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大足縣一個景區內,遊人絡繹不絕。一位導遊拿著高音喇叭正在解說,沿途高大的石壁上刻滿了各種石像,體型巨大姿態不一。此地名為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堪稱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內,歷史上,大足是石刻之鄉,全縣有40多處石刻,造像更是多達五萬多個。不同於一般景區,所謂的大足石刻,分散於大足境內數十個地方。其中較為著名的,是寶頂山和北山兩地。
圖為寶頂山石刻特寫,人物造像鑲嵌在山體之中,栩栩如生,代表了古代工匠智慧的結晶。歷史上,大足石刻先後由唐五代宋朝,明清等朝代開鑿建造。其中唐代最盛,造像數量佔大足石刻總數的80%。
據傳,寶頂山造像源於南宋年間,巨型雕刻360餘幅,六道輪迴,千手觀音像、華嚴三聖像最為著名。這些精美絕倫的石刻造像,堪稱藝術史上的一大瑰寶,曾讓不少外國遊客如痴如醉。
石窟藝術源自於古印度,公元三世紀傳入我國後形成兩次造像高峰,分別在公元五世紀和七世紀。之後的大足石刻是最後一次造像高峰,把我國的石窟藝術史向後延續了400年。有意思的是,大足石刻造像風格不一,囊括了佛教道教和儒家三個流派,堪稱一絕。
雕刻形式上,大足石刻手法多樣,包括了圓雕、高浮雕、淺浮雕、凸浮雕、陰雕五種。高浮雕為主,輔以其他形式。不僅有不計其數的各階層人物形象,以及眾多的社會生活場面,而且還配有大量的文字記載,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圖為當年大足縣內的旅遊巴士,年代氣息濃厚。藝術科學價值突出,大足石刻曾深受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的喜愛,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偷盜現象。90年代北山多寶塔內一尊南宋時期的釋迦牟尼佛像頭部被人盜割,一個月內兇手就落入法網。時至今日,當地依然遊客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