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和黃帝到底為何而戰?

我愛亢小丹


從兩個方面回答,一是文獻裡的記載,二是考古後的推測

文獻的記載

黃帝是周人樹立起來的帝王先祖,最早的文獻記載也到了春秋時期,而在出土的甲骨文中並沒有黃帝的記錄,以把祖先當做神靈喜歡向祖先佔卜的商人來說,如果黃帝是其祖先,不可能在甲骨文中不出現黃帝。所以可以看出來黃帝的確是周朝才出現的。

《史記·五帝本紀》建立了一整套黃帝的譜系,夏商周三代都出自黃帝一脈,就是所謂的“三代同源”,這個在今天看來肯定是不足信的。

《國語·晉語四》載:

“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吉、儇、依是也。”

其中“姬”為周人的姓、祁是“堯帝”的姓,己是“少昊”的姓。“吉”原來帶女字旁,是後期“古燕國”的國姓(不是周朝那個燕國)。有時候看這些記載很讓人感慨,如果是後人偽造的傳說,又為什麼那麼具體?如果是口口相傳下來的記憶,兩三千年的時間,什麼樣的記憶會這麼清晰呢?

不過經過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改造,包括稷下學者為代表的管仲學派則將黃塑造成“理想王者”的形象,最後成為了《史記》中聰慧多智神勇無敵的帝王。

我們看下蚩尤在先秦文獻中的記載

《史記·殷本紀》引《湯語》:

“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有狀.”

《尚書·周書·呂刑》:

“惟呂命,王享國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詰四方。王曰:“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於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並制,罔差有辭。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於信,以覆詛盟。虐威庶戮,方告無辜於上。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鰥寡無蓋。”

這個記載的比較多了,把蚩尤濫用酷刑,失信暴虐描寫的活靈活現。

《逸周書·嘗麥》詳細談及蚩尤作亂:

“昔王若曰:“宗揜大正,昔天之初,□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於宇,少昊以臨四方,司□□上天末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河,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於今不亂。”

《莊子·盜拓》:

“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戰國策·秦策》:

“昔者黃帝伐逐鹿,而禽蚩尤。”

《管子·地數》:

“黃帝修教,十年而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為劍豔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

《呂覽·蕩兵》:

“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也!未有蚩尤之時,民固削林木以戰矣.”

《大戴禮》:

“公曰,蚩尤作兵與?子曰:`否.蚩尤,庶人之貪者也,及利無義,不顧厥親,以喪其身。蚩尤昏欲而無厭者也,何器之能作?’”

我們可以看到,蚩尤已經被描寫成一個貪婪失義,原始落後的醜陋形象。

《山海經·大荒北經》: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命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蔥,雨止,遂殺蚩尤.”

這裡有了神話傳說的味道,不過蚩尤善作兵,應該是共識,也就是蚩尤擅長製造兵器,是玉製的兵器還是青銅的呢?我們推算玉製的可能比較大,通常認為蚩尤屬於“苗蠻集團”,考古發現苗蠻集團的玉文化還是很發達的,有良渚文化滅亡以後的融入。

根據上面古文獻的記載,我們可以做出下面的推論,由於蚩尤殘暴無得,並不聽黃帝的號令(可以理解為背叛),炎帝來討伐蚩尤,擅長用火的炎帝,遇上擅長用水的蚩尤,結果“爭於琢鹿之河,九隅無遺”,按照山海經的說法,應該是趕上大風雨了,所以炎帝慘敗後請黃帝出兵,雖然山海經上黃帝請來了天女,我們估計黃帝等著大風雨過後才出擊,擊敗了蚩尤,並且殺了他。”

後世學者對蚩尤進行過很多解讀,多認為蚩尤的蚩指的是蛇,蚩尤部落可能是蛇崇拜的部落,有人根據蚩尤有兩個角,推測蚩尤帶著一個有角的牛頭面具,屬於牛崇拜,無論是什麼,說明蚩尤其實是一個部落聯盟。而且很強大,善於製造武器。《國語·楚語》:

