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趙國才30萬軍隊,為何王翦認為滅楚國需要60萬大軍?

大侃歷史


首先要說明,史書上並未明確記載“滅趙國才30萬軍隊”。秦滅趙到底動用多少軍隊,並無詳細的數字記載。但是,從王翦要求滅楚用60萬人,而秦始皇感到詫異來看,大概率滅趙時候動用秦軍是遠少於60萬的,確實可能在二三十萬這個量級。

在秦始皇滅六國的過程中,趙國和楚國是抵抗最強烈的兩個國家。為何滅楚所需要的兵力遠遠超過滅趙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是楚國領土遠遠超過趙國。

趙國在戰國初期的領土,主要包括今天山西省大部和河北省中部,算起來也就一個省多點。戰國後期經過秦國的持續進攻、吞併,趙國面積大大縮水,在秦始皇發動最後一擊之前,基本也就剩小半個河北省和小半個山西省了。

而楚國的領土,巔峰時候(楚懷王前期)包括今天陝西省、四川省、貴州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山東省、浙江省、廣東省、廣西省的全部、大部或一部。即使在秦始皇發動最後攻擊之前,楚國丟失了立國基礎,依舊佔有今天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浙江省、江蘇省、廣東省、廣西省的大部或一部,摺合起來起碼相當於幾年四五個省,幾乎是末期趙國的十倍。

領土大,不但意味著更多的人口和資源,還意味著秦軍在入侵滅國時需要拉開更長的戰線,佔領更多的要地,而楚軍也擁有更多的空間進行迂迴穿插和機動作戰——實際上在後來李信二十萬人伐楚中,楚軍正是依仗遼闊的領土攻擊李信後方的陳地,從而擊潰李信軍。

其次,楚國人口和軍隊比趙國多得多。

戰國七雄並立,一般都是號稱“帶甲數十萬”,稱到“百萬”的只有秦國和楚國。且楚國在戰國後期打仗相對較少,軍隊損失不是特別嚴重,而趙國則多次被秦軍蹂躪,尤其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國力嚴重受損。

其三,楚國的立國比趙國早得多。

楚國在西周初年就封為諸侯,秦始皇時候已經有八百年曆史,且經過楚莊王改革後,楚國內部的文化認同感很強,凝聚力充足。這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可以看出。李信之所以輸給楚國,除了項燕帶軍之外,還因為之前一直在秦國當官的楚國王室權貴昌平君、昌文君發動反秦起義。

而趙國建國稱諸侯不過二百年曆史,且當初本來就是從晉朝的六卿割據而來,有點名不正言不順。趙國內部的凝聚力也不如楚國,自趙武靈王一下,王室鬥爭、朝廷鬥爭嚴重,所以廉頗被逼走,李牧被殘害,郭開弄權。在團結抗敵方面,比楚國差得遠。

因為這些因素,導致楚國比趙國難打得多,所以王翦提出了六十萬人的計劃。實際上就算動用了六十萬人,以王翦這種一流統帥,還花了一年時間,用盡計謀,才將楚軍主力打垮,攻滅楚國。


巴山夜雨涮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王嬴政即位後,眼見歷代賢明君主治理的秦國國力已是東方六國無法比擬的,於是雄心壯志的嬴政從親政開始,便積蓄國力,拉開掃六合的陣勢。

秦王嬴政十一年(前236)至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國在滅掉韓國後,開始了攻滅趙國的戰役。

秦國乘燕、趙兩國交兵之際,嬴政任命王翦為主將,分兵兩路攻打趙國,奪下鄴等十餘城。趙軍守城據險,避免決戰,戰事呈相持局面。秦王嬴政十八年(前229),王翦乘趙國饑荒,就親率主力東出井陘。同時王翦還使反間計讓趙王令趙蔥、顏聚代李牧為將。嬴政十九年(前228),王翦大破趙軍,平定東陽地區,代替李牧的兩位將領趙蔥戰死,顏聚逃亡。轉瞬秦軍南下攻克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國稱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王翦之子王賁滅掉代國,俘虜了公子嘉,至此,趙國最終滅亡。

在這場戰役中,雙方投入戰爭的總兵力大約在四十五萬左右,而王翦只是率領了三十萬大軍就滅掉了趙國。可是在後面滅掉楚國的時候,王翦卻請命六十萬大軍。這又是為什麼呢?

