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前建成40%的第一艘核動力航母有多先進?

天下布武


作為蘇聯的第一型核動力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可以說是蘇聯最先進的航母,而且放在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畢竟那時候能獨立建造核動力航母的國家一個巴掌都數不完,就是美國、法國以及蘇聯,當時全球就這麼三個國家能建造核動力航母,而且和美國、法國的第一代核動力航母一樣,其核反應堆都是拿潛艇上的反應堆先湊合,而且美國和法國的第一代核動力航母都因為用了潛艇的反應堆而出現了不少問題,由於蘇聯烏里揚諾夫斯克只建造了40%就被拆,所以其問題也沒有體現出來。



由於蘇聯的政治體制原因,蘇聯高層都不喜歡航母這玩意,斯大林時期鍾情於過期的戰列艦,赫魯曉夫時期鍾情於潛艇,以至於向高層提出航母發展計劃的庫茲涅佐夫元帥被罷官免職,就差被趕到西伯利亞挖土豆種玉米了。所以蘇聯的航母發展計劃舉步維艱,而作為庫茲涅佐夫元帥的繼承人這是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不得不用載機巡洋艦的名義去發展航母,而且為避人耳目先是搞出了莫斯科級和基輔級這樣的琵琶,從1143.5級(庫茲涅佐夫級)才算進入發展正軌,而1143.7型首艦(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是根據1143.5型的放大改進版。


把6.5萬噸級的1143.5型提到1143.7型的8萬噸級,並且採用核動力技術,由於此前已經在2萬多噸的基洛夫級上實驗過了,所以技術上也是可行的。至於說為什麼蘇聯不直接採用像美國小鷹級航母那樣直接採用4臺彈射器而只選擇在斜角甲板放2 臺彈射器,各種原因的解釋都有,但是個人認為還是蘇聯對自己的彈射器不夠自信,由於蘇聯人是第一次弄這玩意,經驗不足,怕技術不過關4臺彈射器全都跪了喪失戰鬥力,為安全起見保留滑躍起飛的甲板。而這樣的想法其實可以從基洛夫級上找共同點。


基洛夫級雖說是核動力,如果你仔細看艦橋會發現排煙的煙囪。這核動力還有煙的嗎?其實老毛子對自己的核動力技術也不放心,所以為安全起見除了用核動力外還額外的增加了幾臺柴油機,那煙囪就是給柴油機排煙的。而如果蘇聯的8萬噸級核動力航母建造出來將是世界第二,僅此於美國。不過放在全球範圍內拿肯定是非常先進的,但是和美國相比,這核動力戰鬥力還不如美國的小鷹級常規動力航母。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說的是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吧?

這裡首先要說的一點是——在蘇聯要將一艘軍艦叫做“烏里楊諾夫斯克”這是一個要將一艘軍艦叫做“列寧格勒號”或“斯大林格勒號”一樣的政治舉動。 烏里揚諾夫斯克——列寧的家鄉。

這艘航母設計為滿載排水量75000噸,雖然比福特級或者尼米茲級等超級航母小,但是也是蘇聯真正跨出要弄核動力航母的第一步。

然而,自從1988年11月25日烏艦放下第一根龍骨後,沒多久蘇聯就解體了。也使得這艘承載了蘇聯藍水海軍夢想的鉅艦最後命運悽慘。慘到何種地步?船體被拆散以150美元一噸的價格賣了廢鐵。


好了,咱們說說這艘船的紙面數據:

注意看甲板,雖然烏艦是傾斜甲板,但已經帶有了兩個蒸氣彈射通道。艦載機是可以利用蒸氣彈射裝置進行起飛的。這是蘇聯航母的一大進步。

其次甲板上有兩種型號的戰機,其中Su-33應該不用介紹了吧。還有一款雅克-44早期預警機。

雅克-44可以叫做“鷹眼斯基,是一型以E-2預警機為對標對手的早期預警機。

在Yak-44的配合下,蘇軍航母也可以實現大範圍的警戒、調度和作戰。這可以說是蘇聯末期其實也有了和美國一樣的航母運用策略。

再有就是烏艦的防護性能,根據存留下來的資料表明烏艦用了1700多噸的結構體進行防護搭建。將艦體分割成了多層的防彈裝甲隔板。這樣做烏艦的生存能力實際上是強於美國的超級航母的。


