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讓中國製造業快速發展,價格比較優勢使中國生產的各類產品流向世界各地,中國成了“世界工廠”,“中國製造”成了中國最為亮麗的名片。
隨著國際競爭格局和國內生產環境的變化,“中國製造”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轉型升級成為必然趨勢,“中國製造”逐步轉向“中國智造”。
在大量中國產品“走出去”的同時,各國的產品、服務和投資也在不斷流向中國市場。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規模越來越大。時至今天,中國成為“世界市場”的構架已初步形成。
湧進中國市場的物品主要包括資源品、產業用品和消費用品三大類。
從資源品來看,石油、鐵礦石等是中國的主要進口品種。中國雖然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資源都能自給自足。況且,同樣的資源國內與國外還存在質地和成本的差異問題。所以,從國外進口資源品一直伴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經濟持續幾十年的高速增長,最終使自己變成了世界資源品的重要市場。如澳洲的鐵礦石、俄羅斯的石油,中國市場就是其最為重要的國際市場。
從產業用品來看,中國從國外進口的主要包括三大類,即以數控機床為代表的高精尖技術設備;以芯片為代表的關鍵性高新技術材料;以大豆為代表的國內短缺的原材料。中國製造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設備、關鍵材料和一般原材料的大量投入,而這些產業用品並非單靠國內就能得到滿足:有些是因為技術水平達不到要求,有些是因為供給數量上存在缺口,還有些是因為國外的同類品性能更好、質量更優或價格更低。產業用品的持續進口成為中國製造業高速發展的重要助力。“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的過程,也是國外產業用品大量進入中國市場的過程。中國由此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產業用品的重要市場。
從消費用品來看,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直接推動居民收入成倍增長,而收入的增長導致居民對消費用品的需求直線上升。隨著居民消費不斷升級,國外消費用品因品種多樣、性能優越、質量上乘,對國內居民的吸引力越來越強,進口消費用品需求隨之出現加速增長。這一點從中國街頭德國、日本產的高級小汽車越來越多就可見一斑。
對外開放以來,與中國建立了經貿往來關係的國家,除了將資源品、產業用品和消費用品等這類實物用品不斷推向中國市場外,還紛紛到中國進行實體投資或金融投資,並把教育、醫療、金融、體育、文化等領域的服務項目引入中國。隨著這些活動的持續推進,中國的金融市場、服務市場也對外打開了大門且大門越開越大。中國“世界市場”的內涵進一步擴展。
隨著中國進口貿易和資金流入規模的持續增長,中國“世界市場”的容量越來越大。為了發展好這一市場,中國政府一直在積極努力:“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使中國的貿易伙伴進一步增加,中國進口產品和服務的來源更加廣泛;對外開放政策的不斷升級,使中國國門越開越大,更多國家的更多產品和服務可以更加方便地出口到中國;企業轉型升級與居民消費升級,使中國企業與居民對國外更高品質與性能的產品與服務的需求得到有效激發,這些產品和服務有了更多的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中國“世界市場”由此規模越來越大、質量越來越高。
中國變成“世界市場”,可以與自身“世界工廠”的角色形成良性循環。“世界工廠”使中國產品走向世界各地;而“世界市場”又讓中國迎來世界各地的產品與服務。這種雙向流動一經形成,就可使中國與相關國家建立起互惠互利關係。對於中國人民來說,可以在為全世界提供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的同時,也能享受到來自世界各地更加豐富多彩的產品與服務。
要想使中國這個“世界市場”能夠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還需要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更大力度地開放。在美國大打貿易戰的不利環境下,堅持對外開放政策不動搖,有計劃、有步驟地進一步打開國門,在繼續“走出去”的同時,積極“引進來”,通過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等方式,引導更多更好的國外產品與服務進口到中國。
二是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日前,世界銀行公佈了《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國的營商環境排名全球第31位,較去年提升15位。進步是明顯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就此止步,實際上,中國營商環境方面的問題仍然非常多。為了吸引更多的國外企業來中國投資、提供服務、銷售產品,中國在營商環境上仍要下工夫加強治理與建設,以使其進一步優化。
三、做好“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的協調銜接工作。一方面,以中國市場換國際市場,為“中國製造”繼續走向世界提供助力;另一方面,用“中國製造”換來的鉅額外匯,進口更多、更好有利於中國企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技術、產品和服務。通過雙向良性互動,共同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世界市場”已經初步形成,這是一個巨大的資源,我們一定要用好。
閱讀更多 證券時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