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俄双方要限制中程弹道导弹而不是洲际导弹?中程弹道导弹的威力体现在哪里?

红崖


要美俄两国放弃洲际弹道导弹和让美俄两国放弃核武器一样困难,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美俄两国谈判放弃其他领域的武器装备则多多少少还有一点商量的余地,中程弹道导弹便是如此。

实际上,当初美苏双方研发装备的中程弹道导弹都给双方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比起以威慑为主的洲际弹道导弹,中程弹道导弹的实战意味明显更强,所以给双方带来更大的压力。

当时美国在西德地区部署了它最优秀的中程弹道导弹——潘兴-2导弹。尽管它的射程只有1800公里,但是它的精度达到惊人的30米,发射准备时间只需5分钟。部署在西德时,潘兴-2导弹足以打击覆盖包括莫斯科在内的苏联东欧地区大部分重要目标。加上部署距离近,潘兴-2导弹留给苏联的反应时间比洲际弹道导弹短得多,极难预警和防御。

为了应对潘兴-2导弹带来的巨大挑战,苏联针锋相对,在东欧地区部署了SS-20导弹。SS-20导弹是苏联在中程弹道导弹领域的巅峰之作。虽然它在精度、准备时间等领域比不上潘兴-2导弹,但是它的射程更远,携带核弹头能力更强,而且它的部署数量更多,威慑力较潘兴-2导弹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联将SS-20导弹大量部署在东欧地区,给欧洲的北约国家带来极大的压力。当时的欧洲就是一个极度危险的火药桶,双方任何一点小动作都有可能引起误判,导致双方互射中程弹道导弹,进而互射洲际弹道导弹引发核大战。

对于美国来说,虽然SS-20导弹不是直接针对美国本土,对美国本土没有太大影响。但它会威胁到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同时美国作为老大,也无法推脱欧洲盟国们、小弟们的求救,必须有所作为。

当时美苏两国表面上是互不相让,针锋相对,态度非常强硬。但是背地里却是“麻杆打狼两头怕”,双方都没有底气,都想缓和气氛。最终“零点解决方案”为两国提供了台阶,两国为了铲除对方的“杀手锏”,在1987年签订了大名鼎鼎的《中程弹道导弹条约》。

美国销毁潘兴-2导弹,苏联则销毁了SS-20导弹。潘兴-2导弹和SS-20导弹堪称一生的死敌,它们虽然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却是同年同月同日“死”,最终一起进入博物馆供后人评判。


科罗廖夫


苏联РСД–10中程弹道导弹,它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名字,苏联将它命名为“少先队员”,西方给它的代号是SS–20,绰号:佩刀(也翻译成马刀),在北约的眼里“佩刀”确实厉害,对西方构成了巨大的核恐怖!根据估算如果所有的450枚(1984年)“少先队员”都发射出去可以消灭地球的一半人口(当时地球人口是60亿人)!

РСД–10导弹采用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机动发射,它的导弹就是图片里这样,很狰狞!没有花里胡哨的特种核弹头,就是3枚集束式热核弹头,每一枚当量为30万吨,图片里弹头后面四个小凸起物是“诱饵”,弹头与第二级火箭分离后同时释放出假目标,信号特征与真弹头一样,干扰美军的导弹预警系统...РСД–10导弹可能世界上使用最灵活的战略核导弹,它的载荷是1.3吨(3枚弹头)最大射程是5500公里、载2个弹头时射程7300公里、携带1枚当量100万吨的弹头,再增加一级火箭射程到达10000公里,已经是洲际核导弹了!它这种增减弹头的方式从苏联腹地发射就能覆盖整个西欧和北美大陆,这样的灵活性是美军当时弹道导弹所不具备的,所以北约对它才如此惧怕。

