狠辣不言而喻,沒有趕上聲勢浩大的洪武四大案,常遇春何其幸哉!


上游的小石頭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大殺功臣事件,在歷史上也是極為有名的。包括胡惟庸案、藍玉案,累計被殺的開國功臣及官員多達數萬人。不管是文臣和武將,最終大多都沒有逃過朱元璋的“魔爪”。

迴歸正題,如題所說應該是建立在朱元璋後期大殺功臣的前提之下。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沒有被朱元璋安上“莫須有”罪名而殺掉,而是在為明朝建功立業的過程中暴死異鄉。結局同樣是死,但前一種不但一生英明盡毀,子孫受到牽連抬不起頭。而後一種則死後受盡榮寵,配享太廟,一生顯著的功績還可以庇護後世子孫。兩種結局天差地別,這大概就是常遇春暴死異鄉被稱幸運的主要原因。



那麼,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朱元璋為何在建國以後大殺功臣上?

一、朱標太子仁厚,朱元璋為其削“刺”

與朱元璋的霸道、暴躁不同,被朱元璋立為唯一接班人的朱標太子自幼學習的就是儒家思想。他溫文儒雅,待人有禮寬厚,崇尚以仁德治天下。



朱元璋不是不認可朱標的這種治國理念,只不過這種治國理念必須建立在穩固的皇權統治之上。而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打下大明江山的功臣就是潛在可能動搖朱標皇位的最大威脅。

朱元璋曾把太子朱標叫來,什麼話也不說,把一根長滿刺的棍子扔在地上,要朱標用手撿起來。朱標看到上面都是刺,有些猶豫。朱元璋就把棍子拿起來,頓時手上被刺得鮮血淋漓,但他沒有吭聲,用劍削光了上面的尖刺,然後再把棍子遞給朱標拿著,並且告訴太子說:“那些功臣就是這棍子上的刺,你不敢用手去拿,那就讓我把這些刺削光了再給你。”



朱元璋的用意很明顯,他知道朱標太子的個性,萬萬做不出削“刺”大殺功臣的事情。那麼這些事就由他來做,血由他來流,目的就是為了保證日後太子的皇位安穩。當然,這時候殺的都是一些非太子黨一派的功臣,而太子黨一派的功臣自然是要留著輔佐太子登基治國的。

二、太子英年早逝,為皇長孫保駕護航

朱標太子的英年早逝可以說給朱元璋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用盡所有資源和精力培養的繼承人突然就這麼沒了,想要再培養新的接班人已經沒有時間了(當時朱元璋已年過花甲)。為了給皇長孫保駕護航,掃清障礙,朱元璋必須再次動手將原太子黨一派的功臣全部誅殺。因為那些功臣雖然擁護太子朱標,但卻不一定會擁護皇太孫朱允炆。為了徹底杜絕後患,朱元璋再次揮起了屠刀。



所以說,大殺功臣都是因為朱元璋害怕皇權動搖旁落才不得不出的下策。如果常遇春能夠活到太子朱標早逝前,他必然能夠躲過第一次的殺戮(常遇春是朱標太子的老丈人)。但朱標太子一死,朱允炆被確立為皇儲,那麼常遇春必然會跟藍玉他們一樣被“清除乾淨”。按照這樣的結局來看,常遇春早死是一件比較幸運的事情。

我是月關略萌,專注歷史領域。感謝大家的閱讀點評,您的關注和點贊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