但就配合的艦載機而言,只有44架Su-33戰機和6架Yak-44預警機。整體的出動能力要大大的弱於美國的超級航母,甚至比小鷹級要差。


對於艦上的蒸汽彈射裝置要優於美國的同等型號。


而且這艘船也是帶導彈垂直髮射系統的,這就屬於戰鬥民族的執拗了,烏艦上還是有12個P700導彈系統的發射裝置



基本上,如果衡量作戰能力的話,烏艦會和小鷹號在差不多的一個水平線上。



當然了,隨著蘇聯的解體,這艘航母也消失殆盡。但還有個小後續——烏艦的設計圖紙在2011年的時候被咱買回來了。雖然不能為咱們的航母起到什麼決定性的作用,但也有很大的借鑑性。


軍武數據庫


說句實在話,蘇聯“夭折的紅色巨獸”Project 1143.7型“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一點都不先進”,這是與其主要戰略對手美國早下水十幾年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相比;如果與蘇聯自己的那一眾“重型載機巡洋艦”比,烏艦在理念、設計、動力、預期艦載機配置方面確實有不小的進步。不過武器這種東西,和自己比的確沒什麼意思。除了技術方面的劣勢以外,在“航母”的應用思想上,即使是“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最終能夠順利建成服役,其使用目的和效果也將比美國差出幾個量級。這一點你從蘇聯直到解體都還沒有正經的“航母戰鬥群”理念可以看出,蘇聯為“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想定的艦隊構成依然是“搜索-突擊群”,具體這個“群”是幹嘛滴,想想烏艦“重型核動力載機巡洋艦”的稱謂,以及艦上仍然裝備的一大堆“SS-S-19”反艦導彈和“SS-N-12”防空導彈可以看得出來。

核動力之殤

一及核動力艦船,之所以出眾,首先就要看其核反應堆的水平,蘇聯計劃中的第一艘核航母,早在1970年左右就提出了構想,需要建設一型可以與美國航母抗衡的艦船,排水量在8萬噸左右,安裝4部蒸汽彈射器,可以搭載大約70架艦載機。結果一年又一年,方案指標一降再降,最後縮小了艦艇噸位、減少了艦載機、改核動力為常規動力、取消了彈射器,湊活出了“庫茲涅佐夫”號航母這麼一個方案。雖然這些變化與當年蘇聯內部對建造航母意見的紛爭有關,但是更為主要的是其當時缺乏一款性能足夠、安全可靠的軍用大型水面艦艇核反應堆。


其實“烏里揚諾夫斯克”號並非蘇聯夭折的第一型核動力航空母艦,這艘艦好歹也是建造了大約40%以後才被拆解,而自1970年起,先後有1160型、1153型航母在方案階段就慘遭中止。除了我們前文所說的航母思路問題外,蘇聯不願意將其第一款水面核動力艦船的嘗試放在身上,對其軍用水面艦船核反應堆的性能還存在疑慮也是決定性因素之一。

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談談蘇聯的核動力破冰船和核動力巡洋艦了。1971年蘇聯改進型民用核動力破冰船上裝備了OK-900型反應堆,這也是此後蘇聯一系列軍用核動力水面戰艦的“老祖宗”。此後在OK-900的基礎上,蘇聯研製了KN-3型軍用核反應堆,將其使用到該國第一型核動力水面戰艦“基洛夫”級上(該艦的動力系統還是奇葩的2座KN-3型反應堆+2座КВГ-2型重油蒸汽鍋爐,CONAS核蒸聯合動力),“基洛夫”級建成3艘以後,驗證了KN-3型反應堆的能力和可靠性,並且發展了KN-3-43型航母用反應堆,並於1988年通過蘇聯相關技術驗收。

