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外國為何不將原子彈投放在東京?

姬夢塵


二戰中的日本,想玩一個蛇吞象,最終因為資源匱乏,無法滿足日本侵略的需求,日本鋌而走險,偷襲珍珠港,最終被美國扔了兩顆原子彈到廣島和長崎,選擇投降。

日本的敗亡因為資源枯竭,知道今天還有很多人都慶幸當初日本沒有發現大慶石油,否則日本投降恐怕沒有那麼容易。

也有的人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當初美國扔原子彈到日本,為啥不直接扔到天皇所在的東京呢?這樣直接將日本的中心城市給毀了,豈不是群龍無首了嗎?

其實美國當時選擇扔原子彈位置的時候,也不是隨便扔的,而是經過一番篩選之後,才做出了決定。

日本的重點城市

美國當時投放位置有幾個最佳選擇,分別是東京、新潟、小倉、廣島、長崎。東京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日本的文化精髓基本都在這裡,天皇也在這裡,正因為東京對日本來說極為重要,所以才會有朋友問為什麼不直接炸了東京。

新潟相對於別的城市要重要一些,但是在這幾個城市中又有所不及,新潟是鋁製品的生產基地。

小倉則是重點位置了,它是九州島最重要的工業基地,日本之所以強大,正是因為工業比較發達,如果能夠打擊小倉,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廣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日本軍事樞紐城市,它被第一個攻擊一點不冤枉,打擊日本的軍事力量,這是每一個人都會做出的第一選擇。

長崎也是一個工業基地,對於日本來說極為重要,其工業方向主要是造船,對於一個島國來說,造船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說。

選擇廣島和小倉,最終炸了廣島和長崎

美國炸的兩個城市為廣島和長崎,從這兩個打擊點來看,美國是想消滅日本的軍事力量,為下一步登陸減輕壓力,畢竟當時的日本口號是“一億玉碎,決戰本土”。這樣同歸於盡的瘋狂作戰方式,讓美國望而卻步,美國希望讓蘇聯第一個登陸作戰,美國緊隨其後,當然了,如果日本沒有投降的話才會有這樣的打算。

其實,當時美國選擇的兩個轟炸點是廣島和小倉,既然目的明確,為了登陸做準備,消滅日本有生力量,轟炸主要生產戰船的長崎自然是戰略意義不如小倉。只是在執行轟炸小倉的時候,天氣阻止了“胖子”降落小倉,飛行員無奈之下,在請示上級後,轉而轟炸了次選長崎。

不轟炸東京的理由

在美國的轟炸目標中,即使是備選都不是東京,這是為啥呢?

第一、日本天皇在東京。美國不想一個原子彈下去,將日本東京夷為平地,這樣的話天皇就一定會死亡,如此一來,日本化整為零,成為一盤沒人管制的散沙,而無政府狀態的國家最大的弊端就是不好管理,容易成為戰爭的泥沼。

美國自然不願意深陷其中,畢竟美國最終是想登陸日本,從中牟利,而不是為了血洗日本洩憤,所以美國想保住天皇,方便後續的接管。

第二、東京沒有轟炸的價值。美國雖然研製出了原子彈,但是在當時的技術不成熟,手裡一共就三顆原子彈,第一顆“大男孩”試爆成功消耗了,還剩兩顆原子彈,美國希望能用在刀刃上,而東京顯然不是好的選擇,因為當時的東京在美軍少將李梅的兩次轟炸中,被凝固汽油彈燒成了一片焦土,只在美軍刻意之下,保留了日本的一些重要建築和區域,包括國際醫院,天皇所在的皇宮,東京大學等等。其實原因也很簡單,美國還是為了登陸做鋪墊,萬一結下不解之仇,以後佔領恐怕撈不到什麼好處,反而會遭到打擊,那不是美國想要的結果。


基於這兩點主要原因,美國準備利用有限的原子彈震懾日本,特意挑選了戰略位置最重要和保持最完整的兩個城市進行轟炸。


野史日記


二戰時美國不選擇東京作為原子彈攻擊目標的原因很簡單,在經過幾次東京BBQ以後,東京早就成了一片廢墟,實在沒什麼攻擊價值了。

德國投降以後,盟國的其實已經鎖定了勝局,不過日本政府還不肯投降,試圖負隅頑抗,叫囂著要“一億玉碎”,試圖用日本人的生命給自己換一個更好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加上為了威懾蘇聯,在戰後爭取更大的利益,美國決定使用原子彈攻擊日本。