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前225),嬴政開始打起了滅楚國的算盤,於是他詢問當朝大將李信需要多少兵力能夠拿下楚國。年輕氣盛的李信說二十萬足矣。問及王翦,王翦卻要六十萬。同樣年輕氣盛,嬴政自然笑話王翦將軍老了。於是,嬴政便派遣李信和蒙武為帥,讓他們率二十萬大軍,乘楚國發生內訌的時候,分兵兩路進攻楚國。

李信率一軍進攻平輿,蒙武率一軍攻打寢,兩人不負眾望,大敗楚軍。此後,李信又攻鄢郢,再破之。於是一路高歌引兵向東,會師城父。楚王立即派將軍項燕率軍抵抗,項燕便是楚漢之爭中項羽的祖父。項燕率兵尾隨秦軍,連續追擊了三天三夜,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項燕乘秦軍輕敵無備,發起突然襲擊,大敗秦軍,佔其兩座營壘。落敗的李信只得帶殘兵逃回秦國。

後來,嬴政親赴頻陽王翦家,請他統兵出征,並按其要求調軍六十萬歸其指揮。而後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滅掉楚國。王翦要兵六十萬的原因大概有三。

一來,王翦這時候南征北戰為秦國立下了太多功勞了,但是歷代秦王都是狡兔死走狗烹的性格,他怕了。白起的前車之鑑就在眼前,若是僅用十幾二十萬的兵力滅掉楚國,可能他也離被滅掉不遠了。加上楚國滅掉後就只剩齊、燕兩國,極大可能當他率兵滅了楚國以後,就會不得善終。否則,王翦是多麼聰明的人,他誠心想率兵打仗怎麼可能報出如此荒唐令人瞠目的數字:六十萬。很顯然是他在示弱,以期能得善終。<strong>

另一方面,比及趙國,楚國實際上地大物博,雖說楚人擅於詩詞歌賦,滿腹才情,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國力已被削弱不少,但民間的民族氣節卻不可小視,都說哀兵必勝。六十萬雖然有誇張之嫌,可能用不了這麼多,但也不會是場輕鬆的戰役。王翦一生不打無準備的仗,是以他報出了六十萬這一數字。

獨善其身、急流勇退的王翦不得不說,是一個能伸能屈的大丈夫,在關鍵時刻示弱,活得通透,因此得以頤養天年。王翦報出六十萬兵力,極大可能是因為不想打仗了,希望秦王知難而退。


鄧海春


我是興安雜談 我來回答。

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都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晉國開始還能和楚國實力相當,但韓、趙、魏三家分晉後,趙國僅為晉國三分之一還需要30萬,打楚國用60萬是必要的,王翦謹慎一些理所當然。


1、傳統強國實力不俗。楚國在春秋時期就是最早崛起的大國,那時候楚國就開始了向南的擴張,而且不服周王管理,鬧出“楚王問鼎”事件,早期的君主楚莊王很有作為,是春秋五霸之一,所以作為傳統強國實力不容小覷。

2、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看看地圖就明白了,楚國佔了戰國版圖的接近一半,而且是獨霸南方,不像韓、趙、魏、燕等國始終都是腹背受敵,沒有後顧之憂,這點只有秦國能夠和楚國相比,秦國崛起也有這個因素。



3、物產豐富人口眾多。楚國地盤最大,這裡物產豐富,楚國也很重視農業生產,經濟發展較好,國力富足。楚國人口眾多,而且比較浪漫,生育率很高,在那個時代更多的人口就意味著更多的勞動力,更多的軍隊。