關於為什麼蘇聯的核動力水面戰艦要採用“核反應堆+蒸汽鍋爐+蒸汽輪機”這樣奇葩的CONAS“核蒸聯合動力”,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翻下“蘇聯北方設計局官方史料集”,其中在記錄蘇聯水面艦船核反應堆發展的一片文獻中,有這樣一段有趣記載“關於核動力艦船備用鍋爐的會議上,戈爾什科夫說到,萬一我們的水面艦船航行到西太海域時,兩座核反應堆全部發生故障該怎麼辦?這將是蘇聯海軍的莫大恥辱!”。我覺得,這一段話能夠充分說明蘇聯高層對其反應堆水平的不信任,那麼給核動力艦船配備用鍋爐也是理所應當的事了。這樣,你還會覺得“烏里揚諾夫斯克”號的反應堆能有多先進麼?刨除其可靠性不說,其具體性能指標也與當時的美軍“尼米茲”級航母反應堆相距甚遠:

1988年,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開始在黑海造船廠建造,預計2002年服役3艘;而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首艦1968年就開工建造,1972年下水。晚開工了整整20年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用4座KH-3-43型核反應堆才換來了28萬軸馬力的推進功率,而尼米茲號航母用2座A4W反應堆就能輸出26萬軸馬力的推進功率,幾乎一半的功率差距,所謂的後發優勢一點也沒看見。

弔詭的彈射器及甲板佈局

首先,烏里揚諾夫斯克號作為蘇聯第一型將安裝蒸汽彈射器的航母,其彈射器性能究竟如何,到目前也是眾說紛紜,個人認為其技術指標頂多與美國同時期的彈射器水平不相上下,這已經是比較理想的狀態了,在工科領域“哪有什麼彎道超車,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在蘇聯的彈射器還來不及裝艦的時候,美國裝有彈射器的航母早已經歷多次實戰檢驗,並且根據使用情況進行大量的改進,這些經驗上的差距,絕非通過設計和試驗就能彌補的。反觀蘇聯的彈射器,僅在“尼特卡”航母陸上試驗中心做過陸上試驗,憑几個試驗就敢說蘇聯彈射器性能更好,我只能是說缺乏工科基礎常識。

可靠性,還是可靠性,因為缺乏彈射器使用經驗,以及對彈射器可靠性的疑慮,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才被迫採用“彈射器+滑躍甲板”的組合模式,想起上文的“核反應堆+鍋爐”模式了嗎?為了更好的使用“雅克-44”固定翼艦載預警機,蘇聯不得不採用彈射器,而在彈射器故障時,蘇-33艦載機仍然可以從滑躍甲板起飛,這樣不至於因彈射故障而導致整艦喪失起降固定翼艦載機的能力。看上圖兩條藍線箭頭,就是烏艦裝載斜角甲板的兩部蒸汽彈射器,彈射行程100米,但是由於靠的太近,外側彈射器終點幾乎與內側重合,無法同時使用,彈射效率自然很低。

當然,有些人會強行為蘇聯彈射器可靠性不足背書,說“彈射器+滑躍起飛甲板的佈局是因為蘇聯海軍常在北方寒區活動,彈射器容易受結冰影響,所以用滑躍甲板備份”。這種理解,該說是有多不瞭解彈射器。首先,難道美國航母全蒸彈的佈局,不能在寒冷海域活動嗎?其次,蒸汽彈射器主要活動部件,是充填高壓蒸汽的氣缸和活塞,外漏部分僅有活動滑塊使用的縫隙軌道,彈射器使用前需要進行熱機準備,檢測彈射器活動部件的膨脹係數和溫度是否符合規定值,高溫高壓蒸汽熱機後,彈射器運動部件不可能結冰(即使有,也會融化),並且整個彈射器軌道周圍的甲板溫度都會上升,更不會存在結冰無法使用的情況,這一點美歐航母早就在北極海域驗證過了。

