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條約》究竟送給沙俄多少土地?

素食翁


《尼布楚條約》有人認為喪權辱國,但也不乏反對的聲音,認為康熙這是顧全大局的緩兵之計,由於我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立場也不同,對於這個問題的態度,也存在極大的差異分化。

或許當時我們要是康熙,也會有很大的概率簽訂這樣的條約,在我們看來極不平等的背後,必定也有康熙深思熟慮的顧忌,歷史的真相或許更值得深思。當時清王朝送給沙皇俄國的地區,已經算是清朝的最北部邊境了,主要區域就是當時的嶺北行省所在管轄地。

關於嶺北行省的實際控制範圍,最遠也只不過是到達貝加爾湖,繼續往北上,由於氣候條件複雜惡劣,已經荒無人煙,常年地凍冰封。

1636年,沙俄帝國的軍隊,除了向東擴張,消滅了大大小小的蒙古部族,而且征服了西伯利亞,最終也到達我國現如今的黑龍江流域。

沙皇在瘋狂侵略擴張的同時,當時的大明王朝也已經被清政權取代,國內局勢還處於一片動盪,各地藩王割據,中央也正在集中兵力平定藩王,面對沙俄的侵略進攻,大清還是沒有一戰之力的。

與此同時,當時的準葛爾汗國也對清王朝虎視眈眈,面對雙路夾擊的局面,清朝康熙皇帝優先選擇其中兵力對付沙俄,儘管兩次雅克薩之戰,最終都讓沙俄順利退兵,但這並不是長久權宜之計。

康熙為了能夠讓沙俄徹底安心,必定要拿出足夠的好處來和他談判,不然這樣下去遲早被夾擊而死,別說是割地賠款,可能連大清王朝都岌岌可危。當時沙俄的實力也是有目共睹,康師為了能夠穩定東北邊境,選擇用利誘來迷惑沙皇。

相比準葛爾汗國的野心,明顯沙俄是最好對付也最為省心的,面對顧此失彼的局面,為了將來,康熙深知有舍才有得的道理,沙皇侵略擴張無非要的就是土地。

1689年,在清王朝索額圖的帶領下,清政府正式和沙俄交涉,除了做好談判的準備,各自也都帶領軍隊,想必談不攏最終將會用武力解決。

其實以當時雙方的態度,繼續開戰是最糟糕的結果,為了避免進一步擴大戰爭,清政府最終決定割讓貝加爾湖附近直至尼布楚的9萬多平方公里割讓給沙俄。

最終雙方也把外興安嶺以及額爾古納河作為共同承認的邊界,同時對於烏第河周邊地區劃為待定區域,並沒有明確的歸屬,自此雙方也達成戰略共識,保持中立,沙俄並不參與準葛爾與清王朝的戰爭。

看似是割讓土地的屈辱條約,其實後來我們就足以看到康熙的良苦用心,他這樣的緩兵之計,也讓沙俄最終失去了與準葛爾汗國領土的爭奪權。

清政府集中兵力對付準葛爾汗國,最終也得以將其消滅,進一步擴大了清王朝的版圖,作為曾經的古西域和西藏地區,也順利被清王朝納入管轄範圍。

關於當時清王朝割讓的土地,有人說有數百萬平方公里,但其實真正的面積也僅僅只有9萬平方公里。

這樣的犧牲,不僅換來大明王朝東北邊界的穩定,也最終得以擴大自身版圖,消滅了另一個敵人,準葛爾汗國。

我們不得不佩服康熙的遠見卓識,歷史上能夠當皇帝的都不傻,許多時候我們僅僅憑藉主觀意願,認為割地就是不對,這是猶有辱帝國尊嚴,但果真如此嗎?

希望我們更應該尊重歷史事實,不要惡意對歷史事實進行詆譭,扭曲,做出自己合理理性的判斷,切勿以偏概全。


大國布衣


在《尼布楚條約》,清朝沒有割讓一寸土地。如果說清朝在《尼布楚條約》中割讓了貝加爾湖東岸還是情有可原的誤解,那說清朝在《尼布楚條約》割讓了遠東或西伯利亞,那簡直就是為黑而黑了。

(很多人認為紅圈中的土地在《尼布楚條約》之後被放棄了)

國界這個概念,是近代條約體系發展之後才清晰的概念,而對於中國來說,尤其是明清兩朝來說,國際關係用的是宗藩體系,這個體系下天子-內臣-外藩之間是“有國無界”的。所以當沙皇俄國與清朝簽訂條約時,對於清朝來說沒有修改國界這一說,而是如何在沒有國界的歷史中,劃出一條國界。在此之前,清朝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裡,因為在宗藩體系之下根本就不需要邊界。既然是新設國界,又何來割讓之說?

