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侃历史
首先要说明,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灭赵国才30万军队”。秦灭赵到底动用多少军队,并无详细的数字记载。但是,从王翦要求灭楚用60万人,而秦始皇感到诧异来看,大概率灭赵时候动用秦军是远少于60万的,确实可能在二三十万这个量级。
在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中,赵国和楚国是抵抗最强烈的两个国家。为何灭楚所需要的兵力远远超过灭赵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楚国领土远远超过赵国。
赵国在战国初期的领土,主要包括今天山西省大部和河北省中部,算起来也就一个省多点。战国后期经过秦国的持续进攻、吞并,赵国面积大大缩水,在秦始皇发动最后一击之前,基本也就剩小半个河北省和小半个山西省了。
而楚国的领土,巅峰时候(楚怀王前期)包括今天陕西省、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广西省的全部、大部或一部。即使在秦始皇发动最后攻击之前,楚国丢失了立国基础,依旧占有今天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广西省的大部或一部,折合起来起码相当于几年四五个省,几乎是末期赵国的十倍。
领土大,不但意味着更多的人口和资源,还意味着秦军在入侵灭国时需要拉开更长的战线,占领更多的要地,而楚军也拥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迂回穿插和机动作战——实际上在后来李信二十万人伐楚中,楚军正是依仗辽阔的领土攻击李信后方的陈地,从而击溃李信军。
其次,楚国人口和军队比赵国多得多。
战国七雄并立,一般都是号称“带甲数十万”,称到“百万”的只有秦国和楚国。且楚国在战国后期打仗相对较少,军队损失不是特别严重,而赵国则多次被秦军蹂躏,尤其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国力严重受损。
其三,楚国的立国比赵国早得多。
楚国在西周初年就封为诸侯,秦始皇时候已经有八百年历史,且经过楚庄王改革后,楚国内部的文化认同感很强,凝聚力充足。这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可以看出。李信之所以输给楚国,除了项燕带军之外,还因为之前一直在秦国当官的楚国王室权贵昌平君、昌文君发动反秦起义。
而赵国建国称诸侯不过二百年历史,且当初本来就是从晋朝的六卿割据而来,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赵国内部的凝聚力也不如楚国,自赵武灵王一下,王室斗争、朝廷斗争严重,所以廉颇被逼走,李牧被残害,郭开弄权。在团结抗敌方面,比楚国差得远。
因为这些因素,导致楚国比赵国难打得多,所以王翦提出了六十万人的计划。实际上就算动用了六十万人,以王翦这种一流统帅,还花了一年时间,用尽计谋,才将楚军主力打垮,攻灭楚国。
巴山夜雨涮锅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王嬴政即位后,眼见历代贤明君主治理的秦国国力已是东方六国无法比拟的,于是雄心壮志的嬴政从亲政开始,便积蓄国力,拉开扫六合的阵势。
秦王嬴政十一年(前236)至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国在灭掉韩国后,开始了攻灭赵国的战役。 秦国乘燕、赵两国交兵之际,嬴政任命王翦为主将,分兵两路攻打赵国,夺下邺等十余城。赵军守城据险,避免决战,战事呈相持局面。秦王嬴政十八年(前229),王翦乘赵国饥荒,就亲率主力东出井陉。同时王翦还使反间计让赵王令赵葱、颜聚代李牧为将。嬴政十九年(前228),王翦大破赵军,平定东阳地区,代替李牧的两位将领赵葱战死,颜聚逃亡。转瞬秦军南下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王翦之子王贲灭掉代国,俘虏了公子嘉,至此,赵国最终灭亡。
在这场战役中,双方投入战争的总兵力大约在四十五万左右,而王翦只是率领了三十万大军就灭掉了赵国。可是在后面灭掉楚国的时候,王翦却请命六十万大军。这又是为什么呢?
