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要媽媽”,孩子整天黏著媽媽,真的只是孩子的問題嗎?


孩子整天要粘著媽媽,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媽媽的問題?我們可以從親子關係的這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



整天喊著要媽媽,一般出現這樣的問題,都是沒有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孩子缺乏安全感,這是媽媽的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

01.安全感是孩子幸福的基礎。



很多媽媽對安全感的誤解太大,要麼就認為“出生就鍛鍊獨立性”,導致孩子安全感缺失;要麼就認為“安全感就是寸步不離、有求必應”,把孩子養成黏人的小霸王。

安全感並不是寸步不離,也不是有求必應,相反,有規矩、有邊界的孩子才最有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並能接受媽媽短暫的離開。

02.安全感的建立,穩定的照顧者和規律的作息時間很關鍵。



規律的生活作息會幫助寶寶形成安全感。嬰兒很討厭總是變來變去,有了每天的日常生活作息,寶寶就能預測什麼事情會發生,知道幾點應該做什麼,這就是孩子最早安全感的來源。越是進食、睡眠毫無規律的寶寶,越愛哭鬧。

03.0-3歲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



剛出生的寶寶,他們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困了,餓了,尿布要換了。

每當寶寶一哭,媽媽就會前來抱著、哄著、安撫著。餓了、冷了、熱了,媽媽也時刻關注著。這讓寶寶知道,他的不舒服,會有媽媽來關心。

母子之間的親密關係就是這樣建立的,寶寶也有了最初的安全感。



如果這種安全沒有建立,就會出現只要媽媽一離開,孩子就著急找媽媽,要媽媽。

總之,雖然沒有具體描述孩子多大,但是,天天追著叫媽媽這個問題,可以看出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媽媽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及時地瞭解到孩子情況,多陪伴,多抱抱孩子,特別是小的越小的時候,多跟孩子身體接觸,有助於這種安全感的形成。

以上回答,希望對你有啟發喲!

嗨!我是時光小兜。6年養娃實戰經驗,在職幼兒教師一枚。每個孩子問題行為背後都藏著一個待我們發現的成長的秘密。關於孩子成長的煩惱歡迎@時光小兜❤️

時光小兜


我覺得這也不只是孩子的問題!

就拿我家來說,我女兒從出生都是我一個人帶,因為孩子爸爸每天上班,寶寶白天接觸的人都只我。有時候看起來孩子比較粘我,但只要爸爸下班回來,她就開始粘她爸爸,因為爸爸喜歡逗她玩,喜歡跟她做遊戲,所以她覺得跟爸爸在一起很有趣。

而白天跟我在一起,我除了要照顧她,還要做家裡的一切家務,而她就只能一個人在一邊玩,她會覺得很無趣,自然她就會比較粘她爸爸一點。

禮拜天我們一起出去玩也是同樣的,什麼事都找她爸爸,不會粘我。

如果是我單獨帶她出去玩的話,遇到一點小問題,她也會跑過來找我。那我就會跟她講:這是你跟小朋友之間的問題,你需要自己去解決,你自己去跟小朋友商量!時間久了她就會學會自己處理一些小麻煩。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小事情,她現在兩歲半,比如自己脫褲褲尿尿、自己穿褲褲、自己洗手、自己刷牙,這些她自己的簡單的小事情她已經能自己解決了。

這些都跟大人的教育方式有關,所以父母不要擔心寶寶會做錯事情,會做不好事情,只有你放開手,他們才會成長。如果什麼事情大人都幫他們做好,那他們都永遠只會依附於別人,遇到事情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一旦離開大人就舉足無措,所以才會那麼粘人!


辣媽說甜寶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來說這個問題。其實,孩子黏媽媽,看似是孩子和媽媽的關係問題,其實與其它養育人的“不出力”或者“幫倒忙”有很大關係!



孩子什麼時候總要媽媽?

