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胡惟庸?

回眸百媚声


胡惟庸濠州定远人(李善长老乡),很早就追随朱元璋,但一直不得意,直到获得李善长的肯定后,才成为淮西集团的核心成员,正式走向历史的舞台。

当时朝廷出现了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这场斗争最终以淮西集团的胜利告终。但身为丞相的胡惟庸并没有放过刘伯温,在刘伯温生病的时候,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是朱元璋派的)探望刘伯温,并带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方,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就死去了。后来胡惟庸案发后,医生说是胡惟庸指示他毒死了刘伯温,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胡惟庸之所以打败刘伯温,并不是因为他能力强,而是朱元璋站在他这边,因为刘伯温的存在让朱元璋感到权利受到了威胁,而胡惟庸却不会给他带来威胁。但胡惟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打败刘伯温后,他贪污受贿,打压任何不服从他的人,甚至开始对朱元璋的权利发起挑战,私自截留奏章,随意任免官员。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但他暂时没有动胡惟庸,因为这个人对于他来说还有利用价值。朱元璋的最终目标不是胡惟庸,而是在中国存在上千年的丞相制度。

胡惟庸也慢慢感觉到了不详预感,于是他开始拉人下水,正所谓“法不责众”,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确实拉了很多人下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李善长,只要李善长不死,胡惟庸就有后台。胡惟庸终于放心了,现在满朝文武都是我的人了,你朱元璋能奈我何?当朱元璋听到密探的报告后说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那就全杀掉”。

死亡即将走向胡惟庸,有一次出游胡惟庸的儿子坠马致死,胡惟庸二话不说杀了马车夫。这事被朱元璋知道了,他要胡惟庸给他一个解释,胡惟庸赶到朱元璋处,他在路上想好了说辞,一见到朱元璋,边哭变说,而朱元璋只是默默的看着他,那种眼光足以让胡惟庸终身难忘,朱元璋走到胡惟庸面前只说了一句话“杀人偿命”。

此刻胡惟庸才感觉到眼前这个人的恐怖,自己曾经还异想天开觉得朱元璋不堪一击。而朱元璋能走到这一步见过的死人比他见过的活人还要多,朱元璋从千军万马中奔驰而出,在血雨腥风在活得了胜利,无数英雄好汉都不是他的对手,一个个盖世枭雄倒在了他的面前,而你胡惟庸在他面前又算得了什么?你不过是他的一个工具罢了,他要让你替他消灭那些对他有威胁的人与物,最后再消灭你。最终导致胡惟庸被杀的事情是占城国派使节来南京进贡,但胡惟庸没有把事情奏报给朱元璋,这算是很严重的外交事件,长期积累的怨气终于爆发了,他把与此事有关人员全部抓了起来。然而此时还不足以处死胡惟庸,很快胡惟庸的亲信涂节把胡惟庸的“阴谋”上报给了朱元璋,朱元璋等的就是这一刻,立马下令处死胡惟庸,夷灭三族。并深查此事,一经查实,一律处死。最后导致上万人被杀,这就是明初三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件”。

胡惟庸被处死后几个月,朱元璋就废了在中国延续上千年的丞相制度。纵观这出“戏”的前前后后,胡惟庸只不过是朱元璋牢牢抓住权利的一颗棋子,任何威胁到他的权利之人都得死,朱元璋碾死胡惟庸如同碾死一只蚂蚁一样,胡惟庸的死在于他没有认清楚朱元璋。





雁城流浪僧


布衣皇帝朱元璋向来杀伐果断,做事缜密谨慎,对于文臣武将,用之则取,用罢则舍,对开国功臣胡惟庸自然也适合这一原则,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胡惟庸呢?