(所以《尼布楚條約》是一個創舉,意義重大)

在明朝時期,西伯利亞上有個西伯利亞汗國,這個國家早在16世紀末就被沙皇俄國征服了。在清朝入關之後,其實沙俄已經佔領了大部分遠東地區,甚至還包括清朝的外東北。也就是說,在《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前,外東北成了沙俄與清朝相互爭奪的地區,這裡雙方的勢力範圍邊界時常因為兩國的戰事變化而變化。後來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清朝終於發兵北上打了雅克薩之戰,沙俄在其向遠東的擴張中戰敗,雙方以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界劃分兩國邊界。

(沙俄很早就吞併了西伯利亞)

對於“有國無界”的清朝來說,這是有些讓步的,因為傳統視界下天朝的領土是無邊界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前佔領的或是曾經佔領過的都是王土,所以在後人眼中,清朝是“放棄”了貝加爾湖。而對於殖民擴張已久的沙俄來說,遠東一直是先佔先得的無主地,外東北都已經被沙俄佔領了,就應該是沙俄的土地,之後只是被清朝強佔走了。

(這張圖只是雙方勢力範圍的大致模擬圖而非國界,不能作為清朝割地的參照)

兩國對《尼布楚條約》的認識不同,根源在於雙方的國際關係體系不同,這也是條約體系與宗藩體系的碰撞。在西方不少國家的教科書中,朝鮮屬於清朝,反而清朝自己不這樣認為,為什麼呢?因為西方人是在用條約體系來解讀宗藩體系,肯定是有誤解的。

(比如這一幅地圖,朝鮮屬於清朝)

可惜,在之後清朝日益衰敗,到了清末只有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份了,不然我們真的可以見證條約體系與宗藩體系的融合。網上有些人說清朝因《尼布楚條約》放棄了整個北亞,請問這些地方中國什麼時候真正佔領、控制過?

(這張圖簡直不知所云)

或許就是因為那張沒有畫完的元朝、明朝地圖吧?

(未完畫的元朝地圖)

(未畫完的明朝地圖)

現在網上有朋友畫出了明朝的“完整版”,也只能呵呵了。


切割地球


雅克薩之戰勝利之後,康熙藉機“安撫”沙俄,就如同安撫所謂的蠻夷附庸一樣。所以《尼布楚條約》本質上就同清政府簽訂的割地條約有極大的區別,沙俄利用了語言翻譯上的漏洞,以及清政府落後的領土意識,大肆掠奪且為日後侵略埋下了伏筆。

而談論到尼布楚條約時,我們不自覺的就會想到貝加爾湖,當年貝加爾湖就是被康熙大手一揮送出去的。對於清政府來說,那些地方都不是自己的核心區域,都是所謂的苦寒之地,所以用來打發沙俄一點也心疼。



並且最致命的是留下了大量的待議地區,這就是變相的宣告這些地方存在爭議,其實當時大可不必如此,然而康熙急著征討準噶爾,待議就待議,反正龍興之地不受影響就行了。這一決定導致如今我們還缺少一個出日本海的出海口。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沙俄就是利用當年尼布楚條約中的待議條款,逼迫清政府將大量領土割讓與沙俄,最後更是趕盡殺絕,連一里海岸都沒給清政府留下,此危害如今依舊還在。康熙若是泉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為當年的決定而痛心疾首。


小司馬遷論史


一個條約,兩種表述,兩邊都哭窮,認為對方佔了便宜,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塊土地,本來就不是這兩家的核心資產。

《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的實質就是給大清和沙俄這兩大帝國劃了一條線,雅克薩之戰給當時都呈上升狀態的兩大帝國一次正面掰手腕的機會,掰完之後,大家試了彼此深淺,達成了一致意見。

十七世紀是沙俄帝國和清帝國開足馬力飆車的時代,沙俄越過烏拉爾山,到達遠東地區,建州女真瘋狂併購,統一女真各部,征服蒙古、朝鮮,揮師入關坐上龍庭。在這個時代中,位於沙俄的東南部和大清的西北部的各處汗國、部落,卻只能落個被兼併的結果。

被兼併一次也就罷了,但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和來自東南方的暖溼氣流交鋒之處,往往被來回拉鋸,生存空間氣候惡劣。

外興安嶺到貝加爾湖就是在這界面上,這裡從東到西分佈著苦夷人、東海女真人、達斡爾人、蒙古車臣汗部、茂明安部、布里亞特人等部落,沙俄進犯的雅克薩到尼布楚這一線恰好既屬於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交界處,又是遊牧民族與漁獵民族的交界處,後金與林丹汗對這裡的爭搶使得形勢更加混亂。一句話,當沙俄探險隊來到這裡時,從貝加爾湖到外興安嶺、一直到黑龍江流域,沙俄所需要面臨和征服的都是零散部落,易於各個擊破,所以沙俄才慢慢站住了陣腳。不管是對東海女真人,還是對招安後的各蒙古部落,清朝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南遷,進入氣候條件更溫潤的南部,隨著清朝一步步進據漢家江山,龍興之地也變得寡淡無味,不如把窮親戚招過來經營填補真空。問題就出現在這裡,之前這些部族南遷後,留下的真空區域越來越多,給了沙俄人足夠的空間。而此時的黑龍江流域,清政府還沒有駐紮軍隊,南明剛滅又有三藩之亂,察哈爾部又高舉反清大旗,西北方的噶爾丹從大老遠又來添亂,縱然有被沙俄人沒趕盡殺絕的“邊民”前來投訴,清朝政府也沒有太當回事。有了更加富饒的南方漢家江山,誰也沒有真正在乎過北方非核心的那片苦寒之地,把沙俄的小規模犯境等同於遠方的部落鬥毆處理。

待到三藩之亂平定,康熙皇帝終於騰出手來,要來過問一下這宗有失大國尊嚴的邊境案,面子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問題。問題來了,邊境到底在哪兒?