不知为啥“奥卡”(河)短程弹道导弹也成了中程弹道导弹,也被销毁了。

“奥卡短程弹道导弹”1980年代初在苏军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其先进程度高于美军当时的“潘兴Ⅰ”型短程弹道导弹(射程600公里),并且是参加过实战的,“阿富汗战争”期间苏军多次使用“奥卡导弹”打击阿富汗游击队的据点和武器库,取得了很高的战果。

“奥卡河

”战术战役导弹系统由多种型号的导弹组成,射程50~500公里,是当时苏联集团军和方面军所属装备,该导弹在1980年代是先进的装备,配备有:侵彻型、集束型、高爆型...多种战斗部和20万吨当量的氢弹头,精度为误差(CEP)300米,它之所以也被销毁是因为当时西方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武器。
“潘兴Ⅱ”型中程弹道导弹,最大射程1500公里,比之РСД–10相差甚远!但是它被部署到了欧洲国家就能够到莫斯科了,“潘兴Ⅱ导弹”身材苗条,采用拖车机动,通过伪装在西德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根本显示不出来“大杀器”的本来面目,“潘兴Ⅱ导弹”为单弹头导弹,可携带一枚当量5~15万的氢弹头。

“潘兴Ⅱ
导弹”也是有绝技的,这个绝技提现在它的弹头上面,它的弹头是“双椎体”设计,就是在大弹头圆锥体上又加了一个小的圆锥体(钨合金材质,甚至是贫铀合金),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要让它有非常好“侵彻能力”,说白了就是1980年代的钻地弹!

苏联在冷战期间修建了大量的地下指挥中心、地下机库、弹药库...这些高价值的战略设施都修建地下30~100米的深处,一般的武器很难将他们摧毁,唯有使用钻地型核武器才行,所以美国利用自己在导弹制导系统精度高的优势发展了“潘兴Ⅱ”导弹,根据靶场测试CEP精度达到30米,弹头侵彻能力也达到了穿透10米土层+15米厚的花岗岩层水平,达到了设计要求,如果说РСД–10是北约的“眼中钉”,那么“潘兴Ⅱ”就是苏联的“肉中刺”,《中导条约》美军第一个销毁的装备就是“潘兴Ⅱ”导弹。


由于西欧面积狭小,人口密集不利于“潘兴Ⅱ导弹”的机动,美国只得将BGM–109G陆基战斧导弹部署到了英国,陆基战斧式巡航导弹射程为2500公里,从英国发射就能打到莫斯科,而且巡航导弹贴地面飞行,被发现的可能反而要比弹道导弹低。

陆基型战略战斧可不是一般的“战术战斧”,它是为专门携带氢弹头而设计的,导弹制造复杂程度要远高于“普通战斧导弹”,惯性制导+地形匹配+景象跟踪这样高级的复合制导技术首先在它的身上应用,使得“战略战斧”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自主能力很强,似乎可以突破苏联严密的防空网精确的打击到高价值目标。



美军W80型核弹头,既可以用在“战略战斧”上也可以用在B–52轰炸机的AGM–86空射型巡航导弹上,它也是氢弹头,可以在0.5~15万吨TNT当量间可调爆炸当量。

对于苏联来说,当时的KH–55型战略巡航导弹还不完善,确实没有与战略战斧导弹想抗衡的装备,所以在《中导条约》当中必须要把陆基型战略战斧销毁。
战略战斧导弹被美国部署在了英国最南部,


可以根据事先规划好的飞行路径,自行去打击莫斯科,将它在条约内销毁对苏联来说也是减小了一些压力。
《中导条约》
规定,苏联要销毁:1846枚导弹、825套发射架、812个核战斗部;美国要销毁846枚导弹、289套发射架、442个核战斗部。

从条约内容来看苏联显然是吃亏大一些,不但数量上多于美国,并且中程弹道导弹的质量上苏联是高于美国的,还有就是美国虽然销毁了陆基战略战斧导弹,但海基战斧和空射型战斧并没有被销毁,仍然具备优势!同时为了略微平衡一下苏联的重大让步,美国也销毁最新型的“和平卫士”战略核导弹...但《中导条约》终归是对美国有利。


博物馆内的РСД–10和潘兴Ⅱ中程弹道导弹,它们可以说是冷战期间东西方武器库当中的排名靠前的先进装备,特别是РСД–10导弹在“东风–26”导弹未出现之前是“世界中程弹道导弹之王”!