4、人才濟濟勵精圖治。哪個國家強大,最根本的因素都是人。楚國前半期歷代君主都比較賢明,雖然末代的楚懷王不太靠譜,但前幾任的基礎夠好。楚國多人才,就連亡國後還出了項羽、劉邦等人,可見楚國人才之多。

所以,王翦謹慎一些攻打楚國是很正確而且很必要的。


興安雜談


楚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國家,七大戰國中楚國的面積最大,可以說其他六國加起來面積也只有楚國大。楚國境內多高山,多河流,部族林立,擊敗楚國王室軍隊容易,全面剿滅楚國各大世家難。因此王翦認為滅楚需要60萬大軍,小部分用於攻擊楚軍,大部分用於守衛已佔領的楚地。另外王翦不想跟楚國打游擊戰,他想用絕對的兵力優勢誘使楚軍全面集結,然後畢其功於一役全殲楚軍。事實上王翦率大軍跟楚軍對峙了一年有餘,等楚軍鬆動後,發起了雷霆一擊,徹底將楚軍殲滅,讓楚國再無法翻身。

楚國的領土面積太大,僅僅是攻滅楚國的都城,無法確保楚國就此亡國了。歷史上楚國的都城多次被外敵攻佔,楚王逃奔他地,在各地楚軍的支持下,楚國依然存在。一個王之所以是王,那在於他有軍隊,沒有軍隊的王還是王嗎?春秋晚期,吳國大軍攻破了楚國國都,楚昭王逃亡他國,各地楚軍紛紛勤王,秦國又派出大軍協助楚國,於是吳軍大敗而歸,楚國避免了亡國之危。戰國中期秦國戰神白起攻佔楚國都城,楚王遷都陳城,再次建立楚國,繼續跟秦國對抗。

楚國鼎盛時期,滅國五十餘個,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裡,有縣三百餘個。李信率二十萬秦軍入楚,一路高歌猛進,最終深入楚國腹地,這時楚軍在項燕的率領下反擊秦軍,一時之間秦軍陷入楚軍的層層包圍之中,李信拼死突圍而出。二十萬秦軍伐楚,喪軍七萬有餘,楚國趁勢收復部分失地。根據楚國地大人眾的特點,王翦才用了穩步退進的策略,讓楚國集中全部兵力跟秦軍決戰,然後用時間消耗楚國的糧草與士氣,進而讓楚軍陣腳出現鬆動,然後一舉消滅楚軍。

王翦率六十萬秦軍,項燕率五十餘萬楚軍,兩對對峙於平輿城,秦楚兩國百萬大軍會戰,實在是驚天動地!王翦採取了堅壁自守、避免決戰、養精蓄銳、伺機出擊的作戰方針。楚軍多次挑戰,終不肯出。王翦與士兵共同生活,並關心其飲食、起居,注意其勞逸結合,同時開展投石和跳遠運動,以提高士兵的體力及戰鬥技能。楚軍求戰不得,日久鬥志鬆懈,項燕只好率軍東撤。項燕大軍剛剛撤離,王翦便發動雷霆攻勢,全面攻擊楚軍,一戰消滅楚國全部精銳。楚國主力大軍被滅,秦軍長驅直入楚境,俘虜楚王及其宗室,楚國正式滅亡。楚國大地被秦國劃分為南陽郡、九江郡、長河郡、會稽郡共四郡。


大秦鐵鷹劍士



雖然滅趙國30萬軍隊,但是秦趙之戰持續了八年才結束。滅趙之戰,可以說是秦滅六國過程中,最為艱難的戰役。秦趙之戰中,趙國抵抗之猛烈、持久,一度讓秦軍瀕臨失敗的邊緣。秦趙之戰,總共前後持續了達八年之久,總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即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32年,前後達4年的時間可以說是相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趙國強力遏制住了秦國的東進步伐。而第二階段則在公元前229年至228年,中間有三年秦軍休整階段,可以說是秦軍進攻階段。戰國時期的秦趙之戰,總共持續了八年之久。



