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為什麼沒有把外蒙古拆分治理?

愛沒完沒了914


清朝時期,蒙古地區大致分為三塊,分別為:最早納入清朝統治區域內的漠南蒙古,與如今外蒙古大致類似的漠北喀爾喀蒙古,和衛拉特四部所在的漠西蒙古。

漠南蒙古就是如今內蒙古大部分地區,自然,漠南蒙古也是蒙古各地中人數最多、水草最豐美、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同時,漠南蒙古也是清朝最早征服的蒙古地區。

綠色部分為漠西和漠北蒙古

早在清軍尚未入關之前,尚是一個東北地區政權的後金,就徹底擊敗了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佔據了整個漠南地區。從此之後,清朝不但徹底清除了西部最大的威脅,吞併漠南蒙古之後,實力也有了急劇的增長。

清軍敢在公元1644年傾巢而出大舉入關,並最終佔領天下,也與征服漠南蒙古有莫大的關係。因為,入關的清軍不但有大量蒙古騎兵,同時,征服漠南蒙古,沒有了後顧之憂,清廷才敢抽調大部主力南下。

漠北蒙古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外蒙古,漠北蒙古由於緯度更為靠北,且直接與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接壤,因此,哪怕對於蒙古諸部而言,這也屬於環境嚴酷地區。當時的漠北蒙古被喀爾喀三部佔據。

清初漠北、漠西蒙古形勢圖

雖然在皇太極時期,喀爾喀三部曾向皇太極進九白之貢,名義上臣服了清朝,但實際上,當時的漠北三部依然各行其是,並未真正成為清朝藩屬。

不過,這一情況在清朝康熙年間發生變化,崛起於西域的衛拉特蒙古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下,建立了強盛一時時的準噶爾汗國,為了實現其統一蒙古的野心,噶爾丹毫不猶豫地對近在咫尺的漠北蒙古發動的進攻,憑藉強橫的武力,噶爾丹將喀爾喀三部打得落花流水。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住富貴,喀爾喀蒙古貴族們被迫向清朝求助,康熙皇帝趁機恩威並用,通過軍事、貿易等諸多手段,最終迫使喀爾喀三部屈服。公元1691年,即清康熙30年,多倫諾爾會盟之後,喀爾喀三部正式成為了清朝的蕃部,外蒙古從此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康熙年間外蒙

既然直到康熙年間才徹底臣服,外蒙古也一直有與中央離心的傾向,那麼,許多人因此產生這樣的疑問:清朝為什麼不對外蒙古進行分拆,以徹底消除其分離的可能呢?

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清朝對於蒙古等地的統治的政策總體上是十分成功的。對於包括外蒙古在內的諸多遊牧部落,清廷的行政管理方式是:“眾建以分其勢”。

什麼意思呢?就是清廷在漠北蒙古對於各部多設扎薩克,而各部扎薩克,卻互不同屬,從而將其徹底分化,使漠北無法形成統一強大的勢力,以抗衡清廷中央。扎薩克,就是清廷對於蒙古等地設置的基本統治單位。

外蒙古

在漠北蒙古,僅在乾隆年間,喀爾喀部扎薩克就高達86個。而在雍正繼位的第3年,雍正皇帝又從喀爾喀三部之中的部分出了21旗,設立了塞因諾顏部,使得喀爾喀分為了4部。與此同時,清廷在喀爾喀四部中又設立了正副盟長,進一步“分其勢”。

可以說,清廷對於漠北蒙古的政策是十分有效的,整個清朝期間,喀爾喀蒙古雖然並非完全安穩無事,也曾發生過撤驛之變等兵變,但總體而言,並未形成大的亂子,更沒有如清朝之前諸多中原王朝一樣,讓漠北蒙古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那麼,為什麼外蒙古最終又分裂出中國呢?這個原因也十分複雜,一方面,與清朝對於蒙古的政策有直接關係,雖然清朝對蒙古的“眾建以分其勢”的政策行之有效,但與此同時,清廷對於漢蒙分離的嚴格分離,也使得在清朝數百年間的統治期間,蒙古地區不但沒有徹底的融入中國,反而與漢地漸行漸遠。

如今的蒙古國

可以說,在清朝統治的數百年間,外蒙古地區雖然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是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生活方式,都與中原地區大相徑庭。這樣的情況,在王朝鼎盛時期自然不會有多大問題,但是,一旦王朝衰落,這些地區勢必會升起分離之心。

而在清朝末年,情況還遠比其他王朝末期更為複雜,清朝末年,除了清王朝內部的一系列問題,在外部,也開始面臨歐洲列強的堅船利炮。而外蒙古的最終分裂,也與列強有直接的關係。

