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多少恨》:恨由愛起,又由心生

張愛玲《多少恨》:恨由愛起,又由心生

文丨卿心君悅

《多少恨》,是張愛玲根據電影劇本《不了情》改編的一篇短篇小說,初讀時只為了主人公虞家茵的悲劇愛情而唏噓,之後反覆品讀又會生起些不同的感觸。作品名“多少恨”這三個字,循序漸進地道出了數之不清的悲涼與怨恨,也許恨的是明明相愛卻不能在一起,也許恨的是“愛不逢時”,也許恨的是愛所伴隨的傷害,也許恨的是……

張愛玲《多少恨》:恨由愛起,又由心生

張愛玲在作品中寫到:“真正的瞭解一定是從愛而來的,但是恨也有它的一種奇異的徹底的瞭解”,恨的產生往往與愛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也像她在《色戒》中寫到的:“我這輩子最遺憾的事,就是推我入地獄的人,也曾帶我上天堂”

愛情本是美好和幸福的象徵,但是有些愛的產生卻往往伴隨著傷害,化身一柄利劍,刺傷了別人,也劃破了自己。如何化解,全憑自己,也許這部作品會給予我們些許啟示。

張愛玲《多少恨》:恨由愛起,又由心生

“夢裡的時間總覺得長的,其實不過一剎那,卻以為天長地久,彼此已經認識了多少年了。原來都不算數的。”這是作品中對宗豫得知家茵決定遠赴廈門時的心理描寫,也表述了兩人的愛情以悲劇收場。

主人公虞家茵的父親在很早以前便狠心拋棄她們母女重建了新的家庭,父親的不管不顧讓她心裡“恨透了”父親的薄涼,母女相依為命多年,為節省開銷母親獨自留在鄉下,家茵一人來到上海努力工作以支撐二人的生活。

在這種狀態下,家茵的世界是暗淡的,與斑斕的色彩相隔絕,原以為她的心會一直荒蕪下去,卻偶然間遇見了一個可以給她生活增添色彩的男人——宗豫。二人的相識可以用緣分所至來形容,最初相識在戲院,宗豫恰好購買了家茵想要退掉的演出票(她朋友因事失約),再次相遇時,更巧的發現宗豫竟是家茵輔導的女孩小蠻的父親。

這種相遇的過程讓家茵在驚喜中衍生了一絲擔憂,剛剛滋生的微弱情感,隨情節的發展開始左右搖擺,才產生些許好感的男人宗豫是有家室的人。她開始壓抑情感,變得冷淡,並拒絕他的接近。她的態度一直持續到了解宗豫的經歷後,才有了些轉變,原來他的婚姻早已名存實亡並不幸福(封建社會的包辦婚姻),他一直想擺脫舊式婚姻所帶來的束縛,只因女兒小蠻的存在以及妻子夏太太的“寧死不從”(拒絕離婚,以死相逼)才被擱淺,家茵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堅定了他開始新生活的信念,或許這時的家茵更原意相信主要因素並不在她,也由此逐漸的默許並接受了這份感情,她願意為他等待。

這時夏太太得知二人情感存有曖昧(傭人姚媽告知)後,由鄉下來到了上海,她擔心宗豫因家茵的出現會與她離婚,為此與宗豫爭吵甚至以死相逼,隨後又找家茵妥協,希望家茵可以以姨太太的身份進門,並表示不會干預他們恩愛。此時的家茵並不覺得自己與宗豫存有情感糾葛,因此得知夏太太的態度後,憤然中予以拒絕。夏太太不相信他們二人的“清白”,提醒家茵一意孤行會傷害小蠻,在交流中家茵原本“自我矇蔽”的心突然驚醒,她不願傷害別人,更不願意傷害一直很喜歡她的小蠻(家茵幼年經歷的影響),最後她毅然選擇斬斷這段感情,遠赴廈門工作,逃離了那個愛“恨”交織的地方。

張愛玲《多少恨》:恨由愛起,又由心生

張愛玲作品中的愛情故事多以悲劇收場,充滿悲情色彩,《多少恨》也是如此,從作品中究其悲劇緣由也能獲取一定對現實生活的啟示。

張愛玲《多少恨》:恨由愛起,又由心生

“上上 中下 下下莫歡喜 總成空 喜樂喜樂 暗中摸索 水月鏡花 空中樓閣。”