中程弹道导弹在使用灵活性方面确实高于洲际核导弹,因为它们体积比较小,大多采用机动发射车,并且隐蔽性大大提高,飞行距离短压缩的预警时间,比如说:РСД–10导弹从苏联乌拉尔山基地发射到达英国只需15分钟左右,这样短的时间就是现在21世纪都难以预警,何况是1980年代?所以,中程导弹的威慑对于欧洲国家来说就是“顶在鼻尖的刺刀”!



“和平卫士”洲际核导弹的惯性制导器,核心结构就是里面那个机械陀螺仪,它是人类目前制造的最精密机械仪器,它体积为0.073立方米,重量50.2公斤,使用了铍合金材料通过400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它被浸泡在氟利昂液当中,它的漂移误差仅为0.000015度/小时,正是有了这样令人吃惊的精密度才使得“和平卫士”飞行1万多公里后的CEP误差被控制在100米之内,这相当于在1000米外打中一个瓶盖的难度。

苏联与美国在洲际导弹方面是有一些差距的,特别是在导弹的远程制导方面,1980年代的苏联洲际导弹CEP误差普遍在500米左右,这样的偏差要摧毁美军的洲际核导弹发射井、战略级别的地下设施是比较困难的,相反中程弹道导弹由于飞行距离短一些对于CEP精度的要求也低一些,所以苏联的中程导弹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精度成了次要问题。

总体来说《中导条约》对美国是有利的,虽然“和平卫士”导弹被销毁,但是海基洲际核导弹美国仍然占有优势,而苏联在1980年代中期就已经处于国力大幅度衰退的状态,加上国际市场石油和粮食的定价权掌握在美国资本手中,通过一番资本运作:苏联出口的石油被压低到了可怜的价格,粮食价格反而大涨特涨!苏联在迫不得已情况下下,只得吞下吃亏的苦果。


皇家橡树1972


很多人的直观感受认为: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远、载弹量大、杀伤力也更大,但美苏当年为什么要南辕北辙的限制中程弹道导弹呢,岂不因小失大?实际上,限制中导是双方深思熟虑后一致的共识。

在《中导条约》里,明确规定受限制的是中程陆基巡航和弹道导弹。不难发现,条约定义除了对导弹的射程(500公里至5500公里)和类型有约束外,还特别强调了受约束的发射方式,即陆基;而这恰恰是美苏限制中导的原因之一:相比海基中导,陆基的部署成本更加低廉,美苏都可大规模生产和列装。

此外,条约限制中程导弹也是基于当时实际情况的一种必然结果。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勃列日涅夫“优先发展战略核武器”思想的指导下,苏联以核武器为主的军事力量首次与美国达成了战略平衡(洲际导弹数量甚至一度超过美国),美苏核对峙就此形成。

到了七十年代末,勃列日涅夫政府试图谋求拥有对美国更大的核优势,并希望以此来强行分化美国和西欧的关系;于是,苏联在1977年的时候开始在本国近西欧地区部署SS-20导弹,并在1984年完成了450枚的部署任务。

显然,苏联对美国和西欧战略关系的认知过于肤浅:此举不仅没有分化美欧关系,甚至还让双方进一步紧密了防御苏联的共识,西欧非但没有被苏联的核威慑所挟持,反而同意让美国在其本土部署潘兴-II型导弹,这便为美苏后来的中导谈判提供了事实依据。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里根政府欲擒故纵:先是宣布有意退出《反导条约》,随后又表态要投入5000至10000亿美金系统的打造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在戈尔巴乔夫看来,美国此举是对来之不易的核军控体系的严重威胁,一旦美国退出,苏联要不要跟进?如果跟进,每况愈下的苏联必然难以承受这份重压。