且听有书君和大家分析分析原因:

一、皇权不可阻,相权必让道。

朱元璋要推行中央集权制,要把“权头”收拢来,自然要抑制相权。

而胡惟庸热衷权势,奉行的信条是:“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

他独任首相七年,一手把持中书省。大小政务,生杀黜陟大权尽揽,而且不知进退,想在“关公门前武大刀”,挑衅皇帝的权威。自恃自己是个能臣,以为可以掩人耳目,大臣上奏的密折,他也敢私自拆封。

凡是对自己和盟友不利的奏折便扣押下来,不送达朱元璋手里,有些事务甚至不和皇帝打招呼,自己拍板,一声令下便处理了。

朱元璋心知肚明,看透不说破,但对于相权掣肘皇权,生杀予夺大权受阻他早已深恶痛绝,对胡惟庸的胡作非为嘴上不说,但已痛下决心,有朝一日必杀之,搬走丞相一职,让后世子孙一劳永逸。

欲擒之,故纵之。于是朱元璋对胡惟庸进行“捧杀”,故意去黄山避暑乐得偷闲,让宰相胡惟庸执政监国,送他一个用权的大好时光。

于是胡惟庸以为皇上对他宠幸有加,肆无忌惮剪除异己,对政敌毫不手软。还借探病为名害死了刘伯温,让自己大权独揽。

在朝堂上,一方面拉拢亲倍施以恩威,另一方而阴谋谋害政敌,把控朝廷,俨然一个新皇上。

朱元璋对于权术收放自如,从黄山回来便把“收权”做为首要事件来处理。胡惟庸挑衅皇权,朱元璋岂能让胡惟庸有好日子过?

二、胡惟庸结党营私,触了朱元璋逆鳞。

胡惟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势通天,讨好巴结他的文臣武将络绎不绝,胡惟庸恃宠而骄,自以为有皇上罩着,有恃无恐,拉邦结派。

吉安侯陆仲亨私驾驿车,被主张节俭的朱元璋一顿斥责,责令他到代县捕盗贼。胡惟庸见机与陆仲亨秘密来往,结成朋党。

胡惟庸为了强化自己权势,还芍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等接成盟友,朝中大多数老臣尽与他接交,李善长是他同乡,又有举荐之恩,胡惟庸也不忘与之接亲。

胡惟庸结党营私,排除异已,已经大有异心,对朱元璋的大明构成了威胁,朱元璋岂能让他的阴谋诡计得逞?

三、胡惟庸纵子行凶,滥用职权成了胡惟庸案导火索。

朱元璋欲杀胡惟庸久矣,苦于找不到时机。

多行不义必自毙。胡惟庸飞扬跋扈上梁不正下梁歪,小儿子胡长兴骑马纵横驰骋,从马上摔下,被马车压死,大儿替弟出头,打死车夫,被人告到朱元璋处,朱元璋要胡惟庸大儿抵命,胡惟庸以钱财赎大儿子的命,被朱元璋斥责:朝廷的法度何在?对于横行不法者,朕决不饶恕!

后来,胡惟庸与汪广洋左右丞相没有把城国使臣阳须文旦朝贺进呈表章以及大象等贡品向皇帝奏报,被朱元璋问责,于是胡惟庸、汪广洋及礼部堂官,一大帮子高官,一起下了大狱。

大家人人自危,于是告发胡惟庸擅权植党的种种劣行,这正中朱元璋的下怀,便开始彻查胡党。而且一查一个准,最后以谋反罪牵连三万多人论斩。同时,朱元璋立即废丞相制度,改为六部分理,一切大权皆归皇上手中。

“中国丞相终结者”胡惟庸被诛杀一点也不为过,他飞扬跋扈,专权独断,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朱元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等待合适的时机而己,时机一到,朱元璋便该出手时就出手,说到底胡惟庸的被杀是政治权术的牺牲品,是相权向皇权让道!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朱元璋不仅是一个布衣出身的成功者,也是一个喜怒无常、疑心很重的君王。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并称明初四大案。