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前225),嬴政开始打起了灭楚国的算盘,于是他询问当朝大将李信需要多少兵力能够拿下楚国。年轻气盛的李信说二十万足矣。问及王翦,王翦却要六十万。同样年轻气盛,嬴政自然笑话王翦将军老了。于是,嬴政便派遣李信和蒙武为帅,让他们率二十万大军,乘楚国发生内讧的时候,分兵两路进攻楚国。
李信率一军进攻平舆,蒙武率一军攻打寝,两人不负众望,大败楚军。此后,李信又攻鄢郢,再破之。于是一路高歌引兵向东,会师城父。楚王立即派将军项燕率军抵抗,项燕便是楚汉之争中项羽的祖父。项燕率兵尾随秦军,连续追击了三天三夜,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项燕乘秦军轻敌无备,发起突然袭击,大败秦军,占其两座营垒。落败的李信只得带残兵逃回秦国。后来,嬴政亲赴频阳王翦家,请他统兵出征,并按其要求调军六十万归其指挥。而后王翦率六十万大军灭掉楚国。王翦要兵六十万的原因大概有三。
一来,王翦这时候南征北战为秦国立下了太多功劳了,但是历代秦王都是狡兔死走狗烹的性格,他怕了。白起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若是仅用十几二十万的兵力灭掉楚国,可能他也离被灭掉不远了。加上楚国灭掉后就只剩齐、燕两国,极大可能当他率兵灭了楚国以后,就会不得善终。否则,王翦是多么聪明的人,他诚心想率兵打仗怎么可能报出如此荒唐令人瞠目的数字:六十万。很显然是他在示弱,以期能得善终。<strong>
另一方面,比及赵国,楚国实际上地大物博,虽说楚人擅于诗词歌赋,满腹才情,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国力已被削弱不少,但民间的民族气节却不可小视,都说哀兵必胜。六十万虽然有夸张之嫌,可能用不了这么多,但也不会是场轻松的战役。王翦一生不打无准备的仗,是以他报出了六十万这一数字。
独善其身、急流勇退的王翦不得不说,是一个能伸能屈的大丈夫,在关键时刻示弱,活得通透,因此得以颐养天年。王翦报出六十万兵力,极大可能是因为不想打仗了,希望秦王知难而退。
邓海春
我是兴安杂谈 我来回答。
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晋国开始还能和楚国实力相当,但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赵国仅为晋国三分之一还需要30万,打楚国用60万是必要的,王翦谨慎一些理所当然。
1、传统强国实力不俗。楚国在春秋时期就是最早崛起的大国,那时候楚国就开始了向南的扩张,而且不服周王管理,闹出“楚王问鼎”事件,早期的君主楚庄王很有作为,是春秋五霸之一,所以作为传统强国实力不容小觑。
2、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看看地图就明白了,楚国占了战国版图的接近一半,而且是独霸南方,不像韩、赵、魏、燕等国始终都是腹背受敌,没有后顾之忧,这点只有秦国能够和楚国相比,秦国崛起也有这个因素。
3、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楚国地盘最大,这里物产丰富,楚国也很重视农业生产,经济发展较好,国力富足。楚国人口众多,而且比较浪漫,生育率很高,在那个时代更多的人口就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更多的军队。
4、人才济济励精图治。哪个国家强大,最根本的因素都是人。楚国前半期历代君主都比较贤明,虽然末代的楚怀王不太靠谱,但前几任的基础够好。楚国多人才,就连亡国后还出了项羽、刘邦等人,可见楚国人才之多。
所以,王翦谨慎一些攻打楚国是很正确而且很必要的。
兴安杂谈