正常情況下,孩子在睡覺和去陌生地方的時候會習慣性的要媽媽。

當孩子生病和受到委屈時,也會更加黏媽媽。

為什麼孩子黏媽媽

以上兩種情況共同點都是孩子心理感到脆弱,需要媽媽給予安全感。

也就是說,孩子需要媽媽,其實多數時候是需要媽媽給予他們的安全感。特別是母乳寶寶,從小和媽媽建立了非常好的情感聯繫,所以會對媽媽非常的依戀。



如何降低孩子對媽媽的依戀程度,幫孩子獨立起來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需要自己獨立完成的事情越來越多,從心理和生理上也會逐漸降低對媽媽的依賴。

在孩子大些後,媽媽也需要去做更多的事,從而可能需要家裡老人或者保姆來照看孩子。

這時候,如何來降低孩子黏媽媽這種情況呢?

  1. 母親儘量多陪伴,增強孩子安全感
  2. 其它哺育人多用心陪伴
  3. 帶孩子多進行戶外活動,結識新朋友,認識新事物
  4. 多對孩子感官進行良性刺激(撫觸、平衡訓練、視覺聽覺刺激……)
總之,讓孩子的生活豐富起來,這樣會減少孩子對母親的依賴。

此外,最重要的是家庭中其它成員要避免一些不正確的語言給孩子造成焦慮和不安。

比如說媽媽不要你啊,媽媽不喜歡你啊,媽媽帶弟弟(妹妹)等等這樣的話。

這些話除了給孩子製造不安,讓孩子更加不願意讓媽媽離開自己的視線外,其它一無是處!

綜上所述,孩子黏母親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這種依賴會逐漸減輕。只要家人做到正確引導,孩子們都可以順利度過這個時期,形成獨立的人格!

家長們不必焦慮,更不必因此去責怪孩子或者媽媽,做到順其自然,不做錯誤引導就好!


小屁孩媽咪


孩子整天黏著媽媽是孩子的問題嗎?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孩子小的時候,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是特別的粘媽媽,那是因為媽媽是陪伴孩子時間最長的人,所以孩子愛黏著媽媽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孩子並沒有問題,這是一種親子的依戀關係。

首先媽媽十月懷胎生下寶寶,母嬰之間的感情聯繫是有先天基礎的,孩子在6個月至兩歲之間,對養育者會有明顯的依戀行為,而這個階段和孩子日夜在一起的,通常都是母親。

有的寶寶在被別的看護者看護的時候,都表現得很乖,只要看到媽媽就可能會哭鬧,發脾氣,其實這些行為也是孩子在用他的方式,告訴媽媽需要媽媽的關懷和陪伴。而這種行為和表現也說明媽媽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孩子所有的壞情緒都可以肆無忌憚的在媽媽這裡釋放。

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依戀情感,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是很重要的,對孩子將來社會的適應性交往技能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所以作為母親,在面對粘人的孩子的時候,要和寶寶站在統一戰線,告訴其他的家人,孩子黏著媽媽是很正常的,孩子沒有做錯什麼,不應該批評和指責孩子。並且要時常的告訴孩子,媽媽會一直陪著你,媽媽會一直愛你,給孩子明確的安全感。

其次媽媽在工作之餘,要多和孩子相處,儘可能的理解和鼓勵孩子,多給孩子一些關注和包容,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增強安全感。並且幫助孩子有效的釋放壞情緒。

我是辣媽愛美麗關注魚兒和生活,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TT辣媽愛美麗


這個問題如何理解也是看個人情況的,不一定非要把責任推到某一方去,媽媽和孩子不是對立的關係。世間無數種愛的方向都是往一處具攏,只有父母與孩子的愛是走向兩個終點。

孩子與母親的情感關係我們都有認知並能理解,但當孩子過於依賴母親,卻不找其他家人時,那就說明有一定問題。孩子是父母另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也反應著父母的問題。

針對題主的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

孩子的行為問題(過於依賴母親)是由於母親錯誤的“暗示”形成的,母親沒有很好的對孩子放手,面對孩子的情感所求給予錯誤的方式,沒有處理好家庭關係。

其實放大到生活當中就很好理解,孩子自理內容(吃飯穿衣大小便)都是親歷親為;從母親這裡就忽視了對其他家庭成員的關心與互動;對孩子的要求一律有求必應;對孩子的哭鬧束手無策,常常先制止後妥協;對孩子的事情(生病,與人相處,學習,玩耍)過於焦慮等等。

