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候补官员何时能转正?

左宗棠在晚清是位重要人物,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又亲自率军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完整,还大力发展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他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一起被称为清末中兴四大名臣。后来,左宗棠入选军机处,这时求他办事的人有很多,但他无一例外的都拒绝了。因为他认为,让没有才学的人做官,只会带来祸患。

可后来,就有人不信,还要来找他帮忙,结果碰了钉子。这个人,是左宗棠朋友的儿子,叫黄兰阶。他来找左宗棠帮忙,也纯属无奈。原来他做候补知县已经好几年了,但却迟迟不能转正,内心很着急,就想让左宗棠帮一下。

清朝候补官员何时能转正?

对于这种走后门的行为,左宗棠不仅拒绝了他,还训斥了一顿:“你年纪不大,不去读书,不去种田,却只一门心思想做官,官是那么好做的吗?”黄兰阶听后很羞愧,很扫兴的离开了。

他不想这样回去,毕竟候补知县的日子不好过,后来他忽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来到一家古玩店,选了一把不错的扇子,并找人模仿了左宗棠的字,在扇子上题字题名,然后,他就很高兴的回家了。

后来,在向总督大人汇报工作的时候,他故意拿出扇子,在他面前晃悠。总督是地方大员,拥有很大的权力。他很奇怪,天气已经转凉了,用不到扇子,就询问原因。

黄兰阶答道:“父亲和左宗棠大人是故交,前段时间,我去京城拜访左大人时,他送了我这把扇子。”总督何璋听后,半信半疑,拿过扇子,上面果然是左宗棠的笔迹。后来,又托下人打听,黄兰阶的父亲,果然和左宗棠有交情。清楚这些后,总督何璋立刻就把黄兰阶转正,并在以后给朝廷的奏章中,多次夸奖他,而黄兰阶也因此升官很快。

清朝候补官员何时能转正?

我们说黄兰阶聪明也好,说他狡猾也罢,他最终实现了有候补官员到正式官员的转变。但清朝绝大多数候补官员,都不会有他那样幸运,很多人可能苦等一辈子,仍然是候补官员。那么,候补官员是如何产生的呢?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讽刺小说,书中范进在53岁中举之后,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立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举之后,就意味着可以做官了。

古代很多学子中举之后,会继续考进士,图个好前程。如果实在考不上,便会前去吏部报道,因为举人是可以做官的,不过要等,这叫“侯缺”。如果哪天有个地方官职有空缺,就会通知候补官员前去上任,这被称作“放缺”,官吏按照顺序进行补缺,被称为“需次”。当然了,这些候补官员做的都是小官。像我们熟知的清官海瑞先生,在嘉靖三十三年,参加两次会试都没有考中的他,便放弃了考试。但是他的运气不错,没等多久,就被派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

清朝候补官员何时能转正?

那么,古代一般什么时候会出现官位空缺呢?大概会有以下几种:一是丁忧,官员家中有父母去世,需要回家守孝三年。二是死亡,在职官员,如果因为疾病或者其他原因,在任上去世。三是下台,在职官员如果被弹劾或者因为犯罪下台。如果出现以上几种情况,便会有官位空缺了出来,候补官员就可以前去上任。但是,以上几种情况,并不是经常发生。那么,一般候补官员要等多久才能上任呢?

这个说不准,有可能运气好,只等几天。像海瑞先生,只等了一两个月。要是运气不好,等几十年的都大有人在。尤其是清朝,候补官员,非常多,很多人可能还没等到正式上任,自己先挂了。这也就是上文黄兰阶,最后为什么要去找左宗棠帮忙。

据清朝王朝璩《需次燕语》所载:一位叫唐崧甫的候补县令,等候了二十年。而另一位叫刘黎阁的候补县令,等了二十六年,不仅没等到,连临时差事也碰到!光绪时,有位候补道员,叫恭钊,等了二十年,一直没有转正。恭钊每次搬家,都会让仆人从旧雨里挖去一块砖,补到新居上,意思是“即补”,图个好好兆头。历朝历代,都会有候补官员,但是清朝却最多,而且远远多于其他朝代,侯缺时间也最长,为什么清朝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清朝候补官员何时能转正?

清朝除了实行科举取士之外,还实行“保举”和“捐官”等制度,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候补官员。清朝中后期,内忧外患,地方事务增多,而督抚有“综制文武,察举官吏”的职权。尤其是咸丰、同治两朝,很多人在战争中立了功,便会被督抚保举,成为候补官员。但是,被保举人数要远远大于实际官位。例如当时全国的提督仅仅有19人,但是被保举的竟然有8000人之多,而总兵更是达2万人。这种情况下,候补官员转正,可以说是遥遥无期。

清朝中后期,军费支出还大大增加,为了增加朝廷收入,实行“捐官”政策,这种做法,也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即普通人通过捐纳的方式来做官。像一般人熟悉的“候补道”,就是捐纳所能获得的最高官位了。1898年,花了白银10万两,捐纳了一个“候补道”。捐官以后,也要去赴吏部报到,等待通知。如果花了钱,最后一直等不到上任,那只能自认倒霉,怪不得别人。

那国家,会给这些候补官员发俸禄吗?候补官员的生活情况怎么样呢?不为国家干活,没有正式编制,国家当然不会发放俸禄。至于候补官员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凄苦了。清末的欧阳昱《见闻琐录》记载:有位补知县,等候二十年,都没有转正,最后竟然在冻饿而死。清朝很多人通过捐官方式,成为候补官,但是却迟迟不能上任。为了面子,又不得不保持排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开支用度比较大,因此被一些人恨恨的称作“灾官”。

清朝候补官员何时能转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