其他

不知不覺,本文寫的已經有點多了,所以關於艦載機部分就暫且不說了。總之標準排水量6萬多噸,滿載排水量約8萬噸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就其體量來說,載機數量難以與尼米茲級抗衡。窘迫的甲板佈局,也導致其艦載機使用效率低於尼米茲級。此外,相對而言較小的提醒,卻安裝了1座12單元反艦導彈發射裝置,配備12枚SS-S-19反艦導彈,射程500公里;4座6單元防空導彈發射裝置,發射SS-2-12防空彈,備彈192枚;8座“卡什坦”彈炮合一近防武器系統,配置384枚SS-N-11短程防空彈和大量速射炮彈;6座AK-630速射艦炮,作為防空力量的補充;2座RBU-6000火箭深彈發射器(祖傳武器,萬不能丟)。大家看看還缺了點啥,是不是再來一門主炮,就真不愧“重型核動力載機巡洋艦”之名了?其實,從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其向美製航母設計思路又靠近了一步,但是仍然在不遺餘力的堆徹艦載武器。原因無他,非不為也,是不能也。至於艦載電子設備,我就不多說了吧,除了到蘇聯解體都還沒造出來的那幾樣,其他與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的電子設備差不多。


裝備空間


題主所指的就是前蘇聯時期建造的最後一艘航母也是第一艘核動力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這艘航母說起來也是時運乖蹇,在前蘇聯解體時期已經建造了40%,只要花上一兩年時間估計就可以下水了,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這艘性能本可以追平美國核動力航母的航母最終轟然倒坍在了船臺上。

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設計上有多先進呢?它的滿載排水量達到了8.5萬噸,別看比庫茲涅佐夫號只重了兩萬噸,卻是戰後以來世界上除美國之外建造的最大的航母,直到現在也沒有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的航母達到這個排水量。龐大的排水量就代表著戰鬥力,它可以搭載多達24架蘇33艦載戰鬥機、蘇25K攻擊機、YAK44E預警機在內的近70架各型艦載機,飛行甲板長322米,寬39米,載員與飛行員共達到4000人。雖然依然使用滑躍起飛的方式,但是戰鬥力已經在向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看齊。


除了龐大的排水量和巨大的載機量,烏里揚諾夫斯克號還繼承了蘇聯發展航母的一貫思路,注重單艦的防空和反艦火力打擊,航母也不例外。最關鍵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採用了核動力,反應堆採用了4座KH3反應堆,推動四座蒸汽輪機,能夠提供20萬馬力,達到的最大航速30節,KH3型反應堆單堆功率305兆瓦,每小時可以產生900噸475º的高溫蒸汽,性能超過了美國同期核動力反應堆的性能。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烏里揚諾夫斯克號當時有計劃採用蒸汽彈射器,但是由於沒有完工也沒有進行彈射起飛實驗,所以該計劃也不了了之。這艘艦成為蘇聯最後的神話,他的防護系統、彈射起飛發展、核動力推動等性能在今日也很難有國家能夠比肩。


西涼宣撫使


蘇聯沒有解體的話,那麼當時可能會出現一艘8萬噸級的蘇聯製造的核動力航母。他就是1143.7型烏里揚諾夫斯克級核動力航母,可惜就可惜在,這一艘航母建造了40%,蘇聯就解體了。俄羅斯接手後,在挪威的忽悠下,這一艘航母最終被瓦解成為了廢鐵。本來可以成為國家利劍的一艘核動力航母就此隕落,俄羅斯直到如今也沒有能力造的出核動力航母。實在是可惜。

