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导带11个研究生合理吗?

半城烟沙断桥雪


不合理,但是没有办法,教育资源有限!

我的导师带的更多,总共同时带了20个研究生,其中研一带6个,研二带5个,研三带5个,博士带4个。 每次开会都是一大帮人,有时候都轮不到发言。


一、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导师不够。

近15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屡创新高,高校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导致研究生数量猛增。

而高校里能带研究生的导师数量却很少,有些老师虽然达到副教授教授职称,但是没有科研能力,也培养不了研究生。

所以,导致了有科研能力的导师,同时带着研究生数量增加。很多大学也是出现这种情况,有些比较牛的硕导同时也是博导,硕士研究生三个年级,一个年级带5人,就是15人;博士研究生4个年级,一个年级带3人,就是12人。这个博导老师一共带了27人。

这相当于一个班级的人数了,最终造成导师与自己的硕士生不熟,到毕业的时候都不一定能叫出名字来,研究生培育的时候也是让博士生带着硕士做课题,而不是亲自指导!

我们学校有些导师,曾经科研项目比较多,确实能够培养很多研究生,但是现在这几年导师课题数量很少了,需要不了那么多研究生了,但仍然按原来的计划招收。


二、导师带研究生有培育补贴!

导师研究生数目越多,获得的国家补贴就越多。

大学老师的工资收入还是比较低的。我的导师是北京重点大学的教授,一月工资才9000元,这相对于他的成就来说不是很高,但是他们有别的收入其中带研究生活的补贴就是重要的一种。

每带一个硕士生,国家补贴培育经费6000元/年,我的导师同时带了20个研究生,那光研究生经费补贴就有12万/年,这收入还是挺可观的。所以,导师也愿意大规模的招收研究生。

并且,导师和研究生,关系超出了老师和同学关系,类似于古代的师徒关系。所以导师很多的工作,都可以让自己的研究生去做。

我在读研的时候,我同学的导师出国留学,然后让我同学去他家里住,帮他的花浇水,给他那猫喂食。有的还让研究生帮自己去接孩子。


三、对研究生科研要求低,不在忽质量。

实际上,一个导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同时带这么多研究生,很难给予精心的科研指导。

并且,很多硕士导师在培育研究生的时候,都没有课题,而是设置一个虚假项目让学生来做,这样根本起不到培育研究生的效果。

但是,这个没有关系,因为研究生毕业之后,主要面向的就业单位是企业,而不是从事科研工作。所以,研究生毕业之后,科研能力不强,不影响找工作和就业。


牵牛花牵牛郎


不合理,但目前的现状基本都是这样。一年招2~4个,三年最高可不就是12个吗?这还单纯的只是硕士,如果再加四五个博士,人数还会更多!

人数这么多,能管得过来吗?

单纯的靠管是管不过来的,一是没有精力,二是没有必要。读到研究生年纪都不小了,如果个个都需要老师天天盯着,那导师真的是太累了。所以平常生活学习全靠学生自觉,你不想学了,消失10天半个月都没关系,如果你想要学习,可以每天忙的像高三一样。


人数这么多,科研怎么办?

能招这么多的学生,一般经费上是比较充足的。我们组的一大好处就是不缺钱。只要你有想法能出成果,导师往往不会在钱的方面限制你。实验药品多花点钱买质量更好的没关系,毕竟买到劣质的实验药品,钱是省了但实验结果却不一定可靠。你可以买几百块钱一克的药品,但是如果你砂纸用了一下就扔被导师看到了,组会上可能就要说你了。手套是实验室的高消耗品,如果不加以限制,许多同学往往会不珍惜,后来就改成了拿旧的换新的。

一个导师一年只带一个学生那肯定是最好的,但是我国的国情摆在这里,相对于数量庞大的研究生导师数量远远不够。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也很难保证,因此不同的研究生之间毕业时的水平也相差很大。这种现状在短期内没有办法得到解决,那么作为研究生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主动。主动学习,主动看文献,主动找老师。


考研小秘书


我是博雅燕园,我来回答。

一个博导带11个研究生,合理吗?估计很多人一看,就觉得不合理,其实合理不合理,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

从一般意义上讲,导师并不适合带太多学生,很简单的道理是,一旦学生带多了,时间和精力就顾不过来,很难指导好学生,这样对导师和学生其实都不利。

然而,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导师带10多个学生的情况,而且这样的例子还并不少见呢?关键就在于,10多个学生具体是什么情况。