由於當時美國僅有兩顆原子彈可以使用,所以美國在選擇攻擊目標時也是精挑細選:首先,目標應該是日本的軍事、工業中心,具有攻擊價值,其次,目標地形應該合適,以便儘可能發揮原子彈的效力,第三,要適合觀測攻擊效果,以評估原子彈在實戰中的效果。

而東京當時顯然不符合條件,自1944年美國對日本實行大規模戰略轟炸以來,東京就是美國戰略轟炸的重要目標,已經經歷了多次大規模的攻擊。特別是自1945年2月23日以後,負責對日戰略轟炸的李梅少將決定使用燃燒彈攻擊東京以後,由於當時東京有很多木製建築,因此遭到了極大的破環。僅在3月9日的一次空襲裡,東京就有1/4的市區被燃燒彈引發的大火燒燬。到5月24日第四次火攻東京以後,東京已經是遍地廢墟,上百萬人無家可歸。

所以此時的東京僅僅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在軍事和工業上已經沒有什麼價值,而且遍地廢墟,再來一顆原子彈也看不出攻擊效果,自然就不會選擇東京作為攻擊目標。同樣道理,大阪等已經被戰略轟炸摧毀的大城市也在第一輪中被剔除,相對破壞不嚴重的廣島、小倉、長崎、新潟四座城市光榮進入候選名單。


不沉的經遠


對於東京來說,這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因為東京已經變成廢墟了。

原子彈投放的時候呢,美軍其實都沒考慮東京。這是核武器第一次投入使用,打擊日本是一方面,另外還要考慮實戰效果破壞力如何。這點上,東京明顯不適合。不投放東京呢,其實有很多因素,下面簡單說一下。

美軍在投放原子彈時考慮的幾點要求是目標直徑要超過三公里,後面看廣島的破壞力也差不多就是這樣了。1945年8月以前沒遭受過空襲,或者空襲力度小,這點上美軍陸航部隊也同意避開一些目標,為的是評估這種新式武器的效果如何。當時呢,目標選定委員會要的還有對日本造成的心理影響,天皇要是被炸死了,你嚇唬誰?同時要向世界展示核武器波瀾壯闊的轟炸效果。

美軍在5月10號圈定了四個目標:京都、廣島、橫濱、小倉,後來又加入了新潟,這個長崎呢其實是後補進入的,投擲當天也是因為小倉天氣不好,才扔長崎的。橫濱是後來5月29日被轟炸了一遍,給他淘汰了,京都在6月14號被排除在外,這會兒淘汰的都是保命的,對他們來說是好事。

這些地方呢,小倉是日本最大的軍火工廠之一,廣島是運輸港口、工業中心、軍事要地,這裡駐紮的部隊非常多,新潟也是工業中心之一,鋼鐵廠、鋁工廠、煉油廠一應俱全,京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工業中心。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他開戰的資本就是來源於這些地方,這些地方相當於日本的臂膀。

我們再看東京,從1944年11月14日開始,東京總共被轟炸106次,死亡人數非常多,十幾萬人吧,不亞於捱了一顆核彈的廣島,他比廣島稍微好的一點就是沒有核輻射。美軍轟炸的時候也是刻意避開了皇宮、教會、學校這些地方,沒太下死手。這會兒的東京,其實是一片廢墟,不具備核武器投放的資格了。

而還有一點也很關鍵,天皇在東京,昭和天皇要是真“招核”了,誰來下令投降呢?要知道天皇的分量有多重,如果天皇掛了,這日本人還真能玩個“一億玉碎”,到時候,麥克阿瑟當不上太上皇了,日本人都得和盟軍玩命。你看,天皇下令投降之後,基本所有日軍都放下武器了,別人,沒這個資格。

處於諸多考慮,東京其實在目標委員會第一輪篩選的時候就被淘汰了,畢竟你要摧毀的是日本發動戰爭的能力,你原子彈還要震懾日本統治階級,投放之後呢,你還要和日本統治階級談判,總不能和那些鄉長縣長商量停戰的問題吧。


軍武文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大概以下幾個:

第一,東京已經沒有繼續炸的意義

通過火攻,整個東京被燒燬百分之六七十以上,成為一片廢墟。

那麼,再投原子彈還有什麼意義?