這是在《多少恨》中,張愛玲對家茵起課(占卜的一種)算兩人未來姻緣走勢時結果的描寫,預示著二人的感情波瀾。以“上上”的緣分開始,以“下下”的悲劇收場,終將是鏡花水月看似美好卻空幻飄渺,難以圓滿。

家茵與宗豫的相遇是美好的,她以為這是由緣分牽引而來的良人,將所有關於愛情美好憧憬都賦予在二人的交往之中(暫且不談這段愛情產生的對與錯),但這種在“不恰當”時機發生的愛情並沒能延續,也未能獲取幸福。

縱觀《多少恨》全部情節,不難看出可能導致愛情悲劇的原因之一:“生”不逢時的愛。

二人正常交往中短暫的溫情與美好,並不能完全掩飾她內心中隱隱的不安——他已有家室,即便早已有離婚的打算,卻又不得不承認她的出現仍舊會成為事情發展致命的一道催化劑。作品中對宗豫的家庭及心理狀態有這樣的描述:

“我跟她感情本來就沒有。她完全是一個沒有知識的鄉下女人,她有病,脾氣也古怪。不見面也罷,一見面總不對。這些話我從來也不對人說,就連對你我也沒說過。——從前當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本來一直就想著要離婚的。”

家茵恨命運弄人,讓他們沒有更早或者再晚些相識相遇,或許愛情確實需要在合適的時機下才能正常的生長,如果在宗豫沒有結婚之前相遇可能就不會面臨現在的困擾,如果在宗豫徹底處理完情感問題之後相遇,也許內心就不會如此“不安”,結局可能也會更美滿一些,可是偏偏二人在這種“不恰當”的時機相遇了。

家茵的恨,類似於編入《全唐詩續拾》卷五十六的那一首經典流傳的無名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

家茵的愛情如此,現實生活中部分人的愛情也如此。這讓人不禁想起了曾經風靡網絡出自王家衛導演的電影《2046》的一句經典臺詞:“愛情這東西,時間很關鍵,認識得太早或太晚,都不行”,愛情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愛情產生的時機,“生”不逢時的愛情,很難朝著期待中的方向發展,而結局卻可能早已註定。

張愛玲《多少恨》:恨由愛起,又由心生

“這一邊的她是這樣想:‘我希望她死!我希望她快點兒死!’那一邊卻黯然微笑著望著她,心裡想:‘你怎麼能夠這樣的卑鄙!’那麼,‘我照她說的——等著。’‘等著她死?’‘……可是,我也是為他想呀!’‘你為他想,你就不能夠讓他的孩子恨他,像你恨你的爸爸一樣。’”

這是在《多少恨》中,張愛玲對家茵決定選擇徹底離開時的內心描述。自從家茵知道宗豫的經歷後,她就一直處於猶豫中,她愛宗豫,宗豫也愛她,但他們之間卻存在著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這可能就是她最初態度冷淡,拒絕宗豫接近的原因,可她最終還是沒有抑制住嚮往美好愛情那顆心的跳動。

可能導致愛情悲劇的另一個原因:猶豫不決的心。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任憑這段愛情繼續發展,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宗豫的妻子夏太太,沒有家茵的出現,即便二人感情或許不美滿,但至少對於夏太太來說婚姻失敗的並不徹底,名分,孩子仍舊可以成為內心的慰藉。那時的家茵又與當年導致她父母離異的女人有什麼區別,夏太太就是她母親的一個縮影,而小蠻將可能成為幼年家茵不幸的一個映射

她不想傷害他人,可是向前一步又不可避免傷害的發生,她們會不會恨她,就像當年她的恨一樣。那麼如果就此放棄了這段感情又會如何?對家茵,對宗豫來說仍舊是一種傷害。既然如此當初又何必讓感情延續,向前向後都無法逃避與傷害直視,家茵深陷在進退兩難和猶豫不決中。直到後來她在與夏太太對話中,清醒的在“絕望”中做出了離開的選擇,“遍體鱗傷”的退出了宗豫的生活。

既知在這段感情中傷害難以避免,一味的逃避放縱只會讓傷害的程度無限疊加,或許對此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在愛情萌發時及時扼殺,錯誤不開始就不會帶來傷害,及時止損才能有效的控制傷害的程度。

