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半寶寶沒有自我意識,怎麼辦?

戀丄緦淰


“自我意識”是個大概念,總的來說,“自我意識”指的是個人的一系列特徵、能力、態度和價值觀,它使一個人可以確信他是誰。

按照心理學家勞拉·伯克的畢生發展觀,寶寶從出生開始就在努力做這事了,這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但並不等於每個寶寶都會嚴格按照此時間點有所表現,以下描述只是一個發展趨勢和平均水平的說明,寶寶因個體差異會存在發展提前或延後的現象。

0~2歲自我的發展

  • 1歲前,寶寶開始進行“自我覺知”發展,能把自己的身體和周圍的物體以及他人區分開來。
  • 1歲後,寶寶學會了“自我辨認”,比如,有這樣一個測試,媽媽給孩子的鼻子塗上一點紅色,讓他照鏡子,15個月的嬰兒會去擦自己的紅鼻子,這種反應表明,孩子知道自己原來是長什麼樣子的。
  • 2歲左右,寶寶的“自我辨認”能力更強了,他知道自己身體是什麼樣子的,能指著照片中的自己,用名字或第一人稱“我”來指代自己。“自我覺知”更進一步發展,“自我覺知”是“自我意識”中的情感依賴,“自我覺知”幫助孩子開始理解別人的觀點,發展“共情”能力,這是指能理解他人的情緒狀態,與他人一起感受或以相似方式作出情緒反應的能力。比如,我2歲的女兒,在我被撞到表示疼痛時,她會學著我平時照顧她的樣子,用手摸摸我被撞的地方,跟我說:“疼疼,摸摸,擦藥。”
  • 1~2歲時,寶寶還表現出了一定的“自我控制”,這是在“自我覺知”影響下的兒童抑制衝動、克服消極情緒的能力。你會發現,此時的孩子大多能順從成人的要求,能遵守簡單的規則。比如要出去玩之前,讓孩子等等,他們也能配合地等上一會。有些孩子會用自言自語、唱歌、看別處,來抑制自己的行為。那些經常得到父母疼愛和耐心鼓勵的孩子,自我控制發展得更好。

“自我意識”敏感期

2歲左右,寶寶們進入了“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什麼叫“敏感期”?發展心理學上的定義是:某一時期就生理上來說是最優發展期,因為生理上已經準備好,這個時候外界對個體的刺激最為敏感,如果這個時期環境給個體提供了恰當的影響,個體某些方面的發育和發展就能以最優方式發生。通俗一點說就是,孩子在發育生長過程中,在某一年齡段能就其發展某項能力給予刺激和幫助,效果事半功倍。

  • 關於敏感期有3點要注意的是:

1.錯過敏感期的後果沒那麼恐怖,並非說錯過無法彌補,如能抓住敏感期,肯定更好,反之,也不會造成什麼不良影響。

2.它在年齡上並沒有嚴格的邊界定義。

3.這個窗口期持續的時間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而非稍縱即逝。

2歲左右是孩子開始爭取自己獨立自主權,施展抱負的機會來了,Terrible two來了!

  • 種種“叛逆”表現

1.語言方面

“我的”(一切看到的東西,都是"我的",不管你承不承認)
“不要”(隨口就來,反正你問我就說“不”、“不要”)

2.行動方面

穿衣服、喝水、吃飯……一切感興趣的行為,都想自己來,不給他動手,他要發脾氣。

3.思想方面

一切都是我的,別想和我爭,也別要我分享。(其實是有了“物權主義”的萌芽)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發展自我

在萌發自我並構建自我的過程中,孩子常常會產生一些不符合成人邏輯的恐懼與焦慮,又無法用語言清晰地表達,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用心去發現線索,幫助孩子舒緩壓力。

  • 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儘量多給孩子自主的學習機會

這個年齡的孩子渴望“獨立自主”,吃飯往往是他們表現出自己獨立性的第一步。而如果家長因不想打掃衛生或限期孩子吃太慢,而採取強制餵食的方式,孩子很可能會表現出對吃飯的抗拒,並影響到以後的飲食習慣。

所以當孩子表現出希望自己吃飯的意願時(有些孩子可能1歲時已經有此醫院),父母需要給孩子學習的機會。哪怕因此要多花時間搞衛生洗衣服,這個代價也是很值得的。

孩子從懵懂無知到學會自理,需要多些這樣探索和學習的機會。

  • 給孩子積極的反饋

孩子的自我概念越強,他們對物體的佔有慾越強,宣稱某物品是“我的”。父母可以把孩子的佔有慾看作自信的標誌,這樣回覆他:“是的,那是你的玩具。”,可以鼓勵他做出妥協:“你是不是可以讓別人玩一會呢?”但不要強迫他分享。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自我價值和表現經常受到父母質疑的孩子,在面對挑戰時會很容易放棄,並且變現出失敗後的羞愧和洩氣。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要與其年齡相符,並給予鼓勵,指出其行為中的努力和進步,幫助孩子克服探索過程中產生的挫敗感。

總之,養育孩子,幫助孩子得以健康成長,需要父母有愛,還有耐心,靜待花開,未嘗不是一種境界。


小微變變變


兩歲到三歲的孩子是自我意識懵懂的時候,他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他自己的又好像不是,我家二寶現在就是這樣的,什麼都是“我的”呈現一種霸道的行為,但有時候又分不清你我。

對於兩歲半寶寶沒有自我意識,那我們就要幫助寶寶培養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就是讓寶寶能夠認識到自我,分清自我。怎樣讓寶寶認識自我呢?

我們要藉助一些事物,如給孩子一面鏡子,告訴孩子這是“我”反覆的讓孩子對著鏡子中的“他”叫我。也可以通過手機拍攝視頻或者照片讓孩子認知他自己找他自己,但是教孩子用第一人稱“我”表達出來而不是用別的。

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交流玩耍的時候,我們要做一些動作去引導孩子。如在玩玩具的時候,我們可以拿起一個玩具對他說,“這個玩具是我的”。這個方法還是挺有效的,我家二寶之前也是不懂得自我,包括現在有時候未必會懵圈。兩個孩子很容易爭搶,大寶每次都說“這是我的,你不能玩”,慢慢的二寶也有了這種意識,他也懂得那是他的東西,也會向別人宣告這是“我”的。



其實孩子兩歲半了是有自我意識的,只是自我意識比較薄弱,他不懂得怎麼去表達“自我”,作為家長我們多點耐心去慢慢引導孩子,讓孩子把自我意識表達出來就可以了。

我是全職寶媽小包,我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學習分享更多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