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残月376
《明朝那些事儿》是建立在正史记载的基础上,若不是正史记录的,作者都会在文中标注起来。
这本书可以看成为一本用现代诙谐、搞笑的语言将枯燥乏味的历史和人物表达出来。
居于第二个问题,明朝的内阁,在朱元璋、朱棣时期,其实也只不过是皇帝的秘书而已,根本没有太多实权,甚至可以说在早期,连秘书的资格都不算,只能算是皇帝的助理。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内阁的权利才逐渐加强,原因很简单,就好比现在的老干妈集团,其创始人陶华碧先生,其一生劳累,可那怕是企业已经成为集团,她依旧保持传统制法和事事亲为。可问题是现在她退休了,老干妈的品质还会在吗?同时还会坚持传统吗?
同样,明朝的皇帝,除了缔造者朱元璋和朱棣勤勤恳恳、劳碌终生之外,宫墙里出生的第三代真能体验到其父辈风餐露宿的艰辛?又怎么可能会像父辈那样起早贪黑?
故而从朱棣的第三代英宗开始,内阁和司礼监的获得了票拟权和批红权——也就是审核奏章并从中选取优质的、有讨论价值的奏章送到司礼监,皇帝看过后说出意见,司礼监批红(用红笔写上皇帝意见),其他的则由内阁与六部一起处理。
这等于皇帝将皇权下放部分给予内阁了。
当然绝对的权利就能绝对滋生腐败。
土木堡事变后,内阁与于谦保住了北京城,使得瓦剌进军京城的计划破灭。因此也是这时候内阁的权利成为六部之上,而非之前的并列(之前的内阁官职很低,唯一的好处是皇帝身边的红人)。
英宗复辟后,依赖的是一群文臣上的位,由于他被俘的经历,因此在他后半生,除了干掉于谦及代宗的势力,就是只是蹲在皇宫里……
再加上因为杀王振怂恿英宗御驾亲征的,故而此时应该与内阁相庭抗衡的司礼监,只能龟缩在皇宫大院里,与皇帝一起。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明朝的内阁需从进士出身,并且需要在六部中干过。
这样的结果又导致了内阁与六部不仅仅是上下关系,还有着错综复杂、千丝万缕。
到了明武宗正德皇帝时,也不知道为何,明朝内阁在皇帝早期即位时,连续多次反驳皇帝的批示,就是坚持不发放,史书说是皇帝提出的建议很荒诞,因此正义的内阁驳回。
可根据现代研究发现其实是正德即位之后,内阁及六部逼宫,请求正德远离近幸(也就是后来的八虎),这样使得年轻的正德很反感,因此多次留中不发,引起了内阁与皇权的之争。
若是研究明史,会发现其实内阁文臣集团胜利了。至少在他们的希望皇帝能事事亲为、勤勤恳恳、远离太监和武将勋贵这些粗鲁的攻势之下,正德甩锅不干了。
直接跑到豹房,多年不理会朝局,看起来是内阁失去了对皇帝的控制,事实上是内阁获得了整个帝国的实质管理权。
这期间的内阁对朝局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动。
正德死后的嘉靖皇帝,因之前是王爷,懂得了民间疾苦,因此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人事调动。
可嘉靖只是个王爷,根本就不是正德血脉(正德无子嗣)。因此在嘉靖到京城登基即位前夕,朝局的文官们就给嘉靖来了个下马威,想让嘉靖以皇太子身份从侧门进入京城。
气得嘉靖差点就撂担子,坚持以皇帝身份走正午门。而后嘉靖又以“大礼仪之争”和内阁及文官集团斗了三年。才让文官集团软化,接受这个有自我想法的皇帝。
正因为英宗和正德皇帝的行为,给内阁打下了良好的权利基础,而后的嘉靖通过宠信严嵩,使得内阁权利再次膨胀。
而后万历三十多年不上朝。
事实上等同于使得内阁已经取代了皇权,成为了帝国的主宰。
所以后面就可以看到了,当万历死去后的明朝,天启皇帝只能将魏忠贤推上台面,事实也就是恢复司礼监之前与内阁抗衡的权利而已…
斐駺
《明朝那些事儿》完全足以当做了解明朝历史的范本,里面记载的事情大多都是根据史料来写的!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当年明月,他凭借着这一本书,多次登上作家富豪榜,可见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同样的,因为这本书非常接近历史史实,所以在史学界也大受欢迎,很多的史学家对这本书也有很高的评价!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明朝的内阁确实有很大的权力,虽然他们没有显赫的品级官位,但由他们组成内阁却实际上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权力中心,很多的国家政策都是由内阁成员经手发布的!比如明朝的的权臣严嵩就是内阁成员,做到了首辅的位置,也就是丞相的位置了,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
其实,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是类似的机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设立的。因此,能进入里面的大臣,一般都是皇帝特别信任倚重的臣下了,这样的人,能不厉害吗?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记得加个关注呗,谢谢您的鼓励!
青春爱历史
对历史态度要以敬畏之心,像这样的叫法己失去写史的基本态度,只是想在商业上找钱的人哪有什么真学问。一个几百年历史的王朝多位皇帝哪可不是哪点事能够写出来的,自以什么都明白都懂的人其实是哲学概念的不明。
历史对每一位大学者而言只是某一个朝代或时期能正确表述,像冯友兰应属于大家写唐史宗教方便有很过激不实之处。只有像孔子,司马迁,汉书,资治通鉴才算是历史。曹雪银写一部明晚期历史,李自成为主的历史写了多少年吃了多少苦晚年才完成。近代明吏较有研究的当属吴晗,他都没敢说哪些事明白了。
当今的一些自以为是,东抄西编不是对历史正确总结并给后人的得与失的警示,写书的目的只有一个挣钱。一个金庸把中华文化搞的胡言乱语为自打开地狱之门,当今的人还在急可可地排队买票进入者。可悲,可笑。
儒释道缘
明中期以后,文官和内廷都过了某个交叉点,文官集团的能力下降,皇权的能力也在下降,最后大家一起完蛋了,积弊太深,不可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