“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其後三苗復九黎之德”

是說蚩尤之後的九黎又復亂德,而九黎的後人三苗也亂德。這個屬於勝利者的記載,事實上應該是幾個原始部落之間的爭鬥。我們看下考古上發現了什麼。

考古上的發現

通過文獻我們基本上得出來這樣一個結果,炎黃集團與蚩尤集團在涿鹿大戰,而由於少昊集團的衰弱,蚩尤集團(九黎、三苗)又不斷的進行亂德行為(可以理解為不斷與爭鬥)。

現在通常的看法是,炎黃代表著西邊來的古羌人集團(這裡我們不稱他為華夏),而少昊代表著東邊來的古東夷集團,蚩尤代表著南邊的古苗蠻集團。最早進入中原地區的是蚩尤的古苗蠻集團,而西邊來的古羌人集團為了搶奪中原肥沃的土地,對在中原的古苗蠻集團進行了攻擊,炎黃集團經過多次失敗後終於戰勝了蚩尤集團,蚩尤集團的後人(九黎)退出中原,進入漢中平原。但蚩尤集團不甘心失敗,又不斷向北攻擊炎黃集團,這時候炎黃集團已經與少昊集團組成了聯盟,少昊集團相對更發達些,成為了聯盟的盟主,同時對蚩尤集團進行了再次攻擊,蚩尤集團繼續南退,退至長江中游的荊漢平原,等少昊集團衰弱後,化做“三苗”的蚩尤集團又向北進攻,企圖奪回中原,結果炎黃集團出來了強者,重新成為了聯盟的盟主,就是堯舜禹,這次戰爭也就是史籍上記載的“徵三苗”。這次蚩尤集團被徹底擊敗,再也無力北侵。

我們看下考古的結果。

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 , 徐旭生先生就提出中國上古時候不但有過三大集團的存在 , 而且它們之間從很早就相互發生關係。時至今日 , 隨著考古發現與研究的進展 , 三集團的真面目開始自歷史傳說的迷霧中漸漸顯露出來。 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 , 大汶口—— 龍山文化可能屬東夷文化(少昊集團) 2 ,屈家嶺——石家河文化可能屬苗蠻文化(蚩尤集團) 3 ,仰韶——中原龍山文化可能屬華夏文化(指的是文化,不代表華夏民族,這時候還沒有形成華夏族,炎黃集團),

三大文化集團之前的交融我們這裡不談,看下最後階段的變化。

進入銅石並用時代晚期 (即龍山時代 )開始 , 情況又發生很大變化。 突出表現在中原龍山文化的影響明顯增強。 石家河文化中直領甕、 盆形擂缽等器物的產生 ,籃紋的不斷增多 ;龍山文化城子崖類型中大量拍印紋夾砂罐、 覆盆式器蓋、 蒝等的出現 , 都與中原龍山文化對它們的強烈影響有關。 另外,文化的分佈地域也有所變動。 此時,豫中地區基本不見石家河文化的影響。說明古苗蠻集團已經在往南遷徙,石家河文化最北只分布到豫南的上蔡、西平一線。原分佈著大汶口文化的豫東地區也已成為中原龍山文化造律臺類型的地盤。大汶口文化中心在魯中南泰山附近, 而龍山文化中心則東移至膠萊平原地區。由於石家河文化和龍山文化在地理上不再相連 , 它們之間的交流就很少了。早一個時期的“亞相互作用圈”已不復存在。

從文化發展水平看 , 一方面 , 中原龍山文化從廟底溝二期的低谷中走出 , 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 例如 ,山西襄汾陶寺(據說是堯的都城)墓地不僅規模極大 , 隨葬品多而精美 , 而且是按墓葬規模和墓主身份不同而分區埋葬的。 西北部為隨葬蟠龍紋盤、 鼉鼓、 特磬的大墓區 , 東南部為有木棺、 彩繪木、 陶器的中型墓區 , 中部則為多無隨葬品的小墓區。這些墓區可能屬於地位不同的家族所有,表明階級分化十分嚴重。又如,河南偃城郝家臺發現夯土城垣 ,是聚落進一步分化的產物。 另一方面 , 屈家嶺文化在過渡到石家河文化後 , 僅保持了一段時間的輝煌 , 接著就開始走下坡路。 石家河文化只是延用原屈家嶺文化城垣而未再新築。 龍山文化勢力也相對減弱。