父母的情緒是會傳染給孩子的,他們也會不斷試探父母的底線,所以如何處理好家庭生活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孩子的人格成長。


小殊來了


可以肯定的說孩子黏媽媽主要不是孩子的問題,也不一定是壞事。為什麼孩子主要黏媽媽主要可能是媽媽平時和孩子接觸的最多,也是孩子生活的照顧者,從一定意義上講,媽媽和孩子形成了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是一件好事。這種依戀關係是孩子和她照顧者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情感關係,只有建立了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孩子才會有強烈的安全感。



孩子和誰形成親子依戀關係主要和家庭的教養當時有關。在孩子形成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過程中母親的角色非常重要。 我一女同事,孩子出生後主要是婆婆帶,孩子吃、喝、拉都由婆婆照顧,晚上睡覺也是和婆婆在一起,後面同事說孩子連抱都不要她抱一下,就黏奶奶,就和奶奶親,什麼事情都要奶奶,家裡的其他人都不要。同事覺得自己生的娃娃都和自己不親,很痛苦。所以孩子黏媽媽主要是媽媽照顧的多的緣故。

作為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人,都應該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特別是父親,在對孩子的生活照料中,家人都應該參與進來,而不是光靠媽媽。父親還可以經常和孩子做遊戲,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


父母育兒記


孩子在6個月-2歲之間,經常吵著要媽媽,黏著媽媽是正常的,在孩子看來,父母是唯一可以依賴的人,這是親子間正常的依戀關係。適度的依戀有助於找到個人的信賴感和自我信任感,促使寶寶找到滿足感。

心理學家表示,孩子在1-2歲,尤其是1歲半,由於心理發展需求,會出現一段“黏人高峰期”。原因有兩個,一方面寶寶和媽媽天生就有一種親密的聯繫,血濃於水”。二是寶寶的身體控制能力還弱,很多動作和行為需要依賴媽媽來完成。


寶寶早期的安全感建立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孩子人格和未來發展都影響重大。對於寶寶黏人這一現象,媽媽可以採取適當的方法來幫助寶寶順利度過這個階段。


一、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寶寶向父母發出任何需求信號的時候,要及時回應,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增強與寶寶的互動,多和寶寶說話、抱抱、親親,留出更多的時間和寶寶相處,讓寶寶感受到他是被愛包圍著的。


二、保護寶寶萌芽期的獨立性

寶寶從1週歲以後,獨立意識開始萌芽。比如會開始要求要自己拿著勺子吃飯,父母想喂還會不高興。寶寶的這種獨立性傾向,是積極的。父母要保護孩子這樣的獨立意識,給寶寶正確的引導和鼓勵,用語言、動作、表情等方式對孩子的獨立性進行肯定,給孩子足夠的信心去探索。


三、離開時告訴寶寶要去做什麼

大部分孩子有分離焦慮,是因為他們分不清什麼是消失什麼是暫時的離開。孩子喜歡玩“捉迷藏”的遊戲,是喜歡父母消失又出現的驚喜感。但是如果媽媽突然離開了,還是會表現出不安,所以媽媽不管去哪都提前和寶寶說一聲,最好能時間化,在約定的時間內回來。

更多育兒知識還可關注“童童樹”公眾號,輕鬆簡單的育兒方法和乾貨滿滿的育兒群歡迎大家加入(ttzs2019),喜歡就關注我吧!