胡惟庸是濠州定远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属于明朝开国淮西集团中的佼佼者。从元帅府奏差干起的胡惟庸,确实有过人的能力,才官至丞相高位。在历史上,胡惟庸位明朝建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为一个文官,如何在勋贵武将众多的朝野,表现突出,是不容易的。胡惟庸则不然,既有油滑世故之处,也有当机立断的大将之风。在李善长的推荐下,终于坐上了丞相职位。正如刘基的评价: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刘伯温与徐达作为话语权很大的功臣,对胡惟庸不屑一顾,觉得他文化水平低还不说,做人也太放肆,刘伯温甚至说胡惟庸是拉车的马儿,容易扯断缰绳。不过,在朱元璋面前,他遇事小心谨慎,逐步就博得了朱元璋的欢心和宠信。

胡惟庸最终是以心怀异志和谋反罪名被杀死的,其实朱元璋确实不太厚道。朱元璋默许胡惟庸下毒害死刘伯温,最终又把这作为罪名之一。而且,有一个叫云奇的太监,拼死告密,拉缰绳从而阻止朱元璋进入胡家,说胡惟庸在家里布置士兵,打算谋逆。

胡惟庸性格上确实不知道约束,有一些骄横,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心生忌惮。但是罪不至死,也更不会造反。总之,胡惟庸案牵连甚广,株连无辜,成为朱元璋屠戮开国功臣的理由。

朱元璋派人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大批元勋宿将被杀,可谓是悲惨之极。而且,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解决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写成了《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加强了自己的集权。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向敬之

胡惟庸很有才干,也不乏聪明。他最初不过是朱元璋造反时的元帅府奏事差役,因办事干练而深得朱元璋的喜欢和倚信。

洪武三年,胡惟庸被任命为中书省参政知事,即副丞相。一是老乡李善长的举荐,二是皇帝朱元璋的信任。虽然刘伯温很看不起他,认为他迟早要翻车,但是朱元璋和他有过一段蜜月期,不但在洪武六年升其为右丞相,四年后晋级左丞相,为百官之首。

官职越做越大,欲望亦越来越大,原以为他没有李善长的任事专断,但他背着朱元璋干了不少侵犯皇权之事,同罢相不离京、卸职仍不休的李善长达成默契,把朱元璋用来制约胡、李的汪广洋挤走,使朱元璋感到了真正的威胁。

胡惟庸权倾朝野,暗结亲信,拉拢武将,擅决刑罚,大有做大相权、架空皇权之势。就连被重新启用的右丞相汪广洋,也对胡惟庸唯诺是从。刘伯温病重,胡惟庸借朱元璋赐药,毒死这个政敌,嫁祸于朱元璋。

胡惟庸不断向朱元璋夺权,步步紧逼,导致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正月对他痛下杀手。朱元璋之所以要处死胡惟庸,主要在于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尖锐化。为了杀胡惟庸名正言顺,朱元璋还精心罗织了胡惟庸伙同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勾结武将阴谋起事的大逆之罪,以及私通倭寇之事。


以礼观书


胡惟庸是最后一任丞相,最终以朱元璋以谋反罪被定罪,但胡惟庸谋反的成功性并不高,说到底还是相权与皇权冲突,相权威胁到了皇权。朱元璋出身并不高,在参加义军前只是一个小小的乞丐,在军中通过拼命得来的军功,一步一步的升职,最终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大明王朝,所以,朱元璋自然是很有能力和心机的,而且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真的是一个狠人,从他将替他开疆拓土,历下汗马功劳的功臣残杀殆尽,就能看的出来。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胡惟庸基本上是没有谋反能力的,但是胡惟庸的权利欲的确太过旺盛,眼里容不得外人,结党营私,行事狂妄,最终相权触碰了朱元璋皇权的底线,最终被朱元璋谋反处死。

胡惟庸本身的确有能力,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也自认有一身才华,性格骄傲,因为李善长在和州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当时对他的加入也很开心,但是朱元璋当时已经有李善长和刘伯温,所以一直到明朝初期,胡惟庸并没有得到重用,一直在李善长手下担任文职,属于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