放一張圖,看看網上流傳的元代邊境:

毫無疑問,這一張是聯想版的,北邊的疆域實在不可描述,乾脆就不給你描述好了。不描述的好處是,給你留下很多想象空間,心有多大,北方就有多大。

也有放縱版的,比如下面這一張,妥妥的直達北冰洋,就問你,去北極考察的時候帶足乾糧沒有?

下面這一張瞅著意思已經與解放美洲一步之遙了。

幸虧還有低調版本的,下圖至少沒有把無人區劃進來。

那麼誰要告訴我,元代的北方邊界到底在哪裡?

如果沒有人說,我可就說了,答案就是根本沒有邊界。

遊牧民族本來就不愛玩邊界概念,再加上北方的無人區,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邊界是不存在的。

到了明代,還在玩這種地圖遊戲。

要是沒有俄羅斯人,這種遊戲我們大概可以玩到天長地久無時盡。很遺憾,俄羅斯人還是不期而至了,在擴張的過程中,他們提前掌握了國際法中的一些基本原則,剩下的就是實力的角逐了。

雅克薩的戰爭過程不做贅述,畢竟沙俄的核心地帶遠隔萬里之遙,雖然那800多人坐擁主場之利,但還是被2000多名清軍圍困,俄軍服輸後才把幾十名殘部撤往尼布楚。

戰後在尼布楚的和議過程中,大清代表索額圖義正言辭的指出這尼布楚也自古以來是“我茂明安部遊牧之所”,他大概也忘記了茂明安部已經奉旨南遷的事實,也忘記了遊牧民族沒有邊界的慣例。而俄方代表戈洛文也一樣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胡扯:“這裡是我們俄國人自古以來生活的地方”。這樣的互懟說辭,簡直形同兒戲。就相當於兩人看中了一位姑娘,大清痛斥:她是我表弟前女友!沙俄回擊:可是我剛脫掉她的衣服!

我們現在當然可以說《尼布楚條約》使得我們損失了貝加爾湖以東到尼布楚之間的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失去了條約中規定的數百萬西伯利亞“待議”土地,但同時期的俄羅斯人也發出了哀嚎。

《彼得大帝》一書中寫到:“......外交領域遭到失敗,他與中國簽訂的涅爾琴斯克條約(尼布楚條約)規定,把黑龍江兩岸割讓給這個大國。這樣,俄國三十多年來擁有的這條完全可以航行的西伯利亞河流便歸了中國人......在克里姆林宮很少有人瞭解這種割讓在戰略上具有的危險性。”

是的,後世的俄羅斯人一直把我們後來認為喪權辱國的《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是平等條約,卻死活認定《尼布楚條約》是一份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就最後一個觀點來說,跟我們一樣,都是受害者。

有一點可以肯定,《尼布楚條約》為兩國東北方的邊境帶來了一百七十年的和平局面。還有一點可以肯定,每逢大清(民國)國內重大變局,沙俄乃至後世的蘇俄都撈足了好處;反過來,當俄羅斯國內革命、分裂時,咱們卻沒有颳走一寸地皮。


歷來現實


中國過去與沙俄是不接壤的,但現在兩國卻有著數千公里的邊境線,這都是緣於沙俄對我國領土的侵佔。
中國領土被沙俄侵佔當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算起。當年中俄在雅克薩地區作戰,以中國勝利而告終.按理說,戰勝國應占有土地,但大清沒有給沙俄足夠的壓力,只是要求其退回戰前分界線,但沙俄卻蠻橫地拒絕了。可能是大清對北方這荒涼的不毛之地不太在意,也許是因同準葛爾的戰爭如火如荼,自顧不暇,便於1689年與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喪失了興安嶺及額爾古那河以西的2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從此以後,大清歷個王朝不斷地與沙俄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國土一點點被蠶食。如雍正年間的《恰克圖條約》,使貝加爾湖以南近1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喪失;乾隆年間10萬平方公里的庫頁島被沙俄暗中吞併;道光年間,近1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並侵佔;咸豐八年,根據《瑗琿條約》,黑龍江以北、興安嶺以南約46萬平方公里土地被佔;咸豐十年,根據《北京條約》,混同江及烏蘇里江以東約43萬平方公里領土被佔;光緒年間有近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被佔…… 林林總總,滿清政府期間被沙俄侵佔的中國領土約430萬平方公里。
1945年,前蘇聯政府迫使民國政府同意外蒙“獨立”,這樣,又有近157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遊離出去。
從1689年以來,中國被沙俄侵佔或被前蘇聯支解出去的國土有約58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疆域的三分之一。
蘇聯建立政權初期,列寧曾提出廢除當年沙俄與中國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歸還所佔領土。但列寧去世後,繼任者們沒有執行列寧的指示。
2004年,中俄雙方根據兩國元首的指示,對雙方邊界進行談判,最終確定了約4300公里的邊境線,並得到了雙方政府的確認,至此,中俄兩國關於領土的糾紛宣告結束。
由於邊界劃歸已得到中俄兩國政府的認可,過去被侵佔、被分裂出去的領土將永遠不能迴歸。
我們真切地期盼著那些失去的國土有迴歸的那一天。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400萬平方公里!600萬平方公里!或者1000萬平方公里!反正不是自己的,不用擔這個責任!