比如,我的导师,就带了差不多10名学生,看起来很多,具体一分析,可能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我导师就是博导,带的学生中,既有博士生,也有硕士生,其中,博士生有4名,分别对应博一到博四,每个年级1名(之前有延期的还不计算在内);硕士生有5名,都是学术型硕士,包括新招的研一的1名,研二的2名,研三的2名,所以我导师总共指导了9名学生。本来他可以在今年招收2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的,就是考虑到学生已经比较多了,才分别缩招了1人。

多吗?看起来确实很多,其实每年只招收了1-2名硕士生,1名博士生而已,这在很多高校里面属于司空见惯的。

具体到题主的问题,因为题主给的信息很少,我们可以分情况分析。

1、如果题主说的博导带的研究生既包括硕士生,也包括博士生,参考我导师的情况来看,其实并不多,也就是每年招收1-2名硕士生、1-2名博士生而已,属于常见的情况,完全可以指导好自己的学生。

<strong>

2、如果题主说的研究生仅仅是指硕士生,而且有可能既包括学硕的,也包括专硕的,可能就是每年招收了1-2学硕的,1-2名专硕的,因为可能还带了博士生的,数量确实就比较多了,确实有点不太合理。

这么多学生,导师肯定很难指导得过来。不过这种情况,在一些大牛导师身上,也不算罕见,导师重点指导的,往往只是博士生。硕士生,学硕可能会指导稍多一点,专硕可能都不怎么管,虽然不太合理,但大牛导师课题多,博士生完全可以带硕士生(特别是学硕),通过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提升,再偶尔得到导师的指导,其实学生的培养质量也不见得就不高了。

3、如果是导师一年就招收11个研究生,这个肯定就很不合理了。不过这样的情况,在10多年前可能会存在,现在很多高校对导师都实施的是积分制,导师每年能招收学生的名额,取决于自己的积分情况,这往往对招生名额有很大的限制,一般不太可能出现一年招收这么多学生的情况。

导师能招收多少学生,不但取决于自己的业绩(积分情况),往往还要看学生是否愿意选择自己。一个能带很多学生的导师,往往自己都是大牌教授,学术能力强、名气大、成果多,因而能招收的学生名额也会较多,学生们还会踊跃争相成为他的学生,往往是导师挑选学生,而不是无人愿意选择导师。遇到这样的导师,就要谢天谢地了,还需要去考量导师学生多了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吗?


博雅燕园


其实如果下功夫的话,带一个研究生是很吃力的,更别说十一个了。如果是理工科累的研究生,那么要指导做实验,还要指导写论文,以及日常授课。对于研究生的生涯规划、今后就业也要操心操力。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说:“我现在博士生都关门了,辛苦的很呐。你要指导他做实验,要修改论文,麻烦的很。”可见要尽心尽力带研究生并不是容易的事。


Fizzy-GIGI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


博士生导师,简称"博导",是某个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学者、教师等。和"教授"、"副教授"的职称评定不同,博导遴选不是职称也不是荣誉称号,倾向于是一种工作岗位、资格。换句话说,博导才可以知道博士生开展工作。

我读博时专业内就有个老师,做环境规划方面,更多的是做些规划类课题和上课教学。博导有对应的博士生培养考核,她评上教授后几年内都没进行博导认定。

和表面的分光不同,导师名下有博士生后,自己面临的压力很大。通常,工科类不少专业一个博士生"烧"掉几十万科研经费后,才能出几篇不错的论文,并顺利毕业。

因此,在不少大学内,经常有教授非博导、博导非教授等情形。这也是导致不少朋友经常将教授和博导混淆的主因,的确大部分教授都将成功遴选为博导。

1.教授非博导

职称评定为教授后,需要经过博导遴选、校学位委员会投票2/3通过。不少导师职称晋升为教授后,时间已错过当年的博导遴选、得下一年。或者,部分导师学生指导、在研课题、学术业绩等指标长期不符基本条件的,仅仅是教授级硕士生导师。

2.博导非教授

和之前的博导遴选不同,不少知名大学早已放开"博导是正高"的限制。学术业绩突出(如获批自科面上等)、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副教授、走"特聘教授"渠道引进(尤其是"青千")的年轻博士等都有机会遴选为博导。

当然,不同学校遴选为博导的条件差异性很大,双非院校博导遴选的"个人材料"甚至达不到985大学硕士生导师遴选的标准。

要想搞清楚"一个博导带11个研究生合理吗?"的答案,就得知晓一个博导每年可以指导几个研究生,按学制进行推测数字"11"是否合理。研究生包含硕士生、博士生。

1.博导每年可指导的硕士生。

之前,小西就有提到过,教授职称的博导每年约指导2-3名硕士生(副教授约1-2个硕士生/年),基本是优质推免生为主。按大部分硕士3年学制推测,一个博导同期在指导的硕士生可达到3-9名。

硕士生基本每年都会招满,主要是考研的人数非常多,如2019年就有290万报名、80万人调剂。按政策,"十三五"期间硕士生也在扩招,相信这也是很多2020年考研学生最想听到的信息。之前的3:1的报录比,如今已达到4:1,四个人考研淘汰三个啊!

