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晖
一战后德国和中国的交往确实比较平等,但这并非德国人特意对华友善,而是作为一战战败国,德国已经没有资格对华吆五喝六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中国而言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这场战争使得各国开始重视中国。
1914年一战爆发之后,英法和德奥均向中国伸出橄榄枝,希望中国可以加入自己阵营,而对于这场远在欧洲的战争,北洋政府并没有立刻做出决定,毕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质还是一场“欧战”,在战争初期除了欧洲打得热火朝天以外,世界其他地区都还没有介入。
虽然袁世凯有对德国宣战之意,但由于他的称帝行为,南方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将领掀起护国战争,一时间北洋政府无暇外顾。
1916年袁世凯病逝,北洋政府陷入内讧之中,段祺瑞和黎元洪斗争不断,在是否对德宣战的问题上不仅这二人意见不合,就连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南方政府也是战和不定。直到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之后,美国开始极力怂恿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
此时的日本一直反对中国对德宣战,为此美英早早的就与日本达成交易,表示在战后可以将德国在中国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这样一来日本才支持中国加入战争。
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政府宣布中国正式对德宣战。此后中国向法国派出了17.5万劳工(主要为山东籍)参与战争。(段祺瑞)
在对德宣战同时,中国立即停止向德国和奥匈帝国支付庚子赔款,而就在宣战当年11月,沙俄爆发十月革命,北洋政府于是当机立断,也终止向沙俄支付庚子赔款。在战争末期,北洋政府趁苏俄内战之际,派兵短暂收复外蒙古,这也是民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对外蒙的实际控制。
1918年11月11日德军正式投,一战结束,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
1919年年初北洋政府派出谈判使团参加巴黎和会,在这场会议上,北洋政府提出以下要求:
一、废除势力范围
二、撤退外国军队、巡警
三、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
四、撤消领事裁判权
五、归还租借地和归还租界
六、实现关税自主权
为了不引起英法等国的过激反应,北洋政府也不是一次性就取消各国在华特权,而是制定了一个时间表,希望逐步废除之前的不平等条约。
对于中国的要求,美英等国在表面上是同意的,由于俄国和德国相机崩溃,原先列强在华的利益面临大洗牌,英法等国同意废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也表示愿意逐步归还租借,同时支持中国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
不过由于英法美早已与日本达成秘密协议,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由此引发了国内的五四爱国运动。
实际上除了没能收回山东的权利之外,北洋政府的其他要求基本获得了英法美的认同,在此次和会中中国外交也不是完全的失败。
但此时许多国人在会前认为自己作为战胜国,从此可以与列强平起平坐,对和会的期望过高。而列强决定将山东转交给日本的消息则大大打击了国人的希望,于是全国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要求北洋政府拒绝在和会上签字。
迫于国内的巨大压力,北洋政府没有签署《凡尔赛和约》,因此中国也没有在第一时间与德国结束战争。直到1919年9月15日,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明令布告终止对德战争状态,不过两国新关系并未立即正常化。
作为战败国,德国在战后之初的国际地位是一落千丈,为此德国急需要展开外交突破,于是德国政府在1920年向北洋政府提出申请,希望恢复两国正常关系。
经过长达一年的谈判,1921年5月20日,中国外交总长颜惠庆与德国代表卜尔熙在北京签订了《中德协约》。在该条约中德国放弃了所有在华特权,此后德国共向中国支付了8000多万赔款,中德关系开始正常化。
其实一战对德国的伤害并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因为战争几乎没有波及德国本土。而战后苏联的建立让英法大为恐惧,英法对德国的态度从压制转而开始扶植。
1922年4月16日,德国外长施特雷泽曼与苏联签订了《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德国也成为首个正式承认苏联的西方大国。
德国和苏联的和解让英法开始坐立不安,1925年10月16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的会议上通过了一系列对德新政策,统称《洛迦诺公约》。该条约使得德国重新恢复了正常的国际地位,甚至成为国联的常任理事国。