楚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七大战国中楚国的面积最大,可以说其他六国加起来面积也只有楚国大。楚国境内多高山,多河流,部族林立,击败楚国王室军队容易,全面剿灭楚国各大世家难。因此王翦认为灭楚需要60万大军,小部分用于攻击楚军,大部分用于守卫已占领的楚地。另外王翦不想跟楚国打游击战,他想用绝对的兵力优势诱使楚军全面集结,然后毕其功于一役全歼楚军。事实上王翦率大军跟楚军对峙了一年有余,等楚军松动后,发起了雷霆一击,彻底将楚军歼灭,让楚国再无法翻身。
楚国的领土面积太大,仅仅是攻灭楚国的都城,无法确保楚国就此亡国了。历史上楚国的都城多次被外敌攻占,楚王逃奔他地,在各地楚军的支持下,楚国依然存在。一个王之所以是王,那在于他有军队,没有军队的王还是王吗?春秋晚期,吴国大军攻破了楚国国都,楚昭王逃亡他国,各地楚军纷纷勤王,秦国又派出大军协助楚国,于是吴军大败而归,楚国避免了亡国之危。战国中期秦国战神白起攻占楚国都城,楚王迁都陈城,再次建立楚国,继续跟秦国对抗。
楚国鼎盛时期,灭国五十余个,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有县三百余个。李信率二十万秦军入楚,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深入楚国腹地,这时楚军在项燕的率领下反击秦军,一时之间秦军陷入楚军的层层包围之中,李信拼死突围而出。二十万秦军伐楚,丧军七万有余,楚国趁势收复部分失地。根据楚国地大人众的特点,王翦才用了稳步退进的策略,让楚国集中全部兵力跟秦军决战,然后用时间消耗楚国的粮草与士气,进而让楚军阵脚出现松动,然后一举消灭楚军。
王翦率六十万秦军,项燕率五十余万楚军,两对对峙于平舆城,秦楚两国百万大军会战,实在是惊天动地!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王翦与士兵共同生活,并关心其饮食、起居,注意其劳逸结合,同时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项燕大军刚刚撤离,王翦便发动雷霆攻势,全面攻击楚军,一战消灭楚国全部精锐。楚国主力大军被灭,秦军长驱直入楚境,俘虏楚王及其宗室,楚国正式灭亡。楚国大地被秦国划分为南阳郡、九江郡、长河郡、会稽郡共四郡。
大秦铁鹰剑士
虽然灭赵国30万军队,但是秦赵之战持续了八年才结束。灭赵之战,可以说是秦灭六国过程中,最为艰难的战役。秦赵之战中,赵国抵抗之猛烈、持久,一度让秦军濒临失败的边缘。秦赵之战,总共前后持续了达八年之久,总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32年,前后达4年的时间可以说是相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赵国强力遏制住了秦国的东进步伐。而第二阶段则在公元前229年至228年,中间有三年秦军休整阶段,可以说是秦军进攻阶段。战国时期的秦赵之战,总共持续了八年之久。
公元前225年,一心想统一六国的秦王蠃政开始谋划进攻楚国。出兵前,秦王问大将李信,攻楚需要多少人马。李信是连年征战的猛将,屡获战功,略露轻敌之心地说二十万人马就足够了。秦王又问老将王翦,王翦回答非六十万人马不可。秦王以为王翦年老胆怯,勇气减退,因此任命李信为将、蒙武为副将,以二十万兵马进攻楚国,王翦则告老还乡。李信初战告捷,一举攻下平舆,又西进攻下田城,便约率兵攻打寝邱的蒙武迅速西进城父,合兵向纵深挺进。
这时,一直在观察秦军动向的楚军主力见秦兵已深入楚国腹地,水陆并进,迎击秦军于西陵,并派副将屈定,在鲁台山一带设七处伏兵。秦楚两军西陵开战,战斗异常激烈,秦军前进受阻,难分难解之时,屈定的七处伏兵突然杀出,秦军两面受敌,猝不及防,大败而逃。项燕乘胜追击,杀秦军都尉七人、士卒无数,直至平舆,收复全部失地。李信兵败,尚未攻至城父的蒙武见势急速撤兵,李信伐楚之役全面告败。