龍山前、 後期之交 , 三大集團文化在交互關係上終於發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鉅變。 此時 , 石家河文化消亡 , 龍山文化有所發展 , 中原龍山文化則勢力大盛。

石家河文化是屈家嶺 、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 兩者的許多文化特徵一脈相承 , 如均流行土坑豎穴墓 , 都有壺形器、 斜腹杯、 高領罐等。 石家河文化本身極具特色的是一組富有宗教色彩的紅陶小器物 , 包括紅陶杯、 壺形器、 缽、 大口圈足杯、 陶塑小動物等。 但到龍山後期 、, 以上典型特徵在原石家河文化分佈區消失殆盡; 土坑豎穴墓基本不見而流行甕棺葬; 石家河城等廢棄 , 在原建築區上遍佈灰坑、 、甕棺。代石家河文化而出現的是基本與中原龍山文化大同小異的一些遺存: 流行籃紋等拍印紋飾 , 主要有直領甕、 罐形鼎、 細高柄豆、 圈足盤等陶器種類。 這表明石家河文化的消亡與中原龍山文化的介入可能存在因果關係。(堯舜禹遠征三苗)

龍山文化繼續發展。 例如 , 山東臨朐朱封大墓無論從棺槨墓室大小、 隨葬品等級、 禮制性器物的多少等幾方面都比大汶口文化晚期大墓更高了一個層次。山東章丘城子崖、 鄒平丁公、 壽光邊線王等夯土城垣的出現 , 是其實力增強的又一證據。(古東夷與古華夏已經合二為一了)

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當屬中原龍山文化 (後期)。西至陝西西部,北達河北南部,東到魯西南、 豫東 , 南跨江、 淮 , 其分佈地域遠遠超過了二里頭文化的範圍。 河南輝縣孟莊、 登封王城崗、 淮陽平糧臺等城址的出現 , 與中原龍山文化 (後期 ) 的興盛是分不開的。(堯舜時代)

總之 , 經過龍山前、 後期之交這場鉅變 , 三集團文化分庭抗禮的局面已不復存在。(古東夷臣服於古華夏,古苗蠻進一步南移)

我們再看下文獻中記載三集團交互關係 , 主要是關於它們之間戰爭的傳說。徐旭生先生將其主要歸納為兩大階段 , 即五帝前期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的戰爭 , 五帝后期 (唐虞時期 ) 華夏集團與苗蠻集團的戰爭。

古華夏與古苗蠻的戰爭最著名者莫過於 “涿鹿之戰”。 上文已經提到過的《逸周書· 嘗麥篇》 記載:

“蚩尤乃逐帝 , 爭於涿鹿之阿 , 九隅無遺。 赤帝大攝 , 乃說於黃帝 , 執蚩尤 , 殺之於中冀 , 以甲兵釋怒。“

是說古苗蠻集團在蚩尤率領下 , 攻擊華夏集團的炎帝一方 , 使其疆土全失 , 只好求救於黃帝。黃帝與蚩尤經過戰爭 , 才挫敗古苗蠻的進攻。但華夏集團的勝利只是暫時的 , 並無一勞永逸之功。 《史記正義》 引 《龍魚河圖》 又說: “伏蚩尤後 , 天下復擾亂......鹹謂蚩尤不死 , 八方皆為殄滅” , 表明隨著勢力的增大 , 古苗蠻集團又進行挑釁 , 致使戰爭持續了相當長的時期。(導致堯舜禹徵三苗)。