《洛迦诺公约》明显带有拉拢德国的意图,英法在该条约确认了德国西线、南线的国界,但唯独没有涉及德国和波兰的边界,这明显是鼓励德国向东扩张,英法的目的就是想让德国去跟苏联死磕。而德国则左右逢源,成为苏联和英法所争夺的对象。
虽然在一系列的操作下,德国的国际地位大为提高,但德国在世界上还是缺乏坚实的盟友,于是德国开始谋求有中国的一进步合作。
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抛弃了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的政策,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大不如前,国民政府彻底倒向欧美。
不过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仍旧不是很高,德国决定在中国培养亲德势力,将中国打造成德国的盟友,以便日后能与德国东西夹击苏联。并且当时的中国也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原料产地,德国继续与中国搞好关系。
为此德国向中国派出了数批军事顾问团,从1935年起,国民政府也着手打造了8支德械师。如果不是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的目标是建立60个德械师。(德械师)
当然,德国与中国的关系仅仅就是合作,远远谈不上援助,因为双方之间的任何交往都是明码标价的,不仅来华的德国军官享受极高的薪资待遇,中国从德国购买的武器也没有便宜一分钱,甚至许多武器中国都是以高出市场价15%的价格购买的,而且许多到货的武器还不能正常使用。
日寇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德国曾一度想调停中日战争,但由于国军在正面战场上接连失利,蒋介石根本没什么筹码与日本人谈判,而日本则提出了非常苛刻的停战条件,这让蒋介石无法接受,德国的调停工作最后以失败告终。
在日本的施压下,1938年德国终止了与中国所有的军事合作,到1941年德国与汪伪政府建交,中德两国彻底断交,中德合作也就此终止。(对于当年的中德合作,如今的评价有点过高了,虽然德国对中国军事近代化作出了很重要的帮助,但这些帮助都是基于国家利益,在中日战争爆发后,德国一直是给日本拉偏架)
千佛山车神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传言,说是希特勒在自传《我的奋斗》中曾提过,他在年轻时,因为家庭贫困而生活潦倒,好在有一对住在奥地利的姓张的华人夫妇经常给予他资助,他才得以顺利学习和生活。所以,希特勒内心对中国特别有好感。
也正因此为,在二战爆发前的那段时间里,西方列强都在想尽办法掠夺中国,却只有希特勒的德国,愿意以平等的地位和中国相处,甚至还对中国进行了很多援助。
即便在第二次世家大战爆发后,希特勒还曾一度想要和中国结成同盟,而不是日本。 这种说法被传到有鼻子有眼睛,但其实,这都是标准的民间故事。
因为,在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中,他并没有提到过任何有关曾受到中国夫妇资助的事情;甚至就连约翰托兰的《希特勒传》中也没提到任何有关希特勒童年时期受过中国夫妇援助的事情。
而且,在官方的各类文献中,也没有过类似的记载,甚至是与希特勒接触过的一些人,在他们的回忆录中,也从没有提过关于希特勒受到华人夫妇资助的事情。从这层意义上说,这个故事很明显就是扯淡,它十有八九是后人杜撰的。
事实上,就算希特勒早年真受到过华人夫妇的资助,但作为一个国家的元首,他的所作所为,往往也会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他绝不会让自己的个人感情来主导自己的行为。
换句话说,如果和中国合作,会有损希特勒政权的巩固,那即便这对华人夫妇是希特勒亲生父母,恐怕希特勒也会和中国势同水火。
相反,如果和中国合作,有助于希特勒巩固和扩张政权,那即便没有华人夫妇资助这个事情,希特勒也会想尽办法和中国搭上友好关系。
从这层意义上说,德国在二战前平等对待中国的原因,更应该是丘吉尔说过的那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事实上,国与国之间的相交,本就是利益之间的往来。希特勒平等对待中国,显然是因为这样做更符合他的利益。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还要从一战说起。
大家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不仅它在中国的各项权力被日本给强行接收,它的海外殖民地,也被各战胜国瓜分。
不仅如此,德国还需要承担庞大的战争赔款,合计金额高达1320亿金马克,相当于今天的2690亿美元。同时,德国的军队也被大量削减,只保留10万常备军维持治安。后来法国还出兵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这里堪称是德国工业的精华,又是重要的产煤地。
这系列的制裁行为,不仅让德国爆发出严重的经济危机,也让它遭遇史上最严重的资源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德国便把目光锁定到地大物博的中国。
因为,一方面受英法美国的联合制约,大多国家都不敢轻易和德国互通有无;另一方面德国所需要的资源非常庞大,一般的小国也支持不起,所以当时德国的选择,就只有俄国和德国。
但问题是,基于俄国的利益,自然不愿意看到德国的崛起,因为这会威胁到它在欧洲的地位。而中国则不同,它和德国并不存在霸权的竞争关系。并且,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本应该被公平对待,结果英法美等国却不顾中国的利益,擅自将德国在中国的权益划给日本,这让中国非常不满。