今天的網絡上,仍然充斥著很多諸如康熙皇帝割讓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俄國這樣的腦殘言論。正常的學術辯論無可厚非,但是這種罔顧事實,顛倒黑白的論調早已經超出了正常的認知。就好像問秦始皇為什麼沒有徵服全世界一樣可笑!

關於《尼布楚條約》的內容,地球人都知道,教科書上也寫得明明白白,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具有國際效力的領土劃分條約,奠定了我國對外興安嶺以南、包括庫頁島在內的整個東北的主權。

我們需要看一下,清朝和沙俄是如何走上談判桌的?這涉及到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那就是:西伯利亞自古以來是不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如果不是,那沙俄佔據西伯利亞就不需要某粉在此指手畫腳;如果是,那屬於中原王朝的依據又在哪裡?

我們分開來看:<strong>

第一部分:中原王朝北界問題

靜夜史的觀點是,這些地區從未屬於中原王朝,中原王朝最北界在北緯58度附近!

為什麼這麼說?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就是一個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帝國,在這個帝國中,對領土的要求也相對苛刻,那就是必須適合發展農業。而緯度越高,氣溫越低,農作物無法生長,在那個以農業養活人口的帝國,沒有糧食怎麼生存?

再者,北緯58度線以北,是廣袤的凍土區,這意味著這裡不僅氣溫低得不長草,而且土地凍得長不出苗。這樣的土地,就好像端著一捆草放在霸王龍面前,它要是大快朵頤那才是見了鬼了!

很多人不死心,比如說元朝的領土就到了北冰洋了不是嗎?是啊,不能種地,就一定能放羊?不能長農作物,就一定能長牧草?

關於元朝疆域的北界問題,靜夜史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詳細的分析,結論是:元朝的土地北界,最遠到達北緯58度線附近,也就是貝加爾湖向東西延伸。在北,就是真正的無主之地!

很多人喜歡拿著今天的眼光來看古代,今天的西伯利亞有著豐富的油氣森林資源,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但是在古代,這些地區的價值等於零!你讓古代人去冒著天寒地凍以及生命危險去開拓,你怎麼不去?

第二部分:沙俄西伯利亞擴張問題

既是無主之地,又何來“送地”一說?

就好像今天,安倍要把整個南極送給川普,這不是貽笑大方是什麼?

西伯利亞的無主狀態從16世紀被打破,因為沙俄來了。

1582年,哥薩克葉爾馬克越過烏拉爾山,開始了對西伯利亞的征服。由於該地的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等裝備落後,難以與沙俄抗衡,因此紛紛被沙俄勢力消滅;

1639年,俄軍抵達鄂霍次克海岸;

1649年,沙俄建立鄂霍次克要塞,標誌著沙俄勢力推進到太平洋沿岸。

每佔領一處地方,哥薩克就修建要塞,作為前進的據點,這種步步為營的做法讓沙俄在西伯利亞的擴張大獲成功。

擴張的過程中,沙俄一直在尋求溫暖的出海口,因此在向東擴張的過程中,沙俄也在不斷尋求向南的通道。

1643年,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對當地達斡爾人等進行野蠻的屠殺和驅逐。

1657年,沙俄正規軍在尼布楚河與石勒喀河合流處建立雅克薩城與尼布楚城,形成對黑龍江流域的實際佔領。

此時正是明清交替之際,清軍大量入關爭奪中原,東北地區人員稀少,形同白地,清朝對沙俄的侵略鞭長莫及。

第三部分:兩次雅克薩之戰的問題

很多人說康熙取勝還割地,足以說明這個勝利是清朝自我吹捧的勝利。那麼,雅克薩之戰的過程到底如何?清朝到底是勝了還是敗了?

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亂”;1683年,平定寶島,解決了南部問題。康熙得以抽出精力解決沙俄問題。

此時的東北,已經有3000名沙俄哥薩克,他們是沙俄的軍隊,效忠沙皇,為沙皇而戰。

康熙做了很多準備,包括加強偵察和封鎖、在璦琿築城屯墾、從吉林到雅克薩沿途設置大量驛站、加緊造船,保證軍糧供應等等。

1685年4月,彭春率清軍3000人兵臨雅克薩,雅克薩城內有哥薩克450多人,頭目托爾布津,在警告無效後,清軍炮轟雅克薩,擊斃100多人,托爾布津投降,清軍允許其帶武器離開。

隨即清軍平毀雅克薩城,班師南下。但沙俄賊心不死,隨即派600多哥薩克增援黑龍江流域。1685年8月,托爾布津再次率領826名哥薩克佔領雅克薩,修建了更為堅固的城堡。

1686年2月,得知沙俄捲土重來,康熙著手再次反擊。1686年5月,薩布素帶3000清軍再次包圍雅克薩。6月開始攻城,擊斃頭目托爾布津。

因第一次雅克薩之戰太過順利,康熙認為沙俄不堪一擊,所以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中,康熙只讓清軍攜帶了50支火槍。而此時沙俄軍隊有826人,火炮12門,最要命的是康熙這次居然沒有讓部隊攜帶紅衣大炮!