公元前225年,一心想統一六國的秦王蠃政開始謀劃進攻楚國。出兵前,秦王問大將李信,攻楚需要多少人馬。李信是連年征戰的猛將,屢獲戰功,略露輕敵之心地說二十萬人馬就足夠了。秦王又問老將王翦,王翦回答非六十萬人馬不可。秦王以為王翦年老膽怯,勇氣減退,因此任命李信為將、蒙武為副將,以二十萬兵馬進攻楚國,王翦則告老還鄉。李信初戰告捷,一舉攻下平輿,又西進攻下田城,便約率兵攻打寢邱的蒙武迅速西進城父,合兵向縱深挺進。

這時,一直在觀察秦軍動向的楚軍主力見秦兵已深入楚國腹地,水陸並進,迎擊秦軍於西陵,並派副將屈定,在魯台山一帶設七處伏兵。秦楚兩軍西陵開戰,戰鬥異常激烈,秦軍前進受阻,難分難解之時,屈定的七處伏兵突然殺出,秦軍兩面受敵,猝不及防,大敗而逃。項燕乘勝追擊,殺秦軍都尉七人、士卒無數,直至平輿,收復全部失地。李信兵敗,尚未攻至城父的蒙武見勢急速撤兵,李信伐楚之役全面告敗。



滿懷必勝信心的秦王嬴政,聞後惱怒不已,下令削除李信的官職。此時王翦已經告老還鄉隱居了。秦王親自登門請王翦出山收拾殘局。王翦推託不過,答應出兵,但堅持非六十萬人馬不足以戰勝楚軍。秦王不解的問將軍:“何故非六十萬不可?”王翦道:“古時打仗,先約定曰期,事先擺好陣式,交戰中都遵循一定的規矩禮節,所以那時打仗用兵數量不需要很多。現在情況巳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列國爭鬥,都是以強凌弱,以多侵少。每次交戰,殺人動輒數萬,圍城動輒數年,一些國家更是人人都得服兵役,軍隊人數大大增多,打仗動用的兵力遠遠超過了春秋五霸爭雄。更何況今曰的楚國,擁有東南廣大的地城,人口眾多,資源豐富,一聲號令,便可動員百萬之眾參戰,想要征服它,恐怕六十萬兵馬還嫌少了呢。”王翦的分析入情入理,說得秦王心服口服,終於答應要求,隨即命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征討楚國。



王翦率軍來到楚國邊境一反常態。兩軍對壘,王翦卻堅守不出。王翦命大軍扎於天中山下,連營十里,堅壁固守,任憑項燕每曰陣前挑戰,他都置之不理,概不應戰。日復一日,項燕便以為王翦年邁無用,懼怕楚軍,漸漸驕傲輕敵了,楚軍中也漸漸放鬆了警惕。秦營中,王翦命人每天殺豬宰羊,改善士兵飲食;將軍與士兵同吃同住,對士兵問寒問暖,關懷備至,官兵融洽,上下同心。