童童樹



孩子整天黏著媽媽,還真不是孩子的問題。其實在一定程度上講,孩子黏媽媽其實是一件好事,這時媽媽應該正確認識和對待這個問題,這是孩子對媽媽的一種依戀。媽媽感覺孩子黏自己,應該從孩子和自己的教育引導方式來分析。

一、孩子對媽媽的依戀

英國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被稱為“依戀理論之父”,他著有《依戀三部曲》,其中的“依戀”就闡述了孩子為什麼對父母會有依戀,也就是問題描述中孩子對媽媽的“黏”,在很多情況下,這是孩子出於自我保護的一種體現。


二、孩子的“分離焦慮”

當孩子面對與父母分離而產生的情緒或行為,並以此來抵抗與父母的分離,這是孩子“分離焦慮”的一種表現。導致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的原因很多,比如孩子意識到當與父母分離後,自己需要獨立面對和解決問題,失去了父母的幫助與支持,對孩子來講這是一種“恐慌”。

三、父母教育引導方式的影響

在很多情況下,孩子出現“分離焦慮”與父母的教育引導方式有很大的關係。當父母對孩子進行“過度保護”,過分寵愛孩子,孩子自己應該做的事,父母總是“代辦”和“包辦”,這樣做只會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依耐性,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就無法培養,造成孩子什麼事都要依靠父母,離不開父母。

所以,孩子黏父母,不光是孩子出於自我保護,更多的是父母教育引導方式的影響。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可以獨立自主的成長,這樣孩子的“分離焦慮”也就得到了緩解,自然而然不會那麼黏父母了。


育兒小當家KING


孩子太粘人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孩子缺乏安全感。

通常來說,一歲以內的寶寶自我意識尚未萌芽,生理層面的先天侷限性決定了寶寶離不開媽媽與親人的陪伴,我們人類的親子間的早期依戀關係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建立了。一歲以後寶寶開始有了自我意識, 知道了自己是一個區別於整個世界的獨立個體,他能意識到自己的名字,能夠認識到自己身體的存在感與完整性,包括身體的各個部分,同時對自己身體的感知也產生了意識,並且能夠確切的表達痛處。

1-2歲的寶寶依戀父母是在正常不過的了,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發展的規律會清晰的顯示寶寶開始慢慢適應於父母的分離,這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天性,但是3歲以上的孩子仍然表現的過於粘人的話就值得我們家長警覺了。三歲以上的幼兒如果過於粘人,這是屬於一種偏差,幾乎屬於的偏差背後都有著心理原因,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孩子太缺乏安全感對於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父母尤其是媽媽的陪伴是讓孩子產生足夠安全感的直接途徑。

對於孩子特別粘人我們可以給與正確的引導,比如媽媽出門時可以明確告訴孩子自己去哪裡,大概什麼時候回來。都要給孩子講清楚,千萬不能一聲不吭的偷偷的溜掉,要知道孩子本身就會有分離焦慮,缺乏安全感。一聲不吭的走掉孩子會潛意識的認為自己被拋棄了,心裡就會產生恐慌,手足無措。這將會帶給孩子多大的傷害,父母們能體會到嗎?所以父母不管是多麼急的事情一定要平和的給孩子說。

對孩子的愛要大聲說出來,每天會給孩子有溝通的時間,現在手機基本成了我們離不開的"玩具"了,所以請發下手機給孩子留出來一點時間,給孩子有效的陪伴,現在好多全職媽媽在家照顧孩子,但是真正給孩子的時間是多少?你們真的做到了有效的陪伴了嗎?剛剛說到要大聲的告訴孩子你們是愛他的,讓他感受到來自你們的愛,與此同時也要有親密的接觸,多抱抱他親親他,拍拍他的背摸摸他的小腦袋,多誇誇他。千萬不要說再哭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話。


格子育兒日誌


其實孩子黏媽媽是很正常的,誰都沒有問題,孩子的世界很簡單,誰陪伴他最多,誰給他的安全感多,誰就是他最依賴的人。孩子小,黏媽媽也就那幾年,等到長大了,想讓孩子黏都不可能了。

還有就是家裡照顧孩子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媽媽在做,家裡的其他人只是偶爾參與,平時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都不多,怎麼能要求孩子看到他們就要和媽媽一樣親熱呢。

我覺得,孩子黏媽媽,很正常,誰都沒有問題。這也是一種愛的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