其實除了東京以外,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等大城市被摧毀的面積都超過了50%,都沒有繼續轟炸的意義。

相反,廣島則被轟炸程度較低,是首選的目標。

第二,如果炸死了天皇,對美軍並不利

即便火攻東京,美軍也故意繞過天皇不炸。

其實,投擲原子彈時,有的美國將軍要求直接投到天皇皇宮上去,但被否定了。

如果炸死了天皇,一來會激發日本人的仇恨心理,那麼無條件投降就沒這麼容易;二來如果炸死了名義上的領袖天皇,只能讓實力派軍人更為囂張跋扈,無人能夠制約他們。

所以,如果原子彈扔到東京,天皇就很有可能被炸死,對美軍不利。

第三,炸廣島、長崎有一定實際意義。


眾所周知,長崎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城市,是軍工基地之一,有著三菱重工長崎船廠等大量兵工廠。


而廣島則是日軍南方防禦的指揮中樞,還是第二總軍司令部所在地,同時也是日本陸軍最大的集結地和中轉樞紐,有大量駐軍。這裡設有規模巨大的軍需品、軍火倉庫、碼頭設施。此外廣島市區的東部還有鐵路中轉樞紐和軍火製造、船舶維修等軍事工業企業。

原子彈投下的時候,廣島有2萬駐軍還有2萬等待中轉的士兵,一共被炸死炸傷7000多人。一旦美軍試圖在日本登陸,就必須首先幹掉廣島。




更關鍵的是,廣島和長崎地勢比較平坦,適合原子彈發揮威力。

所以,炸掉廣島和長崎有實際意義。

如果日本還是不投降,炸平這兩個城市就為下面登陸提供有利條件。


需要說明的是,廣島師團也就是著名的抗戰中著名的第5師團。它在中國犯下過無數屠殺罪行,其中一部還參加過南京大屠殺。

這顆原子彈炸得好。


薩沙


其實一開始美軍圈定的六個主要的核攻擊目標(廣島,長崎,小倉,新潟,京都,東京)是包括東京的,但是隨後被白宮高層給劃掉了。後來美軍轟炸的兩個核攻擊目標一個是既定目標(廣島是日本軍隊重要的陸海軍兵力集結地),一個是出擊目標的備份(當時準備攻擊日本國內的重要重工業基地小倉,由於小倉被濃雲籠罩只能轉而攻擊另一個重要的工業基地長崎)。至於東京為何沒有被列為核攻擊目標,主要有如下三個因素。

一是當時的東京從物理角度也確實沒什麼可炸的了,3月與5月的兩次“李梅火攻”幾乎徹底摧毀了東京城市建成區的60%,85%的城市建築都被不同程度地毀壞了,傷亡人數高達20多萬。在這種反覆轟炸的基礎上再投下一枚原子彈,無非是把已經炸完的廢墟再炸一遍,造成的威懾效果並不明顯,最好是找一個基本完整的、沒有被轟炸過的大城市實施核突擊才能給日本方面造成最大的震懾;

二是東京作為戰爭的中樞依然蝟集著日本帝國大部分的陸海軍高級將領與以大本營與陸軍參謀本部、海軍軍令部為代表的指揮中心。在先前的李梅火攻中,由於考慮到消滅高級將領的行為可能導致日本軍隊的中下層軍官更加瘋狂與難以控制,因此這些要害部位並未被列為轟炸目標。而原子彈的殺傷效果可不管你是不是高級軍官,這些將官被核攻擊消滅後怕是鬼子會出現更多的下克上事件(從投降之前日軍中下層還能搞出宮城事件可見一斑);

▲李梅火攻下的東京

三是東京還是皇居所在地與昭和天皇的駐地,彼時的美軍與白宮高層已經在考慮戰後的日本社會天皇的位置與能夠發揮的作用,並且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共識,那就是:天皇不能被消滅,日本需要這樣一個精神偶像來作為現代化進程的“離合器”,美軍也需要這樣一個媒介來深入並控制日本社會。在這種情況下,貿然消滅天皇不僅會使得美軍同未來佔領區民眾的關係徹底對立,還會給日本戰後的現代化進程造成更多的不可控因素。

▲麥克阿瑟和裕仁天皇

於是經過權衡,美軍未將東京列為核攻擊目標,東京也就僥倖免於一劫。


軍武次位面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戰爭之中使用原子彈。然而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不在日本首都東京投下原子彈,非要去兩座其他城市呢?