在经过一番慎重的权衡之后,几乎没有多余选项的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力主裁军,包括核裁军。他首先推翻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战略行动上“先发制人,突然打击”的理论支持,继而围绕军事战略提出“合理足够”原则,核心内容大致为:确保应有的防御力量,削减武装。这时的戈尔巴乔夫似乎已经意识到军备竞赛将成为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为时晚矣。

1985年10月,戈尔巴乔夫到访法国,主动表示愿与西方就中导问题进行谈判并单方面的缔结条约。毫无疑问,西欧国家认为当前最亟需解决的就是那些对自身有着直接威胁的SS-20导弹;而苏联也已看到,利用SS-20迫使美国和西欧分化的企图却遭遇反制,如此时再不展开谈判,局势恐怕只会对苏联愈发不利......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题目中提到的是《中导条约》,也就是《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这是1987年12月8日,美国总统里根和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署的条约。主要是1980年代初,美国在北约的部分欧洲成员国内部署了射程1800公里的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和携带核弹头的陆基巡航导弹,射程能达2500公里。这让美国拥有了打击苏联腹地的能力,而苏联则只能攻击到阿拉斯加地区。从数量上看,苏联销毁的导弹数比美国多1000枚,但是苏联也不吃亏。中程弹道导弹的威力是导弹制导精准,误差更是在数米至10多米之间,而且还能在数分钟内启动。美国只是承受了盟国的强大压力才选择和苏联进行谈判。

中导条约最大的受益者既不是苏联也不是美国,而是其他欧洲国家。当时欧洲多国都装备了能投放核弹的超音速战术轰炸机。德国、法国、英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而且当时如果美国和苏联闹翻脸,双方动用洲际导弹相互攻击,欧洲完全可以独善其身,然而如果发生了中程导弹战争,欧洲则成为战场的重灾区。

《中导条约》中对于短程导弹的定义主要是射程大于或等于500公里,但未超过1000公里;中程导弹的定义是射程超过1000公里,但未超过5500公里。而且它们均为地面发射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空射和海射在此列。美国销毁的中程导弹有潘兴-II、BGM-109G;短程导弹有潘兴-IA;苏联销毁的中程导弹有SS-20、SS-4和SS-45;短程导弹有SS-12和SS-23。

然而目前《中导条约》处于废止状态。2019年2月1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宣布美国暂停履行条约义务。2月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也作出暂停履约的回应。2019年8月2日,美国正式退出该条约。


航空之家


▼这是我国东风家族中最著名的一款中程弹道导弹东风-26,换装高效燃料之后,其最大射程可以达到4000公里。4000公里是什么概念呢?足以覆盖位于第一岛链的美国西太平洋地区核心军事基地关岛基地,甚至可以远达另外一边的迭戈加西亚群岛。由此,东风-26导弹被军迷圈和外国媒体称为“关岛杀手”,成为我国武器库中,美国最为忌惮的武器之一。


按照1987年美国和前苏联签订的《中导条约》规定,射程在500-5500公里范围内的弹道导弹称为中程弹道导弹。当年,因为中程弹道导弹对双方的巨大威胁,美苏双方不堪重负,最后选择坐下来谈判,签订了著名的《中导条约》,彻底停止中程弹道导弹的研发,现役的所有导弹也全部销毁。不过,在美苏(俄)之间平衡了这么久的《中导条约》今年却遭到废除,美俄双方态度强硬,从此成为一张废纸。

那中程弹道导弹究竟厉害在何处,让当年的美苏两个大国都如此忌惮?且听哒哒哒一一道来,中程弹道导弹最厉害之处在于其几乎可怕的战术灵活性!