知道失策,清軍馬上將策略改為長期圍困。此時的清軍作戰兵力為2300多人,另有1600當地駐軍,在人數上佔有優勢。清軍圍困長達10個月,一直持續到1687年5月16日。

長期圍困導致沙俄漸漸吃不消,雖然沙俄不斷派援軍支援雅克薩,但都被清軍擊敗,其中一次斃傷俄軍800多人,另一次200人的俄軍援軍全部被殲。

到1687年清軍總攻前夕,雅克薩城內只剩66個哥薩克,且缺醫少藥,形勢不斷惡化,雖然此時清軍形勢也不樂觀,但總體比沙俄要好!

眼看沙俄守軍即將傷亡殆盡,沙皇終於派出使者到北京,開始了兩國邊境談判。

第四部分:關於清朝割地的問題

你會在取勝之後主動割地給戰敗者?

沙俄在1643年侵入黑龍江,《尼布楚條約》規定外興安嶺以南全都是清朝領土,將沙俄勢力徹底逐出黑龍江流域,這算哪門子割地呢?

和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不同,遊牧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除了經營漢人所在的漢地十八省之外,還對北方的牧場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遊牧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對擴張有著極其強烈的慾望。

康熙也不例外。

但是我們前面說過,外興安嶺以北的西伯利亞地區,早已經不適合種地了,放羊也不行,而擺在康熙面前的,還有蒙古高原的漠北蒙古和西域的漠西蒙古問題。相比之下,蒙古地區緯度低,距離中原地區近,氣候條件更為適宜,康熙沒有理由不考慮這裡。

而最關鍵的是,漠西蒙古的準噶爾汗國不斷向東侵略,想要統一蒙古稱霸草原,甚至消滅清朝恢復大元榮光,這不能不讓康熙警惕。

所以,康熙的精力沒有放在西伯利亞,而是蒙古地區。

康熙的目標,是將沙俄的勢力逐出黑龍江流域,將清朝的邊境推進到北緯58度線附近。因為再往北的土地,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就已經沒有了意義。而且越往北氣候越冷,開拓的難度越大!

沙俄的土地不是康熙送的,是他們自己佔領的!康熙不僅沒有送沙俄土地,還他們手中奪回了大片領土。

真相就是這樣!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strong>


靜夜史


我們先說說尼布楚條約簽訂背景。

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與準格爾的矛盾激化,戰爭一觸即發,這個時候俄國在東北邊境也虎視眈眈,康熙二十五年準格爾與俄國簽到了軍事同盟,這對當時的中國是極為不利的,如果兩遍都開戰就會面臨兩邊作戰的困境,這是康熙不願看到的,所以康熙只能先選擇軍事實力比較弱的打。

公元1685年俄國不斷的騷擾我們國東北地區,對東北邊境地區的居民燒殺搶掠,惡化了清政府與俄國的矛盾,公元1686年清政府終於忍不住,派軍機大臣率3000千精兵北上攻打俄國,兩次戰役都取得的勝利並且收復了失地。

我們再說說簽訂尼布楚條約的原因。

由於準格爾在西北吞併了西蒙古,軍事實力得到大大的增強,直接威脅到了清政府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公元1686年清政府為了解決兩面夾擊的軍事壓力決定先絕交俄國在遠東地區的問題。俄國在16世紀中期的時候大規模的向西伯利亞地區擴張,在西伯利亞地區大量的屠殺一些蒙古族人和一些匈奴人的後裔,到了17世紀俄國人終於擴張到了東北地區。

俄國人在遠東地區的目的性很強,就是為了土地,康熙為了先穩定東北地區的和平穩定,與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劃清俄國與中國在東北的邊境線,就這樣康熙就把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和尼布楚周邊的九萬多平方公里土地讓給了沙俄,這也只能算是康熙的權宜之計吧。

康熙當時很清楚如果跟俄國人死磕到底的話對自己在西北的利益會極大的受到威脅,所以他只能棄車保帥,滅掉準格爾後清政府收復了新疆和蒙古地區領土擴大了將近一倍,這也為我國最終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康熙我國領土未必會很完整,所以康熙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正確,只是有些不懂歷史的人只看到了清政府割讓了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卻沒有看到清政府打下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是很不公平的。

尼布楚條約簽訂後對中國的影響。

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中國東北地區得到了兩百多年的平靜,中國也有時間收回了新疆和蒙古等地,這是一個非常值的一個戰略佈局,10萬平方公里換幾百萬,這也足以證明康熙在戰略眼光上是非常厲害的,當時國內才平定三番之亂不久,以當時清政府的軍事實力不足以兩線同時作戰,所以康熙也是下了很大的決心。

如果滅不了準格爾清政府就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康熙這一次算是一個豪賭,當然當時的準格爾也沒有滅掉清政府的能力。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第一次與西方國家簽訂的國界線性質的條約,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尼布楚條約才會不斷的被人們拿來討論,其實尼布楚條約割了多少土地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背後的利益和影響。