烏里揚諾夫斯克級核動力航母的作戰能力如何?到底有多麼先進呢?沐風接下來就和大家聊一聊。

準確來說,這一艘航母在美國擁有尼米茲級航母的情況下,並不算世界最先進。但是如果見到成功,肯定會排名世界第二。尤其是如果見到成功,那麼蘇聯的制海權將會大大上升一個層次。其實不光是這一艘航母被拆解了有點可惜,更可惜的是它的建造理念。不知道為什麼蘇聯人那個時候還沒有走出巡洋艦的領域。所以建造烏里揚諾夫斯克級核動力航母的時候,還是按照以前航母的建造方案來建造的,在甲板下面雖然取消了大量導彈發射井,但是依然保留有6個,真搞不清楚當時蘇聯人是怎麼想的。照現在的觀點來看的話,蘇聯人造出來的也並不算是航母,只能說是可以起降固定翼戰鬥機的大型巡洋艦。

而那個時候採用核動力使用蒸汽彈射起飛方式,但依然保留留有滑躍式起飛甲板,這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既然有了更先進的起飛方式,為什麼還要保留有原始的起飛方式呢,根本沒有任何用處,而且還大大減少了甲板上艦載機的停放數量。以至於烏里揚諾夫斯克級核動力航母雖然有8萬噸的排水量,但是隻能起降70多架次的戰鬥機。和同一時期的尼米茲級航母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

烏里揚諾夫斯克級核動力航母在現在看來並不多麼先進,但是在當時來看使用核動力,而且使用彈射起飛方式,滿載排水量8萬噸。可以說是世界第二了。


沐風談兵論道


“烏里揚諾夫斯克”基本可以認為是放大的“庫茲涅佐夫”,無論在噸位還是綜合作戰能力上都有不小的提升,但是還是沒有擺脫“載機巡洋艦”這個範疇,依舊裝備大量的武器系統,這似乎已經是蘇聯海軍的“優良傳統”了。下圖為正在烏克蘭黑海造船廠建造的“烏里揚諾夫斯克”,原計劃於1995年12月左右服役,結果建造僅僅完成30%就隨著蘇聯解體加國外“忽悠”而拆解

11437型“烏里揚諾夫斯克”是繼11435型“庫茲涅佐夫”之後又一級大型航空母艦,相比於“庫”艦這艘航空母艦除了排水量提升至80000噸之外還採用了核動力系統,起飛方式也有原先的滑躍起飛昇級為滑躍+彈射起飛,綜合作戰能力在當時應該是可以和美國海軍“小鷹”級對標,僅次於美國海軍的“尼米茲”和”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

從上面那張圖應該可以看到這艘航空母艦還引入了Ya-44預警機,這是類似於美國E-2“鷹眼”的艦載固定翼預警機,可以控制250-300公里的空中範圍。得益於彈射器,Ya-44是蘇聯海軍首次引入艦載預警機,但是最終也只有一個木製模型連樣機都沒有完成蘇聯就解體。

“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創造性的採用滑躍+彈射器的起飛模式,斜角甲板位置佈置2部蒸汽彈射器,直通方向仍然與11435一樣為滑躍起飛。關於蘇聯的蒸汽彈射器並沒有太多的詳細資料,但是“烏里揚諾夫斯克”只搭載2部彈射器其實有些保守,一方面是考慮到北冰洋極寒的天氣,另一方面是對彈射器的可靠性有所顧慮,畢竟是蘇聯首次在艦上嘗試彈射器。這些彈射器可保證上面提到的Yak-44艦載預警機升空,當彈射器無法工作時艦載機依舊可以利用滑躍甲板起飛。





艦上的動力系統和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類似,採用4臺KH-3核反應堆,驅動4臺蒸汽輪機臺,總輸出動力為28萬馬力(基洛夫為2臺,14萬馬力),最大航速30節。

總的來說,“烏里揚諾夫斯克”相比於”庫茲涅佐夫”各方面有了極大提升,艦載機攜帶量也達到70架,基本可以做到和美國的航空母艦對抗。但是這艘艦依舊沒有擺脫蘇聯海軍“載機巡洋艦”的傳統,還是搭載了12座P700重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和上百枚防空導彈,一直到俄羅斯新設計的航航母似乎也是這樣。

