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參加《學記》拆書活動,這裡向大家彙報一下《學記》的部分學習內容。《學記》全文只有1229個字,言簡意賅,但意義深刻。
它成書於戰國後期,是先秦時期儒家教育經驗與教育思想的總結,包含的教育內容非常豐富。對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原則、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師素質、以及教師的作用等問題,都作了比較全面的系統論述。
今天我們討論的是關於老師教學方法的內容,我們先看看原文: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器師;燕闢廢其學。
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大學施教的方法,在學生沒有犯錯的時候就加以防止,叫做預防;在合適的時機教育,叫做及時;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齡特徵而進行教育,叫做合乎順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叫做研討。這4點,是教學成功的原因。
錯誤發生了再去禁止,就會產生抗拒而難以克服;錯過了學習時機,事後補救,儘管努力刻苦,也難以成功;施教者不按照教學一定的內容順序傳授知識,打亂了條理,就不可收拾;一個人自己冥思苦想,不與人交流探討,就會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忤逆老師的教導;從事一些不正經的交談,必然荒廢正課學習。這6點,就是教學失敗的原因。
我們看一下,第一段說了教學成功的4個措施,第二段說了教學失敗的6點原因。如果我們能夠吸取成功的經驗,改正錯誤的行為,那麼,這就是教學的成功秘訣!
總結一下,其實這兩段話說明了以下三個觀點:
第一,教育宜早不宜晚。
第一句話,大學之法,這裡的“大學”並不是我們今天說的大學,如985、211之類的學校。朱熹老先生把教育分為兩個階段,8歲至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15歲以上,為“大學”教育階段。所以,這裡的大學之法,指15歲以後的教育方法。
第一句“禁於未發謂之豫”,我覺得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為本意,就是指問題、錯誤沒有發生的時候就進行教育,這樣能夠避免犯錯;否則,當孩子已經犯錯了,再去教育,孩子就會抗拒,產生對立情緒,就是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
第二層含義是什麼呢?
就是先入為主,及時施教。朱熹認為小學教育的任務是培養“聖賢坯璞”,就是打下一個良好的受教育基礎。小孩子的思想容易受外界環境或者各種思想的影響,一旦接受了某種不良思想,後面再修正就比較難了。在我看來,小孩的教育其實就是行為、習慣方面的修正和培養,小學重在“教事”,就是規範行為,強化習慣;大學教育重在“教理”,就是探究事物之所以然。所以,小學和大學的教育重點是不同的。
我們反思一下現在的教育,小學、初中、高中教育都一個樣,聽課、作業、考試、排名次。小學本身應該培養孩子的天性,發展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習慣的培養。結果呢,在小學時候,孩子就認為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初高中這種摧殘更是加劇,這大概就是很多初、高中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
第二個觀點,其實就是說的因時施教,因才施教。解釋一下就是正確的時間,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
第一是正確的時間,就是啥時間幹啥事。
比如說,三年級學加減乘除,那就好好學,結果到了六年級加減乘除還不熟練,再回過頭來學習,就很難的,因為還得學習六年級的內容。這個時候,哪怕孩子非常辛苦,效果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精力畢竟有限。這就是:“時過然後學,則勤苦則難成”。
第二是正確的人,這是對老師的要求,就是老師教給孩子的知識,要有體系,也要符合孩子的發展認知規律。在孩子能夠理解和接受的範圍內給孩子內容,不能給得太多,太雜,孩子會學而不知所得,也會有選擇困難症,沒有清晰的學習路徑。
比如給不適合學奧數的孩子報奧數班,給一個孩子假期報N多個興趣班,都是揠苗助長。人生漫長,何必急於一時。
第三是正確的事,就是讓老師要做正確的事,而不是正確地做事。如果這件事情本身有問題,做得再好,也只是放大問題帶來的危害。比如,沒有根據孩子的年齡或者接受知識的程度來施教不同的內容,一個孩子的年齡雖然可以上六年級,但他的能力只是小學三年級水平,這個時候他學習六年級的知識,理解不了,就很痛苦啊,結果就是,不學習;如果這個學生的智力和才能都超過同齡人,就可以讓他學習高年級的知識,才不至於浪費他的能力,這兩點在生活中的現象都非常多。
很多孩子厭學,就是因為聽不懂,學不會。他的學習能力是三年級,但坐在六年級的教室,你說他痛苦不?他能喜歡學習嗎?韓國有個電影叫做《墊底辣妹》,是一個真實的事情,一個學渣,在高一的時候,測試水平只是小學六年級,怎麼辦?那就從六年級的知識開始學,最後考上了韓國頂級大學,慶應大學,推薦大家看一看。
另一類孩子,本身很聰明,但學校的進度不會因為他而加快,導致這些孩子學得很輕鬆,但也不會主動學習更高層次的內容,這可能是學校師資的原因。這樣的孩子,其實可以發展得更好,只是因為外界條件限制了孩子的發展,他們欠缺好的平臺,這點是家長應該給孩子提供的,畢竟現在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學校只是知識來源的途徑之一。
朱熹老先生很重視自學的,他曾對學生說:書要你自己去讀,道理要你自己去探索,我只是做個引路人,做個證明的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
第三個觀點,就是群體學習,也就是現在流行的學習型組織,或者說是學習型社群。
這一點在古時候,其實挺難得的,因為古代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流派,門戶之見的觀念還是比較重的。朱熹老先生就提出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借鑑,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相互都能夠得到發展,而不能閉門學習,否則就是孤陋而寡聞。
最後,補充了教學失敗的兩個原因,綜合起來就一點:環境對學生的影響。
“燕朋逆器師;燕闢廢其學”,說的就是不要跟一些狐朋狗友打交道,不要聽信一些異端邪說,不要縱情於樂。這些從哪裡來?就是從身邊的朋友來的,所以古代有孟母三遷,比鄰而居, 今天我們讓孩子選擇名校,其實也是選擇學習夥伴,這些都說明朋友對一個人的影響。
接下來我們看這一段: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一個人不但懂得教學成功的經驗,又懂得教學失敗的經驗,就可以當好老師了!
所以老師的教育是曉喻學生,是引導而不強迫,激勵而不壓抑,啟發而不包辦到底。引導而不強迫,師生關係就親近融洽;激勵而不壓抑,學生就感到輕鬆容易;啟發而不包辦到底,學生就會自己去深思。能夠做到關係親近融洽、學習輕鬆容易、學生深入思考,這就可以稱為善於曉喻學生了。
這點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呢?
說明白了教師的作用:引導啟迪,而不是佈道!
老師的作用,是協助孩子,啟發孩子獲得答案,享受到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快樂。一次次成功的反饋,孩子自然能夠主動、積極地思考,把學習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情,這才是最好的教,和快樂的學!
這方面,國外的一些國家一直在做,比如stem,基於項目的綜合性教學方式,通過完成一個項目,解決一個個問題,孩子學會知識,老師只是在學生遇到困惑時給予方向性指導。我們都知道這是正確的教育方式,為什麼?因為碩士、博士都是這麼教育的啊!
但是,一個正確的教育方法,為什麼非要等到他上了碩士、博士才有機會採用呢?這些碩士、博士能習慣這種學習方式嗎?為什麼不從一開始就採取教授孩子這樣的學習方式呢?
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人深思!
最後,補充一點,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學記》?因為所有的老師都在教給孩子知識、道理,但從來沒有一門課,是教孩子學習如何學習這些知識,掌握如何學習的能力,遠比學什麼更重要。
這就是好比有一座金山,你卻沒有掌握淘金的技能,金山於你有何用?
我想,這就是我們學習力教練的價值!
閱讀更多 若水日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