于是,德国和中国这两个被剥削的国家,就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一方面,德国从中国获取很多工业要用到的稀有资源,比如钨锡这种珍贵的战略资源。另一方面,德国帮助中国搞基建,输送军事装备,帮助训练军队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中国也乐见其成。
后来,等到希特勒统治德国之后,他最初之所以想和中国联手,是希望拉拢中国来制衡苏联。
换句话说,对于希特勒来说,他如果想称霸欧洲,苏联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所以他需要有人在远东地区对苏联进行遏制,这样苏联才有所顾虑,而无法全力争夺欧洲霸权。
当时,中国和苏联接壤,又有着据说几百万的兵力,而且和德国又有数年的相互帮助关系,甚至蒋介石的几大王牌军都是在德国的帮助下组建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希特勒自然优先考虑和中国合作。
但没想到的是,日本突然像发了疯似的侵略中国,并把中国打得节节败退,轻而易举丧就占据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
这样一来,希特勒再指望中国来制约苏联,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事情。而此时,如果日本和苏联达成合作,对德国来说,显然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希特勒便改变战略,果断和自己曾经的仇敌日本建立同盟合作关系。
其后,希特勒对中国人,也开始进行打击。比如,在1938年,希特勒推行“纯净德国血统”政策,逼着很多华人与德国太太离婚,理由是“会玷污日耳曼人的血液”。
1944年5月初,希特勒又下令以“通敌罪”将柏林唐人街中的130人名华人全部逮捕。三个月后,这其中80人被投进位于威廉斯堡的“明日集中营”,最后全部被虐待而死。
甚至而言,在二战结束后,德国向被屠杀的犹太人、平民和盟军战俘的亲属提供了大量的抚恤金,唯独对幸存的中国人没有任何表示。从这层意义上说,德国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平等对待中国,一切只有形势和利益而已!
我是赵帅锅
如同部分国人认为希特勒对中国人抱有特殊感情一样,以为二战前,德国是对中国最平等友善的国家,本身就自嗨和自欺欺人。事实上,希特勒从未对中国人抱有什么特殊感情,更无所谓好感,二战之前的德国,自然也从未平等对待过中国。
德国
从1840年第1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列强用区区几千人的海盗式袭击揭下远东帝国的虎皮之后,犹如吸血的蚂蝗,西方列强纷纷扑在大清帝国这个老迈腐朽的帝国身上疯狂的吸血。短短几十年间,拥有4亿人口,上千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上千个不平等条约。一直到二战爆发之前,列强对于中国的欺凌从未停止。
但是如果对比的话,几个主要列强,如英国、法国、德国、沙俄、日本、美国等国,德国的确算欺负中国最“轻”的了。然而,德国欺负中国最轻,不是因为德国有什么好心,更不是因为德国对中国抱有什么平等对待,而是因为德国本身也是后起之秀。当19世纪末德国终于有余力将势力的触角伸至远东地区时,中国早已被老牌列强瓜分殆尽。
清末时局图
因此,德国在中国的特殊利益少,不是因为德国人好心,而是因为德国“来晚了”。但即便如此,德国依然没有放弃任何一次掠夺中国的机会。八国列强侵华期间,跳得最高、跳得最欢的就是德国,八国联军的第2任总司令,也是由德国人瓦德西担任。
在此之前,德国强占胶州湾,将山东划为势力范围,在德国人看来更是正常无比。20世纪初时,欧洲曾流行过一段时间所谓的黄祸论,而最先提出黄祸论的,依然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这是他在1902年9月2日在给尼古拉二世的信函中提出的。
威廉二世
因此,从始至终,德国人从未对中国产生过任何的好感,更无所谓什么对中国进行平等对待。德国与英国、法国、美国等老牌列强并没有丝毫的区别,其贪婪的嘴脸和罪恶的行径,也没有丝毫的减弱。
即便是第1次世界大战失败,沦为战败国的德国,也成为了英法等国欺负的对象,但是喘过气来的德国,也从未对中国有过什么同病相怜。
而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的1933年到1936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的确与德国进行了军事合作。在大量购入德国军械组成德械师的同时,德国军方也派遣军事代表进入中国,对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参谋和指导。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和做买卖的基础之上的。
蒋介石
当时中德合作期间,无论是顾问团的费用还是购买的德式军械的钱,都是国民政府拿真金白银买过来的,而德系的价格也丝毫没有任何优惠。因此,对于惯于经商的德国人而言,这不过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生意,其中不掺杂任何所谓的好感和友谊。
而且即便如此,随着日寇全面侵华日期的临近和日本的不断反对,最终,希特勒还是将德国军事代表团撤回国内,同时中断了中德之间的军械生意。