隨著蘇聯的解體,烏克蘭沒有能力繼續建造這艘航母,在美國的挪威這兩個國家的“忽悠”下烏克蘭將這艘航母放棄拆解,紅海軍也隨著這艘航母的拆解而逐步走向衰退


雛菊西瓜Peterpan


你問的應該是蘇聯1143.7型“烏里揚諾夫斯克”級核動力航母吧

多先進?一句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滿排8萬噸左右,載機70架,核動力推進,裝備了彈射器,從這個數據上看,怎麼都比蘇聯以前的1143和1143.5型戰鬥力強太多。放到世界上,考慮到當時世界上只有美國有大型航母,因此1143.7型是穩居第二的位置的,但是跟同期的“尼米茲”級相比,差距就出來了。

尼米茲滿排10萬噸,比1143.7大一圈。可是兩者的差距並不僅僅體現在這個尺寸的差距,而是兩國對航母設計理念的差距。

可以說,一直到1143.7型,蘇聯航母都沒有擺脫載機巡洋艦的桎梏。之前的1143甲板上堆滿了反艦導彈和防空導彈,導致甲板面積相當小,只能起降雅克38這種短腿飛機。到了1143.5型, 好不容易把前甲板清空了,可以起降正兒八經的蘇-33了,可是在甲板下方仍舊佈置了12發反艦導彈,佔據了寶貴的機庫面積,導致滿排6萬多噸的1143.5只能搭載24架蘇-33戰鬥機。

待到1143.7型,在已經有了彈射器的情況下,仍舊保留那個滑躍起飛甲板就實在不可接受。滑躍甲板嚴重影響甲板停留飛機的數量,而且影響飛機的起飛重量。另外1143.7在仍舊保留了祖傳的做法:甲板下佈置反艦導彈。這就導致載機數量繼續受到影響,不符合8萬噸排水量應該達到的標準。要知道,同等噸位的小鷹級,載機達到了80架以上。而且,小鷹級是常規動力,要攜帶更多的燃油。

所以,1143.7只能說對於蘇聯海軍來說是一大進步,但是跟一流的“尼米茲”相比,還是差一大截的。


林哥講武堂


紅色帝國終極型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重達8萬噸,是在經過了“基輔”級和“庫茲涅佐夫”級兩型航母發展後,來到了航母發展的高峰,可惜的是,航母未完,帝國結束,停在船塢建不下去。如果當初賣印度,想來可以得到一大筆錢;如果經濟好轉,俄羅斯接著建下去,要比現在的“庫茲涅佐夫”號先進得實在太多。就在俄羅斯萬般艱難之時,悄然來了挪威一家公司,他說假如拆解以後,會給一個不錯的價錢。這真是困急來了一個熱炕頭,不假思索簽了合同,鋸解生砸,國之重器於是生生弄成廢鐵,多年技術心血不管不顧,搞掉一大半,挪威毀約,按合同自願付出一筆違約金後,這艘航母於是灰飛煙滅。見過忽悠人的,沒見過這麼忽悠的,也見西方對烏艦的忌憚之深。

航母無用論的拋出。世人知道,如今擁有最多最好航母的國家,就有一個美國,可樂的是,拋出航母無用論的,也正是美國。他說,有了導彈,航母只能被動挨打,建造費用還相當高,因此非常不合算。為此,前蘇聯始終為建與不建而糾結,等終於定下決心,為時已晚。當時多少國家,多少軍中掌門人,可能始終沒鬧明白,航母是什麼。地球三分之二都是海洋,航母正是制海者,沒有航母,怎麼可能隨時作用於想出現的世界任何地區?美國人想得至為透徹,一邊自己不遺餘力地建造,一邊極力忽悠航母有多麼不堪一擊,美國成功了,至今得以牢牢掌控著世界海洋的命運。

烏艦之後無烏艦。俄羅斯近年不斷公開表示要打造核動力航母,說是這麼說,一無資金,二無技術,建造十分困難。如果當年烏艦不被那麼輕易肢解,自毀長城,也許命運會完全兩樣。可惜了當年,可惜烏艦,世上從來後悔藥最貴,到哪也買之不來。4座反應堆可輸出28萬馬力,可至航速30節,可蒸彈飛機,可載70架飛機,是唯一可與美國核動力航母比肩的航母,就這麼完了,說起來令人不勝唏噓。