满怀必胜信心的秦王嬴政,闻后恼怒不已,下令削除李信的官职。此时王翦已经告老还乡隐居了。秦王亲自登门请王翦出山收拾残局。王翦推托不过,答应出兵,但坚持非六十万人马不足以战胜楚军。秦王不解的问将军:“何故非六十万不可?”王翦道:“古时打仗,先约定曰期,事先摆好阵式,交战中都遵循一定的规矩礼节,所以那时打仗用兵数量不需要很多。现在情况巳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列国争斗,都是以强凌弱,以多侵少。每次交战,杀人动辄数万,围城动辄数年,一些国家更是人人都得服兵役,军队人数大大增多,打仗动用的兵力远远超过了春秋五霸争雄。更何况今曰的楚国,拥有东南广大的地城,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一声号令,便可动员百万之众参战,想要征服它,恐怕六十万兵马还嫌少了呢。”王翦的分析入情入理,说得秦王心服口服,终于答应要求,随即命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征讨楚国。
王翦率军来到楚国边境一反常态。两军对垒,王翦却坚守不出。王翦命大军扎于天中山下,连营十里,坚壁固守,任凭项燕每曰阵前挑战,他都置之不理,概不应战。日复一日,项燕便以为王翦年迈无用,惧怕楚军,渐渐骄傲轻敌了,楚军中也渐渐放松了警惕。秦营中,王翦命人每天杀猪宰羊,改善士兵饮食;将军与士兵同吃同住,对士兵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官兵融洽,上下同心。
王翦一面劝阻士兵出战的请求,一面教导士卒进行投石和跳跃的游戏。通过游戏,增加了士兵的体质,提高了技能。同时,他命令秦军不许越过楚国边界去砍柴,抓获楚国边境百姓要给以酒肉款待,释放回家。秦军的怯战和“友好”,在楚边境一传十,十传百,百姓对秦军的恐惧和对抗逐渐变得安定和亲近起来。如此相持一年多,项燕总不能求得一战,便认定王翦力弱怯战,更加放松了戒备。楚营中,士兵松松垮垮,对战争已全无警觉。而休整操练了一年有余的秦军,个个精力旺盛,憋了一肚子气,士气正高。王翦将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认为时机已到,有了必胜的把握。于是,他突然下令秦军向楚军发起全面进攻。王翦选两万精兵打先锋,又分兵数路向楚军同时发起猛烈攻击,并命令部队:各路人马只要打败敌人,便可各自为战,向楚国纵深进攻。早已摩拳擦掌的秦军将士,突然发起攻击,势如破竹,迅猛异常,所向无敌。而长期松懈麻痹的楚军士气低下,突遭秦军猛烈袭击,仓皇应战,斗志全无,没怎么抵抗就败下阵来。楚军大败溃散,主将项燕只好率兵东撤。王翦乘胜追击,又攻克永安城。未及数月,秦军先后攻占了淮北、淮南、江南等地,一举攻破楚都寿县(今安徽曹县西南),最后俘虏了楚王负刍,大将项燕也被迫自杀。到第三年,即公元前223年,秦国得以并吞楚国,秦灭楚之战结束。
秦灭楚之战我们看到了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的最终还是国家的综合国力。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国力已经大大削弱,已经大不如前,而且经过秦国由于韩赵魏三国常年受秦国征伐,国力已经严重衰退,而偏据南方的楚国,并未遭到秦国大的征讨,国力并未损失多少。秦国以征韩赵魏的方式去征伐楚国,且全国上下都轻视了楚国,以为和赵魏韩三国一样。仅派李信蒙武兵分两路共计二十万征讨,实际力量十分薄弱。楚国名将项燕麾下主力部队就有25万人,更何况项燕十分治兵事。王翦清楚楚国的实力所以他坚持出兵六十万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慕藩怪谈vlog
灭赵用兵30万足矣,是因为赵国屡经秦国摧残,国人士气以丧,国力也大受折损,人才也己不足…总之赵国己经具备了一切该被灭亡的条件!因此秦军以30万军足以灭之。
而楚国则不同于赵——虽然楚国也被秦国抢去了许多土地。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历史积累造就了楚国那庞大的身躯:楚国土地广阔,人口众多,财力雄厚,兵力也充沛。
这样的国家,如果被调动和激发起一切潜力,那么他必将爆发出极大的抵抗力和杀伤力。因此务必要在楚国可以调动起一切抵抗能力前,就将其佂服,而不是与楚国打“持久战”!
王翦要以60万大军,对楚国打“闪电战”!只有这样才能赶在楚国人的抵抗意志,被全部激发出来前,就实现灭楚的战略目标!