兩顆原子彈爆炸時產生的蘑菇雲(左:廣島原子彈,右:長崎原子彈)

自從完成了“曼哈頓計劃”後,美國擁有了原子彈這種超級武器,1945年3月末,美國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上將要求美國戰爭部長亨利•劉易斯•史汀生成立一個“原子彈目標選定”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於1945年4月27日組建完畢,5月10日各方代表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召開會議,討論原子彈投放在日本的哪些城市。

經過數輪會議討論後,目標委員會拿出了一個方案,即5座城市公然上榜,他們分別是:京都、廣島、橫濱、小倉和新潟,那麼為何不選擇東京呢?

根據曼哈頓計劃的科學顧問理查德•C•托爾曼的建議,原子彈投放城市應符合以下標準:

•目標直徑最起碼要超過5千米,並最好是一個都會區的重要目標;

•爆炸會產生足夠且有效的殺傷力;

•目標直到1945年8月之前都未曾遭受美軍空襲。

很顯然最後一點日本的東京和大阪都不滿足,在1944年到1945年期間,東京和大阪幾乎被炸成了廢墟,尤其是東京,在東京大轟炸之後,除了標誌性的位於千代田區的皇居外,東京幾乎找不到一塊完整的土地。

被“核平”的廣島市中心前後對比照

另外東京身為日本政府和天皇所在地,具有象徵意義,如果天皇在戰爭中被殺,美軍參謀部估計日本反倒更不會投降,作為日本人精神寄託而存在的天皇一旦遭遇不測,那麼美軍想要拿下日本可能需要額外陣亡超過300萬士兵,這肯定是得不償失的。

而事實上,上述的五個待投放原子彈的城市,基本上很少被美軍轟炸,美國陸軍航空部隊也特地避開這些目標,因此可以給美軍展示最準確的原子彈武器評估效果。而橫濱在5月29日遭到美軍空襲後,也被排除在原子彈轟炸候選名單之外。

【廣島】

廣島位於本州島西部,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和軍事中心,包括負責日本南部防禦的第二陸軍總部就位於廣島,駐紮大約有40萬日軍。廣島在當時也作為日軍補給和物流的重要樞紐而存在,軍地的通訊、存儲和集結地大都在此,日本在琢磨透美軍不轟炸廣島之後,還以為“撿到了大便宜”,紛紛將重要設施和部門安置在廣島,可沒想到反倒上了“美國鬼子”的大當。

【長崎】

長崎位於九州島,是日本南部的重要海港之一,當時工業活動頻繁,包括兵器、船舶、軍事裝備和其他軍用物資製造也大都在此地完成,其重要性在當時的日本絕對排在前三。

和廣島那種現代化城市不同,長崎幾乎全是老式木製建築,長崎在明治維新以來的長期發展中沒有任何明確的都市分區規劃,工業區與住宅相互毗鄰,整個市內幾乎遍佈工業設施。

美軍在使用原子彈轟炸廣島之前投下數萬張《告日本國民書》,勸誡民眾撤離大城市,美軍將會使用毀滅性武器(暗指原子彈)

美軍事實上把京都的轟炸優先級提得很高,並有意轟炸廣島和京都,而非長崎,但是京都市內並沒有太多工業設施和有價值轟炸的目標,加之兩個人的存在改變了美國想要轟炸京都的想法,一個是中國建築家梁思成,另一個則是美國戰爭部長史汀生。前者相信大家都知道不用過多闡述,而史汀生則是當時美軍軍中唯一反對轟炸京都的高級官員,他曾於年輕之時在京都度蜜月,瞭解這裡的美景,在史汀生的力排眾議下,京都被用長崎所替代。


科羅廖夫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1945年雖然日本的敗局已初見端倪,但是對於日本民眾而言,這時候的生活一如往昔,但是到了8月6號和8月9號,日本長崎和廣島的民族可不好受,就在這兩天美軍對其別投資了原子彈,造成大量平民和軍人傷亡,這次的轟炸也直接促使了日本的投降。

但是可能有很多人想要問,為什麼美國不把原子彈,直接投擲到當時日本的首都東京呢?而且當時二戰的戰犯首領裕仁天皇就住在東京,打蛇打七寸,這樣不是可以瞬間解決罪魁禍首嗎?

其實一開始最初制定原子彈轟炸,目標城市一共有六個。分別是:東京、京都、廣島、長崎、小倉、新潟,不過在最後的執行階段,美國國務卿斯蒂芬文森卻將東京從名單上抹去,為什麼最後要把東京抹去呢?