首先,中程弹道导弹拥有较远的射程,可以覆盖的区域非常巨大。冷战时期,前苏联在境内部署的导弹东可以覆盖美国阿拉斯加,西可以覆盖整个欧洲地区。同样,西方的中程弹道导弹也可以覆盖俄罗斯的主要发达城市。因此,双方都投入了巨大资金发展中程弹道导弹,增强威慑能力,最终美苏双方都疲于应付。其次,中程弹道导弹可以核常兼备。▲这是法国在前苏联解体之前大规模部署的S3型中程弹道导弹,是当年法国主要的陆基核力量之一。S3型弹道导弹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射程3500公里,可以携带一个120万吨TNT爆炸当量的TN61型热核弹头,足以毁灭一座超大型城市。同时,S型弹道导弹也可以携带常规弹头执行任务。比如携带集束弹头攻击敌方机场,油库,后勤中心和指挥中心等目标。



同时,也因为中程弹道导弹可以携带常规弹头,所以它也成为了常规局部战争中最具威胁性的一款武器。弹道导弹按照射程可以分为500公里一下的战术短程弹道导弹,中程弹道导弹和5500公里以上的洲际弹道导弹。其中短程弹道导弹射程较短,无法对现代局部战争的战场做到全覆盖。洲际弹道导弹射程太远,标配核弹头,使用常规弹头没有意义。中程弹道导弹射程最后覆盖战场,而且在如今世界大和平的背景之下,核武器的使用概率为零。所以可以携带常规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就成了最可能攻击自己,同时又威力最大,最具威胁性的弹道导弹。

最后,中程弹道导弹在我国的魔幻改进之后,拥有了一项超能力,那就是打击大型水面舰艇。比如我国的东风-26导弹,采用的是钱学森先生40年代提出的助推-滑翔弹道,也称为钱学森弹道。即上升段和中段沿着固定弹道飞行,返回大气层之后,采用和飞航导弹一样的巡航飞行,并重新制导,锁定可以移动的大型水面舰艇,最后利用弹道导弹再入段的高超音速飞行突破敌方防御网,一举摧毁敌方海战核心。东风-26的成功,让我国成了唯一一个拥有反舰弹道导弹的国家,也正因为我国在中程弹道导弹上的造诣超高,让美国眼红,从而撕毁了《中导条约》。


赤焰哒哒哒


《中导条约》规定:美俄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而这一条约并未限制两国发展动辄射程8000甚至上万公里的洲际导弹。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洲际导弹还不如中程弹道导弹的威胁大?显然不是。

对美俄来说,洲际导弹对美俄双方相互的威胁一定大于中程弹道导弹。有人认为《中导条约》限制了中程导弹而没有限制洲际导弹,所以得出中程导弹的威力大于洲际导弹,这个逻辑是错误的。

首先,中程弹道导弹在美俄的装备序列中都占据了大量位置。在美苏军备竞赛的后期,双方都为此付出了相当规模的资金和人力。因为军工企业的迅速增长,苏联在80年代后期轻重工业比例进一步失调,国家直接出现了经J负增长。而砍掉一个导弹序列中的大头,不仅可以有效减轻资金压力,还能顺势关闭一大批相关的军工企业,减少军事工业对资源的占用。

其次,销毁中程弹道导弹可以达到一定的免战效果。中程弹道导弹虽然单发的威慑能力不及洲际导弹,但其规模却是远大于洲际导弹。在战争时期,不仅要看武器的威力,更重要的是要看产量和补给能力。相对洲际导弹而言,中程弹道导弹生产难度和成本都低上一截,战端一开便可大量生产,而大部分中程导弹还可以携带核弹头。对于美俄双方而言,限制中程弹道导弹的发展可以有效限制对方的战争能力。

最后,洲际导弹的存在有其必然的战略意义。洲际导弹和战略轰炸机,战略核潜艇一样,都是最高级别的战略武器。只有美俄双方都保有洲际导弹,双方才能确保有互相毁灭的实力,才能有效遏制住三战的爆发。避免战争不是大家都放下武器,而是确保大家都有相互毁灭的能力,所以没人敢轻易发动战争。同理,如果双方都放弃了洲际导弹,那么常规军力更强的美国完全可以在保证自身不受威胁的情况下进攻俄罗斯,那这也就失去了中导条约的初衷。