北疆同心
楚国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就是大国 而且还是军事大国 喜欢打仗 像孙武这样的传奇军事家就一直在为楚国效力 后来还出了天下无敌的项羽 反正楚国个个能征善战是真的 所以肯定需要60万大军 而且但是灭楚国时 是利用楚国当时国力不行 秦军没有速战速决而是打持久战 俩军对峙很长时间 把楚国耗的不行了 才开始打 战况是俩国主力没有直接对战 而是都直奔敌国首都 最后结果肯定是秦国先攻破楚国首都 楚国灭亡
千叶鲟鱼
这充分说明了楚国是比赵国强大的。而且楚国的自信心也是无比的爆棚,当时的楚国有一句名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可见楚国的实力。战国后期,赵国内部已经被秦国谋士策反了,而且赵国实力名将老的老死的死,赵王只剩下一个赵括纸上谈兵。
高傲公子
秦朝灭楚的战争,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李信和王翦的兵力之争,但为什么王翦坚持灭楚之战必须要60万大军呢?想要了解其中缘由,还是需得比较一下李信与王翦二人攻楚的过程。
秦朝灭楚的战争,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李信和王翦的兵力之争,相信很多朋友对此都很熟悉:悍将李信率领20万大军攻楚,大败而归;而后秦王请出老将王翦,给了王翦60万大军,才终于踏平楚国。那么,为什么王翦坚持灭楚之战必须要60万大军呢?想要了解其中缘由,还是需得比较一下李信与王翦二人攻楚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大概情况。
战国末期,天下大势已经明显往西倾斜。起先称霸的山东齐国,已经在与燕国的争斗中元气大伤;而在马陵之战后,中原霸主魏国也从一流强国沦为了二流;即便是历经胡服骑射的赵国,也在长平之战与邯郸之战中实力大减。秦国东扫六国的势头,看似已经无可阻力。
然而,摆在秦军面前的敌人,还有一个南方的楚国。
楚国的领地从江南延伸至中原,广阔无垠。即便历经秦楚数场大战,楚国的实力已经江河日下,但受惠于其广大的疆域,它的体量还是足以拖垮来犯之敌。就算秦军在兵锋上已能势如破竹,真正要和楚国打一场灭国之战,还是需要做好最大的投入。
不过,当秦王问及文武众臣如何灭楚时,年轻有为的秦将李信显然还是还是低估了看似颓靡的楚国,自称只需二十万人即可灭楚。只有老将王翦尚且看得清当时的形势,因而坚持要求动用六十万人马。
出于对当时秦国综合实力的考量,以及对王翦年龄的质疑,秦王认为老将王翦已经开始变得“迂腐”和“胆怯”,非常不满。因此,当秦国真正开启灭楚之战时,年轻的李信和悍将蒙武自然成为了嬴政的不二首选。
其实,早在灭楚之战前,李信已经在灭赵伐燕的战争中显露出十足的军事才能。但纵观灭楚之战前的几场战争,李信均没有统筹整场战争的经验:灭赵之战时,秦军主力的统帅权还是集中在老将王翦的手中,李信只不过率领一部与王翦完成对赵国的合围;而在伐燕之时,李信也不过率先遣部队突入燕地,有先锋之功。
因而,当李信的二十万大军攻入楚地之时,其本身的骁勇加上秦军的战斗力自然是势如破竹。但是,当我们认清李信的进军方式时,却不难发现他犯了兵家大忌——后方不稳:
一开始,秦军自颍川郡出发,向南进攻平舆(今河南境内)和寝丘(今安徽省西北),都大获全胜,可见如在正面冲突,楚军并无多大胜算。可当李信拿下鄢郢(今湖北襄阳),准备和蒙武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之时,昌平君却突然在郢地发动变乱,切断了李信的后路。与此同时,楚将项燕的军队也尾随在了李信大军的身后,最终乘着李信不备,突然杀得秦军不知所措,大败而归。
究其缘由,正是因为李信的贸然轻进,疏忽了后方的防备,才输得如此之惨。
遭此大败,嬴政只好亲自来到王翦的故乡找他,请他率军攻楚。但当着秦王的面,王翦再一次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六十万军队,只能多不能少。
为了统一大计,嬴政只好答应了王翦的要求。公元前224年,王翦与蒙武率军60万南下攻打楚国,秦王亲自到灞上送行。要知道在当时,秦国所能动员的兵力不过百余万,除去各地的防卫部队和在提防燕、齐两国的军队外,这六十万人几乎是秦国剩下的所有家当了。秦第一次开启灭楚行动时,秦王嬴政首选李信的20万大军计划,也正是这样的原因。
而王翦这一次坚持要用60万大军灭楚的原因,则是基于以下三点的考虑:
一.楚国军事潜力确实不容小觑