国民党德械师
因此,即便在一战之后,德国在中国已经没有了任何特殊利益,连胶州湾都被日本抢去,德国也从未对中国有过什么特殊好感。再加上希特勒上台之后赤裸裸的种族主义,德国对于仍处于农业国、始终被列强欺凌、本身还处于军阀割据局面的中国,从未正眼相待。因此,认为二战前德国对中国友善而对德国有所好感的观点,可以休矣。
鸢飞九天2018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德国在清朝末年的时候,看到列强都在欺负贫穷落后的中国,所以也想来分一杯羹,可是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借口。
1897年,两个德国传教士在山东被歹徒杀死,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借题发挥,派遣部队军舰进驻胶州湾,并用武力逼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丧权辱国的《胶澳租界条约》,允许德国“租借”胶州湾,并享受其他特权。
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作为战败国,其在华的一切权益都在《凡尔赛条约》当中被归还给中国。但是日本横插一杠,胁迫袁世凯政府与之签订了不平等秘密条约《二十一条》,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都夺了过去。
而德国丢失的不仅仅是在中国的权益,其在欧洲和非洲的权益也收到了很大影响。那些曾今被德国控制的国家也一个个独立,其海外殖民地也全部被战胜国剥夺并重新分配。不仅如此,德国在面对巨额战争赔款的同时,还不得不重新建设自己的国家,因为它在战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了。
德国在这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就是经济建设,所以它不仅仅是对中国比较平等友好,对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它都是笑脸相迎。
特别是1929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德国魏玛共和国无力回天,其崛起之路受到很大的打击,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是相当尴尬。
直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这个情况才慢慢发生了改变。希特勒单方面撕毁《凡尔赛条约》,故意拖欠战争赔款,无视条约对德国军备的限制,反而大力扩充军备,发展军工业。
发展军工业就必须需要矿产等资源,德国虽然也是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以希特勒当时的狂热程度来看,德国国内能做到自给自足似乎很困难。于是,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的中国自然就进入了德国人的视野。
而中国之所以愿意跟德国打交道,是因为双方现在已经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了,再加上当时的中国也需要德国这样的朋友。
具体情况是,当时蒋介石正在面对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日本,再加上蒋介石一直想消灭某些被他成为“匪”的政党,然后自己一枝独秀。但让蒋介石比较苦恼的是,他的武器装备和军工业设备和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而德国工业基础雄厚,蒋介石想要的德国都可以造,所以双方才一拍即合。
从三十年代开始,中国的矿产资源源源不断运向德国,而德国则利用这些原材料制造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工业设施,这为德国的经济腾飞和崛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仅如此,两国之间还有许多人才往来。比如说,蒋介石曾派遣很多学生到德国留学,而德国则派遣了许多军事顾问中国来,帮助蒋介石组建立德械部队,指导国民党军队训练。在中国民营企业里,也有许多制造装备和设施是从德国进口而来,比如说纺织业和矿业等。
这个时期是中德关系的蜜月期,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蒋介石和希特勒的蜜月期。只不过当时他们都没想到,若干年之后,由于轴心国的产生和二战的爆发,德国与中国渐行渐远,而德国和日本则慢慢变得如胶似漆。
围炉煮酒话春秋
德国也是中国眼中的列强,它也有自己的利益,或者说它一直为自己谋求利益,所以说德国当时平等对待中国显然有一点言过其实。
1897年11月,德国蓄意制造“胶州湾事件”,用了不到24个小时登陆并占领了青岛,于次年3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后又签订胶澳租地合同、胶澳潮平合同和胶澳边界合同,从而霸占了胶州湾。
1900年,清政府和各国签订《辛丑条约》,付出了本息9.8亿两白银的代价,德国独得20%,仅次于俄国。
可见,德国也是一头吃肉的狼,吃的还是中国的肉。
所以,德国对待中国只能说是有条件的“平等”。
可是,为什么在二战爆发之前,诸列强仍然在不停地欺负中国,不断地攫取利益,德国却一反常态地向中国示好,并且有条件的“平等”地对待中国呢?