晨曦谈兵


《中导条约》限制中程弹道导弹的关键原因有三点:

1、中程导弹很容易“擦枪走火”酿成核大战。

很多人对“弹道导弹”并不了解,这种武器其实类似火箭,它们在地面都是垂直发射,然后在大气层调整倾角,中后段的飞行完全依靠惯性。

由于弹道导弹大部分时间在在太空飞行,没有空气阻力,所以它可以加速到非常高的速度。一般的说,洲际导弹在发射后30~40分钟即可命中目标,而中短程导弹则只需10~20分钟便可落地。

导弹导弹的飞行特点,带来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起始段的飞行轨迹,你很难判断它是什么射程,攻击什么目标的导弹(都是垂直发射)

其次,等导弹的主动段结束,你知道导弹攻击目标了,这时候剩下的预警时间就不足15分钟了!当美苏两国紧张对峙的情况下,突然检测到对面发射中程导弹袭击,你能判断对手是想搞常规武器攻击还是想打核大战吗?短短的15分钟通知领导人进入掩体可能都不够,更不要说集合专家开会判断对策了!

所以中程弹道导弹一旦有大规模的发射,对方唯一的选择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使用核武器反击。

这也是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持超强硬态度的原因,一旦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即便美国具有拦截能力,也无法保证本土安全。因为导弹发射到落地只有10多分钟,预警时间太短了!


2、中程导弹捆绑了很多国家当炮灰,反对力量多。

中程导弹(相对于洲际导弹)具有成本低,产量高,可以大量部署的优点。而在上个世纪美苏争霸的时代,竞相在欧亚地区大量的部署带有核弹头的中程导弹,对国家安全、世界和平都是重大的挑战。

例如美国在韩国、日本、西德、土耳其部署核武器,那么苏联就针锋相对的把装有核武器的中程导弹部署到东德之类的国家,并将这些部署有美军核武器的国家作为核打击目标。这样一来,美苏的“仆从国”就莫名其妙被捆绑进“核战车”,只要美苏有核大战,它们首当其冲的要遭受核攻击。因此,废除中程弹道导弹也是欧亚众多小国的共同利益。


3、废除中程弹道导弹符合美苏共同利益

首先美苏都不想同归于尽,所以降低“擦枪走火”,避免核大战是两国的共识。

其次,苏联虽然具有大量的中程导弹,但苏联没有能力在美国本土附近进行部署,也无法用中程弹道导弹威胁美国本土。所以废除中导,表面是苏联需要处理的导弹是美国的2倍多,像是吃了亏,但这些导弹都是无法威胁美国本土的。而美国裁剪的导弹则是实打实的威胁苏联本土。所以中导条约的缔结,其实是美苏双赢的结果。


时过境迁,美俄退出“中导条约”几乎是必然的

1、俄罗斯现在没有能力重新武装大量的中程导弹,俄罗斯也没有胆量去挑衅欧亚各邻国。(事实上,当年苏联的中导也是高悬中国头上的利剑)所以“中导条约”变成了对美国单方面的限制,按照美国现在的情况,退约是必然的。


2、中国取代了美俄,成为世界上部署中导最多的国家。

而中导是中国威慑韩、日、印、俄四大邻国以及东南亚猴子的重要力量。顺便提一下,96年台海风波,中国试射的4发导弹里面,就有从新疆打到台海的中远程导弹,这也是震慑“台独”的利器。而最近几年,中国还发展出攻击海军的中导DF21、DF26,再加上刚刚曝光的DF17(这也会被纳入中导的范围)。

所以中国是不可能放弃中导的。而美国不可能放任中国一家独大!