第一個原因是美國轟炸的目的是為了儘快結束戰爭。美國之所以投擲原子彈,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儘快結束戰爭,而且當時蘇聯軍隊佔領日本的意圖非常的強烈,美國如果想要通過戰爭手段來登陸日本,可能會損失至少10萬以上的美軍士兵。在美國政治家的策劃下,使用原子彈轟炸不失為一個完美的選擇。

我們之前說過,選擇轟炸是為了提前結束戰爭,但是如果東京被會那麼炸燬,可能會導致日本人同仇敵愾。之前德軍轟炸倫敦就是前車之鑑。

再者,當時轟炸東京的戰略意義已經不大了。1945年的3月和5月,美軍曾對東京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轟炸,當時的轟炸導致了東京80%的建築受損,而且造成了大量人員的傷亡。

至於當時為什麼皇宮沒被砸毀,因為當時的皇宮和一些古建築都被列為了重點保護區,所以被轟炸後的東京已是滿目瘡痍。戰略地位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重要。

第三點天皇不能死。我們都知道天皇在日本是至高無上的象徵,雖然他沒有實際的權力,但是他是唯一能夠宣佈投降的人。一旦天皇被炸死,就會激起民眾報仇的決心,戰爭反而會被延長。還有就是天皇死了,人心潰散,即使美軍佔領日本,可能會面臨無止境的游擊戰。

最後,長崎和廣島戰略地位重要。當時廣島是日本在南部最大的指揮中心,如果想要佔領日本,必須要摧毀這個指揮系統,而且廣島這時候有著大量的駐軍,這些軍人從小被灌輸武士道精神。即使美軍登陸這些軍人也會造成巨大 的威脅。

長崎是日本最大的工業中心,也是日本最大的兵工廠。只不過當時轟炸第二選擇是小倉,但是當時小倉上空雲霧太大,能見度低,無法投擲,所以只好改變飛行路線。本來長崎上空也是雲霧環繞,但是正當飛行員準備放棄的時候,突然出現一大空洞。原子彈就從天而降了。

最後從歷史的進程來看,避免轟炸東京的確對美軍更有利,從戰後的形勢我們也能窺探一二,假如說當時原子彈真的投擲到了東京,二戰後的世界格局可能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因為八月份的東京,太熱了。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廣島上空投下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這個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瞬間將這個日本第二大工業城市幾乎夷為平地,數十萬人因此喪命。

三天後的8月9日,美國將第二顆原子彈投向長崎,再度將數萬人送入地獄。

在毀天滅地的原子彈跟前,狂妄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終於沒了底氣,蘇聯也於8月9日趁機出兵,日本的最後防線土崩瓦解。6天后,日本裕仁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落幕。

毫無疑問,美國的兩顆原子彈是擊碎日本最後的心理防線迫使其無條件投降的最重要因素。根據戰後解密的檔案,美軍在投下原子彈之前曾將日本的東京、京都、新潟、小倉、廣島、長崎六個城市作為備選目標。但最終只有廣島和長崎“得此殊榮”,作為日本政治中心的東京則倖免於難。

要知道,當時的日本裕仁天皇及日本幾乎所有高層人員全部都在東京,如果核平東京,那對日本的打擊將是空前的。但美國為何沒有付諸實施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原子彈威力不足

雖然相比於其他常規武器,原子彈的威力是空前的,用毀天滅地來形容毫不過分,但相對於日本,尤其是東京而言,還是太小了。

作為第一代原子彈,美國先期製造的三顆原子彈,設計殺傷力為20000噸級TNT當量,但實際殺傷力為15000噸級TNT當量,這樣的殺傷力,根據“R=C*爆炸當量^1/3(C取1.493885),S=πR^2”的核武器殺傷半徑計算公式,廣島原子彈的殺傷理論殺傷半徑為1.9公里,有效毀傷面積為11.33平方公里。

但實際情況比理論上還稍小一些,儘管美國採用了空爆這一殺傷力最大的方式,但殺傷半徑只達到了1.67公里,有效毀傷面積為5平方公里,此範圍內,大多數建築物都倒塌。而超壓能打破“震碎”玻璃的距離則只有4.52公里,覆蓋範圍為64.1平方公里。