無筆史官


《尼布楚條約》雖然近代外交體系下的現代條約,但並不是平等條約

先說結論,《尼布楚條約》首先它不是一個平等條約。其次,這款條約讓中國喪失了大概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關於《尼布楚條約》,我們的歷史教科書會說它是一款平等條約,有力抵抗了沙俄的侵略,維護了清朝一百多年的北方領土和平。

之所以會有這個結論,主要是因為清政府在與沙俄的軍事作戰中,確實獲得了勝利,第二,它也是中國與其它在國際法框架之內,簽訂的第一個條約(比如使用了拉丁文、滿文、蒙文、俄文等多個條約文本)。第三,也是與沙俄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但是,由於當時清朝的康熙皇帝和談判大臣沒有現代“民族-國家”的邊界概念,對自己國家的領土概念不明,導致清政府在與沙俄談判的過程中,完全被牽著鼻子走,再加上康熙當時正忙於剿滅噶爾丹,害怕其與沙俄的聯合,最終放棄了尼布楚與黑龍江流域之間大部分的領土。

可以說,《尼布楚條約》標誌著沙俄對華入侵的第一步。至於維護了清王朝北方一百多年的和平,更是有待商榷。起碼,最後在雍正時期,清政府又與沙俄簽訂了《恰克圖條約》等,再次放棄了貝加爾湖等地區。

沙俄對東北覬覦已久,早在明朝末年就犯下累累罪行

那麼,《尼布楚條約》清政府是如何喪失土地的呢?我們就來著重說一說。

話說沙俄政府對中國東北的土地,覬覦已久。

早在明朝末年,就曾闖入黑龍江。1643年(明崇禎16年),沙俄的哥薩克騎兵一百三十多人闖入達斡爾族、女真人的聚居地,進行燒殺搶掠,搶劫皮毛、糧食,甚至殺人而食。

1649年(順治二年),哥薩克騎兵再次入侵,但是這次遭到了達斡爾人的抵抗。沙俄意識到,黑龍江地區並不是那麼輕而易舉可以取得的。當時的統帥哈巴羅夫曾奏請沙皇,希望以6000人征服黑龍江。

第二年,哈巴羅夫攻取了貝加爾湖和雅庫茨克匯入黑龍江的水路咽喉——雅克薩,在那裡修築工事,以此為據點,四處進行襲擾,對達斡爾人制造血案。曾經一次就殺死居民661人,搶走婦女243人和兒童180人,僅有15個人倖免於難。

順治曾派兵與沙俄作戰,但是由於戰略失誤,導致清軍以失敗而告終。由此,沙俄認為清政府非常軟弱,於是行為更加放肆。沙俄甚至煽動達斡爾人進行反叛,希望他們脫離清朝,歸屬沙俄。

康熙初年,由於國內動盪,多次希望沙俄能夠進行和平談判

等到了康熙初年,由於當時國內鰲拜沒有翦除,再加上三藩之亂的威脅,康熙沒有辦法全力對付沙俄。於是,康熙還是希望與沙俄談判,解決領土紛爭。

康熙多次要求沙俄派大臣前來北京談判,並說“倘貴國有言詞通知我國,可派使臣前來與朕面談”。

沙俄以為,清朝皇帝主動示好是軟弱好欺的表現。於是,沙皇甚至要求前往北京談判的使團告訴博格德汗(對清朝皇帝的蔑稱),你們清朝要歸屬我沙俄,做我們的臣子,向我們納貢。

可惜的是,由於當時清政府內部沒有人懂俄文,清政府還是友好的接待了這群傲慢的沙俄使臣。

於是,在康熙九年、十四年、十五年,沙俄都派使臣前往中國,清朝官員進行熱情友好的接待,甚至康熙親自召見他們,賜茶賜酒。沙俄使團與清政府進行了多次談判,不過每次都沒有實質性進展。我猜,當時康熙有可能是在拖延,因為那個時候的康熙,還在平定“三藩之亂”。

沙俄於是繼續有所動作,再次派兵進入東北境內,一路向東進入精奇里江上游,一路向南,進入額爾古納河流域。他們分別在兩地建立了要塞,準備以此繼續深入。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沙俄軍隊將索倫、打虎兒、鄂倫春族等百姓二十餘人,騙入一間房屋,將其活活燒死,他們的馬匹、糧食等也被搶走。

康熙被激怒,開始佈置軍事行動,準備與沙俄開戰!

康熙皇帝被徹底激怒了,他說:“若輩非創以兵危,則罔知懲畏,將至蔓延,遂決意征剿”。康熙還對大臣說,羅剎佔領我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餘年,距離我朝發祥地那麼近,如果不消滅,可能永無寧息。

當時,“三藩之亂”已經平定,國內局勢已經穩定。康熙決定與沙俄開戰。

康熙首先派人前往雅克薩等地偵察敵情,隨後,康熙又巡視盛京、吉林、烏喇等地,與寧古塔將軍等人詢問軍隊情況,開始排兵佈陣。

康熙意識到,沙俄之所以能在雅克薩等地盤踞,主要是他們在那裡開墾土地,自給自足,甚至還與當地老百姓做貿易。

因此,康熙要求部隊,多儲藏糧食,在黑龍江屯駐官兵,防止清軍奔襲太遠,無法進行後勤部補給。此外,清軍還在黑龍江進行造船,通過水師直抵雅克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命人在黑龍江東岸古城廢墟上建立了璦琿城,與沙俄軍隊對峙,隨後,又從山東、山西、河南和福建等地調遣軍隊和紅衣大炮,就這樣,清政府在前線聚集了3000多人。