此事得从一战说起,当时的局势很微妙。
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一战,德国属同盟国阵营,中国于1917年向德国宣战,意味着中国站到了协约国一边,所以北京政府在对德宣战的同时也宣布废除中德之间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合同和协议。
1918年,同盟国战败,德国也输得很惨,巴黎和会上所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也规定德国将在中国山东的所有特权转让给日本,如此一来,德国在中国的利益自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所以,为了再一次回到中国,德国于1920年说要和中国恢复关系,经过谈判,双方最终在1921年签订了《中德协议》,德国正式宣布放弃此前通过不平等条约在山东所获得的一切特权,从而使中德关系步入“正常化”。
这也就是说,这份协议签订之后,不论请不情愿,德国都和中国成为了身份平等的国家,不再拥有特权。
这是二战爆发之前,中国之所以能够得到德国有条件的“平等”对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所以《中德协议》也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和列强所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后来,孙先生让从苏联考察军事回国的蒋志清筹办黄埔军校,从而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
德国当时挺遗憾的,因为孙先生选择了苏联,没有选择它,想当年清政府编练新军可都是学习模仿德国军制的,怎么这会儿却抛开德国了呢?没办法呀,除了苏联伸过来了橄榄枝之外,孙先生当时还主打和我党合作的政策。
所以,最好的选择当然是苏联。
可是后来蒋志清上台了,他掌权之后便撕开了面具,所以他刻意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动了“清党”,所以自然也断了和苏联的军事合作。
此时,德国和蒋可谓是一拍即合。
蒋志清断了和苏联的军事合作,可是,他的军队还是还要继续训练整顿吧?他还是得继续购买武器装备武装军队吧?
德国从一战之后也陷入了泥潭,它想重新站稳脚跟还有什么比和蒋合作更好的途径?
此外,德国不仅失去了13.5%的领土,还丧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不能进口武器,并且需要支付高达49.9亿英镑的战争赔款,下场可以说和晚清差不多一样惨了。所以,德国进口它所需要的大量的廉价原材料,用于恢复经济和发展军工。
所以,蒋很快便和德国敲定了军事合作,蒋后来的几个精锐的德械师便是在这个阶段由德国帮忙训练和装备出来。
除此之外,实际上德国方面在一战之后处于被孤立的状态,它也迫切需要在国际上拥有一个战略盟友。
德国难道会甘心受制于《凡尔赛条约》,甘心从此向以英美为首的协约国低头?显然不会。
当时德国魏玛共和国总理谢德曼气呼呼地说了句:“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为此,他甚至不惜此职。
由此可见,当时德国国内对于《凡尔赛条约》的抗拒。
后来,德国激进的纳粹党上台执政之后,对此更是不满,哪天不想着撕了《凡尔赛条约》?哪天不想着德国能够再一次崛起?哪天不想着能够成为世界的霸主?所以,它也迫切地需要摆脱被孤立的状态,寻找一个战略盟友,帮助它尽快地恢复实力。
所以,即便是纳粹上台之后,也仍然继续保持和蒋合作的状态。
所以,中德双方的合作,也是促使德国在二战爆发之前能够站在“平等”的立场去对待中国的一个原因。
后来,德、意、日三国结成了轴心国,也就意味着德国和中国的“蜜月期”将会结束。
日本能答应德国继续和中国合作嘛?显然不能。
虽然日本打赢了淞沪会战,可是德械师在战斗中的表现日本可是看在眼里的,再加上当时德籍军事顾问和教官也在和德械师同进退,如果让中德继续合作的话,势必会增加日本侵占中国的速度和难度。
所以,德国在日本的一再逼迫下只能结束了和中国的军事合作,召回了派到中国的军事顾问和教官。
这也意味着德国站到了日本那一边,中德之间所谓的“平等”也就因此暂时画上了句号。
吾与吾国
纳粹德国平等对待中国?这又是哪个“黄纳”所发明的历史!