原子彈作為美國威懾和敦促日本投降的武器,從一開始就追求的是“一顆核彈毀滅一個城市”的目標,這樣才能徹底震懾日本。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城市太小,原子彈的殺傷能量會浪費;而城市過大,則原子彈達不到輕易毀滅城市的目標。畢竟殺傷力擺在那裡,日本人會認為美國的核武器也不過如此,這會讓美國非常尷尬。

而作為日本的“都”和事實上的首都,位於關東平原南部的東京一直以來都是日本最大的城市,今日的東京人口占到了整個日本人口的30%以上,而二戰期間的東京也不遑多讓。

人口多,城市規模必然大,因為日本一直以來高層建築比例就低,這注定了東京的城市規模,絕對不是一顆核彈可以摧毀的,大部分摧毀也不容易。所以東京雖然是美國的目標城市,但沒有被美國優先照顧。

2、轟炸東京無意義

美國在日本投擲原子彈,除了暴打日本、威懾蘇聯,還有一項重要使命,測算原子彈在實戰中的威力。

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首先要保證目標城市總體完好,但這很不簡答。

因為從1944年美軍佔領硫磺島開始,美軍轟炸機就有了轟炸日本本土的能力,從1944年6月19日開始,美軍對日本各大中城市進行了猛烈轟炸,意在摧毀日本的戰爭潛力,迫使其儘快投降,減少盟軍的傷亡。

美軍的轟炸取得了極其顯著的效果,到1945年8月,美國空軍對日本98座城市實行戰略轟炸,共出動B一29轟炸機3.3萬架次,投彈16萬噸,炸死23萬人,炸傷35萬人,全日本24%的房屋變成廢墟,1600架飛機被摧毀,1650艘船艦被擊沉擊傷。

而作為日本的“都”以及最大的城市,東京受到的破壞尤其嚴重。

從1944年的11月24日開始,美軍對東京的轟炸前後進行了3次。李梅就任第21轟炸機部隊司令後,提出了低空燃燒彈轟炸的方式,史稱“李梅火攻”。

1945年13月9日到10日,美軍334架B-29重型轟炸機以夜間低空轟炸的方式,向東京投下了超過2000噸燃燒彈,近41平方千米區域被焚燬,26.7萬幢建築被付之一炬,3793人被燒死,10萬被燒傷或嗆傷,上百萬人無家可歸。

1945年5月9日和26日夜間,美軍兩次對東京進行大規模轟炸,將東京炸成了一座沒有任何轟炸價值的死城。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繼續轟炸東京,對原子彈而言是一種巨大浪費,更難以評估殺傷效果。

3、裕仁天皇不能死

作為二戰的罪魁禍首,日本裕仁天皇一直住在東京。

此時的日本本土已經完全處於美國的轟炸範圍之下,雖然裕仁天皇有跑到東北負隅頑抗的美好設想,雖然對於日本而言,蘇聯從來不是個好大哥,但總比被美國飛機直接炸到入土要好得多。

不過現實情況是如此令人絕望,美軍不僅對包括東京在內的所有日本大中城市進行了猛烈轟炸,還將日本的海上通道圍得水洩不通,裕仁天皇想要跑是不可能,下輩子都不可能的。

看樣子裕仁只能坐以待轟了,但盟軍似乎比他本人還不希望他掛掉,因為此時的日本已經進入了最後的瘋狂。

雖然裕仁是最高領導人,但日本“下克上”的優良傳統一直沒有丟,這些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下級軍官們雖然不聽話,也沒見過天皇本尊,但在武士道的影響下,對天皇的忠心是日月可鑑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裕仁死了,這些失去信仰的法西斯分子必然完全失控,所謂的“一億玉碎”絕不是說說而已。

雖然日本鬼子的狗命不值錢,但美國也不希望自己的戰士們在最後關頭出現更大傷亡,所以用廣島和長崎原子彈,徹底震懾裕仁,讓他號召大家投降,事情才好圓滿解決。

所以,原子彈絕對不能投在東京,裕仁天皇的狗命,至少在二戰結束前還得留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當時美國沒把原子彈投在東京,還是因為廣島和長崎這兩個城市居民比較多,而日本這個民族也確實不可理喻,軍國主義分子更是寧願拉上平民一起死也不願投降。

“原子彈下無冤魂”