王翦一面勸阻士兵出戰的請求,一面教導士卒進行投石和跳躍的遊戲。通過遊戲,增加了士兵的體質,提高了技能。同時,他命令秦軍不許越過楚國邊界去砍柴,抓獲楚國邊境百姓要給以酒肉款待,釋放回家。秦軍的怯戰和“友好”,在楚邊境一傳十,十傳百,百姓對秦軍的恐懼和對抗逐漸變得安定和親近起來。如此相持一年多,項燕總不能求得一戰,便認定王翦力弱怯戰,更加放鬆了戒備。楚營中,士兵鬆鬆垮垮,對戰爭已全無警覺。而休整操練了一年有餘的秦軍,個個精力旺盛,憋了一肚子氣,士氣正高。王翦將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認為時機已到,有了必勝的把握。於是,他突然下令秦軍向楚軍發起全面進攻。王翦選兩萬精兵打先鋒,又分兵數路向楚軍同時發起猛烈攻擊,並命令部隊:各路人馬只要打敗敵人,便可各自為戰,向楚國縱深進攻。早已摩拳擦掌的秦軍將士,突然發起攻擊,勢如破竹,迅猛異常,所向無敵。而長期鬆懈麻痺的楚軍士氣低下,突遭秦軍猛烈襲擊,倉皇應戰,鬥志全無,沒怎麼抵抗就敗下陣來。楚軍大敗潰散,主將項燕只好率兵東撤。王翦乘勝追擊,又攻克永安城。未及數月,秦軍先後攻佔了淮北、淮南、江南等地,一舉攻破楚都壽縣(今安徽曹縣西南),最後俘虜了楚王負芻,大將項燕也被迫自殺。到第三年,即公元前223年,秦國得以併吞楚國,秦滅楚之戰結束。

秦滅楚之戰我們看到了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的最終還是國家的綜合國力。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國力已經大大削弱,已經大不如前,而且經過秦國由於韓趙魏三國常年受秦國征伐,國力已經嚴重衰退,而偏據南方的楚國,並未遭到秦國大的征討,國力並未損失多少。秦國以徵韓趙魏的方式去征伐楚國,且全國上下都輕視了楚國,以為和趙魏韓三國一樣。僅派李信蒙武兵分兩路共計二十萬征討,實際力量十分薄弱。楚國名將項燕麾下主力部隊就有25萬人,更何況項燕十分治兵事。王翦清楚楚國的實力所以他堅持出兵六十萬才能保證萬無一失。


慕藩怪談vlog


滅趙用兵30萬足矣,是因為趙國屢經秦國摧殘,國人士氣以喪,國力也大受折損,人才也己不足…總之趙國己經具備了一切該被滅亡的條件!因此秦軍以30萬軍足以滅之。

而楚國則不同於趙——雖然楚國也被秦國搶去了許多土地。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歷史積累造就了楚國那龐大的身軀:楚國土地廣闊,人口眾多,財力雄厚,兵力也充沛。

這樣的國家,如果被調動和激發起一切潛力,那麼他必將爆發出極大的抵抗力和殺傷力。因此務必要在楚國可以調動起一切抵抗能力前,就將其佂服,而不是與楚國打“持久戰”!

王翦要以60萬大軍,對楚國打“閃電戰”!只有這樣才能趕在楚國人的抵抗意志,被全部激發出來前,就實現滅楚的戰略目標!


北疆同心


楚國從春秋戰國時開始就是大國 而且還是軍事大國 喜歡打仗 像孫武這樣的傳奇軍事家就一直在為楚國效力 後來還出了天下無敵的項羽 反正楚國個個能征善戰是真的 所以肯定需要60萬大軍 而且但是滅楚國時 是利用楚國當時國力不行 秦軍沒有速戰速決而是打持久戰 倆軍對峙很長時間 把楚國耗的不行了 才開始打 戰況是倆國主力沒有直接對戰 而是都直奔敵國首都 最後結果肯定是秦國先攻破楚國首都 楚國滅亡


千葉鱘魚


這充分說明了楚國是比趙國強大的。而且楚國的自信心也是無比的爆棚,當時的楚國有一句名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見楚國的實力。戰國後期,趙國內部已經被秦國謀士策反了,而且趙國實力名將老的老死的死,趙王只剩下一個趙括紙上談兵。


高傲公子


秦朝滅楚的戰爭,最大的亮點就在於李信和王翦的兵力之爭,但為什麼王翦堅持滅楚之戰必須要60萬大軍呢?想要了解其中緣由,還是需得比較一下李信與王翦二人攻楚的過程。

秦朝滅楚的戰爭,最大的亮點就在於李信和王翦的兵力之爭,相信很多朋友對此都很熟悉:悍將李信率領20萬大軍攻楚,大敗而歸;而後秦王請出老將王翦,給了王翦60萬大軍,才終於踏平楚國。那麼,為什麼王翦堅持滅楚之戰必須要60萬大軍呢?想要了解其中緣由,還是需得比較一下李信與王翦二人攻楚的過程。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大概情況。