2.博导每年可指导的博士生。

985大学等名校的博士招生2015年之后,已经开始紧缩。和之前每个教授每年指导3-5个博士生的时代不同,如今博士生招生严格量化。

如今,每年的博士生招生计划,会根据上年度的学术业绩(论文、项目到账经费、人才帽子等)进行分配,普通教授基本都是年均分配1个博士生招生指标,少量可以招2人。

按博士学制4年计算,一个博导在指导的博士生可达到4人以上。另外,博士生延期、优秀推免生直博等都会增加博导在指导的博士生数量。当然,运气不好,当年也可能招不到博士生(没人报名)。

3.联合培养的研究生。

不少科研平台好的大学,课题合作之类中的一些其他院校会将自己的研究生送过去联合培养,不占据这类学校博导的学生指标。

综上,简单的推算下,一个博导同期指导11个研究生真的不算多。类似这样的博导,我就有认识不少,更多的是学生间的"老带新"、"博士带硕士"。毕竟,博导、博导,重点是"导"而不是"教"。

其实,做科研大部分导师都会归属于某个团队/课题组,优质的博导可能是课题组带头人,也可能是某个成员。就我所知,高校内大的课题组有十余名梯度合理的导师(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后都有),上百人研究生,彼此间可能都不太熟悉;小的团队也有3-4个导师,二三十人的研究生规模。

相对来说,一个博士生导师指导11名研究生,问题不大,关键是有没有足够的课题和经费支撑这些研究生做自己想做的内容。读博后,很多人会有些感悟:导师仅仅是大方向的控制和给经费,自己摸索、学习、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你读研读博的导师,名下有多少研究生呢?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答题最大的收获!

帅小西De


你好,高校青年教师前来答题。

一个博导带11个研究生合理么?我的回答是,合理。




首先,研究生培养过程长,短则两年,长则四五年。平均到每一年,11位并不多。

学制最短是2年,最长是3年;如果有学生延迟毕业,可能到5年。假设学制三年,博导带11位研究生,平均每年录取新生3-4名;如果有学生延迟毕业,录取新生的数量就会降到2-3名/年。这对一位年富力强的博士导师来说,并不是超负荷工作。(这还是不算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如果加上硕士研究生,数字可能还会增加)




其次,博导一般都有大量课题和项目,客观上需要足够的学生和项目组成员。

如果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年只有2-3个新生,学生总数不超过10名,是难以支撑项目正常运转的。

就拿我的某位资深前辈来说,他的实验室里,副教授带着自己的硕士生、他带着自己的硕士、博士生,每个人都超负荷运转,才完成了自己想要达到的进度。

做科研需要人,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大家会有一个误会,觉得科研工作需要手把手教,一对一带。其实并不。到了硕士、博士阶段,独立的研究能力,是一个学生的基础能力。负责任的导师,是不可能凡事亲力亲为,这样学生无法成长;在学生需要帮助、解惑、点拨的时候,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才是一个博士导师应该做的。




最后,当下确实存在盲目扩招的情况。但是,11位并不属于扩招的范围。

当然,如果一位博导,一年录取11位博士研究生,确实略显夸张。但是以我不长的教学经验、漫长的学习经验,这种情况属实少见。

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能解答你的疑惑。


喝奶茶不长胖


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为你解答。

一个博导带11个研究生合理吗?如果从普通人视角来看,一个人指导11个人,肯定是力不从心。但多数人并不了解高校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实际上,这样的团队规模对一个有学术追求的导师来说绝对属于正常。



首先,研究生导师是否合格,最重要的标准是他是否有项目让学生做

研究生的培养绝不是上上课,讲授一些知识点这么简单,而是要求研究生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参与具体科研工作实践,掌握科研方法,培养科研思维,同时把专业知识内化于心。因此,研究生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让他做事,只要有事做,只要肯做事,就没有培养不好的研究生。

