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需要天天吃飯,而有些動物幾天一次就可以?

靚眼看世界


神奇的大自然孕育了數以百萬計不同種類的生物,每一種生物都有其獨特的生存方式。生物的多樣性撐起了整個大自然的完整生態鏈。正如題主所說人每天都要吃飯,而有些動物幾天吃一次就可以,同樣都是動物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人的進化

關於人的進化史眾說紛紜,但是呼聲最高的就是猿人進化說了。從已發現的骨骼化石看,早期猿人與現代人類是最接近的,而早期猿人中的南方古猿被認為是人類最早最直接的祖先。

南方古猿是猿向人進化的第一個階段的產物。早在20世紀初,科學家就在南非發現了南方古猿的化石,通過研究發現,南方古猿至少生活在距今400萬年前左右。

隨著大量南方古猿化石的挖掘,南方古猿的神秘面紗也被揭開。綜合來看,南方古猿的平均身高在1.4米左右,雄性的體重平均在65公斤左右,雌性平均體重在60公斤左右。

從南方古猿的牙齒化石看,南方古猿的臼齒異常的發達而粗壯,所以科學家認為南方古猿除了吃大量的粗纖維的植物外,還會吃動物的屍體。

從南方古猿到能人階段再到直立人階段最後到智人階段,一共經歷了約三百多萬年。從生肉到熟肉,從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到以肉食為主。猿人完成了向人的終極進化。

人為什麼要天天吃飯?

從古猿到人,每個階段的形態雖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需要吃食物。食物為每個階段的生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能量和微量元素,而從古猿到人都是雜食性動物,不同的是每個不同階段食物的偏向性不同。

舉個例子,從南方古猿到能人階段,它們的主要食物還是植物性的,儘管能人階段可以製造和使用工具,但是捕獵動物的難度很高,所以這兩個階段的肉類的攝取一般都是已經死亡的動物。

而到了直立人和智人這兩個階段,人的食物的偏向性由只需要少量的肉類,變為了需要大量的肉類。

那麼,人為什麼要天天吃飯呢?

人類除了每天睡覺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飯了。粗略的算一下,除了睡覺外,人每隔5個小時就需要吃一飯,甚至有些小夥伴除了一日三餐,還要加上一頓夜宵和下午茶。那麼,人為什麼要天天吃飯呢?

這與人類的活動頻率和消化道有著直接的關係。從進化的角度看,早期的人甚至沒有一日三餐的保障,這個階段就需要他們一次吃進夠維持足夠時間的食物。隨著文明的進步,人類的活動程度越來越小,我們不再需要艱難的捕獵就能獲取食物。隨著獲取食物越來越簡單,人的能量輸出開始減少,相對的對食物的需求也開始變小,人的胃部也開始變小,最後在長期的適應中,我們已經適應每次吃進夠維持我們幾個小時的能量。


正所謂“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就是這個道理。

哪些動物幾天不需要進食?

說起可以幾天不吃飯的動物,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駱駝。駱駝可以在沙漠中行走超過一週不吃不喝。還有現在動物的“活化石”鱷魚,也可以長達數天不進食,還有蛇、烏龜、蜘蛛、大白鯊、企鵝等等,這些動物都可以短則數天,長達數月不進食。

尤其是一些可以冬眠的動物,它們大都可以長達數月不進食。

為什麼這些動物可以幾天乃至數月不進食呢?

原因有三。

01 進化使然

現存的所有生活在地球的生物都是經過數十萬年甚至更多年的進化而來的,因此,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它們在不斷的進化。而能保證它們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食物,如何在食物匱乏的季節或者時期生存下來成為了一項生存考驗。

比如鱷魚,鱷魚是與恐龍同時代的動物,如果不是慢慢的減少自己對食物的需求,那麼它早已經隨著恐龍一起滅絕了。

02 新陳代謝速度

能夠維持短則幾天長達數月不進食的動物大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體內的新陳代謝速度很慢。尤其是會冬眠的動物,在冬眠時為了減少能量的消耗,它的新陳代謝會將到最低點。相反的我們人類需要每天都進食,而且一頓不吃就會覺得餓就是因為新陳代謝速度太快了。

03 有儲備食物的方式

可以幾天不進食的動物除了新陳代謝速度慢這個原因外,還有一點就是它們大都有儲備食物的方式。比如駱駝會把水和食物變成脂肪堆積在自己的駝峰內,當遇到極端環境時,它會慢慢的消耗掉這些儲存的食物。再比如企鵝、熊類等等,這些動物也可以長達數週不進食,它們消耗的也是自己厚厚的皮下脂肪。

綜上,不同動物有不同的生存方式,它們的進食頻率與它們獲取食物的難易程度有關。這些能夠忍飢挨餓的動物,大都對食物的獲取不太固定,因此為了生存,它們或降低自己新陳代謝的速度,或提前儲備食物。

總之一句話,無論是每天都吃還是幾天吃一次,都是為了更好的在當下這個環境裡活下去。

(關注我,閱讀更多更精彩的動物問答原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