大家不要忘了,纳粹德国可是日本的盟友,他们是狼狈为奸,侵略全世界的战争罪犯。所以,纳粹德国怎么可能会平等的对待我们国家呢?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纳粹德国很快就站到了日本那一面,开始不断打压中国,甚至还对在德国的华人华侨下手!
不可否认,在上世纪30年代,中德两国曾经有一段较短的蜜月期。这段时间,国民政府从德国进口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并且聘请了德国军事专家顾问,着手训练中国军队。这些军事领域的合作,极大的增强了国军精锐部队的战斗力,并且在抗战之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这些军事支持可不是纳粹德国白送,中德当时的军事合作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首先,当时这些德国武器装备可都是国民政府真金白银买的;其次,当时德国还需要中国出口钨、铁、锰等战略物资给他们。所以,纳粹德国也是出于自身利益,才选择卖武器给中国。
然而,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纳粹德国很快就站到了他们的盟友那边了。并且,纳粹也将魔掌伸向了在德国的华人。
1938年,希特勒推行“纯净德国血统”政策,认为“五代都是德国人的,才能算是真正的德国人”。在这些极端民族政策影响下,当地与德国人通婚的华人,被逼与自己的伴侣离婚,理由是“不得玷污日耳曼人的血液”。
1939年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纳粹又开始进一步加大对各国移民的迫害。居住在汉堡唐人街的中国人不得不逃离。之后的1941年,纳粹终于与中国断交,当地华人的处境迅速恶化,没几个月,唐人街上的所有中餐馆、杂货店等都被迫关闭。与此同时,纳粹还捏造“通敌罪”迫害华人,有许多无辜的华人都被关进了集中营,惨遭纳粹的毒手。
然而,二战结束后,德国政府向被屠杀的犹太人和盟军战俘的亲属道歉,并提供了大量的抚恤金,唯独对幸存的华人没有任何的表示。这就是现实!
那些一再造谣纳粹德国对中国好的“黄纳”们,拜托你们看清楚历史的事实。不要因为纳粹德国没直接侵略咱们,就对这个日本盟友心生崇拜,这是相当可耻的思想!
这些历史要读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前列强都欺负中国,而德国却平等的对待中国,那是跟德国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国家的战略有关。由于一战战败,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
此后德国由于战败根本没有能力、资格和其他列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当时的德国还被迫接受了极其苛刻的凡尔赛条约,不仅要支付战胜国巨额赔款,而且军备也被严格的限制。条约规定德国只能维持10万人的陆军和1.5万人的海军,废除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艇,不得拥有飞机、坦克和火炮等重武器。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德国魏玛共和国根本无力挽救危局。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随即重振军备,整军备战,撕毁凡尔赛条约,大力发展军事工业。而当时的中国拥有德国发展军工所需要的大部分矿产资源,此时的德国正在希特勒的带领下,开始从战后的阴影中走出来,逐步走向复兴。
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正面临日本的入略,急需大量的军事装备。就这样中德两国走到了一起。德国缺矿,中国缺少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而且中德两国相距甚远,没有任何的利益争端和领土纠纷。两家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20世纪30年代,中德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德国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军备原料,如锰、锑、钨等矿产。中国从德国购买大量德式武器装备,并聘用德国军事顾问来华帮助蒋介石组建德械师,训练新式军队。德国还准备帮中国建立军事工业,只不过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被打断。后来随着德日两国关系越走越近,中德关系逐渐恶化直至破裂。
帝国的余晖