五帝前期古華夏對古苗蠻戰爭上的勝利 , 古華夏與古東夷控制範圍有了接觸,是與新石器時代晚期廟底溝期仰韶文化對大汶口文化產生強烈影響的實際相符的。 而此後古東夷文化的強盛, 也正和銅石並用時代早期大汶口文化蓬勃發展 , 反過來對仰韶文化施加巨大影響的情況不悖。 當然這兩個集團間的爭奪只是互有勝負 , 不存在一個集團對另一個集團的征服 , 所以在考古學上的表現也是隻有文化的強弱進退而無替代現象。(反映的現實就是少昊、顓頊、帝嚳、堯、舜輪流成為聯盟的首領)

到堯舜時期, 古華夏集團已走出低谷, 生產力發展, 實力大增; 而古東夷與古苗蠻集團的力量則相對削弱。

古東夷實力的暫時削弱可能與部分東夷其窮兵黷武有關。 侵擾古華夏聯盟不說 , 對與自己關係一度密切的集團可能也開始發動戰爭。 比如和良渚文化(古越人,三大集團在中原混戰的時候,古越人旁觀獨立發展,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玉文化) , 早期大半處於和平交往的狀態。 但到晚期 , 卻有證據表明它們之間發生過戰爭。 江蘇新沂花廳墓地殉人現象就被認為是良渚對大汶口的遠征所致; 而有的良渚玉琮上刻有大汶口文化的符號, 又可能是大汶口征服良渚的紀念品。當古東夷集團在實力大耗而自顧不暇的情況下 , 古華夏集團重振旗鼓 , “箭頭” 開始對準曾猖獗一時的苗蠻集團。 這時 , 石家河文化漸趨衰落 , 它與龍山文化的聯繫也被中原龍山文化從中切斷。 《戰國策· 魏策》 中 “禹攻三苗而東夷之民不起” 的記載大概指的就是這種狀況。(這裡應該是東夷和苗蠻混淆)

關於華夏與苗蠻戰爭的記述很多。 《呂氏春秋· 召類》 說: “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 , “舜卻苗民 , 更易其俗” ; 《淮南子· 修務訓》 言: “舜南征三苗 , 道死蒼梧” , 說明從堯到舜在 一步步向南推進。 至禹時時機成熟 , 終於趁三苗發生內亂和天災之機 , 大舉入侵 , 對三苗進 行了一次毀滅性的打擊。 《墨子· 非攻下》 記載:

昔者三苗大亂 , 天命亟之。 日妖宵出 , 雨血三朝 ; 龍生於廟 , 犬哭乎市; 夏冰 ; 地坼及泉; 五穀變化。 民乃大振。 高陽乃命玄宮。 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徵有苗。 四電誘祗。 有神人面鳥身 , 若謹以侍。蝨矢有苗之祥 , 苗師大亂 , 後乃遂幾。

高陽就是顓頊帝、帝嚳是高辛氏

經過這場慘敗 , 三苗衰微。 石家河文化被中原龍山文化替代。 中國由三大集團 “三足鼎立” 演變為夷與夏東西爭雄。

綜合起來看 , 三大集團在中國文明形成中都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 只不過在不同階段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有所分別而已。銅石並用時代早期 , 東夷和苗蠻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最高。在距今 5000年前後 , 大約已初步進入中國早期文明時代。銅石並用時代晚期 , 苗蠻漸趨衰落 , 東夷繼續發展 , 華夏則盛極一時。 此時 , 以華夏為首的三大集團共同把中國的早期文明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 奠定了向中國成熟文明時代— — 夏代邁進的基礎。 最後在距今 4200年左右的龍山前、 後期之交 , 由於華夏集團的向南擴張 , 苗蠻集團遠遁 , 夏王朝隨之誕生。華夏族群的雛形在這個時候形成。

結語:黃帝戰蚩尤,其實就是原始部落時期,兩個部落爭奪生存空間和控制地盤發生的戰爭。


長門文軒


古往今來,只要發生戰爭無非都是帶著利益為目的。比如爭地盤,這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常見。那麼蚩尤跟黃帝的涿鹿之戰到底是為什麼呢?首先就要了解下蚩尤到底是什麼人?

蚩尤是何許人也?