戰國末期,天下大勢已經明顯往西傾斜。起先稱霸的山東齊國,已經在與燕國的爭鬥中元氣大傷;而在馬陵之戰後,中原霸主魏國也從一流強國淪為了二流;即便是歷經胡服騎射的趙國,也在長平之戰與邯鄲之戰中實力大減。秦國東掃六國的勢頭,看似已經無可阻力。

然而,擺在秦軍面前的敵人,還有一個南方的楚國。

楚國的領地從江南延伸至中原,廣闊無垠。即便歷經秦楚數場大戰,楚國的實力已經江河日下,但受惠於其廣大的疆域,它的體量還是足以拖垮來犯之敵。就算秦軍在兵鋒上已能勢如破竹,真正要和楚國打一場滅國之戰,還是需要做好最大的投入。

不過,當秦王問及文武眾臣如何滅楚時,年輕有為的秦將李信顯然還是還是低估了看似頹靡的楚國,自稱只需二十萬人即可滅楚。只有老將王翦尚且看得清當時的形勢,因而堅持要求動用六十萬人馬。

出於對當時秦國綜合實力的考量,以及對王翦年齡的質疑,秦王認為老將王翦已經開始變得“迂腐”和“膽怯”,非常不滿。因此,當秦國真正開啟滅楚之戰時,年輕的李信和悍將蒙武自然成為了嬴政的不二首選。

其實,早在滅楚之戰前,李信已經在滅趙伐燕的戰爭中顯露出十足的軍事才能。但縱觀滅楚之戰前的幾場戰爭,李信均沒有統籌整場戰爭的經驗:滅趙之戰時,秦軍主力的統帥權還是集中在老將王翦的手中,李信只不過率領一部與王翦完成對趙國的合圍;而在伐燕之時,李信也不過率先遣部隊突入燕地,有先鋒之功。

因而,當李信的二十萬大軍攻入楚地之時,其本身的驍勇加上秦軍的戰鬥力自然是勢如破竹。但是,當我們認清李信的進軍方式時,卻不難發現他犯了兵家大忌——後方不穩:

一開始,秦軍自潁川郡出發,向南進攻平輿(今河南境內)和寢丘(今安徽省西北),都大獲全勝,可見如在正面衝突,楚軍並無多大勝算。可當李信拿下鄢郢(今湖北襄陽),準備和蒙武會師城父(今安徽亳州)之時,昌平君卻突然在郢地發動變亂,切斷了李信的後路。與此同時,楚將項燕的軍隊也尾隨在了李信大軍的身後,最終乘著李信不備,突然殺得秦軍不知所措,大敗而歸。

究其緣由,正是因為李信的貿然輕進,疏忽了後方的防備,才輸得如此之慘。

遭此大敗,嬴政只好親自來到王翦的故鄉找他,請他率軍攻楚。但當著秦王的面,王翦再一次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六十萬軍隊,只能多不能少。

為了統一大計,嬴政只好答應了王翦的要求。公元前224年,王翦與蒙武率軍60萬南下攻打楚國,秦王親自到灞上送行。要知道在當時,秦國所能動員的兵力不過百餘萬,除去各地的防衛部隊和在提防燕、齊兩國的軍隊外,這六十萬人幾乎是秦國剩下的所有家當了。秦第一次開啟滅楚行動時,秦王嬴政首選李信的20萬大軍計劃,也正是這樣的原因。

而王翦這一次堅持要用60萬大軍滅楚的原因,則是基於以下三點的考慮:

一.楚國軍事潛力確實不容小覷

雖然到了戰國末年,秦國國力已經穩居諸國之首,但是佔據了大片國土的楚國仍然有足夠的軍事力量與秦軍抗衡。楚地原屬蠻荒之地,楚國人大多民風彪悍、勇於作戰。如果秦軍不能有足夠的軍力,就可能再次遭到向李信那樣的失敗。但在統一的征途上,嬴政不能承擔第二次挫折。

因此,為了確保勝利,王翦更加明白必須以最強大的兵力壓向楚國。以楚國的國土和人力,即使有一百萬楚人抵抗秦軍也不意外,李信想用二十萬人徹底擊垮楚國,無異於痴人說夢。

二.攻城容易,守城難

在李信伐楚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二十萬秦軍確實已能輕鬆打開楚國國門,縱使李信和蒙武兵分兩路,也能迅速攻入楚地。由此可見,秦軍要攻進楚地、攻下城池,都並非難事。可難就難在保住這些城池,同時要擋住楚軍的反撲。

要知道,滅楚行動打的可不是一場小規模的局部戰爭,不是為了求得一城一池,而是一場滅國之戰,一場能把整個楚地徹底納入秦國統治版圖的全面戰爭。為了這些,秦軍就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正面殺敵、後方防禦、保護糧道、探測敵情……如果僅憑二十萬人,還要照顧楚國這麼大的國土縱深,恐怕再強大的軍隊也分身乏術。

三.楚軍方勝,士氣正高

如果說李信出兵前,王翦的要求只是其個人的想法,那麼李信伐楚之後,王翦的要求就更加堅定了。正如春秋戰國過去數百場征伐一樣,軍隊的士氣對於其作戰能力至關重要。楚國人在項燕的帶領下剛剛獲得大勝,如果秦軍不以盛大的軍容出擊,那麼秦軍中頹喪的士氣將會導致又一次潰敗。


魔獸爭霸3懷舊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王翦不想帶兵打仗。 秦王聽說王翦要60萬大軍,就說王翦老了。其實,秦王說的話一點兒也沒錯,王翦確實老了。當王翦打完與楚國的戰爭後,他就再也沒有帶過兵了。 王翦因為老了,所以他其實並不想出兵打仗。為什麼這麼說呢? 並不是王翦不願意打仗,而是他知道,秦王這個人有猜忌之心。王翦在滅韓、趙、魏的過程中,已經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再滅掉楚國,他的功勞會更大。功勞大,對王翦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會讓秦王的猜忌之心更重。秦王猜忌心變重,那麼王翦就會有生命威脅。白起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例子。 後來王翦率領60萬大軍出征的時候,一定要秦王多封一些土地給他,甚至走到半途,還派人回去讓秦王把這件事落實到位,就是他想打消秦王猜忌心的表現。 因為秦王有猜忌之心,因此,對於王翦來說,最好就是不帶兵出戰。不帶兵出戰,他就會很安全。所以,他要秦王給他60萬大軍,其實就是知道秦王不會給他那麼多。這樣,他就不用出戰了。


二、王翦愛惜自己的羽毛。

王翦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勝仗。對於和楚國的戰爭來說,差不多算是他最後的帶兵打仗。如果這最後一次帶兵打仗,他打敗了,可以說一生的名譽將毀於一旦,他可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 所以,對於這次帶兵,他十分謹慎。想盡量多帶一些人去,以此保證絕對打敗楚國。 後來,當王翦率軍打楚國的時候,他在邊境上屯兵一年之久,就此便可以看出,他有多麼的小心謹慎。

三、王翦過於高估楚國。

王翦之所以一定要那麼多人馬打仗,與他過於高估楚國有一定關係。 秦國在滅楚國之前,雖然也和楚國發生過不少戰爭,對楚國有很大的削弱。但要知道,楚國畢竟是東方六國中,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曾經一直和中原國家對抗,又曾經稱霸一時,其基礎在那裡。 雖然實際上到那時候,楚國完全是一副空架子了,但是,王翦依然不敢小瞧。所以,他認為必須要60萬軍隊,要有超過對付其它所有五國的軍隊,才有勝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