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多少恨》,是张爱玲根据电影剧本《不了情》改编的一篇短篇小说,初读时只为了主人公虞家茵的悲剧爱情而唏嘘,之后反复品读又会生起些不同的感触。作品名“多少恨”这三个字,循序渐进地道出了数之不清的悲凉与怨恨,也许恨的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也许恨的是“爱不逢时”,也许恨的是爱所伴随的伤害,也许恨的是……
张爱玲在作品中写到:“真正的了解一定是从爱而来的,但是恨也有它的一种奇异的彻底的了解”,恨的产生往往与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也像她在《色戒》中写到的:“我这辈子最遗憾的事,就是推我入地狱的人,也曾带我上天堂”。
爱情本是美好和幸福的象征,但是有些爱的产生却往往伴随着伤害,化身一柄利剑,刺伤了别人,也划破了自己。如何化解,全凭自己,也许这部作品会给予我们些许启示。
“梦里的时间总觉得长的,其实不过一刹那,却以为天长地久,彼此已经认识了多少年了。原来都不算数的。”这是作品中对宗豫得知家茵决定远赴厦门时的心理描写,也表述了两人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主人公虞家茵的父亲在很早以前便狠心抛弃她们母女重建了新的家庭,父亲的不管不顾让她心里“恨透了”父亲的薄凉,母女相依为命多年,为节省开销母亲独自留在乡下,家茵一人来到上海努力工作以支撑二人的生活。
在这种状态下,家茵的世界是暗淡的,与斑斓的色彩相隔绝,原以为她的心会一直荒芜下去,却偶然间遇见了一个可以给她生活增添色彩的男人——宗豫。二人的相识可以用缘分所至来形容,最初相识在戏院,宗豫恰好购买了家茵想要退掉的演出票(她朋友因事失约),再次相遇时,更巧的发现宗豫竟是家茵辅导的女孩小蛮的父亲。
这种相遇的过程让家茵在惊喜中衍生了一丝担忧,刚刚滋生的微弱情感,随情节的发展开始左右摇摆,才产生些许好感的男人宗豫是有家室的人。她开始压抑情感,变得冷淡,并拒绝他的接近。她的态度一直持续到了解宗豫的经历后,才有了些转变,原来他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并不幸福(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他一直想摆脱旧式婚姻所带来的束缚,只因女儿小蛮的存在以及妻子夏太太的“宁死不从”(拒绝离婚,以死相逼)才被搁浅,家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他开始新生活的信念,或许这时的家茵更原意相信主要因素并不在她,也由此逐渐的默许并接受了这份感情,她愿意为他等待。
这时夏太太得知二人情感存有暧昧(佣人姚妈告知)后,由乡下来到了上海,她担心宗豫因家茵的出现会与她离婚,为此与宗豫争吵甚至以死相逼,随后又找家茵妥协,希望家茵可以以姨太太的身份进门,并表示不会干预他们恩爱。此时的家茵并不觉得自己与宗豫存有情感纠葛,因此得知夏太太的态度后,愤然中予以拒绝。夏太太不相信他们二人的“清白”,提醒家茵一意孤行会伤害小蛮,在交流中家茵原本“自我蒙蔽”的心突然惊醒,她不愿伤害别人,更不愿意伤害一直很喜欢她的小蛮(家茵幼年经历的影响),最后她毅然选择斩断这段感情,远赴厦门工作,逃离了那个爱“恨”交织的地方。
张爱玲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多以悲剧收场,充满悲情色彩,《多少恨》也是如此,从作品中究其悲剧缘由也能获取一定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上上 中下 下下莫欢喜 总成空 喜乐喜乐 暗中摸索 水月镜花 空中楼阁。”
这是在《多少恨》中,张爱玲对家茵起课(占卜的一种)算两人未来姻缘走势时结果的描写,预示着二人的感情波澜。以“上上”的缘分开始,以“下下”的悲剧收场,终将是镜花水月看似美好却空幻飘渺,难以圆满。
家茵与宗豫的相遇是美好的,她以为这是由缘分牵引而来的良人,将所有关于爱情美好憧憬都赋予在二人的交往之中(暂且不谈这段爱情产生的对与错),但这种在“不恰当”时机发生的爱情并没能延续,也未能获取幸福。
纵观《多少恨》全部情节,不难看出可能导致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生”不逢时的爱。