1938年4月28日,兼任纳粹德国经济部长的戈林下令,禁止再向中国输出任何军用物资,一个月后原外交部长牛赖特被解职,里宾特洛甫走马上任,他上台后的第一个指令,就是撤回所有在华军事顾问。部分顾问试图拒绝执行这一命令,从遥远的德国再次传来希特勒的指示:拒不奉调回国的将以“叛国罪”论处。
(德国军事顾问塞克特将军)
不要被德械师和德国军事顾问团的表面现象所影响,而看不到抗战前夕德国对华政策的实质性,国与国之间,历来奉行利益最大化的实用主义,我们华夏民族和日耳曼人即便500年前也不曾有什么亲戚关系,德国人为什么要真心帮助我们抗日?那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二战爆发前列强对华态度基本一致
1922年2月6日,出席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核心内容是: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给予中国完全无阻碍之机会,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这就是所谓“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列强对华政策基本原则。
这九个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和中国的北洋政府,德国是一战战败国根本没有出席的资格,而中国是一战名义上的“战胜国”。在这些国家当中,真正破坏公约的只有日本,它始终觊觎“满蒙”的沃土,并终于在1931年摆脱了“九国公约”的束缚发动侵略战争,自绝于国际社会。
(德械师应该叫德式师)
德国的做法是大国政治利害的需要
只有懂得地缘政治和军事历史,才能理解德国精英战略家们对东北亚的政治态度。在他们看来,苏联早晚是重新崛起的德国最大敌人,而德国在华的核心利益所在,是加强国民政府的抵抗能力以阻止日本侵略,迫使后者转而与苏联抗衡和发生冲突,同时避免国府因为日本的进逼而被迫在政治上倒向苏联。
德国政治家认为,中国是个资源丰富具备战略纵深的大国,日本人很难彻底征服,并且中国与德国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应该结成可靠的经济与反苏盟友。而日本当时对国府的步步军事入侵和政治压迫,都是在把中国推向苏联一边,这是有违德国根本利益的,所以才要援华抗日。
(法肯豪森将军)
德国军事顾问团主体是国防军系统
德国与国民政府军事与经贸合作的蜜月期,大抵是在1933到1936年这一时段,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与苏关系破裂,之后又通过“九一八事变”洞悉日本野心,转而寻求新的西方强国支持。美英不愿意与日本翻脸影响在华利益,而在华已经没有什么利益(青岛也被日本人抢去了)的德国就成为了首选,尤其是希特勒的极权体制和法西斯思想,让蒋介石很是羡慕。
然而这又是希特勒羽翼未丰没有彻底掌控国防军的时期,德国军事顾问们听从的是国防部长勃洛姆堡的命令,为了贯彻前述的战略思想,这些德国顾问认真负责地帮助蒋介石训练军队和购买装备。期间日本不断向德国提出抗议,但是纳粹党尚无力改变军方的既定政策,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全面抗战爆发。
(德式师的装备比德军差远了)
德国扩军备战需要中国的战略物资
德国军事顾问团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推销军火和购进急需的原料上面,以优先保证德国的经济利益为原则。1935---1936年中国生产的几乎所有钨沙都运往了德国,而同一时期德国所产四分之一的军火销往中国,成为德国军火的最大买家。
在从德国进口装备时,中国要么是以真金白银的硬通货,要么是以国内特产的钨、锌、锡等战备物资作为购买“资金”,精明的德国人是不会吃亏的。
(希特勒接见孔祥熙代表团)
德国的一切物资装备都是有价码的
三十年代中央军精锐称为“德械师”是不太准确的,应该称作“德式师”,因为这些挑选出来的部队虽然经过了德式编制和训练,但只有第一批的第87、第88、第36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基本装备了德械,其它调整师都是以仿造的国械为主,原装德械固然精良,可是我们买不起那么多。包括德国军事顾问的薪资和生活待遇,都是远超民国时期平均水平的,并且是以昂贵的美金来支付。
由于综合国力及其财力有限,截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国民政府仅调整了30个步兵师,但绝不是扣上一顶M35钢盔就是“德械”的,部队仅装备少量的德式武器。截止到1935年11月,中国从德国进口毛瑟步枪一万支(含一亿发子弹)、轻机枪5000挺、驳壳枪5000把,20门战防炮和240门迫击炮。1936和1937年度虽有继续追加订单,相对于几百万军队而言,这点装备仍然是杯水车薪。
如果德国真的那么友好,理当在战争爆发前夜赠送或者优惠一点嘛,结果是什么呢?说白了,仍然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留德的蒋纬国)