從康熙年間漠北蒙古徹底臣服清朝開始,沙俄的勢力就開始觸及到了外蒙古地區。清朝中期,喀爾喀蒙古的多次動亂,背後都有沙俄的黑手。而到了清王朝急劇沒落的晚期,沙俄更是明目張膽地將侵略的觸角深入了漠北蒙古地區。

沙俄的黃俄羅斯計劃

最終,在清朝滅亡民國建立,中央政府對於蒙古地區統治急劇衰弱之時,在沙俄的支持下,外蒙古開始事實上分離出中國。1945年,二戰結束之際,在沙俄的繼任者蘇聯的支持之下,外蒙古徹底分離出中國。

因此,在清末民初內蒙古分離出中國,其實與中央王朝的控制力有直接的關係,無論清朝有沒有將外蒙古地區拆分,一旦中央王朝衰落,一旦中央王朝對於外蒙古地區的控制力急劇減退,在別有用心的人的挑動之下,在列強的支持之下,外蒙古地區都將面臨分離出中國的危險。


鳶飛九天2018


清代蒙古囊括了現今蒙古族居住的絕大部分地區。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就與附近的蒙古諸部會盟、聯姻。天命(努爾哈赤)九年,蒙古科爾沁部首先成為後金(清朝的前身)的藩屬,之後其他部落相繼歸順,他們每年需向清朝進貢。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錫率土爾扈特部內附,蒙古除布里雅特、卡爾梅克由俄羅斯帝國統治,其餘各部均納入清朝版圖,乾隆帝作詩曰:“從今蒙古類,無一不王臣。”

清代蒙古分為八旗蒙古、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實行盟旗制與札薩克制。八旗蒙古於天聰(皇太極)九年從八旗滿洲中分出,是與八旗滿洲、八旗漢軍性質相同的軍事組織。內屬蒙古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員治理,與內地的州、縣無異。外藩蒙古各旗則由當地的世襲札薩克管理,處於半自治狀態。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為一盟,設正、副盟長,掌管會盟事宜,並對各旗札薩克進行監管。在中央,則由理藩院統管蒙古事務。

外藩蒙古又按其歸附清朝的先後分為內札薩克蒙古與外札薩克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即內蒙古,於天命至康熙初年陸續歸附清朝,並隨清軍征伐各地,多是從龍功臣,不但政治地位較高,還保留了一定的兵權。康熙中期以後歸附的各部稱為外札薩克,雖然也享有較高的封爵,但其兵權統歸當地的將軍、都統、駐紮大臣(西套蒙古二旗除外)。外札薩克蒙古中的喀爾喀四部後來成為外蒙古。

外藩蒙古位置距離中央較遠,且不是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所以清朝沒有過多幹預其政治軍事的發展,由當地的札薩克(執政官)和清朝特派的辦事大臣進行管理。

外藩蒙古時常出現反叛,但基本是小反叛,沒有公開反叛清朝,這些反叛沒有動搖到清朝的統治。

對於這部分蒙古人,清朝採取了寬鬆的羈縻統治政策,雙方通過盟誓確立權利義務、滿足各自的利益要求。

自西周到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的犬戎,秦漢時期的匈奴,西晉時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的五胡亂華,南北朝時期的柔然、隋唐時期的突厥、宋代的契丹、女真、明朝時期的蒙古人,中國歷史上能夠徹底解決北方胡人犯邊問題的只有元朝和滿清,而元朝的蒙古人就是自北方而下的,其後就是滿族人建立的清朝!清朝對外蒙古的控制力足夠強,沒有必要通過“改土歸流”式的做法,將外蒙古改製為省。

不過清朝末年,清政府也曾一度打算將外蒙改製為省,但是由於清政府昏庸和錯誤的措施,行省制改革在蒙古地區推行的很不成功,直到清朝滅亡,也沒有把蒙古改制成行省。而且,俄國充分利用在改制過程中出現的漢蒙、滿蒙之間的矛盾,煽動偏激的蒙古分子進行蒙古獨立。


趣野觀史


清朝時期,外藩蒙古又分內札薩克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其中外札薩克蒙古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外蒙古,這一類蒙古人距中央遠,戰略位置又不重要,也很少有“從龍功臣”,所以清朝讓其當藩屬的治理成本就小多了,每年再收點朝貢,美滋滋,對於逐漸南移並農業化的清帝國來說,蒙古草原並非其統治重心,就不必如此麻煩了,而且清朝本就起源於北方,蒙古在明亡之前便與其“同呼吸共命運”了,噹噹“屏藩朔漠”就好,這樣豈不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