从耗子胖成猪


首先当年美俄签约的中导条约收益最大的是欧洲,因为让他们“躲开了”核威胁,所以这次川普废掉这个条约,首先跳脚的就是欧洲!

中程弹道导弹是将弹道导弹依射程进行分类时的一个子类。按照一般的定义,中程弹道导弹射程范围1000~3000千米。

各国对于中程弹道导弹的射程范围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例如著名的美苏《中导条约》规定射程在1 000~5500千米的为中程导弹,而射程在500~1000千米的为中短程导弹。


中程弹道导弹部署距离较短无法预警,加之机动发射生存性较高,苏联共实际部署了441套SS-20导弹。SS-20的出现不仅使苏联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而且使苏联核武库迅速膨胀,1980年苏联拥有5500枚核弹头,到1985年急剧上升到了9 300枚,而美国同期的弹头数基本在7 800枚左右。这使苏联在核弹头数量上首次超越了美国,从而改变了东西方核力量对比这让整个欧洲都活在恐惧当中!



西方世界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前。谈判于1981年11月开始,共举行了6轮会谈,111次全体会议。美国先后提出了“零点方案”、“临时协议方案”、“逐步削减方案”、"420颗弹头方案”等;而苏联则先后提出了“冻结方案”、“分阶段裁减方案”、“同等削减方案”等。由于双方各怀鬼胎,都希望通过“方案战”获得优势,双方最终不得不放弃谈判。1982年后,苏联由于长期大规模军备竞赛对于资源的消耗和阿富汗战争的拖累,已无力维持对抗,最终不得不接受把部署在欧洲的中短程核导弹与中程导弹一起消除的“双零点”方案。因此美苏很快在1987年12月签署了《中导条约》。条约规定,销毁射程在1 000~5500千米的中程导弹和射程在500~1000千米的中短程导弹。该条约是东西方关系缓和的重要标志。但中程导弹发展在美俄一蹶不振。



笑亦有笑


从武器威力性能、战略威慑力、尖端科技密集程度来说,中程弹道导弹都远远比不上洲际导弹。


从技术上来说,只要一个国家能够制造出尖端洲际导弹,那中程导弹对他来说也就是小意思了。但在和平时期,武器更多的作用是战略威慑、展示军事肌肉,投入实战反而是次要作用。



那为什么不限制洲际导弹?因为洲际导弹作为核武器的运载平台,能将尖端核武器在极短的世界内发射到时间各地。美国和俄罗斯都是军事大国,作为大国,洲际导弹、核武器等都是战略威慑的基础,也是军事实力最好的证明。所以,洲际导弹在美国和俄罗斯之间不可能被限制拥有和发展。

那为什么要限制中程弹道导弹呢?

《 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美国与前苏联于1987年12月8日签署,是冷战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是80年代美苏缓和时期签订的重要军备控制协定。

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美国白宫签署《中导协议》


1、条约销毁的中短程导弹是指射程500-5500的路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条约全称是《 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美国与前苏联于1987年12月8日签署,是冷战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是80年代美苏缓和时期签订的重要军备控制协定。


2、当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两国达成这个条约是由几项因素推动。

首先,苏联十分愿意和美国一起销毁此类导弹,因为这类导弹的射程让苏联很被动,美国利用在欧洲的基地可以用这类导弹打到苏联本土,甚至可以打莫斯科,但苏联无法用这类导弹直接打到美国本土,只能打美国在欧洲的盟友,如果大家的销毁,那苏联就不用面对这类导弹的威胁了。

但是,美国方面开始是不愿意的,因为他占有优势,但正应为这些导弹苏联对准的都是美国的盟友,像英法德这些国家,他们时刻为美国承担着这种核威胁,他们也不干,所以对美国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最后美国权衡利弊,盟友更重要,所以也答应和苏联谈判。