德国最终还是改变态度抛弃了中国
1937年12月5日,德军顾问团长法肯豪森上报柏林:日本的军事效率并不高,他不相信日本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反对德国与日本结盟,反对召回在华军事顾问的决定,他认定他的做法“最符合德意志民族的利益”(不是中华民族的利益)。然而已经掌握全部权力的希特勒否决了这一提案,他过高的估计了日本军事实力,期望日本能够在东方牵制美英和苏联的力量,方便他在欧洲大展拳脚。
戈培尔在同年8月3日的日记中阐述了希特勒的理念:“希特勒不认为中国局势有多么严重(指对德国的影响),中国在军事上不充足,日本打败它,这非常好,因为这样可以使日本更灵活的对付莫斯科,我们不会再进一步支持中国了”,德国对华政策就此逆转,更于1939年缔结了轴心国德意日军事同盟。
因此,我们不否认德国顾问和中德军贸在抗战初期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不宜过高评价它,一个国家和民族若想自强,终究要靠自力更生和自我奋斗。
(留德军官在学习)
度度狼gg
从真实的历史来看,不存在这种情况。网上流传的希特勒对中国有特殊情感的说法,就是一个谎言。实际上希特勒推行种族主义,把中国人视为低贱民族,怎么可能对中国有特殊情感的。德国的末代皇帝威廉二世,也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并且是西方国家黄祸论的主要鼓吹者。所谓黄祸论,其实就是指的中国的威胁。
那么在历史上,德国对中国的侵略情况如何呢?
德国由于统一比较晚,所以在历史上对华侵略的进程,比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要晚一些。不过德国在对华侵略方面也不是没有取得所谓的成果。比如,1897年年底,德国以武力手段夺取胶州湾,第2年由李鸿章等人出面和德国签订条约,以租借的形式将胶州湾交给德国人管理。直到1914年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胶州湾为日本所占。德国人长期占据胶州湾17年。这一次殖民统治带来的最主要的历史遗产就是青岛啤酒。至于网上流传的青岛下水道,都是谎言,不值一驳。义和团运动爆发以后,各国驻华使馆受到义和团的攻击。其中德国公使在冲突中被杀。因此八国联军是以德国为主展开行动的,统帅是德国人瓦德西。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也是由德国人提出来的。赔款当中分配最多的也是德国。不过由于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民国政府借机废除了向德国赔款的协议。这是德国近代对华侵略当中,最主要的两个表现。
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北洋政府在仔细斟酌之后加入了协约国集团。因此在战后获得了战胜国身份。虽然在巴黎和会上,由于国家弱小依然受到欺辱,但是至少还是收回了不少原来德国在华的特权。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当时的希特勒政府出于自身外交利益需求和蒋介石政府有不少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合作。比如在军事领域,国军当中有不少德国的军事顾问。军队建设方面吸收了很多德国的经验。经济方面,中德双方合作开发了江西的钨矿。由于德国背负着战败国的身份,所以相对于英法美这样的国家,和中国打交道的时候,相对要平等一些。这倒也是一个事实。但这并不是出于对中国的尊重,还是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而决定的。
列强对华态度,本质上还是由于实力决定的。德国在近代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败。每一次战败都导致了自身实力的一次削弱。实力削弱自然就导致自身外交要更加圆融。这是很正常的表现。把这个扯到德国人对中国有特殊情感方面,只能说是自作多情。如果不是傻而是有特殊目的的话,那就更加可怕。
zyb38537240
二战之前德国和中国的关系还不错,一战后的德国被战胜国各种欺凌,跟当时中国的情形一样,同病相怜,所以当时德国人是真心帮助中国,中国将各种原料便宜卖给德国,通过相互帮助实现互强,中国的外国军事教官基本都是德国人,还为中国建立了十个德械师,还让中国军官到德国留学,为中国提供了许多武器装备,大到克虏伯榴弹炮,小到钢盔、驳壳枪,还有就是1932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中国派一个人参加,但是1936年的德国柏林奥运会,中国派了69人,二战时,德国没有侵略中国,世界各国都有理由恨希特勒,中国人又有什么理由恨希特勒?现在的欧美人又有几个恨东条英机,恨日本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