二人正常交往中短暂的温情与美好,并不能完全掩饰她内心中隐隐的不安——他已有家室,即便早已有离婚的打算,却又不得不承认她的出现仍旧会成为事情发展致命的一道催化剂。作品中对宗豫的家庭及心理状态有这样的描述:
“我跟她感情本来就没有。她完全是一个没有知识的乡下女人,她有病,脾气也古怪。不见面也罢,一见面总不对。这些话我从来也不对人说,就连对你我也没说过。——从前当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本来一直就想着要离婚的。”
家茵恨命运弄人,让他们没有更早或者再晚些相识相遇,或许爱情确实需要在合适的时机下才能正常的生长,如果在宗豫没有结婚之前相遇可能就不会面临现在的困扰,如果在宗豫彻底处理完情感问题之后相遇,也许内心就不会如此“不安”,结局可能也会更美满一些,可是偏偏二人在这种“不恰当”的时机相遇了。
家茵的恨,类似于编入《全唐诗续拾》卷五十六的那一首经典流传的无名诗: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家茵的爱情如此,现实生活中部分人的爱情也如此。这让人不禁想起了曾经风靡网络出自王家卫导演的电影《2046》的一句经典台词:“爱情这东西,时间很关键,认识得太早或太晚,都不行”,爱情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爱情产生的时机,“生”不逢时的爱情,很难朝着期待中的方向发展,而结局却可能早已注定。
“这一边的她是这样想:‘我希望她死!我希望她快点儿死!’那一边却黯然微笑着望着她,心里想:‘你怎么能够这样的卑鄙!’那么,‘我照她说的——等着。’‘等着她死?’‘……可是,我也是为他想呀!’‘你为他想,你就不能够让他的孩子恨他,像你恨你的爸爸一样。’”
这是在《多少恨》中,张爱玲对家茵决定选择彻底离开时的内心描述。自从家茵知道宗豫的经历后,她就一直处于犹豫中,她爱宗豫,宗豫也爱她,但他们之间却存在着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这可能就是她最初态度冷淡,拒绝宗豫接近的原因,可她最终还是没有抑制住向往美好爱情那颗心的跳动。
可能导致爱情悲剧的另一个原因:犹豫不决的心。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任凭这段爱情继续发展,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宗豫的妻子夏太太,没有家茵的出现,即便二人感情或许不美满,但至少对于夏太太来说婚姻失败的并不彻底,名分,孩子仍旧可以成为内心的慰藉。那时的家茵又与当年导致她父母离异的女人有什么区别,夏太太就是她母亲的一个缩影,而小蛮将可能成为幼年家茵不幸的一个映射 。
她不想伤害他人,可是向前一步又不可避免伤害的发生,她们会不会恨她,就像当年她的恨一样。那么如果就此放弃了这段感情又会如何?对家茵,对宗豫来说仍旧是一种伤害。既然如此当初又何必让感情延续,向前向后都无法逃避与伤害直视,家茵深陷在进退两难和犹豫不决中。直到后来她在与夏太太对话中,清醒的在“绝望”中做出了离开的选择,“遍体鳞伤”的退出了宗豫的生活。
既知在这段感情中伤害难以避免,一味的逃避放纵只会让伤害的程度无限叠加,或许对此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在爱情萌发时及时扼杀,错误不开始就不会带来伤害,及时止损才能有效的控制伤害的程度。
家茵如此,宗豫也是如此,如果对妻子从开始时就是抵触的,那么最初为何不坚定的拒绝,或在可控时及时止损,在那种状态下错误的发展到小蛮出生,任由伤害一再扩大,最终的悲剧又岂会再是一人一事之恨。
而在当今社会中部分人同样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比如一些所谓婚后遇到的“真情”,我们暂不评判情之真假,但这种感情往往在最后总是会带来无限的伤害,对己、对家庭,甚至于对他人及家庭,幸福是禁不住指责也承受不了无限不安的,这种情感又怎能圆满。所谓的“情”可能是真的,但是未必每一段情真的感情都应该存在,或许在错误时间下的感情也不应该称之为爱,因为其中缺少了单纯而凭生了数之不清的杂质——这些与爱毫不相干。
对此,最佳的处理办法应该是沈从文所说的“情感节制”,因为这才是能让我们获取幸福的重要因素。有人可能会说,感情无法控制,但是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无法控制还是不想控制,答案自在人心。爱情如此,很多事情也如此。
“虞老先生道:‘家茵!我知道你一定恨我的,为着你娘。也难怪你!你娘真是冤枉受了许多苦啊!’”