康熙宅心仁厚,開戰之後,仍舊要求善待俘虜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從陸路、水路正式進兵。康熙果然是仁厚君主,他還是希望通過軍事武力可以促使沙俄重回談判桌,因此,他反覆申明,要善待投降和被俘的俄軍,不準殺戮俘虜,給予優待。康熙還發詔書勸沙皇,不要妄起兵戈,導致生靈塗炭。

沙俄仍舊不為所動。到了這一年六月,清軍抵達雅克薩。康熙先命軍隊清掃援軍,沙俄援軍從水上趕來,福建的藤甲兵立即跳入水中,沙俄軍隊大驚,這群人頭頂著盾牌竟然刀槍不入,於是紛紛逃亡,死傷大半。

隨後,開始用火炮攻城。最終,沙俄軍隊向清軍投降,清軍佔領並焚燬了雅克薩。焚燬之後,清軍就撤走了,既沒有毀壞沙俄開墾的土地,也沒有設立斥候監視。不久,沙俄又在原地建立了要塞。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冬天,清軍再次包圍雅克薩,大敗俄軍。沙俄終於知道,清軍是鐵打的了。但是,此時蒙古的準噶爾部噶爾丹有了反叛的野心,康熙害怕噶爾丹與沙俄勾結。

於是希望儘快結束戰爭,重新談判。就這樣,沙俄再次派使團進行談判。康熙也真是仁至義盡,他不但優待俘虜,甚至還派醫生為沙俄受傷的士兵治病。

康熙派索額圖等人前往談判,防止噶爾丹勾結沙俄,主動做出讓步

康熙二十七年(1687年)三月,康熙派出了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都統、舅舅佟國綱、左都御史馬齊等前往色楞格進行談判。

康熙對索額圖說,你要據理力爭,收回雅克薩、尼布楚等地,同時要求沙俄歸還叛逃的人。

但是,就在談判的過程中,噶爾丹佔領克喀爾喀全境,康熙意識到蒙古地區的危險,害怕他們與沙俄聯盟。於是,康熙開始作出讓步,同意以尼布楚為界。如果沙俄仍舊不同意,要求佔領尼布楚,那就以額爾古納河為界。

沙俄自然希望奪佔土地。沙俄的底牌是以黑龍江為界,如果清政府不同意,就以牛滿河和精奇里江為界,即使還不行,可以以雅克薩為界,但要包括牛滿河和精奇里江。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雙方在尼不楚進行談判。談判過程中,清朝政府要求彼此在“每一件事上平等”,“任何一方不凌駕於對付之上”。索額圖可以說是據理力爭,但他主要談的是道義,也就是說是你們沙俄主動入侵,我們是奮起自衛。

但是,至於土地,索額圖則沒有地理概念。俄方要求將黑龍江以北的土地,包括尼布楚據為己有,對此索額圖沒有同意。

第二次談判的時候,沙俄提出第二個方案,要求以牛滿河和精奇里江為界,要清軍退出被收復的精奇里江以西的雅克薩等地,索額圖認為俄方已經作出讓步,再加上急於簽訂條約。於是,索額圖同意了。

於是,索額圖就將貝加爾湖以東到尼布楚一帶原屬於中國的領土讓給了俄國(也就是康熙的底線)。沙俄一看白撿了個大便宜,仍舊想再試清政府的底線,再次要求多佔領土地。

這遭到索額圖的斷然拒絕,“除尼布楚意外,再無邊界可以接受”。於是,談判又陷入僵局。

最後,索額圖再次作出讓步,決定將黑龍江上游北岸的分界線劃定在了尼布楚以東五六百里的石勒格河的格兒必齊河,黑龍江上游南岸的分界線劃定在額爾古納河。

最終,俄國同意了這一要求,退出了雅克薩。當年九月七日,雙方正式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肯定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是中國的領土,沙俄從黑龍江撤軍,貝加爾湖以東尼布楚一帶讓給沙俄,烏第河流域為待定地區,並給予了俄國重大通商利益。

由此,中國損失了三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但是,這個條約的簽訂,讓噶爾丹無法再與沙俄結盟,為後來平定噶爾丹創造了條件。

應該說,《尼布楚條約》並不是平等條約,這既有當時的軍事考慮,也有康熙等人認為,尼布楚等地是不毛之地,要與不要均可的落後觀念。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


兮兮說事兒


歷史書上說康熙皇帝打敗了沙皇俄國,我這便笑了。因為人類歷史之上,不論是世界史還是中國史,從來就沒有一個國家戰勝了另一個國家,不但不要對方賠款,也不要對方割地,反而主動地把本方的土地讓給對方的。

如果是,那麼這種所謂的“勝利”,就是一種虛擬的勝利。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戰前的東北地圖,是這樣的:

很清楚,我們看到,不但雅克薩是中國的,尼布楚也是中國的,俄國的遠東重鎮伊爾庫茨克,當時還叫做厄爾口城,距離中俄邊界並不遙遠。

然而我們看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後的中俄邊界。

諸位,你們看到的是尼布楚歸了俄國,整個寫著“蒙古茂明安等部”的大清國土全都塗成白色,送給了大俄羅斯帝國。

難道,是韋小寶簽了中俄密約,將大清國的國土慷慨相贈?