據《路史·後紀四》記載: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簡單來說蚩尤是炎帝的後裔。現在我們都以炎黃子孫自稱,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說法,黎民百姓,這就跟蚩尤有關係了。蚩尤,上古時代九黎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傳說蚩尤有八隻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最後被皇帝所殺,九黎族大部分併入黃帝部落,開起了華夏文明的起點。

《世本》記載:“蚩尤作五兵:戈、矛、朝、酋矛、夷矛。”相傳:蚩尤不但以金作兵器,並能呼風喚雨。

呼風喚雨可能有點神話了,但是可以理解為蚩尤能看懂天文地理。知道啥時候下雨,那個時候都是靠天吃飯,蚩尤最擅長用的武器是刀、斧,他所帶領的部落最擅長冶銅鐵。對於中華文明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

(山東蚩尤像)

涿鹿之戰

據《歸藏·啟筮》記載:“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

蚩尤跟黃帝之間的戰爭史上稱為涿鹿之戰。有兩種版本:

第一種版本:黃帝打敗炎帝后,蚩尤聯合了自己的八十一個兄弟,在中原涿鹿跟黃帝展開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決戰。因為蚩尤有類似天氣預報的能力,知道當天會有大霧,本以為能夠讓黃帝部落迷失方向從而打敗對方。可誰知黃帝部落中也有能人,製造出了指南車這樣部隊就不會迷路。最後蚩尤被皇帝所殺。

第二種版本:蚩尤原先在炎帝部落集團,但是後來自己獨立出來單幹,後來因為兩者在利益上的衝突,最後蚩尤將炎帝打敗。炎帝聯繫黃帝部落,兩個部落一起對蚩尤部落大戰,最後蚩尤被黃帝所敗。

從這兩個版本中都可以看出,蚩尤被黃帝所殺。黃帝還是很義氣的把他下葬了,蚩尤的頭顱化成了血楓林,稱他為“兵主”也就是戰神,後來很多人打仗時他都會把蚩尤繪在戰旗上,蚩尤就象徵著勇猛與不可匹敵。其他部落看到戰旗以為蚩尤未死,所以紛紛投降。


蚩尤與黃帝的戰爭目的猜想

通過上面表述,可以看出炎帝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最有可能引領中華民族前進的就是蚩尤跟皇帝兩個部落。但是這兩個部落各有特點。蚩尤部落代表著先進的文明農耕裝備,黃帝部落代表著先進的製造車技術,兩者不可避免發生碰撞。他們發生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統一華夏部落,最後涿鹿之戰結果也確實達到了華夏集團據有廣大中原地區,並起到了進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

雖然現在通過文獻的隻言片語能瞭解當時皇帝與蚩尤大戰的場景。但是毫無疑問,這場戰爭對於整個華夏文明更好的發展,有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梧桐語院


蚩尤和黃帝到底為何而戰?

老爹認為:

“為了土地、人民、女人、糧食等等資源而戰。”

對於黃帝,《史記•五帝本紀》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用一句話說就是:此子日後必成大器。

還有一段記載,也很重要:

於是軒轅乃習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

對於蚩尤,《史記•五帝本紀》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從以上可以看出:

  1. 黃帝應該是一個部落的核心人物,最少都是能發號施令的那種。


  2. 蚩尤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勢力的話,跟黃帝那個部落,差不多。

  3. 黃帝訓練士兵是為了征討那些不來朝貢的部落。

對於黃帝為什麼攻打蚩尤,《史記•五帝本紀》中是這麼記載的: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於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

“不用帝命”是黃帝征討蚩尤的原因。但這只是表面原因,更深一點的,主要有:

  1. 為了獲得土地、人民、女人、糧食等等資源。

  2. 統一所有的部落。

以上就是老爹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謝謝你的閱讀。

老爹有話說:你對“蚩尤和黃帝到底為何而戰?”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裡,發表你的看法。如果你認為老爹的回答,有那麼一點道理,可以點個贊。