这是在《多少恨》中,家茵父亲来上海谋事寻求家茵帮助,两人多年后才又相见时家茵父亲说的话。虽然作品中没有过多的描述家茵父母离婚相关的情节,只有在家茵记忆中每个深夜都在等待父亲打牌归来的母亲,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离婚以后孤苦伶仃的母女二人生活会是怎样的艰难,也因此家茵在失去上一份工作时,每天急于找事,不敢告诉母亲现在的处境。
抛开家茵父亲不恰当的做法,导致家茵母亲悲剧人生的因素还有她的母亲从未与恨和解,这里的和解未必是原谅,家茵母亲因为丈夫的抛弃而怨恨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能放下心中的恨,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也许仍旧能收获新的幸福,也是未知。
可能导致爱情悲剧的原因还有:从未与恨和解。
婚姻破裂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人生并不会由此而止,接下来的岁月是延续悲伤还是重新拥有阳光全看各自之选,而其中会阻碍获取阳光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否与过去和解,无论是痛,亦或者是恨。家茵母亲的处境值得同情,但是余生的选择却并不积极,因为深陷恨的影响,失去了摒除悲伤的可能,在这一点上张幼仪的做法更值得称赞,与徐志摩离婚后,凭借自身的努力与过去的种种彻底和解,也因此书写了一个女人困境中再次获取幸福的无限可能。
而在家茵心里同样“恨”着她的父亲,这种“恨”源于父亲当年的错误给她童年留下的种种阴影,正因她从未与过去的恨和解,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作品结尾处的那个悲剧发生。
她与宗豫从始至终都没有发生过实质性的暧昧,二人刻意的保持着一定距离,都不愿在一切未尘埃落定前亵渎这份爱,或许没有家茵的出现,最终宗豫也会离婚,或者也会像作品中对夏太太病情的描述,所剩时间并不多,宗豫终究会成为一个人。如果家茵没有受到“恨”的影响,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默默等待,结局也许又会有所不同,当然这样的爱情并不值得提倡,只是就事论事。
脱离作品回归现实,这种从未与恨和解导致悲剧的“剧情”比比皆是。感情破裂后,一方怨恨另一方,以至于对早已结束的感情始终难以释怀,无法接受新的感情,甚至不再相信爱情等等,这种情况何尝不是对“恨”的执着,而这样的执念又有什么意义?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甚至还可能伤害一个真心爱你的人,失去原本触手可及的幸福。
有些伤害或许很难避免,可是有些伤害却又可以避免,比如已经不爱你的人,已经无法延续的爱情,甚至早已变质的婚姻。那么面对这种问题,可能最好的选择就是与过去和解,与“恨”和解。丰子恺先生说的:“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也是与“恨”和解一个较好的诠释。
恨由爱起,又由心生。恨本无相,随爱而形。世间多少恨,原又可为无数情。一念为爱,一念为恨,人生漫长,需步步慎行。
卿心君悦,头条原创作者,高级心理健康指导师,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温暖你,我。
閱讀更多 卿心君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