从当时国际形式上看,当时处于美苏冷战的缓和期,美国也不想直接承担这种破换缓和的责任。

从军事角度说,当时美苏两国的洲际弹道导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还有类似战斧巡航导弹这种可以空中,海上发射的巡航导弹也较成熟了,所以中短程的销毁并不会损失太大战力。如果把苏联逼急了,再利用这种导弹搞出个古巴导弹危机来,美国也很头痛。

从经济上看,两国每年为保养这些导弹,要花费很多钱。


3、两国最终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共同签署了《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但是,随着最近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和俄罗斯都相继退出了协议,新一轮的军备竞赛正在展开。如今的俄罗斯是否还有能力与美国一较高下,还需要拭目以待。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近日提出如果要重新签署类似协议一定要让中国也作为协议约束国共同遵守协议。但被中国果断拒绝了。美国此举也被认为对中国今年来军事实力跨越发展的一种肯定和担忧。

另一方面,2019年8月9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同意了美国在日本境内部署中程弹道导弹的提议,也引起了中国、俄罗斯、朝鲜的严重不满。相关的军事反制也正在进行。


Warden


《中导条约》是美、苏两国在1987年签署的废除双方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一项条约,条约明确规定了两国必须销毁射程在500~5500公里之间的陆基巡航导弹以及弹道导弹。但是谁也未曾想到32年后的2019年,美国以俄罗斯“伊斯坎德尔”陆基巡航导弹违反条约规定为由退出《中导条约》,180天之后《中导条约》正式废除,世界再一次被笼罩在“核阴霾”之下。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签署《中导条约》)


为何美俄双方要对中程导弹进行限制。

1.双方销毁陆基中程导弹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战略平衡。
(近中程SS-20导弹标本)

当时美苏冷战主要是华约和北约之间的对抗,而欧洲国家夹在他们中间,美国向欧洲地区部署大量的短中程核导弹,例如美国在欧洲地区部署的“潘兴2”型导弹可以对俄罗斯莫斯科构成威胁,但是前苏联的中程导弹却不能够对美国造成威胁,但是对欧洲北约成员国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欧洲各北约成员国开始担心苏联的核威胁,要求美国和苏联能够达成共识,共同销毁两国的短中程导弹,最终经过妥协,双方签署了《中导条约》。

双方销毁的只是短中程陆基巡航导弹以及弹道导弹,虽然双方损失了“潘兴”以及“ss20”等导弹,但这些导弹只是两国核打击力量的4%左右,两国的依旧存在很多空基和海基短中程导弹。
(中程导弹先锋号)

所以美国在欧洲北约成员国的压力之下,再加上苏联为了消除美国对其本土构成的威胁,最终签署了《中导条约》。

中程弹道导弹的威力并没有洲际弹道导弹大,通常情况下,洲际弹道导弹都是携带核弹头,称之为战略武器,而中程弹道导弹大多是战术武器。

(俄罗斯白杨洲际弹道导弹)

1.中程弹道导弹的飞行高度较低,由于地球表面会产生曲率问题,因此低空飞行可以极大的降低导弹被雷达侦测的时间,导致预警时间缩短,从而提高了对目标的威胁。

2.中程弹道导弹虽然不具备洲际弹道导弹那样的战略威慑能力,但是将其部署在一些国家周边还是有很大威慑力的,而且成本相比较洲际导弹小的多,因此美国在退出《中导条约》之后大肆在一些大国周边部署中程弹道导弹。

3.中程弹道导弹核常兼备,不仅仅可以搭载威力较大的常规弹头,同样可以搭载中小当量的核弹头,能够构成潜在的威胁。

4.中程弹道导弹的机动性较强,可以在复杂情况之下进行发射,而且搭载有先进的制导技术以及定位系统,打击精度得到了质的提升,完全可以对敌方实施致命一击。
(核弹头)

在未来战争中,双方很难面对面进行对抗,近程导弹将很难发挥作用,洲际弹道导弹价格昂贵,一枚动辄上亿,不是一般国家能够消耗起的,所以中程导弹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