老爹有話說


我是雲夢澤中的無名之士,我用一分鐘的時間以神話的角度來講述神話,專注於中國古代神話、北歐神話、希臘神話。

戰爭無非就是一方通過暴力強制手段來對付另一方,以達到某種目的,戰爭是沒有色彩的。有些戰爭是為了獲得某些資源,也有可能是生存空間。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戰爭從未停止過。

黃帝與蚩尤的那場曠古戰爭——涿鹿大戰,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只能半信半疑的從古籍文獻中去尋獲答案,因為這些記載都帶有感情色彩,有一定的目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思想百花齊放,孕育出了許多光輝的思想,不僅指引著當時的人,更是引導者後世人,直到今日。特別是儒家思想裡面的仁德、正義、自強等等思想。以致我們後世對於戰爭的評判也加入了正義和非正義的觀念。

我們相信邪不勝正,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一直以來,我們都把那場史詩戰爭中的黃帝一方放到了仁義正義一面,而蚩尤也是邪惡的化身。直到現在才慢慢有所改觀。其實那只是一場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各民族融合的一個歷史片段,和炎帝黃帝之間阪泉之戰沒什麼區別。



而《山海經》裡描寫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爭,簡直就是神魔大戰,可信度不高。我們都知道,《山海經》本來就是一部志怪、神鬼夾雜地理、環境等等各個方面的文獻,很多內容我們現在看來都匪夷所思。

那拋開我們對那場戰爭一直以來的價值判斷,從本質上去分析那場戰爭,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真正消滅對方嗎?


黃帝與炎帝之間的戰爭勝利,讓黃帝想趁著勝利之勢,征服更多的部落。《史記 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與炎帝三戰阪泉,炎帝臣服。所謂“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所以一目瞭然,就是黃帝部落征服了炎帝部落之後,可以說志得意滿。他想繼續征伐其他部落,向他們發號施令,從而繼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從諸多文獻記載來看,戰爭雙方的文明存在代差,黃帝一方比蚩尤一方落後一個時代。 蚩尤一方是生活在華北平原和江淮平原一代的部落聯盟,技術發達,已經開始大面積使用鐵器製品,而且他們的經濟發達。同時還有相對完善的法律制度,政治比較成熟,文明也比較領先。而黃帝部落相對比較落後,還是處於青銅時代青銅和玉製品廣泛應用於生活生產和武器製造。

所以代表著東方九黎的蚩尤一方憑著自己先進的技術,以及通過技術建立的強大武裝,他們就是不服從。他們敢於直接與黃帝叫板,軍事對峙。


就像是自始至終貫穿大自然的生物進化中的戰爭一樣,沒有道德仁義約束。正因為如此戰爭的發起就比較簡單。加上雙方的意志各不相同,強烈對峙中,最終戰爭難以避免。

總之,像黃帝與炎帝之間的阪泉戰爭一樣,涿鹿大戰都沒有什麼是非對錯,都是因為諸子百家思想產生以後才在人們心目當中產生的辨別意識。雙方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黃帝想讓蚩尤聽命與他,但蚩尤一方想自由行事,不受拘束。

也就是說黃帝爭奪是話語權,而蚩尤一方則是自由的行事權利。

各位看官大大覺得如何,歡迎討論。原創不易,感謝你的停留。


雲夢澤中的無名之士


黃帝和蚩尤都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們的事蹟也必然帶有神話色彩。

黃帝是玄女娘孃的徒弟,玄女是王母娘娘的通訊兵,代表天神派。蚩尤是女媧的手下,女媧代表了地妖派,此處用詞都是中性的,事實上在神仙傳裡有女媧的位置,而且排名靠前。

相傳天神瞧不起地妖,地妖也看不上天神,本來他們各守一方並不衝突,但是女媧在地面閒的無聊仿照神的模樣用泥土創造了人,這些人和動物一樣野蠻亂倫,作為天神受到了極大的侮辱,於是派玄女娘娘下凡教化人類,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和科技。