所以,高校在遴选研究生导师时,要求导师必须有在研项目。如果有大项目,讲师也能当硕导,副教授也能当博导。如果没有项目,教授可能连硕导资格也没有。因为,如果没有项目,研究生就只能空对空,书本对论文,没有实践平台,也缺乏研究经费。而如果有好几个项目,就可以把学生分为好几个组,分别攻关。这样,学生就多多益善了。



其次,研究生培养,重在点拨,而不是手把手教

任何一位导师,都希望遇到悟性高,上手快的研究生,但显然,不是每个研究生都能有这么好的悟性,所以,导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指望导师站在身边,一步一步教你怎么做,那要你的本科也是白读了。正常的节奏是,你先自己做自己探索,导师定期检查进度,如果你觉得找不到路了,导师就点拨你一下,给你指个方向,你再继续捣鼓。

所以,研究生阶段,自我学习是最重要的。此外,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也是研究生们需要锻炼的能力。不少负责人的导师会每周甚至每隔几天就开一次组会,让研究生们简单介绍一下进展和思路,互相激发灵感。像这样的培养方式,2-3个研究生可以,20个研究生也不影响效果。



最后,对导师而言,研究生也是稀缺资源

如上所说,对于项目很多,对学术有追求的导师来说,研究生是多多益善。但实际上,国家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对高校招收研究生指标是严格控制的。分到每位导师头上的指标也很少。谁能占有更多的研究生,谁就占据工作的主动。有一些导师趁自己手头重大项目没有结题,赶紧招上两三个博士屯着。研究生的数量,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科研进度和团队建设进度。

有一些高层次人才、牛导,在建立自己团队时,需要招募一些年轻讲师、副教授,这些年轻老师手里往往没有自己的研究生,但他们也想往上走,这时牛导就可以把手头的研究生转给年轻老师来指导,说白了就是帮年轻老师做事。所以,表面看一个导师带11个研究生,很有可能是3、4个老师同时在带,甚至还有博士带硕士。这样的学术团队结构,其实是非常合理的。



结语

总的来说,对于一个有项目有经费有团队的博导来说,带11个研究生是绰绰有余的,也是完全可以出成果出人才的,在国外,这样的课题组也并不少见。但是,如果没有什么项目,还带着这么多研究生,那就是误人子弟了。


高校人才真经


这是现在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不断扩招也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

1.各个学校根据职级不同对应相应的招生人数,那么三年下来带11个研究生基本上常规情况。

比如我们学院为例,如果老师是讲师可以带2个研究生,副教授3个研究生,教授4个研究生,如果有帽子的话(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之类)可以再加2个。最后这样一个大牛老师一届就可以带6个研究生,你想一想三年就可以带18个研究生。

2.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并且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那么多学生带的过来吗?为什么?

真的带的过来。因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研究生更多是需要你主动学习,对这个问题自我研究然后有问题去找老师的过程。

很多时候老师会直接扔给你文献或者给你一些条件让你得到一些结果,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可以找他,但是其他人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是不会主动找老师的,因此现在看来一个老师带十几个学生是绰绰有余的。

3.那么这样真的合理吗?

目前来看,是合理的,因为这也是供求平衡所导致的老师带学生数量不断增长。硕导甚至博导老师非常乐意招到学生,因为学生也是一种资源啊,同时现在研究生扩招必然导致的是老师的招生人数也要增长,学生也乐意看到研究生扩招啊,这对于双方都是有好处。

4.由于扩招,老师招收人数急剧上升,这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4.1.招而不教。有些时候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知识跳跃点太大,部分学生无法适应,但是由于人数过多,有些老师不会去教他们认为非常基础的知识,因此需要研究生不断的自学,这就造成了招而不教的现象。

4.2.给予学生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够,导致一些极端问题发生。毕竟十几个人,老师的注意力很多时候不会每个都看到,这就导致一些学生思想容易产生偏差的时候没有及时注意到,每年高校的跳楼事件不在少数。目前各个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还不是很多。

4.3.老师师德考察不够。由于老师在学生当中的强势地位,部分老师对于学生的要求过分。比如王攀要求陶祟园做一些杂七杂八的活,还认陶祟园义子等等问题都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4.4.导师把你招进来却让另外一个老师带。如果另外一个老师尽心尽力还好,如果他敷衍了事的话,学生的研究生生活真的是一言难尽,可能很难出一些成果。

目前来看,由于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长,研究生导师越来越难,这只会加大每个老师所带学生的名额,这其中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