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張白紙”到“新興工業基地”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脊樑和支撐。新中國成立70年來,閩北工業發展走過了一條振興之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一個工業幾乎是空白的消費型城市發展成為門類較齊全、體系較完善的全省新興工業基地。

篳路藍縷創新業

新中國成立前夕,社會動盪,閩北民生凋敝,市場蕭條,工業幾乎處於空白。到1949年,閩北僅存20多家手工作坊和小電廠,產值僅1104萬元。

“一五”“二五”時期,閩北順利完成了工商企業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工業經濟體制,興建了一批國營造紙、建材、電力、食品、森工、冶金、機械、日用陶瓷等企業,工業發展快速起步。1957年,閩北鄉以上工業企業達702個,工業產值12070萬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28.25倍和9.9倍,二產比重27.1%,比1949年提高了21.6個百分點。市場逐漸繁榮,物價穩定,1956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04億元,比1949年增長1.59倍。

閩北工業加速,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1964年,國家實施戰略調整,加強“三線”建設,大批沿海企業內遷。如1966年,福州電線廠300餘名職工攜家帶口來到南平安家落戶,他們在荒丘之上,披荊斬棘,白手起家,建起南平電纜廠。上山伐木、燒磚蓋“乾打壘”房,擴建、改建小鋁廠留下的老廠房,邊安裝設備邊生產……創業者克服重重困難,用短短3個月時間完成設備安裝、調試和產品試生產任務,用9個月時間完成1966年全年任務,產值817萬元,創稅利370萬元。

抓住沿海企業內遷,支援“三線建設”的大好機遇,資金、技術、人才、勞動力和機器設備等生產要素迅速集聚,閩北工業發展迅速。建設者們發揚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紮根山區的精神,一座座廠房拔地而起,逐步形成了以造紙、輕紡、機械、電子、化工、建材、林產等行業為主的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上世紀70年代,南平電機廠購進全省最大的8米立式車床,使工藝達到當時全國先進水平。

1978年,閩北鄉以上工業企業1256個,工業總產值7.746億元,分別比1957年增長79%和5.22倍,工業經濟總量超過廈門、泉州、漳州,居全省第三位,成為福建省具有重要地位的新興工業基地。

改革創新激活力

1984年3月中旬,省城原福州二化招待所。一年一度的全省國有企業廠長、經理經驗交流會在此召開。這本是一次平平常常的例會,但卻由於與會的55位廠長、經理聯名上書省委的一封題為《請給我們鬆綁》的呼籲書,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提出了給國有企業鬆綁,打破大鍋飯的要求,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當時參會的南平電纜廠廠長也是聯名上書者之一。

熟悉那段歷史的人們一提到這封呼籲信,都有太多的感慨。當時,計劃經濟的僵化體制給國有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太多的束縛。廠長、經理和二層以上領導的任免權全在上級主管局黨委手上,企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和生產任務全由上級分配,企業生產創造的利潤全部上交,企業職工沒有多一分的資金福利。

55位廠長、經理的呼籲信,引起了當時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一時間,鬆綁放鬆、打破大鍋飯之風勢如破竹。1984年4月,當時的南平地委在第一時間下發專門文件,為企業“鬆綁”放權,鼓勵企業打破大鍋飯,自主經營。

當年的南平電纜廠不但在全市率先推行了從原來黨委領導下的分工負責制向廠長負責制的改革,而且還打破了企業領導幹部終身制傳統做法,實行中層幹部任期制,由廠長掌握任免行政中層幹部的權力,還實行車間、科室經濟承包制,試行崗位職務津貼和廠內遊動升級和工資總額承包制,切實體現了按勞分配原則,使全廠廣大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得到空前激發。從1985年起,電纜廠的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實現利潤和產品質量每年都呈兩位數大幅增長態勢。

在《南平地方誌·國有企業篇》中,這樣描述1995年到2005年南平國有企業改革的戰略歷程:十一年來,南平市緊緊抓住列入國家“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債轉股”和福建省“促進國有經濟佈局調整、促進國有企業戰略重組”試點城市的三大政策機遇,採取“抓大放小、鼓勵兼併、規範破產、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再就業工程”等改革措施,全面放開放活國有企業,培植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國有工業企業在改革和發展方面取得明顯的進展和成效。

這三個全國和全省的國有企業改革重大決策落實到南平,給閩北國有企業改革的提速添加了“強勁動力”。特別是2003年,市委、市政府實施“突出工業,突破工業” 戰略,隨著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的逐步改善,工業平臺建設速度的逐步加快,閩北工業加快發展的內在動力不斷增強,外部環境持續優化,工業發展速度逐年加快。