家茵如此,宗豫也是如此,如果對妻子從開始時就是牴觸的,那麼最初為何不堅定的拒絕,或在可控時及時止損,在那種狀態下錯誤的發展到小蠻出生,任由傷害一再擴大,最終的悲劇又豈會再是一人一事之恨。

而在當今社會中部分人同樣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比如一些所謂婚後遇到的“真情”,我們暫不評判情之真假,但這種感情往往在最後總是會帶來無限的傷害,對己、對家庭,甚至於對他人及家庭,幸福是禁不住指責也承受不了無限不安的,這種情感又怎能圓滿。所謂的“情”可能是真的,但是未必每一段情真的感情都應該存在,或許在錯誤時間下的感情也不應該稱之為愛,因為其中缺少了單純而憑生了數之不清的雜質——這些與愛毫不相干。

對此,最佳的處理辦法應該是沈從文所說的“情感節制”,因為這才是能讓我們獲取幸福的重要因素。有人可能會說,感情無法控制,但是人之所以稱之為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無法控制還是不想控制,答案自在人心。愛情如此,很多事情也如此。

張愛玲《多少恨》:恨由愛起,又由心生

“虞老先生道:‘家茵!我知道你一定恨我的,為著你娘。也難怪你!你娘真是冤枉受了許多苦啊!’”

這是在《多少恨》中,家茵父親來上海謀事尋求家茵幫助,兩人多年後才又相見時家茵父親說的話。雖然作品中沒有過多的描述家茵父母離婚相關的情節,只有在家茵記憶中每個深夜都在等待父親打牌歸來的母親,可想而知,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離婚以後孤苦伶仃的母女二人生活會是怎樣的艱難,也因此家茵在失去上一份工作時,每天急於找事,不敢告訴母親現在的處境。

張愛玲《多少恨》:恨由愛起,又由心生

拋開家茵父親不恰當的做法,導致家茵母親悲劇人生的因素還有她的母親從未與恨和解,這裡的和解未必是原諒,家茵母親因為丈夫的拋棄而怨恨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能放下心中的恨,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也許仍舊能收穫新的幸福,也是未知。

可能導致愛情悲劇的原因還有:從未與恨和解。

婚姻破裂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人生並不會由此而止,接下來的歲月是延續悲傷還是重新擁有陽光全看各自之選,而其中會阻礙獲取陽光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能否與過去和解,無論是痛,亦或者是恨。家茵母親的處境值得同情,但是餘生的選擇卻並不積極,因為深陷恨的影響,失去了摒除悲傷的可能,在這一點上張幼儀的做法更值得稱讚,與徐志摩離婚後,憑藉自身的努力與過去的種種徹底和解,也因此書寫了一個女人困境中再次獲取幸福的無限可能。

而在家茵心裡同樣“恨”著她的父親,這種“恨”源於父親當年的錯誤給她童年留下的種種陰影,正因她從未與過去的恨和解,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作品結尾處的那個悲劇發生。

她與宗豫從始至終都沒有發生過實質性的曖昧,二人刻意的保持著一定距離,都不願在一切未塵埃落定前褻瀆這份愛,或許沒有家茵的出現,最終宗豫也會離婚,或者也會像作品中對夏太太病情的描述,所剩時間並不多,宗豫終究會成為一個人。如果家茵沒有受到“恨”的影響,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默默等待,結局也許又會有所不同,當然這樣的愛情並不值得提倡,只是就事論事。

脫離作品迴歸現實,這種從未與恨和解導致悲劇的“劇情”比比皆是。感情破裂後,一方怨恨另一方,以至於對早已結束的感情始終難以釋懷,無法接受新的感情,甚至不再相信愛情等等,這種情況何嘗不是對“恨”的執著,而這樣的執念又有什麼意義?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甚至還可能傷害一個真心愛你的人,失去原本觸手可及的幸福。

有些傷害或許很難避免,可是有些傷害卻又可以避免,比如已經不愛你的人,已經無法延續的愛情,甚至早已變質的婚姻。那麼面對這種問題,可能最好的選擇就是與過去和解,與“恨”和解。豐子愷先生說的:“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也是與“恨”和解一個較好的詮釋。

恨由愛起,又由心生。恨本無相,隨愛而形。世間多少恨,原又可為無數情。一念為愛,一念為恨,人生漫長,需步步慎行。

張愛玲《多少恨》:恨由愛起,又由心生

卿心君悅,頭條原創作者,高級心理健康指導師,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溫暖你,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