魂舞大漠


說起來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其實很多人都希望去了解一下這一艘完工40%,最後被美國派出兩個皮包公司,直接給直接的航空母艦,究竟擁有什麼樣的戰鬥力?其實平心而論的話,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沒有辦法跟現在的福特級航空母艦相比,哪怕是美國第二級別的航空母艦,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也沒有辦法相比,因為兩者之間的技術並不是處於同一個時代的,這一點我需要給在座的各位打一個預防針,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沒有像傳說之中那樣傳揚的那麼神秘,但是他確實當得起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名號,也是前蘇聯航空母艦部隊進入轉折期的一艘承上啟下的戰艦,它的作用類似於美國的鸚鵡螺號核動力潛艇,或者是美國的企業級核動力航空母艦。

所以作為第一級別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它的對比的對象絕對不是美國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而是美國第一大企業級核動力航空母艦。

迴歸這個問題,我們如果去對比兩艘航空母艦的先進性,顯然沒啥用場,為什麼戰場上面可不是說先進不先進的問題,戰場上的先進,最後轉化回來的永遠都是戰鬥力,誰的戰鬥力強,誰能把對面給幹趴下,誰才是真正的厲害,黑貓白貓,抓到老鼠才是好貓。

兩艘航空母艦的對比,必須得從他們的起飛方式對比企業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擁有四架發射器,四架噴氣式發射機是企業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戰鬥的核心,(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屋裡阿洛夫斯克號有幾家,兩家除了兩架噴氣式彈射器以外,它還有一個滑躍式起飛的平臺。

滑躍式起飛,雖然對起飛條件稍微的放鬆一點兒,滑躍式起飛,由於他的起飛方式相比較於彈射式起飛,他的條件並不太好,所以飛機不能夠滿載和滿油的情況下起飛,飛機的戰鬥力大打折扣,在同等條件之下,飛機戰鬥力大打折扣的話,那你這一方也就輸了。

所以這一點上來講,前蘇聯的航空母艦是輸給了美國的航空母艦。

第二點發動機,發動機是航空母艦戰鬥的核心,企業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發動機28萬馬力,而穆里尼奧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的發動機也是28萬馬力,二者是持平的,但是卻有一個小小的不同,也就是企業級核動力航空母艦,單個發動機的馬力是2.8萬,馬麗一共有十臺發動機,同時並列在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的艦體內部,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雖然也是28萬馬力,但是隻有四臺發動機,這一點上來講,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更加先進,這一點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勝。

第三點,艦載機,以往前蘇聯的航空母艦遇到美國的航空母艦,那是需要掉頭就走,為什麼沒有預警機,沒有與緊急的情況之下,在科索沃戰爭裡面,米格29和美國航空母艦上面起飛的f18戰鬥力是相同的,但是f18通常能夠碾壓米格29,這就是預警機帶來的戰鬥力的提升。

但是這回前蘇聯擁有了自己的預警機,並且能夠在航空母艦上面彈射起飛,這些預警機能夠讓預警機的戰鬥力加入到航空母艦艦載機的行列,所以這一點上來講,美國和前蘇聯是持平的,那比的就是戰鬥機。

美國的戰鬥機,那當然是f18,當然提前一點兒是f14,前蘇聯的戰鬥機是什麼?是蘇三三,而且相比較於現在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的滑躍式起飛,這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的起飛方式是彈射起飛,蘇帆帆是一代名機蘇兩七改裝過來,一個是重型戰鬥機,一個是中型戰鬥機,那自然在上世紀90年代的戰鬥力的對比裡面,蘇三三完勝。

所以,相比較於美國第一大核動力航空母艦起飛效率上面可能有所差距,但其他的方面基本上已經和美國人持平,當然,這一艘航空母艦還沒有達到和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對比的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