虽然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国力已经稳居诸国之首,但是占据了大片国土的楚国仍然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与秦军抗衡。楚地原属蛮荒之地,楚国人大多民风彪悍、勇于作战。如果秦军不能有足够的军力,就可能再次遭到向李信那样的失败。但在统一的征途上,嬴政不能承担第二次挫折。
因此,为了确保胜利,王翦更加明白必须以最强大的兵力压向楚国。以楚国的国土和人力,即使有一百万楚人抵抗秦军也不意外,李信想用二十万人彻底击垮楚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攻城容易,守城难
在李信伐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二十万秦军确实已能轻松打开楚国国门,纵使李信和蒙武兵分两路,也能迅速攻入楚地。由此可见,秦军要攻进楚地、攻下城池,都并非难事。可难就难在保住这些城池,同时要挡住楚军的反扑。
要知道,灭楚行动打的可不是一场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不是为了求得一城一池,而是一场灭国之战,一场能把整个楚地彻底纳入秦国统治版图的全面战争。为了这些,秦军就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正面杀敌、后方防御、保护粮道、探测敌情……如果仅凭二十万人,还要照顾楚国这么大的国土纵深,恐怕再强大的军队也分身乏术。
三.楚军方胜,士气正高
如果说李信出兵前,王翦的要求只是其个人的想法,那么李信伐楚之后,王翦的要求就更加坚定了。正如春秋战国过去数百场征伐一样,军队的士气对于其作战能力至关重要。楚国人在项燕的带领下刚刚获得大胜,如果秦军不以盛大的军容出击,那么秦军中颓丧的士气将会导致又一次溃败。
魔兽争霸3怀旧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王翦不想带兵打仗。 秦王听说王翦要60万大军,就说王翦老了。其实,秦王说的话一点儿也没错,王翦确实老了。当王翦打完与楚国的战争后,他就再也没有带过兵了。 王翦因为老了,所以他其实并不想出兵打仗。为什么这么说呢? 并不是王翦不愿意打仗,而是他知道,秦王这个人有猜忌之心。王翦在灭韩、赵、魏的过程中,已经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再灭掉楚国,他的功劳会更大。功劳大,对王翦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会让秦王的猜忌之心更重。秦王猜忌心变重,那么王翦就会有生命威胁。白起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 后来王翦率领60万大军出征的时候,一定要秦王多封一些土地给他,甚至走到半途,还派人回去让秦王把这件事落实到位,就是他想打消秦王猜忌心的表现。 因为秦王有猜忌之心,因此,对于王翦来说,最好就是不带兵出战。不带兵出战,他就会很安全。所以,他要秦王给他60万大军,其实就是知道秦王不会给他那么多。这样,他就不用出战了。
二、王翦爱惜自己的羽毛。
王翦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胜仗。对于和楚国的战争来说,差不多算是他最后的带兵打仗。如果这最后一次带兵打仗,他打败了,可以说一生的名誉将毁于一旦,他可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对于这次带兵,他十分谨慎。想尽量多带一些人去,以此保证绝对打败楚国。 后来,当王翦率军打楚国的时候,他在边境上屯兵一年之久,就此便可以看出,他有多么的小心谨慎。
三、王翦过于高估楚国。
王翦之所以一定要那么多人马打仗,与他过于高估楚国有一定关系。 秦国在灭楚国之前,虽然也和楚国发生过不少战争,对楚国有很大的削弱。但要知道,楚国毕竟是东方六国中,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曾经一直和中原国家对抗,又曾经称霸一时,其基础在那里。 虽然实际上到那时候,楚国完全是一副空架子了,但是,王翦依然不敢小瞧。所以,他认为必须要60万军队,要有超过对付其它所有五国的军队,才有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