二戰尾期,日本的處境已經岌岌可危,但國內的軍國主義分子鼓動玉碎計劃,號召全國百姓加入戰爭。而臭名昭著的神風特攻隊就是在這期間產生的,當時的日本百姓長期處於被洗腦中,只要天皇一聲令下,這些百姓就能立馬上戰場。

如果當時不投原子彈,那美軍就只能選擇登陸作戰,而這樣的作戰必然給美軍帶來不可估量的傷亡,為了讓自己的損傷達到最小、為了讓日本人民明白他們的抗爭是徒勞的,所以美國必須在日本投下原子彈。

至於為何選擇在長崎與廣島投放原子彈的原因有幾點:

(三菱重工造船廠)

  • 長崎和廣島不但有著大量的日本平民,也是當時日本軍事工業集中區,更是軍事前沿陣地。其中包括毒氣研發基地、工兵作業場、陸軍運輸部等都在觀廣島,這個地方一直以來都被日本人稱為“軍都”。

  • 長崎是日本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也是艦船建造的重要基地,所以當時日本的大部分艦船都來自長崎。二戰時,日本跟美國的作戰大多數在海上,因此長崎也成為了美國的首選目標。

至於為什麼當時美國把重要城市東京排除在外。

因為如果美國把原子彈投到日本的話就會把天皇也一起咋沒了,而天皇在日本是屬於神一般的存在,如果天皇沒了日本就會群龍無首,這就會把國民逼的跟美國進行死鬥,會一直打到國家徹底覆滅。

(日本天皇)

反對投降的聲音在美國投下原子彈前還是非常的高,一直到他們“吃了”兩顆原子彈後才慢慢主張投降,所以在東京投原子彈不會起到結束戰爭的效果,反而還會把美國託入登陸作戰的泥潭,那時候美日之間將會付出更多人的生命。

(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

所以,把原子彈投在廣東和長崎是最好的選擇,這也是美國經過長期細緻的研究後決定的,而慶幸的是日本真的投降了,如果日本當時不投降,美國也已經沒有原子彈了。


大國布衣


在選定原子彈轟炸目標時美國軍政首腦以及各方面的專家經過慎重考慮著眼於兩點目標。第一能對日本法西斯當局產生最大的心理效應,第二能夠形成對全世界尤其是對蘇聯當局的實力威懾。此外他們還考慮了其他因素,比如攜帶原子彈的飛機航程;適宜的目測投彈以保證最有效的原子彈使用效果;在目標區域內可能出現的天氣情況;每次轟炸應該有一個主要目標和兩個次要目標,如果因為天氣晴亂搞使轟炸目標成為不可能時則至少還有另外兩個可以選擇。

根據上面的要求,杜魯門總統和陸軍部長史汀生,參謀總長馬歇爾以及阿諾德將軍經過仔細討論,確定了17個轟炸目標,其中就包括東京,後來經過不斷篩選東京被排除在外,他們認為經過對東京的幾次大規模常規轟炸,東京除了日本天皇皇宮以外已經被夷為平地,已經沒有轟炸的戰略價值,故才把東京排除在外,而像其他的城市比如京都,名古屋,大阪,神戶等城市都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轟炸之後對人類文明的破壞將是巨大的,也被排除在外,對於把京都排除在外的做法遭到阿德諾的反對,他認為京都是日本的軍事活動中心,但其他人則認為京都是日本文化和宗教聖地完全有保留的必要。

經過激烈的討論最後確定了4個城市為預定攻擊目標,他們分別是廣島,小倉兵工廠,新稻,長崎。廣島被認為是最理想的攻擊目標,它是日本第八大城市,人口34萬,是日本重要的軍事港口,也是日本海軍的集結地,城裡有日軍陸軍司令部,駐軍2.5萬人,由於廣島近一個月沒有下雨,房屋乾燥易燃,地形平坦開闊。小倉兵工廠是日本大型軍火工廠之一,從事多中武器的生產製造,這個地方有很大的軍事意義,但是對政治的影響效果不大。

新稻和廣島的情況差不多,他是日本的一個重要港口,有很多重工企業,比如鋼鐵廠和鍊鋁廠,還有重要的煉油廠和油船終點站。一開始長崎並沒有入選在轟炸名單之中,而是選擇京都,京都即是工業城市又是日本古都,戰時沒有遭到轟炸,後來史汀生堅決反對,最後才把京都從轟炸名單之中移除,取而代之的是日本海港城市長崎,長崎是日本九州島西海岸大港,人口40萬。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廣島和長崎成為最終的轟炸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