在明朝建国初期,明朝朝廷大臣内部主要分为两派:李善长的“淮西派”和刘伯温的“浙东派”,后来刘伯温被诬陷后辞官,朱元璋就又扶持了刘伯温的学生杨宪,但是杨宪因为急于求成,最终被李善长弹劾,杨宪的所作所为也辜负了朱元璋的期望,最终被朱元璋所杀,从杨宪被诛后,朱元璋此时认为胡惟庸很有才干,非常宠信他,进而胡惟庸靠着自己的能力和李善长的推荐得以一步步扶摇直上,在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成功升任右丞相,然后到洪武十年(1377年)时升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登上了他权利的顶峰。

胡惟庸最终位居群臣之首,自然是大权在握,胡惟庸自认自己深得朱元璋的宠信,便被权利欲冲昏了头脑,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胡惟庸当丞相后,肆意杀戮,对于一些生杀废黜大事,经常未上报朱元璋便自行处理,这里边有很多自己的反对者,后来胡惟庸甚至胆敢替朱元璋批阅奏折,各部门的奏章均要经过他的筛选才能上报朱元璋,他此时趁机将对自己不利的奏章都会扣留下来。

胡惟庸想尽一切办法排除异己,对自己不利的人他都会除掉,所以因为他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使得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相权危及皇权。另外,胡惟庸私自任免官员,所以很多官员偷偷贿赂胡惟庸,期望得到升迁,胡惟庸大多都欣然接受。朱元璋出身贫苦,好不容易得到的江山,所以独断嚣张,结党营私,贪污腐败这些危及政权的事情都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胡惟庸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这也是他自找的,最后牵连胡惟庸案的竟然多达三万多人。


娜娜聊古今


胡惟庸因何让朱元璋动了杀机?

胡惟庸早年只是一个小官,经同乡推荐和朱元璋的处处提拔后来步步高升,做了大明王朝的宰相。但是他虽有才干,但轻浮自大,随着官位迁升,胡惟庸权利越来越大,开始牵制朝政,渐渐地连朱元璋也不放在眼里,还经常背着皇帝做一些小动作。胡惟庸一度认为自己已经可以随心所了,连朱元璋这样的开国皇帝也要听他的,于是开始娇纵跋扈。凡是奏折都需要经过他的手过一遍,有利于自己的呈报给朱元璋,对自己不好的,不仅不呈报,还要追查上奏的人,然后进行报复。

他还正大光明的受贿卖官,这些向他买官的人便成其党羽。真真切切不把皇帝放眼里。有一次胡惟庸的儿子乘着马车在闹市里狂奔,他这么一闹集市上一片混乱,天之脚下、皇城边上他这样做是目无法纪。但就在此时因马车跑的太快被一个坑磕了一下,将胡惟庸儿子从马车上颠了下来,正巧马车从其身上碾过,死了。儿子死了胡惟庸又悲又怒,他没有报官,也没有和衙门打招呼,直接将怒气全撒在马车夫身上,私自杀死了马车夫。

事发之后胡惟庸去请求朱元璋饶恕,得到的却是朱元璋的一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杀人者,偿命”。胡惟庸慌了神就去找交好同僚商量对策,然不知这些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这样一来他的同党七七八八的浮出水面。胡惟庸是集中权利的绊脚石,还拉帮结派甚至可能造反,必除之。

朱元璋是如何做到清除三万“胡党”的呢?

在之前的马车夫事件后,朱元璋已经下了杀胡惟庸的决心,但却迟迟没有动手,原来这是朱元璋布的一个局。现在胡惟庸背后势力大已经路人皆知,但是具体是哪些人却不能完全确定。朱元璋亮出要杀胡惟庸的底牌,就是想让胡惟庸自己把自己的羽毛拔出来。这样才能将胡惟庸连根拔起。没过多久,胡惟庸就进套了…原来,一个臣服于大明王朝的小国派来了进贡特使。

但是胡惟庸没让使者见朱元璋,而是私自扣下了贡品。胡惟庸自以为做的够隐秘,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到头来还是走漏了风声让朱元璋知道了。这对胡惟庸来说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马车夫的事还没搞明白又惹上了这事。胡惟庸知道自己躲不过,只好找几个替罪羊“臣把此事交付给礼部,没承想,他们居然没有通报陛下”。