又或是大清康熙皇帝是個慷慨大方的皇帝,他覺得大清國人多地多,實在不稀罕那玩意,既然你們老俄要,就隨便劃拉送給你們一些好了。

呵呵,如果你們相信大清國天下無敵又講仁義無雙,那麼你們適合去看還珠格格,就不用在此浪費時間看問答了。

實際上,教科書沒有告訴你們的事實是:早在大明崇禎年間,俄國人便已經從雅庫茨克沿勒拿河南侵越過了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領土,殺食達斡爾族人,被黑龍江地區人民稱為“吃人惡魔——請注意,這個時候黑龍江是誰的?是八旗子弟的後金國!

按理而言,俄國人入侵後金國,努爾哈赤皇太極這些人應該予以痛擊,將入侵的敵寇全部殲滅——但事實上,俄國人連一個八旗騎兵都沒有看到,當然我們知道八旗人在幹什麼?他們在侵擾大明江山!然而,俄國人也只有區區132人,難道八旗兵從遼瀋一帶抽調幾百個兵北上都不行嗎?

接下來,從大清國的順治一直到康熙初年,俄國人就侵吞了從尼布楚到雅克薩的土地,他們其實很納悶,為什麼這裡號稱是戰無不勝的大清國土,可是過了這麼些年,就沒一個大清軍人來要回土地呢?

俄國人的結論,就是大清要麼是個虛有其名的腩貨,要麼就是放棄這塊土地了。(某書說康熙帝遣使進行交涉、警告云云,那簡直就是個笑話,是不是你的土地,武力是唯一的標準,要不然北京城分明是大明的,咋就歸你八旗子弟了)。

好!1685年,戰無不勝的大清國終於出兵了,寧古塔派來1500人,盛京派來500人,又調來據說能擋洋槍的藤牌兵500人,共計2500人左右。而俄國人在雅克薩有多少?500人不到,大清國的史書說大清軍奮勇前進,俄國佬傷亡慘重——可攏總500人不到,打到最後依舊還是幾百人,你說怎麼個傷亡慘重?

接著俄國人又打莫斯科派來援軍,多少?600!加上俄國之前的軍隊,攏總有826人。於是大清國又發兩千人來打,從七月打到八月,攻了那麼久不攻了,改圍困?為啥不攻,是仁慈嗎?不!是傷亡太大。最終,大清其實是靠飢餓戰術,將城裡的俄國佬餓得只剩下66個,俄國佬這才答應退出雅克薩。然而,之前俄國佬侵佔的尼布楚呢?那不也曾經是大清國領土嗎?

哎喲!好不容易拿回一個雅克薩,你還提尼布楚幹嘛?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我在問答裡看到了很多憤憤不平、大聲疾呼康熙割地的人,還看到了一些睜眼說瞎話,篡改歷史毫不臉紅的人。我就想問問你們,康熙割了誰的地?割了明朝的地嗎?還是割了清朝的地?可是明朝並沒有統治遼寧以北的地區,清朝在康熙以前還沒有統治過黑龍江以北的地區。中原王朝中除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沒有哪個朝代實際統治過那片所謂割出去的地。可是元朝之後,自明朝起就已經不統治那片土地了,談何割地啊?要是按照這個思路鑽牛角尖,當時以元朝為首的蒙古帝國可是橫跨歐亞,結果蒙古帝國的大部分領土早就被沙俄侵佔了,這又是誰割的地?難道還要把這筆賬算到朱元璋的頭上嗎?在明朝中後期時沙俄就已經侵佔西伯利亞了,難道這筆割地的帳還要算在明朝頭上?蒙古帝國崩潰留下了大片無主之地,誰佔了就是誰的,談何割地?割誰的地?割的蒙古帝國的地嗎?不覺得可笑嗎?況且拋開歷史背景和歷史環境去談論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這本身就是很扯淡的一件事。當時的康熙剛經歷了三番之亂,剛通過遷界禁海收復臺灣,南方半壁江山錢糧重地已經是一片殘破,北方的葛爾丹又擊破喀爾克兵鋒直逼北京城,這種情況下,只要腦子不是被驢踢了,就不會選擇同時與沙俄和葛爾丹死磕的。至於那些說康熙派了上萬人卻拿不下幾百哥薩克的嘴客們,你們沒去過極寒地區,但三國演義總看過吧,曹操打馬超初戰不利然後利用降溫降雪連夜取水造冰城延緩馬超進攻的事總知道吧?極寒地區的要塞是那麼好打的嗎?且不說滴水成冰的環境連液化氣都點不著,所有熱兵器都失效,就是穿上厚厚的禦寒衣物都已經笨重得要死了,你還能去爬冰牆去強攻要塞?況且天寒地凍的環境根本就不能就地取得食物,僅後勤一項就拖死你了。不可一世的拿破崙是怎麼兵敗沙俄一蹶不振的?戰爭狂人希特勒是怎麼兵敗斯大林格勒的?極寒地區哪有那麼好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