但是女媧不能接受這一點,於是就爆發了代理人戰爭,玄女娘娘以大徒弟黃帝(軒轅)為代表,女媧這一邊以蚩尤為代表,雙方在地界開打,詳細過程這裡不談,最終軒轅黃帝取得了勝利,蚩尤則退守南方以三苗的勢力存在(今天的苗人依然認為他們是蚩尤的後代),這股勢力就是後來的楚國,而黃帝這一方成了商朝,商的圖騰是大鳥,也就是玄女娘娘。


觀上靈雲


蚩尤部落始於埃及三角金字塔地區,以來自外星蜥蜴人,高顱人初建,遷移印藏地區的不丹錫金與矮人匯師,也是苗族人的三苗。苗族人與出於埃及三角塔地區猶太人,吉普賽人也是大三苗,三角貓。來自外星蜥蜴人高顱人矮人為侵佔不屬於自己的移民地球,利用猩猩猴子殖入自己的人種細胞,變形相,長相,只不過頭顱,額頭,頸部,耳朵,體形體味,尤其是腿形不同於地球所有膚色人種。蚩尤來到中國範圍,主要利用中國人種,進行配種變種寄生改種殖民。軒轅黃帝部落也與保護地球各種飛船直接聯繫,為保護大中國各民族平安,對來自外星寄生改種變種殖民,侵佔地球,製造戰亂,嚴重汙染地球所有,最終毀滅地球的蚩尤進行大戰!驅趕!但從秦始皇以前又利用暗殺寄生移民,利用整容易容控制權力軍隊進行暗殺寄生改種變種殖民。一直未停止。


用戶2098247104721


黃帝屬於華夏集團,蚩尤屬於東夷集團。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史記),蚩尤強盛,要吞併華夏,兩者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錦葫小吏


歷史記載上古時代還有個虞朝,那麼虞朝內亂,社會貿易混亂,引發戰爭,虞朝有三大軍團,有西夏黃氏羲王大軍,北夏炎氏大軍,南夏蚩尤氏大軍,東是虞皇朝政,西北南大軍統領三軍都是虞皇的哥哥,前代虞皇傳給了現金虞皇,這個哥哥一直不關心朝政,十年後整個規矩全亂,三位弟弟開始討伐哥哥,把哥哥弄下臺後,三位弟弟開始爭奪皇位,開始了三國混戰。

黃氏族本來在西方埃及。

炎氏族在北方範圍控制伊朗到俄羅斯包括非洲。

蚩尤氏整個南海都是他的,從山東到越南。

虞朝虞皇在現金黃河長江。

黃炎蚩氏族就是炎皇蚩帝的爺爺爺爺,打了好幾百年大約300年左右,炎帝本來勢力最大,黃帝最弱,是炎帝先動手要幹掉兩位,結果一打,打到黃帝出世後,被黃帝幹一大半,蚩尤也收服了三分之一,後來炎帝歸順了黃帝,成為了炎黃二帝的代表討伐蚩尤,蚩尤從沒有敗過,後來不敵二哥和三弟,被征服了!蚩尤大帝部族有些逃到了日本。

本故事假歷史


與自然做鬥爭


既然是兩個部落,而且有土地爭奪,就必會開戰。

蚩尤的苗瑤部落率先進入農耕社會,煉五金、制刑罰,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上都比從西北高原上來的遊牧民族黃帝部落更先進,但農耕文明往往敗於遊牧文明。

苗瑤部落到長江中下游後,成為楚國吳國的主體,但楚國上層卻可能是北來的,也可能是屈原寫詩時的附會。反正他們都是稱楚王、吳王、越王,和周王平級,不是諸侯國,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才是諸侯國。

今天長江中下游雖是漢族,但都是原來楚國吳國的苗瑤人漢化,血統上是苗瑤。


用戶8128980642574


歷史久遠只能推測了,南北受地理限制,文化風俗不一,蚩尤與黃帝爭戰,是南北二氣相爭,是南北神位,祖先及相關文化風俗之爭,五千年文化,基本上是北方神,祖,人作主,推行北方及中原的風俗,文化,近代一百年反轉,南方人作主,依然是北方神,祖為尊,文化風俗制度卻多從南方興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