面对胡惟庸自己送上门来清除他党羽的机会,朱元璋当然将计就计。胡惟庸马上说出了一些人的名字,报出名字后朱元璋便让他下去了,看着这个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大殿门口,朱元璋冷笑了一声,他知道自己可以收网了,而胡惟庸亲手将这收网的绳送到自己手中。

随后朱元璋便彻查胡惟庸招供的这些人,这些人为了推卸责任,保全自己性命,陆续又招出了另外一些人。随着案情的进展,卷入其中的人越来越多,朱元璋利用这种让他们狗咬狗的方式不久便将胡惟庸集团当中的重量级人物纷纷被打入了大牢。一个多月之后,有人告发胡惟庸勾结一些武将企图谋反,朱元璋大怒,谋反可不是小罪名,借此马上派人逮捕胡惟庸,将其处死,诛灭九族。虽然胡惟庸死了,但这件事并没有结束。

在之后的十多年里,朱元璋一直密切的关注着胡惟庸案的进展。一开始他只是想铲除胡惟庸集团,但随着办案规模的扩大,办案人员为了邀功甚至罗织罪名,等到胡惟庸案尘埃落定的时候,处决的人竟多达3万。

朱元璋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来处理胡惟庸?

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中杀了三万人,难道胡惟庸三万同伙都有罪?很显然,在朱元璋心里也清楚的明白这是不尽然的。那么朱元璋为何要花数十载也要如此赶尽杀绝呢?是胡惟庸让朱元璋看到了相权过大的弊端。朱元璋清楚的明白拿下胡惟庸只是治标,若只杀一个胡惟庸,只要相位在,就一定会出现下一个胡惟庸式的权臣。

所以朱元璋和胡惟庸是个死结,朱元璋本来就视其为眼中钉早想除之后快,偏偏他还不知收敛自寻死路。得了这个结局也就不让人意外了。值得一提的是,胡惟庸一案后朱元璋借此罢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权分六部,另设内阁。而内阁首辅的权力是完全不能与丞相相提并论的,皇权大大集中。这样,自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就此废除,胡惟庸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手握大权的宰相。从此之后君权越来越大,大臣的权力越来越小,明清时期皇权达到顶峰。

胡惟庸的死也是开启了一个新的皇权集中时代。






小竹叶青历史


胡惟庸的死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原因。

一.碰到了朱元璋这个主。朱元璋在历史上就是诛杀功臣最狠的开国君王。相比刘邦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朝的开国功臣,在老朱驾崩前基本撸了个尽。这其中当然有骄兵悍将过错,但我认为老朱诛杀功臣的动机,更多是为了他的接班人撸刺,好把权棒交到他们的子孙手中。像胡惟庸这种强臣,老朱肯定是不容的。

二.是胡惟庸自己作死。严重的结党营私,争权独断,打击异自。(史料显示刘伯温的死胡惟庸有很大的嫌疑)。这些都已严重的威胁到皇权,老朱发觉后还不知收敛,在多次试探后,最终下了重手,几万人因此次事件而丧命,造就了历史上出名的胡惟庸案。


时事猫


事情过于复杂,我简单介绍一下吧。

胡惟庸是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的被杀自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胡惟庸,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弟弟的儿女亲家,由李善长举荐继任右相,后任左丞相。任相期间,他培植自己的势力,诛除异己,并渐有不臣之心,使朱元璋觉察到已构成了对自己的威胁,经屡次试探,胡均不思避退,终使朱元璋动了杀心。在胡案中,被牵连者多达数万,其中包括李善长等开国功臣。

胡惟庸被杀终结了丞相的历史,也开启了内阁辅政制度。


非空


凭自己本事杀的人,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帅的发指


很简单,就一句话,想要集权。宰相的存在分散了皇帝的权力,朱元璋觉得宰相权力过大限制了皇帝,很多事都要经过宰相同意才可以实施,而且很多奏章很容易被宰相先看到,把对自己不利的扣压。朱元璋觉得宰相的存在很妨碍自己办事,杀胡惟庸也就成为废黜宰相制度的借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