至2005年底,國有企業戰略性改革基本完成,全市180家國有工業企業實施破產、關閉、轉讓、兼併、聯合、股權改造等改革措施,實現改組、改制或徹底退出,國企改革面達96%;安置職工總數53656人,解除職工勞動關係38423人,其中,70%以上通過各種途經實現了再就業;盤活存量資產10.8億元,國有資產變現7.42億元。一批老國企通過改組、改造重新煥發生機,做大做強,與此同時,伴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民營、三資、股份制企業等其他經濟成分企業迅速發展,在全市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05年,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88.4%,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

在改革的陣痛中,有的企業成長了,至2005年,南平市有4戶工業企業被列入全國1000家的重點骨幹企業,有12戶被列入福建省100家重點骨幹企業;有的消亡了;有的獲得了新生。也就是在改革階段,閩北誕生了上市公司,它們是1998年6月上市的南平造紙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月上市的南平南紡股份有限公司。

工業引領強市夢

近年來,根據新的發展形勢和任務,市委、市政府修訂、完善了扶持工業發展的政策,加大財政投入,扶持重點企業和重點產業,支持品牌建設和技術創新,優化投資環境,在政策導向上、扶持措施上更加務實、高效。

2017年,立足閩北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和產業基礎,市委、市政府以實施項目品牌帶動戰略為抓手,以增強產業集聚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為目標,全力打造先進製造、數字信息等七大綠色產業,制定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十條政策措施等,啟動實施一批先行工程重點支撐項目。

2018年,全市工業發展會議召開,出臺《進一步促進工業企業發展的八條措施》《加快培育重點龍頭企業和行業小巨人企業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十三條措施》等政策,全市興起新一輪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熱潮。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級和省級以下工業園區16個,基本形成了以先進製造、數字信息、食品加工、機電製造、生物醫藥、精細化工等為主的產業體系。16個園區規劃總面積46.06萬畝,已開發面積11.32萬畝,累計建成面積4.30萬畝;共入駐企業959家,規上企業362家,全部從業人數12.2萬人;2018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014億元,稅收21億元。2018年,南平工業園區完成規模工業產值249.19億元,工業增加值61.16億元,稅收入庫10.18億元,為我市工業產值最大的工業園區。

抓項目,龍頭帶動,打造產業集群,成為閩北產業戰略佈局的主線。

南平太陽電纜2009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2010年,佈局內蒙古包頭市,投資上游龍巖上杭銅業;2017年,延伸產業鏈,進軍電纜高新原料;2018年,智能製造、家裝電線全面升級,“百億車間”誕生——控股子公司太陽銅業年產22萬噸連鑄連軋銅杆生產項目竣工投產。

抓轉型,傳統產業拓展新空間,煥發新活力。

被譽為史上最嚴格的《環保法》2015年1月1日執行,很多競爭對手因環保不達標被關停整改限產,浦城綠康生化公司因早投入、環保達標,且技術先進,因而逆勢上揚,獲得發展先機。

抓創新,驅動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

順昌虹潤精密儀器公司推行標準化運行、信息化驅動、精細化管理的“三化”融合,擁有400多項國家專利及100多項軟件版權登記,年產各類儀表30多萬臺,與神舟飛船、嫦娥探月工程、原子能反應堆等“高大上”工程結緣,正努力實現從單個儀表產品生產商向工業控制平臺系統提供者的大步邁進。

市工信局負責人介紹,70年來,閩北工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分散到集中、從粗放到集約的發展歷程。

——經濟總量持續擴大。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11家,規模工業產值超2000億元,其中,年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551家,超10億元企業達到20家,而1949年全市僅20多家手工作坊和小電廠,產值僅1104萬元。

——產業體系逐步明晰。我市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數字信息等七大綠色產業,加快打造南平綠色產業升級版。生物產業依託浦城浦潭生物專業園、光澤金嶺工業園等重點園區平臺,組織實施聖維獸藥疫苗、綠康獸藥、承天藥業等產業支撐重點項目,新材料產業依託南平工業園區、武夷新區,推動南紡高新材料產業園、南鋁高端鋁合金材料、海源複合材料等重點支撐項目建設;加快推動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新型輕紡、新型建材、精細化工等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著力打造氟新材料、電線電纜、鋁加工、肉雞加工等一批超百億的產業集群。

——重點企業日益壯大。目前全市有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上市企業12家,共認定72家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5家工業設計中心,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4件。聖農集團在白羽肉雞行業中,位居全球第七、亞洲第一、中國第一,持續第二年再次上榜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福能南紡是國家紡織大一型企業,是國內PU革基布行業龍頭企業,綜合實力位居國內同行前列;南平鋁業是中國鋁工業排頭兵企業;南孚電池已發展成為在中國鹼性鋅錳電池行業中較具影響力、擁有現代化先進生產裝備、具有雄厚科技力量支撐的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